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1. 引言1.1 核磁共振MRCP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介绍核磁共振胆总管成像(MRCP)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用于评估胆总管、胰腺和周围结构的病变。

MRCP成像原理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利用磁场和无损伤的无线电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MRCP成像技术是通过获取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对磁场的响应,进而形成影像。

核磁共振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强磁场中对氢原子施加无线电波,使其发生共振,然后监测其回放的信号来获取结构信息。

在MRCP成像中,成像参数的设置对于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至关重要。

对于不同的组织和病变,需要调整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分辨率等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成像效果。

成像过程包括对患者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成像平面、对病灶进行扫描等步骤。

通过精确的操作和设备控制,可以获得清晰详细的MRCP图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MRCP技术在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胆囊结石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MRCP成像,医生可以实现对患者的无创全面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原理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组织的影像信息。

核磁共振是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产生共振吸收信号的物理现象。

在外加静态磁场的作用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自旋会发生进动运动,而外加射频脉冲的作用下,核自旋将吸收射频能量并发生共振。

根据核自旋的回弹过程,可以得到不同组织中核自旋的信号强度和位置信息,最终形成图像。

核磁共振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的信号来生成影像,因为人体组织中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含量较高,因此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进行成像。

不同组织中的水分子分布不同,因此在核磁共振图像中显示出不同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度,从而可以明显地区分不同组织类型。

核磁共振原理的优势在于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多重成像方式,可以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质量的影像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增强检查方法

磁共振增强检查方法

磁共振增强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主要包括磁共振平扫和磁共振增强扫描,不同磁共振检查项目操作的方式不一样。

1.磁共振平扫:患者先仰卧于检查床上,待医生放置好线圈锁定位置之后,针对于检查部位进行扫描。

主要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

扫描完成之后取下线圈,患者即可离开检查室。

2.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需要提前放置入留置针,在磁共振扫描的同时,通过高压注射筒及留置针注入对比剂,之后开始增强扫描。

可以根据增强扫描的结果,在扫描完成之后进行延迟扫描,同时还需要进行动态扫描。

磁共振增强由于使用对比剂,做完检查之后应大量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减少肾脏损伤的可能。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需要摘除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穿棉质的衣物,排除有无磁共振检查禁忌症,比如金属假牙,起搏器,钢板钢钉及幽闭恐惧症等,经过医生评估之后,没有禁忌症才可以开始。

MR常见部位扫描技术基础

MR常见部位扫描技术基础

检查过程中需 保持安静,避 免移动和说话, 以免影响扫描
结果
检查中的配合与注意事项
保持安静:在扫 描过程中,保持 安静,不要随意 移动或说话,以 免影响扫描效果。
呼吸配合:在扫 描过程中,需要 按照医生的指示 进行呼吸配合, 以便获取更清晰 的图像。
身体姿势:在扫 描过程中,需要 保持正确的身体 姿势,以免影响 扫描效果。
扫描时间:根据扫描部位和病 情不同,扫描时间一般在10-
30分钟之间
扫描结果:可以清晰地显示脑 部结构、病变位置和范围,为
医生提用平扫或增强 扫描,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扫描目的:检查颈部结构, 如颈椎、椎间盘、神经等
扫描参数:根据颈部结构特 点和病变情况调整扫描参数
扫描结果:获取颈部结构的 清晰图像,为诊断提供依据
磁共振图像的重建
磁共振成像原理:利用磁共振现象,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的氢质子,产生磁共振 信号
信号采集:通过接收线圈接收磁共振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图像重建: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数字信号处理成二维或三维图像
图像质量:与扫描参数、图像处理算法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 化
MR扫描技术基础
的现象
磁共振成像原 理:利用磁共 振现象获取组
织图像
磁共振成像设 备:包括磁体、 射频线圈、梯 度线圈、计算
机等
磁共振成像过程: 射频脉冲激发组 织中的氢质子, 产生磁共振信号, 通过计算机处理
生成图像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与接收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氢质子产生磁共振信号 磁共振信号的接收:通过接收线圈接收磁共振信号 磁共振信号的处理:通过计算机对磁共振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磁共振成像:通过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相位信息重建图像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磁共振常见部位扫描技术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

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

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外表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肚脐.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

层厚5-8mm;层间距1-2mm采集。

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 FOV:180mm ×180mm.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外表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

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 312×256;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

层间距:1-2mm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180mm。

四.颈椎、颈髓扫描技术:线圈选择:颈椎外表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固定头部。

6.6 各部位的MRI检查技术

6.6 各部位的MRI检查技术

(3)成像序列: SE或FSE序列,垂体常规需增强扫描、 多采用动态扫描技术。 5.临床应用:适用于垂体腺瘤(微腺瘤)、垂体及鞍区血 管性病变、鞍区(垂体外)其他占位性病变的检查。
对比剂增强 对比剂:0.1mmol/kg,最多可给3倍剂量,垂 体微腺瘤病人给予半量(0.05mmol/kg)。 成像序列:冠状位、矢状位T1WI扫描。
三、眼眶MR检查
1.检查前准备:无特殊准备,嘱患者闭目减少眼球自主性运动。 2.线圈:头颅专用线圈、眼眶表面线圈。 3.体位 :参照颅脑检查体位。 4.扫描:
(1)扫描方位:横轴位、冠状位、斜矢状位
(2)扫描定位:采用快速成像序列获取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 定位像,在定位像上制定扫描计划。
① 横轴位:在矢状定位像上确定横断面的扫描平面,使扫 描平面平行于视神经长轴,相位编码一般为左右方向。 ② 冠状位:以矢状位作为定位像,定位线应垂直于硬腭, 相位编码一般为左右方向。
二、垂体MR检查
1.检查前准备:参照颅脑检查前准备。 2.线圈:头颅专用线圈。
3.体位 :参照颅脑检查体位。
4.扫描:
(1)扫描方位:矢状位、冠状位
(2)扫描定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定位线均平行于垂体柄。 冠状位相位编码一般为左右方向,矢状位相位编码方向一般为 前后方向。 (3)成像序列: SE或FSE序列,垂体常规需增强扫描、多采 用动态扫描技术。
血管狭窄、闭塞、血栓形成
血管性病变治疗后评价随访观察 颅脑肿瘤
(二)检查技术
1.常规成像 成像线圈:头颅表面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定位像:仰卧位,取矢状定位像。 成像范围:动脉血管成像应包括颈内动脉颅内 段、颅底动脉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主 要分支。静脉血管成像应包括上下矢状窦、直 窦、横窦及乙状窦。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范围标准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范围标准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范围标准英文回答: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s a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 that uses a strong magnetic field and radio waves to generate detailed images of the body's internal structures.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ody require specific scanning ranges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desired information. The standard scanning range for MRI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part of the body being examined.1. Brain: When scanning the brain, the standard range typically includes the entire brain from the top of thehead to the base of the skull. This allows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structures such as the cerebral cortex,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In some cases, a more focused scan may be performed to examine a specific area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pituitary gland or the temporal lobes.2. Spine: For spinal MRI, the standard range usuallycovers the entire spine from the cervical (neck) region to the lumbar (lower back) region. This allow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vertebrae, andintervertebral discs. Additionally, specific regions of the spine, such as the cervical or lumbar spine, can be scanned individually to assess for conditions like herniated discs or spinal stenosis.3. Abdomen and Pelvis: When scanning the abdomen and pelvis, the standard range typically includes the liver, kidneys, pancreas, spleen, and pelvic organs. This allows for the assessment of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liver tumors, kidney stones, or gynecological disorders. In some cases, a more focused scan may be performed to evaluate a specific organ or region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gallbladder or prostate gland.4. Extremities: MRI can also be used to examinespecific extremities such as the shoulder, knee, or wrist. The standard scanning range for extremities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area of interest. For example, when scanning the shoulder, the range would typically includethe entire shoulder joint, surrounding muscles, and tendons. This allow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ditions like rotator cuff tears or shoulder impingement.中文回答: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身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磁共振(MRI)腰椎扫描技术

磁共振(MRI)腰椎扫描技术

磁共振(MRI)腰椎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包括Bra),如粘贴膏药需去除。

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膝部用海绵垫垫高,减轻腰椎运动。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用海绵垫固定,注意保护听力。

定位位置:肚脐上3CM。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冠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如使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需进行扫描校准序列。

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SCIC能纠正信号均匀性,Asset可加快扫描速度。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2 FSE,矢状面T2加权序列在横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脊柱(腰椎椎管)走形,在横轴位上调整层面,范围包括腰椎椎体及两侧横突,矢状位上调整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

扫描范围上至Th11下至S2水平,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腹部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1 FSE,矢状面T1加权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去除上下饱和带,可缩短扫描时间,为了减少扫描时间不添加前饱和带。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STIR,矢状面STIR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腹部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轴位: AX T2 FSE 横轴面T2加权序列在矢状及冠状面上定位。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简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简称MR)规范化扫描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统计学方法,在多个受试者之间实现数据比较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广泛用于神经影像学研究,如脑结构重建、病理诊断、功能网络分析等。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规范化扫描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原理磁共振规范化扫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受试者的原始扫描数据转化到一个标准空间,使得不同受试者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这样可以实现对大样本进行集体统计分析,比较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与其他变量的关联。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图像预处理:对原始MR扫描图像进行去噪、纠正(如校正磁场不均匀性)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图像配准:将被试者的扫描图像与一个已知的标准空间进行配准,使得两者之间的相应解剖结构保持一致。

常用的配准方法有线性配准、非线性配准等。

3.空间变换:应用配准结果,通过线性或非线性变换将被试者的扫描数据映射到标准空间中。

4.空间平滑:为了降低噪音和增强信号,对规范化后的图像进行空间平滑处理,常用的平滑方法有高斯平滑、小波平滑等。

5.数据分析:在规范化后的数据上进行后续的统计学分析,如群组比较、功能网络构建等。

常用的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VBM(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是一种常用的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主要用于脑结构重建和群组差异分析。

其基本思路是将受试者的扫描数据进行配准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组织与功能之间的关联。

VBM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1.图像配准:通过线性或非线性配准将受试者的扫描图像与模板图像进行配准。

2.灰质白质分割:将配准后的图像进行灰质和白质分割,以区分脑组织。

3.空间平滑: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空间平滑,以增加灰质和白质的稳定性。

4.统计分析:对平滑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群组之间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磁共振常见部位扫描技术
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
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

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

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

层厚4-6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肚脐.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

层厚5-8mm;层间
距1-2mm采集。

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 FOV:
180mm×180mm.
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

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 312×256;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

层间距:1-2mm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
180mm。

四.颈椎、颈髓扫描技术:
线圈选择:颈椎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固定头部。

采集中心对准下颌联合下缘。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
矢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T2加权层厚3-
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192 FOV:240mm×
180mm
横断位:T2加权层厚5-8mm;层间距:1-2mm。

采集矩阵:256×256 FOV:160mm×160mm.
五.盆腔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腹部相控阵表面线圈、体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在床中心安放表面线圈,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耻骨上缘。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T1加权层厚5-6mm层间距采集矩阵:256×256 FOV:300mm×225mm.
冠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mm层间距
1mm采集矩阵:256×256 FOV:350mm×350mm.
矢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mm层间距
1mm采集矩阵:256×256 FOV:300mm×225mm.
六.髋关节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双足尖并齐,身体矢状面与表面线圈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股骨大转子(耻骨联合下缘)。

关节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256或312 ×256FOV:300mm×225。

冠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T1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256 FOV:350mm×350。

七.膝关节成像技术:
线圈选择:膝关节包绕式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患膝髌骨下缘置于表面线圈中心,用棉垫固定膝部,使患者足尖向上。

采集中心对准髌骨下缘。

关节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横断定位像做矢状位矢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T2加权。

层厚4mm 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180mm.
冠状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1加权T2加权。

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160 FOV:180mm×180mm。

注意事项:除常规扫描外采用梯度回波T2加脂肪抑制技术能直接显示半月板,水肿肌腱断裂等。

矢状位能显示十字交叉韧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