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合集下载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诗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诗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诗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陆游将他与李白、杜甫相提,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于进取、热爱祖国的思想贯穿始终,他是岑参。

读中学时,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许多人记住了岑参这个名字。

作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意境新奇,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岑参的诗歌,题材丰富,有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其中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1、最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如果没有岑参,我们可能不知道边塞的雪是这么壮美。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间像梨花盛开。

每每读到这一句,冬天的寒冷仿佛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煦的春风。

这是一首送别诗,最动人的还是最后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大雪纷飞,骑马相送,目送着友人离去,仍久久不愿回声,空空地看着友人留下的印迹,所有的不舍与情意都在不言中了。

我送你离开之后,又在原地待了好久好久。

2、最动人的想家诗:《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有想家的时候。

岑参曾两度出塞,远在塞外的他,家是遥远的渴望。

这一天,他又踏上了前往塞外的征程,回头看家乡,已经离了好远好远,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走在路上碰到了归家的老乡,两人都骑着马,无法拿出纸笔来述说家信,只能匆匆地嘱咐一声:我在外面一切都好,给我家里报个平安吧!岑参离世已有一千多年,而这首“《逢入京使》依然打动人心,因为穿越千年,想家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一、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岑参在西域从军六年的独特经历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奇闻异事,他以浓丽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展现了西域奇特的自然风光。

西部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在诗人笔下满含着雄奇壮丽与乐观昂扬。

那里黄沙莽莽“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茫茫”,狂风怒吼: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那里有炽热的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沸腾的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西部最壮观的景象,恐怕要算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了。

岑参是这样描写边塞地域的广大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迥绝人烟的沙漠,月光下呈现出一片朦胧景象,景色虽略显苍凉,但气象壮阔、形象鲜明。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之中,不仅前路迷茫,而且心情迷惘。

“四望云天直下低”,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

“地尽”和“天低”重述了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诗的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足见天地之未尽。

岑参的诗具有令人心动的图画美,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是描写西部冰天雪地的奇寒,奇妙的是,诗人将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披上了神奇美妙的幻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地诗化了。

岑参诗歌的这种壮美风格与他执著为国立功的英勇气概不无关系。

他在青年时代就有大志雄图:“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出塞之后,特别是到了封常清幕府后,因和主帅关系和谐,受到赏识和知遇,因而情绪开朗而昂扬。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他报国雄心的体现。

岑参诗的英雄主义情结

岑参诗的英雄主义情结

岑参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岑参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充满了英雄主义情结,代表了盛唐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主流,也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乐章。

其中引人注目的边塞诗人当推“诗雄”的岑参。

岑参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为唐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雄奇瑰丽,凝聚了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主旋律。

一、岑参的边塞诗饱含了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堂伯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十岁左右,父亲去世,家道衰落,“早岁孤贫,能自砥砺,浏览史籍”(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岑参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整家业。

二十岁时到长安,献书求仕不成,遂漫游河朔。

三十岁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这是八品下的职位,官卑禄微,岑参感到自己获取高位的愿望难以实现。

盛唐时期“壮武而柔文”,北方民族融合带来的尚武精神成为当时的时代风气,唐朝又重视以军功取士,鼓励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在沙场上建功立业。

在尚武的社会风气和崇尚军功的时代环境的熏陶下,岑参对游侠精神怀有极高的热情,心中充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愫,没有祖荫的他选择了投身边塞为进身之阶的人生道路。

在岑参看来,报国与求功名并不矛盾,“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送费子归武昌》)这些诗都反映了岑参渴望在边塞建功立业、获取功名的雄心壮志,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二、岑参的边塞诗充溢着雄壮的英雄气概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赴龟兹,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两年后回长安,这是岑参首次出塞。

天宝十三载(754年)又赴北庭,任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次出塞,直至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才回朝,前后两次出塞共约六年时间。

从唐诗看盛唐边塞气象

从唐诗看盛唐边塞气象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衬身穿金甲、黄沙百战的 将士,在西域的边塞,在萧瑟、凄凉的背景中发出的 不斩搂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从军戍边将士慷慨 赴国、无怨无悔的雄心壮志。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 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猥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 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古意》 诗中写少年英勇豪侠,渴望建功的愿望。结尾 听歌流泪,悲怆之中不失豪放,以征夫的豪迈,抒写 卫国的激越与浪漫。 (二)侠义精神与英雄情结。盛唐时期,文人任 侠之风甚为流行,突出地表现为侠义精神意识的狷 傲。他们以国事为第一要务,“喜言王霸大略,务功 名,尚节义”,“喜纵横任侠”,在盛唐疆土拓展、边战 频繁的现实中,以古人的纵横豁达、壮士不返为心中 的偶像,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人生的坐标, 或激昂仗剑,辞亲远游;或栉风沐雨、情怀边漠。他 们内心涌动着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和英雄主义的情 怀。他们不习惯甚至不屑于科举的穷经皓首和庸庸 人生,以盛气凌人的口吻嘲笑平凡的庸俗儒生。于 是,“大笔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 成老翁”(高适《塞下曲》)、“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 还欲请长缨”(祖迪《望蓟门》)、“万事不可料,叹君 在军中。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岑参《北庭贻 宗学士道别》)等皆将笔端指向他们所鄙视的嘲风 弄月、穷经人生,以博大的胸襟感悟从戎与长缨的悲 壮,希望以建功立业的雄心比肩古代的圣贤。高适 在《蓟门五首》中以“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表达 自己对名垂青史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思念、感慨,并立 志于倚剑啸傲风尘,慷慨报国的事业。一种侠义精 神与英雄情结跃然纸上,透露了时代的勃勃生机和 恢弘气象。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 呈高开府》中高扬人生的责任和男儿的情怀,“中岁 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 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使边塞诗人伟岸博大的胸 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维以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 想化的色彩塑造了少年游侠的形象,“出身仕汉羽 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 侠骨香。”咏叹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 侠义精神的万死不辞,字里行间流露着侠骨留香、拼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的边塞诗第一篇: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岑参(715--770)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

最后一篇尤为突出,他竟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

除此之外,岑参还有不少描写边塞奇景风俗的诗作,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参边塞诗浪漫多姿的艺术丰采《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

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

“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

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

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

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

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

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岑参诗作之奇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

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

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

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

尽管送别李副使之地在武威,然而诗人却能联想到彼时李副使到任安西都护府军营住的火焰山。

岑参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送别佳句,诗人在歌咏雪地自然风光中融合进强烈的主观感受。

诗人置酒军门两情依依送别,天降大雪寄情留人之意,诗人不忍与武判官分手却又不得不雪中深情目送其离去。

诗人与友人感情至深的此情此景极其动人。

二、言事奇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使欣赏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造。

岑参—文学鉴赏

岑参—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浅谈中唐时期岑参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朝代:唐诗人: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要谈到诗歌必然谈到唐代,而谈到唐诗就不能不与唐代的崛起、发展、繁荣与衰落联系在一起。

总之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岑参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风格主要倾向于粗狂豪迈,其思想中的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岑参的诗,极具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

他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说到个人就绝不能不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代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的清晰分析出诗人作品中意境、情感基调等蕴含的含义。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唐时期也叫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岑参的边塞诗赏析-岑参的诗歌赏析十四首

岑参的边塞诗赏析-岑参的诗歌赏析十四首

岑参的边塞诗赏析|岑参的诗歌赏析十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一、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 岑参在西域从军六年的独特经历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奇闻异事,他以浓丽 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展现了西域奇特的自然风光。

西部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 在诗人笔下满含着雄奇壮丽与乐观昂扬。

那里黄沙莽莽“白草磨天涯,胡沙 莽茫茫”,狂风怒吼: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那里有炽 热的火山 :“ 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沸腾的热海:“侧闻 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 西部最壮观的景象,恐怕要算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了。

岑参是这样描写边 塞地域的广大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迥绝人烟的 沙漠,月光下呈现出一片朦胧景象 , 景色虽略显苍凉 , 但气象壮阔、形象鲜明。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之中,不仅前路迷茫,而且心情迷惘。

“四望云天 直下低”,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

“ 地尽”和“天低”重述了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诗的末句 “行到安西更向西”,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涯,地外仍有地,天 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足见天地之未尽。

岑参的诗具有令人心动的图画美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推 “北风卷 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是描 写西部冰天雪地的奇寒,奇妙的是,诗人将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 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 ,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披上了神 奇美妙的幻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地诗化了。

岑参诗歌 的这种壮美风格与他执著为国立功的英勇气概不无关系。

他在青年时代就有 大志雄图:“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 出塞之后,特别是到了封常清幕府后,因和主帅关系和谐,受到赏识和知遇,因而 情绪开朗而昂扬。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 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他报国雄心的体现。

西部的风也有排山倒海的巨大威力:“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峻烈的北风竟能卷起斗大的碎石!诗人善于摄取新1/7鲜事物,难怪古人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 《河岳英灵集》 ) 另有“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风头如刀面如割 ”等都形象地说明这不是一般的大风、狂风,而是横扫一切的寒风,这种寒 风的强度和奇冷中原人难以想象。

诗人在描绘西域特有自然风物的同时,浓烈渲 染了大唐军队的赫赫声威和豪壮军容。

“盛唐的时代精神,作者心中渴望建 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共同交汇成一股跌宕奔涌的豪猛之气,充溢于诗句 之中,使严酷的自然也为之动容,为之变色”。

如果说《白雪歌》等诗描写的是西部风雪的奇寒,那么《火山云歌》《热海 行》等诗描写的则是西部销金铄石的酷热:“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 敢来。

”仿佛整座山都在燃烧,这种灼人的酷热、“飞鸟千里不敢来 ”的绝域在岑参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域不仅有燃烧的火山,还有沸腾的热海,那就是伊塞克湖。

“岸旁青 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诗人以 丰富而超然的想象,将热海地带的风光刻画得有声有色,仪态万方,读之令人动魄 惊心。

为何在一般人眼中黄沙滚滚、冰封雪盖、无比荒凉的西域,在岑参笔下却充 满了绚丽的色彩?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艺术哲学》)生活 在盛唐时期的岑参,见证着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封建王朝,诗人 也胸怀报国的壮志,心中充满奋发有为的精神,即使历尽艰辛,也百折不回、矢志 不渝。

盛唐气象必然充满着“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和积极进取 的精神。

“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 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

诗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饱蘸浓墨,描绘出 一幅苍莽雄奇的边地山水画卷。

不管是诗中那雄浑奇丽的风光,还是在艰险环境 中浴血奋战的将士,无不让人感到作品内在波澜磅礴的气势。

“岑参的边塞 诗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气候息息相通”,它们已“成为这一时代精神 气候的最充分、最饱满的象征”。

二、浓郁醇香的边地风情 西部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是歌舞的海洋。

岑参来到西部后 , 与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异域色彩的生活习俗、饮食、歌舞等风土人情在他的诗中 都得到了生动精彩的展示:“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 这是对西部音乐普及状况的描绘。

在西部,不仅有“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 来 ” 的 美 妙 琴 歌 声 , 更 有 “ 世 人 有 眼 应 未 见 ” 的 动 人 舞 姿:“慢脸娇娥纤复�,轻罗金缕花葱笼。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 生旋风。

”那长袖罗裙、身材纤巧的舞女,如风一般轻盈而飞快地旋转,如 现目前。

诗人不禁感叹道:“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岑2/7参的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为后世研究唐代舞蹈留下了第一手资 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人两度从军西域,“好奇”的岑参自然会对异乡胡人产生兴趣。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描述了擅长胡笳、生就酱紫色的络腮胡,碧蓝色 眼睛的西域乐工:“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从其他诗 人的作品中,也可见西域胡人的这一特征。

如“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眼 紫髯须”(张说 《苏摩遮》 )。

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有不少描写歌舞酒女,如 《敦 煌太守后庭歌》:“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等等。

西部地区的社会风习与中原也大异其趣:“蕃书文字别,胡俗语言殊。

”“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语言和文字都有别于中原,宴 会上演奏的是不同地区的音乐 ,谈话杂有多种民族的语言。

饮食与中原截然不 同 :“ 灯 前 侍 婢 泻 玉 壶 , 金 铛 乱 点 野 驼 酥 。

” 居 住 条 件 也 很 特 殊:“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 花氍毹。

”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西部色彩,是盛唐其他边塞诗人作 品中极为少见的。

无论是绵绵不断的驼队(“橐驼何连连”),抑或是满眼弥望的芨 芨草 (“ 白草北连天 ”); 不管是牧民的蒙古包 (“ 穹帐亦累累 ”),还是西域的特产蒲桃 (“ 桂林蒲桃新吐蔓”), 都成为岑参 关注的对象,或许这些风物只有在岑参笔下才显得那么光彩熠熠。

盛唐时期,优秀的边塞诗人不少,然而由于边塞的特殊环境,他们的作品大多 反映边地战事,抒发报国的热情。

只有在岑参笔下,神秘的西域边塞风光与风土人 情才第一次翻卷呼啸着跨进诗的画廊,并展示出其独特的风采。

西部的沙漠、火 山、暴风、飞雪在诗人笔下已远离了荒凉苦寒 , 而代之以雄浑与壮美 , 这正是 “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的终极体现,“是 盛唐诗 歌的时代风格”。

岑参“第一个发现了这块‘新大陆’,并以他敏感的诗心, 挖掘‘新大陆’沉睡多年的黄金。

他的歌唱把沉睡多年的荒漠唤醒, 表现出一幕幕使人目眩神迷的史剧”。

3/74/75/76/7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