岑参边塞诗的奇pdf

合集下载

岑参边塞诗之

岑参边塞诗之

高岑高下
• 施蛰存《唐诗百话》:高、岑虽然齐名, 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 总的来看,高岑各具特色,不易上下。就 诗歌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胜于岑;从艺 术上看,则岑的创造性要比高突出。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 边塞诗 • 闺情、宫怨 • 送别
七绝圣手
• 王世贞《诗评》引焦竑语:
岑参边塞诗之“奇”
前人评论
• 殷璠《河岳英灵集》:参诗语奇体峻,意 亦造奇。
•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参诗能作奇语, 尤长于边塞。
• 翁方纲《石洲诗话》:嘉州之奇峭,入唐 以来所未有。
1.景奇、事奇
• 岑参喜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 事物或奇特风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的境界。
•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 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 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优钵罗花歌》)
2.不同点:
• 陈绎《吟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 尚巧主景。
• 刘熙载《艺概》:岑超高实
• (1)在悲壮的共同格调下,高适诗悲壮而 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
• (2)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 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 (3)高诗浑厚质实,多采用写实手法;岑 诗瑰奇峭拔,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 《白雪歌》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的配合,形成 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 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
高岑边塞诗异同
1.相同点: •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杜甫《寄彭
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三十韵》) •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 (1)两人皆以擅长写边塞诗著称。 • (2)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 (3)七言歌行都写得好。

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

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

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

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

尽管送别李副使之地在武威,然而诗人却能联想到彼时李副使到任安西都护府军营住的火焰山。

岑参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送别佳句,诗人在歌咏雪地自然风光中融合进强烈的主观感受。

诗人置酒军门两情依依送别,天降大雪寄情留人之意,诗人不忍与武判官分手却又不得不雪中深情目送其离去。

诗人与友人感情至深的此情此景极其动人。

二、言事奇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使欣赏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造。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第一篇: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

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

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

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

“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

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

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

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

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 “ ”《 )赤焰烧虏云 , 炎气蒸 寒空。 (经火 山》 “ ”《 ) 侧闻阴山胡儿语 ,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 鸟不敢飞 ,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 中自雪遥旋 空
灭。 蒸沙砾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柏 台霜威寒逼人, 热
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 ”《 )凉州七里十 万家 , 胡儿半解弹琵琶。琵琶一 曲肠堪断 , 风萧萧兮夜漫漫。”
留别》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和风雪相联系的, ) 自然是彻骨的严寒 :散人珠帘湿罗 “
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 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 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自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 )马 毛带雪汗气蒸 ,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马川 r走


堕 堂
论 岑 参 边 塞 诗 的 异 域 风 情
。 艾 丽辉 , 燕 燕 康
( 牡丹江第六 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7 0 ) 5 00
【 摘
要 】岑 参 是 唐 代 著 名 诗 人 , 边 塞 诗 无 论 是 数 量 还 是 质 量 , 堪 称 盛 唐 之 冠 。 岑 参 诗 歌 艺 术 地 再 现 了 其 都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
脱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而与严寒相对的 , ”《 ) 还有火
山、 热海 :火山突兀赤亭 E , 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满山凝未 “ l火
毡墙湿, 风摇毛幕寒” 《 (首秋轮 台> , 出了游牧 民族艰苦的生 )写
活和特殊的居住条件 , 非亲历者不能道。 音乐舞蹈是表现人类情感 的重要手段 , 也是与诗歌相辅 相 成 的艺术部分。 岑参用灵巧多变的诗笔写下了西域乐舞的曼倩 美妙。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 “ 紫髯绿 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摘要>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 岑参、边塞诗、奇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①。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

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

”②(一)奇景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

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

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

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

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岑参边塞诗得内容岑参就是唐代最著名得边塞诗人之一,六年得边塞生活,丰富了她边塞诗得创作题材;浪漫得诗风,使她得边塞诗达到了与众不同得艺术效果。

由于对塞外风光有着亲身得体验与观察,她写下了一首首展示边塞独特风光得诗篇,天山雪、沙漠风、火焰山等在她得笔下呈现出异样得风采;她把景物描写与军营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环境得险恶衬托边塞将士得英勇无畏,歌颂了她们得爱国主义精神;她还写了许多思乡之作,表达了她对故乡与亲人浓浓得相思之情。

奇异壮丽得边塞风景岑参边塞诗得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得山水风物作为歌咏得意,构设奇异壮丽得意境,来挖掘庄严与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就是岑参诗歌得独到之处。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

八月秋高,而胡地已就是满天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南国得春风与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得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得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

“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

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得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

这明丽清秀得语言所描绘得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得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得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得感受写雪得威力。

“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就是诗人“好奇”得表现。

紧接着铺叙送别得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摘要>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 岑参、边塞诗、奇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①。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

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

”②(一)奇景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

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

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

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有关边塞诗的定义、渊源 及思想评价等问题,目前众说纷纭, 但对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当之无愧的 杰出代表这一点,似乎无可争议。对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 “奇”“壮”二字,例如陈铁民、侯 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 的:“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 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 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1〕
北京 大学中 文系
他写将士出征:“四边伐鼓雪海 涌”“战场白骨缠草根”。 (《轮台歌奉
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边 塞诗『奇』
写战马夜行:“马毛带雪汗气 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走马川行奉
送出师西征》)
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 鹂上戍楼。”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
已到晋昌》)
所有的景物都与边塞的生活气息 融为一体。一个个边塞的小意境,组成 了浑然浩荡的边塞大意境。这大小意境 中的各种奇景,奠定了岑参边塞诗艺术 价值的基础。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 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出的 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这种奇 景,既是岑参贡献于边塞诗坛的宝贵精 华,也是岑参区别于高适等其他边塞诗
的高度。
51
可见,一个“奇”字,是贯穿岑诗的灵 魂。要把这个灵魂全部剖掘出来,委 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文只从欣赏 层次略谈一下岑参边塞诗的“奇”。 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 边塞诗之所以能够使人心胸波动、 耳目一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具
〔1〕陈铁民、 侯忠义《岑参集校 注》,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1年版。 本文引用的岑参诗 句,皆出自此书。
英灵集》) 的端倪。边塞生涯,戎马风尘,使诗人
他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他写太初之静:“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 山梦犹懒。”(《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他写不易察觉的自然之动:“雨拂氊墙湿, 风摇毳幕羶。”(《首秋轮台》) 岑参笔下的奇景,不限于自然景物。写人、 写事,一鞭一马,都能不落俗套,给人造设一个新 的审美视角。 他写美人歌舞:“回裾转袖若飞雪”“白草 胡沙寒飒飒”(《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
孔庆东
有“异域色彩”。而在岑参笔下,这种 “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展开他的边塞诗篇, 满目摇映的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与内地 的曲径虹桥、柳岸残月相比,顿时四射出奇异瑰丽 的光芒。 他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
人的重要标志,直到今天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 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对“异域色 彩”的追求上。 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 别林斯基说:“美就存在于那个观察者的心 里。”奇景倘若没有人去发现、去描绘,那就无 异于不奇之景。人的意识赋予了大自然以美丑, 美的事物只有“嫁”给了美的心灵,才会产生出 美的艺术品。 岑参自幼就胸怀奇志,具有强烈的功名欲。 仕途不畅给他的进取心增加了幻想的因素,早期 诗作就呈现出“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殷璠《河岳
的豪情壮志得以淋漓挥洒。在那些奇景中,岑 参注入了安边报国的宏愿。同时更重要的,他 在艺术上越来越收不住想象的丝缰,刻意研磨 奇情异趣。因此,他的边塞诗情景俱佳,写奇
yL wRn jiSn shF
2010.
9
50
学生心语
语文博 客
悦读
评价
文学
语言
教学
论点摘编
特稿
事,抒奇意,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带给读者奇特 华美的享受。 奇意主要表现在想象上: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围绕一个“马”字,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 写出了自己急切、紧张、怅惘、悠闲的心绪,而 全以奇特的表象来呈现——马蹄、马汗、马身、 马影,可见其艺术功力何等深厚。 想象的奇特突出地表现在各种比喻上。人们 熟知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 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自不必说,还有“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 关西月如练”“看君马去疾如鸟”“西头热海水 如煮”等。这足以反映诗人联想的大胆、准确, 也表明诗人胸中自有奇境,因为胸中没有奇境, 笔下就难有意境。 诗人的奇意还表现在他的奇趣上。如《戏 问花门酒家翁》的后两句:“道旁榆荚仍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忆长安曲二章寄庞》中的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岁暮碛外寄元 》中的“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使院 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中写柏树:“脆叶欺 门柳,狂花笑院梅。”如此等等,超越一般联想 逻辑,抒发童心般的新鲜感受力,烘托出一个襟 怀开阔、情感丰富的主人公形象。 岑参边塞诗的奇意,大体显示了诗人的艺术 个性。他喜欢“超越常情”,发前人所未发,寻 奇造异。奇意中有情感有形象,有理想有技巧, 并与奇景紧密结合,“奇得扎实、有力,善于在 真切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岑参集
校注》前言) 这样才使得他的边塞诗达到了登峰造极
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 语言是感受与表现、创作与欣赏的媒介。在 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字一词的 遣用都至关重要。这方面的例子恒河沙数。古人 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当然,这一 个字必须是最有力、最传神的一个字。岑参提炼 这种“一个字”的艺术与许多大诗人一样炉火纯 青,只是更注意落实到奇上。如“都护宝刀冻欲 断”,不仅道出了奇寒,而且引人联想到宝刀之 锋利甚至朋友间友情的“冻不断”。一个“断” 字,真是奇得斩钉截铁,叩之有声。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中有脍炙人口的两 句:“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和传统的 许多佳句一样,都是“二一二”句型,但一个 “脆”字,能令所有的诗界泰斗拍案称奇,写出 了边风之强劲,自然对人的吞噬,岁月之蹉跎, 报国之士的薄命。与上面那个“断”字,有异曲 同工之妙。 其他诸如“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茫茫”“还 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 蹄”等,也都是将两个意象用一个奇字点出,营造 出新奇的视觉、听觉意境,令人暗暗称奇。 这种奇语是以奇意为基础,而且离不开对边 塞奇景的亲身体验和长期的艺术锤炼。绝非像某 些急功近利的诗人那样故造怪句,自欺欺人。没 有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自然就无手中之竹。 这种奇语与岑参想象中的夸张、诗风的峭 拔紧密相关。到此可以发现岑诗之奇不是奇中弄 巧,而是奇中求壮,而奇壮正是盛唐时期民族精 神的聚合点,岑参诗作既来源于又反映了这种昂 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代表了边塞诗创作的主要倾 向,因而被后世讽诵赞叹。 岑参边塞诗之奇的这几方面,如果再联系其 “壮”“丽”等特色,则一幅岑诗的全景图就会 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