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索动物门
古生物学——第五章半索动物门

第五章
三、笔石枝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第二节 笔石形态结构
4、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下垂式、下斜式、 下曲式、平伸式、 上曲式、上斜式、 上攀式
第五章
四、笔石体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第二节 笔石形态结构
由笔石枝和胎管组成 依据笔石枝上胞管的列数可以分为: 单列式、双列式、多列式 依据线管是否形成中轴: 有轴正笔石:正笔石中各笔石枝攀合, 形成了一个整体,线管被包裹,形成 中轴。 隐轴正笔石:上攀的笔石枝不愈合为 整体,中轴位于各笔石枝之间,或无 中轴。
正胞管+颈胞管 前一代正胞管+颈胞管
第五章
三、笔石枝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第二节 笔石形态结构
3、笔石枝的分枝方式
同分枝和后分枝
同分枝:正分枝 侧分枝
第五章
三、笔石枝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第二节 笔石形态结构
3、笔石枝的分枝方式
同分枝和后分枝 原笔石枝长成以后再分枝
第五章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第一节 笔石一般特征概述
●
早已灭绝的个体微小的海生群 体动物 骨骼成分主要是硬蛋白质 一般海生浮游或底栖生活 中寒武世出现,早石炭世绝 灭,是奥陶纪和志留纪最繁盛
●
●
●
笔石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第二节 笔石形态结构
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
正笔石:原胎管的芽孔
颈胞管
第二代正、副、颈胞管 第三代正、副、颈胞管……
第五章
三、笔石枝
半索动物门(Graptolithina)
4.6半索动物门

(四)笔石演化趋势与阶段性
• 演化方向
• 笔 石 枝: 多 少 上攀
阶段性
• 寒武纪: 树形笔石 • 奥陶纪 :无轴类
• 生长方向:下垂
• 胞管类型:简单
复杂
• 志留纪 :有轴类
• Climacograptus Hall,1865(栅笔石):笔石体横切面呈卵形;胞管强烈弯曲, 腹缘作s形曲折,烟斗状,口穴显著,常为方形(图之10)。早奥陶世至早志留 世。 • Monograptus Heinitz,1852(单笔石):笔石枝直或微弯曲,胞管口部向外弯 曲,呈钩状或壶嘴状(图之ll)。早志留世至早泥盆世。 • Rastrites Barraude,1850(耙笔石):笔石体弯曲,钩形,非常纤细;胞管 线形,孤立没有掩盖,有向内弯曲的口部,共通沟纤细,胞管倾角大,与轴 部近于垂直(图之12)。早志留世。
3 笔石枝 • 始端:近胎管的一端 • 末端:胞管增长的一端 • 共通管(沟):在笔石枝背部连 通各个胞管 • 腹侧:胞管所在的一侧 • 背侧:靠近共通管(沟)的一侧 • 每个胞管靠近共通管一边为背, 另一侧为腹
笔石枝的生长方向各有不同,两 个笔石枝腹侧的交角,称为分散 角。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 为准,分以下几种形式,下垂式, 分散角小于1800)、下斜式、下 曲式(先下斜,后平伸)、平伸 式、上斜式(分散角大于1800)、 上曲式和上攀式。凡下垂式、下 斜式和下曲式的笔石体,笔石枝 彼此以腹侧相向;凡上斜式和上 曲式笔石体,则以背侧相向。
2 胞管常见类型有:
1.均分笔石式:胞管直管状 2.单笔石式:胞管外弯呈钩状 3.卷笔石式:胞管外卷呈球状 4.半耙笔石式: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
5.耙笔石式:呈全孤立耙形
10 半索动物门(Himichordata)(含牙形石)

2019/10/8
半索动物门
49
3.平台型:由复合型的基部扩大而成平台状,刺体由平台和齿片组 成。齿片位于平台型刺体窄的一端,齿片上的细齿较高,排成一列, 称为隆脊。平台上还可具有横脊、齿瘤等装饰。平台的下面有基腔。 在平台的下面有一条突起称为龙脊,与平台上的隆脊相对应。平台 型牙形石类主要繁盛于晚古生代和三叠纪。
2019/10/8
半索动物门
28
4 笔石体和笔石簇
笔石簇:由多个笔 石体聚在一个浮胞 上,以中轴相连形 成的综合体。
2019/10/8
半索动物门
29
胎管 胞管 笔石枝 笔石体
笔石的硬体构造
第一个分泌的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基础 笔石软体的外壳 多个胞管构成笔石枝 多个笔石枝构成笔石体
2019/10/8
2019/10/8
半索动物门
50
牙形石的自然群集
牙形石一般以单个的、分离的形式保存为化石,但有时在岩层面 上能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牙形石分子有规律地成对成行地排列在一起, 形成牙形石骨骼分子组合,这种组合是牙形石动物器官的一种支持 构造,这种牙形石化石的集合体称为牙形石的自然群集。
2019/10/8
半索动物门
22
2 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 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 为7种类型: (1)下垂式 (2)下斜式 (3)下曲式 (4)平伸式 (5)上斜式 (6)上曲式 (7)上攀式
下斜式
Sinograptus
2019/10/8
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 为7种类型: (1)下垂式 (2)下斜式 (3)下曲式 (4)平伸式 (5)上斜式 (6)上曲式 (7)上攀式
(2)始、末端——靠近胎管的一 端为始端,远离胎管的一端为末 端。
第十章 半索动物门

第三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有人认为:半索动物主要特征基本符 合。(1)口索-脊索;(2)背神经索前有腔隙 -背神经管;(3)有咽鳃裂。当然,是脊索动物 中最原始的一群。
有人则认为:把口索看成是与脊索相当的构造, 还欠说服力,半索动物尚具有一些无脊索动物的 结构,例如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 体末端等等。
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把半索类 作为无脊索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门较为 合适。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更近, 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 进化而成。根据是:
1.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2.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3.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 的幼体(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第十章 半索动物门
又称隐索动物,是一类口腔背面有一条短盲 管,前伸至吻内的海栖类群。1825年黄殖翼 柱头虫最早被发现和命名,至今全世界有90 余种,包括肠鳃纲(体呈蠕虫)和羽鳃纲 (形似植物苔藓)两类。其中有77%以上的 种类隶属于肠鳃纲,最常见的代表动物为各 种柱头虫。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尚有争论
思考题
1.柱头虫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试述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位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半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柱头虫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第一节 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背神经索,背神经索伸入领部处出现 有狭窄的空腔,一般认为这是雏形的背神经 管。 2.消化管前端有咽鳃裂,为进行呼吸的器官。 3.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 很小,半索动物因此得名,它是半索动物特 有的。
雌雄异体。生殖腺小囊状,成对,位于躯干前 半部至肝囊区之间。性成熟时卵巢呈现灰褐色,精 巢呈黄色。体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鳃裂外侧的生殖 孔排至海水中。受精卵为均等全裂,胚体先发育成 柱头幼虫,然后经变态为柱头虫。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7)半索动物门

正笔石:亚胎管的芽孔—第一代正胞管 —第二代正胞管……
正笔石枝背侧的 共通管相当于树形 笔石的茎胞管所连 接成的通道
胎管及胞管的生长
(2)笔石枝的分枝
S4 S4
树形笔石:
正胞管+茎胞管 正、副胞管+茎胞管 正胞管+两个茎胞管 前一代正胞管+茎胞管 正笔石:产生双芽胞管直接分枝;或从原枝上的早期胞管壁、胞管口及胎管口部长出
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纲: 肠鳃纲(Enteropneusta) 翼鳃纲(Pterobranchia) 笔石纲(Graptolithina) 柱头虫(Balanoglossus)是肠鳃纲 的现生代表,是一类海底自由运动的 单体动物,杆壁虫(Rhabdopleura)是 翼鳃纲的现生代表(图11-2),是一类 营固着底栖的小型群体动物。 笔石纲是一类早已绝灭的小型海生 群体动物(∈2—C1),是古生代海 相地层中的一类重要化石。由于笔石 动物的骨骼和结构与杆壁虫相似,如 都是群体、分枝、体内有茎系,且有 纺缍形条带组织组成的管壁(图11-3), 因此,一般把笔石动物作为一个纲, 归入半索动物门中,但也有人根据笔 石动物在超微结构、骨骼成分以及生 殖方式上与杆壁虫的差异,主张把笔 石动物列为独立的一个门。
第三节
分类及常见化石
网格笔石,3-C1
刺笔石,O-S 无羽笔石, 2-C1
四笔石,O1
对笔石,O1-2
丝笔石,O2
叉笔石,O
雕笔石,O1-S1
栅笔石, O1-S1
耙笔石,S1
单笔石,S1-D1
第四节
演化趋势
总演化趋势是笔石体向简单化方向 发展,以适应由固着底栖转变为漂浮 的生活方式。 1.笔石的演化趋势:树形笔石—正笔石 2.正笔石的演化趋势:无轴正笔石—隐 轴正笔石—有轴正笔石 笔石枝数目由多变少,曾出现过以 侧分枝或后分枝增枝的复杂化现象, 出现过7次,但出现后很快消失, 只形成一些旁支。 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从下垂到上攀, 笔石体进一步简化,双枝单列(隐 轴正笔石 上攀)—单枝双列(有 轴正笔石 愈合)—始部单列末部 双列(两形笔石类)—单枝单列 (单笔石类)。(图3) 胞管形态从直管状变成弯曲状 体壁退化成网状 横管数目由少变多(图1、2)
动物学16半索动物门PhylumHemichordata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 Adelochorda),是 一个种类很少的小门(约 90 种)均为海产,生活 于海水中或泥质沉积物中。典型的种类如柱头虫 (Balanoglossus)。
一。本门主要特征 •具有背神经索,其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 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 •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 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 半索或隐索动物名称由此而
( 6 )哺乳纲( Mammalia):体外被毛,恒温, 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具乳腺)。 四。起源与进化
1.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脊索: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 所代替;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中枢神经: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 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 •鳃裂: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 裂;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 •心脏位置: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三。分类
1 。羽鳃纲( Class Pterobranchiata) 小型(小于 8mm),通常群体生活于分泌的管中,肠道为“U” 形。无鳃裂或有两对鳃裂。代表动物有杆壁虫和
头盘虫。
2。肠鳃纲(Class Enteropneusta) 固着生活。有 多个鳃裂。代表动物为柱头虫。 四。进化地位
1。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 中空的背神经索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 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它们可能是 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主要证据为: •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的。 •柱头虫的幼虫(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

一、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是一个种类很少的小门,分为二个纲:肠鳃纲(如柱头虫)和羽鳃纲(如头盘虫和杆壁虫)。
由于它们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但又有鳃裂及中空的神经,类似于脊索动物。
所以,认为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主要结构特征1、体型•典型的种类如柱头虫,身体蠕虫状,多穴居在泥沙中,•分布在浅海和潮间带,体长2~250 cm;•身体可分为吻、领、躯干3部分;•吻和领都有发达的肌内,吻能缩入领内,依赖于吻部和领部的伸缩、柱头虫能在泥沙中掘穴和运动身体。
•躯干部细长,前部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翼状板,内有生殖腺,称为生殖翼。
肛门在躯干部未端。
•动物学上,将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半索动物门羽鳃纲的动物(如杆壁虫),由于营海底固着的群体生活,形态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该纲动物体形小,有腕和触手,吻部退化,外形上像苔鲜虫。
二、体壁•体壁层由上皮层和肌肉层构成。
上皮层由表皮细胞、腺细胞和神经细胞等组成,吻部的上皮着生纤毛,为纤毛上皮。
•上皮下为肌肉层,包括环肌层和纵肌层;领部肌肉层更发达,分别由领圈外肌,领圈内肌和领部纵肌组成,躯干部为纵肌层。
三、体腔•体腔包括一个吻体腔、成对的领体腔和成对的躯干体腔,体腔之间有隔膜隔开。
四、鳃裂•柱头虫躯干部前端,背中线两侧各有一行成对(7-700)外鳃裂,其内部为鳃囊或咽囊,鳃囊中有若干对“U”形的内鳃裂。
内鳃裂与外鳃裂一一相对应。
五、中空的领神经索•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原始而又特殊:身体头部表皮细胞的基部的一层神经纤维网,或称表皮神经丛,分别在背中线和腹中线处加厚形成背、腹神经索,两神经索在躯干的前端相连成一神经环,背中神经索在领内形成领索,可能为动物的神经中枢。
五、中空的领神经索•特别的是:领索是中空的,而且位于体腔内,这种中空的神经索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神经管。
第12章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二、形态构造
1. 笔石体 胎管 胞管 笔石枝 笔石体大小差别很大,从几mm到70cm。
2. 胞管类型及形态 (1)类型: 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茎系)
(2)形态:正笔石类正胞管形态类型很多, 是鉴定笔石的重要依据之一
3. 笔石枝 (1)笔石枝的分枝 同分枝 后分枝 假分枝
3. 笔石枝 (2)笔石枝生长方向有6种, 依据是: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
(一)树形笔石目
胞管有正胞 管、副胞管和茎 胞管三种,具发 育的茎系。笔石 枝分枝规则或不 规则。笔石枝一 般数目较多。一 般固着生活,少 数浮游生活。中 寒武世至早石炭 世。 树 形 笔 石 亚 目 正笔 石式 树形 笔石 亚目
树 形 笔 石 目
笔石体树枝形、锥形、 扇形等,枝间 多具横耙或 绞结。分枝很多,一般不规 则。始端的表皮组织常演变 为茎、根或底盘,借以固着 生活,有些用线管营浮游生 活。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 线管外露,营浮游生活。 笔石枝下垂到上斜式,不具 横耙和绞结,分枝规则,常 为正分枝。笔石体形状与正 笔石目的笔石相似,但有三 种胞管。早奥陶世。
4. 线管及中轴 (1)线管:当胎管裸露,其表层沿尖端方向延伸 成一根伸出笔石体外的丝状细管 (2)中轴:当胎管与线管被笔石体包被,线管变 得硬直,则称中轴
三、笔石的分类
笔石据其骨骼特点分为八个目,即:树形笔石 目、管笔石目、腔笔石目、甲壳笔石目、茎笔 石目、正笔石目、双胞笔石目和古树笔石目。 其中树形笔石目及正笔石目延续时间长,数量 多,分布广,最为重要,常见的化石多属于这 两个目,一般所讲的笔石也即指这两类而言。 其余各目化石零星,分布局限,有的是否为笔 石,尚有疑问。
184-185页
4 个 发 展 阶 段
四 、 笔 石 的 发 展 历 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柱 头 虫 的 身 体 结 构 :
5
•
关于口索的作用,以前有人认为它就是最 初出现的脊索,加之又具有鳃裂和中空的神经, 因此将其视为脊索动物门的一类。但是近年通 过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表明口索与脊索既 不同功,又不是同源器官,加之半索动物还有 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因此现在大多数人将 它列为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
玉 钩 虫 :
2
一、主要特征:
• (一)与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 • 1、具有背神经索——其最前面变为内部
有空腔的管状神经索,一般认为是背神经管的 出一条短
的盲管,称为“口索”(stomochord)。为半 索动物特有。
3
柱 头 虫 的 身 体 结 构 :
9
6
(二)与非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
•
• • • • •
1、开管式循环。 2、发育有变态。 3、分节现象明显。 4、有围鳃腔。 5、开管式循环。 6、肛门在身体的末端。
7
二、分类:
• 1、肠鳃纲(enteropneusta):
• 蠕虫状,体长2-250cm,自由活动,栖息 在洞穴或石头下面。如柱头虫。
无脊椎向脊索动物过渡的类群
——半索动物门 •
又称隐索动物(adelochorda),是一个种类 很少的门,约70余种,均为海产。半索动物门 的分类地位目前仍有争论。 • 半索动物是从无脊索动物向脊索动物过渡 的类群,因此其基本特征即有一部分类似于脊 索动物,又有一部分类似于棘皮动物。
1
柱 头 虫 :
• 2、羽鳃纲(pterobranchia): • 体型小,一般体长1-7cm,营海底固着的
群体生活。如头盘虫。
8
思 考 题
1、为什么把海绵动物称作“侧生动 物”? 2、试从对称、胚层、体腔、分节以及 各系统的特征等方面阐述无脊椎动物从低 等到高等进化的过程。 3、掌握无脊椎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