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主要图件格式
主要地质图件(3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第四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三、各种地质现象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三)断层 煤层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发生断裂时,断层把煤层切断并 使其发生位移,其底板不再是连续的面,等高线在断层处中 断而不连续。 在地质上将上盘煤层与断层面的交线称之为上盘断煤交 线,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用“——〃——”点线符号表示; 下盘煤层与断层面的交线称下盘断煤交线,用“——×—— ×——”叉线符号表示。
(2) 倾向 过F点作EF线的垂线交GH于Z,则FZ方向为 倾向。
第四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2、利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求断层的产状及落差
(3) 倾角 GH及EF为断层面的两条等高线,其倾角的求 法与煤层底板
2、利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求断层的产状及落差
(4) 落差
第四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三、各种地质现象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三)断层:当遇见正断层时煤层底板等高线在图上为中断, 在上、下盘断煤交线之间没有等高线通过,表示煤层缺失; 当煤层遇到逆断层时,底板等高线在图上表现为中断,上、 下盘断煤交线之间互有等高线通过,表示煤层重复。
第四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三、各种地质现象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一)单斜构造 单斜构造在图上一般反 映为一组直线,当煤层走 向与倾角不变,等高线大 致平行而均匀;如果倾角 有变化,则等高线疏密不 均,且等高线越密煤层倾 角越大;如走向发生变化, 则等高线成为一组曲线;
第四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三、各种地质现象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4)断层几何形态图的功用
(1)求断距 上、下盘煤层任意2条同高 程等高线的水平距离为水平 地层断距hf。铅垂地层断距 hg。沿断层倾向作一直线AB 与上、下盘交面线分别交于A、 B两点,则两点间距离为平错, 两点的高程差为落差H.
煤矿地质 第十章 主要地质图件

C3
C3 Q C2 C1 S1 Q S1
30
300
C3
15
50 300 45 250
40
3 00
35
C2
C1 300 12 55
C3
25
250 30 0
P1
C2
中石炭统灰岩 下石炭统细砂岩 (厚度250m) 下志留统板岩 上奥陶统灰岩
40
青岩顶
40 0 35 0
51
C2
70 75
C2
3 00
S1 65 O3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二、水平切面图的编制方法 (一)利用地质剖面图编制 1.确定图件比例尺 2.准备平面底图 3、确定编图水平高程 4、投绘地质点 5、对比连线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褶曲转折端的绘制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二)根据井巷实际资料编制 1、准备底图及编图资料 2、填绘地质资料 三、各种地质现象在水平切面图上的表现 1、单斜构造 2、褶曲 3、断层
(五)根据地形地质图编制剖面图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三、各种地质现象在地质剖面图上的表现
1、单斜岩层
2、褶曲
3、断层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第三节:水平切面图 一、概念、内容及作用 1、概念 反映某一水平地质情况和井巷工程的图件,称之 为水平切面图。在煤矿生产中。水平切面图是沿某一 开采水平进行编制的。
第十章:煤矿主要地质图
二、地形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一)地形地质图的填绘 1、先选典型的剖面进行研究 2、根据比例尺的要求按一定间距、路线和观测点进行观 察研究。将所有地质界线填到图上。
(完整版)地质图制图手册

数字化制图要求引用标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5791-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95《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GB 958-89《铀矿地质勘查测量图件编绘规范》EJ/T 1120-2000《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总则1、编绘图件时,必须熟悉本要求、有关规范及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2、图件要以准确的原始资料为基础,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工作,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各种图件应突出主题,层次分明。
3、各种图件,必须做到及时、准确、齐全、清晰、统一。
4、图幅要求整洁,字体大小适当,颜色统一。
5、图件数字比例尺:选用宋体,高12mm,宽10mm (比例符号必须用半角)。
6、图件线条比例尺:选用宋体,高8mm,宽7mm;线段:X=20,Y=15,线型为90-0,线宽0.1mm,长度40mm。
7、图件坐标注记采用公里为单位,选用宋体,高5mm,宽4.5mm。
8、坐标线及高程线:黑色,线宽0.15mm,线型为1-0,X=Y=10,且必须用“键盘输入线”功能画线,尽量不用投影变换生成坐标。
9、图名要确切、简短,置于图框外顶部。
用黑色,图名距图幅两边大于50mm,字大小根据实际而定。
10、图外框线与内框线间距为12mm,外框线宽为1.5mm,内框线宽为0.15mm。
A3或更小的图件,可适当酌减少。
坐标线及图框线应采用“数字输入”,不能使用鼠标画制。
11、地层等符号用黑体,高4.5mm,宽4.0mm,尽量直接输入,不用子图库中符号,花岗岩可用子图表示,且应垂直向上,不旋转。
12、主要构造应有编号,构造编号字体用黑体,高4.5mm,宽4.0mm,数字编号须用下标表示(如F800 )。
13、图例中应包括图内所给的各种符号及色调,地形图上的惯用符号可不列出,图例与图幅内容一致,尽可能使用最简明的技术语言。
图例排列顺序一般先地层—地层界线—产状—构造—矿物、蚀变—工程—其它,最后为工作范围。
野外地质填图

• 二、野外观察与记录
• 1.选点与定位
• (1)选点 选择有地质意义的地点,如地层分界 点、构造点等。
• (2)定位将地质观察点准确地定在地形图上。 定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图的质量,所以 定位时一定要认真,反复检查所在位置,并且应 熟悉本区地层层序及分布情况。
• 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①交绘法利用地表实际存在而在地形图上也标出 的两个或三个地物(如三角点、房屋、山头等), 用罗盘进行后方交绘,将点定在地形图上。当用 两个地物时,本地质点与这两个地物连线的夹角 应在60o~120o之间,不宜太大或太小,否则定位 将不准确。 当用三个地物连成时,可构成一个三 角区,三角区的中心点便是所定点的位置。
• ③目估法(概略计算法) 用肉眼观察判断所在 点的位置。此法主要是利用地物特征(如山峰、 三角点、山桠口等)、高度特征(如站在山坡上, 对比山沟和山脊的高度判断所在点的位置)、顺 序特征(如根据前一个地质点的位置及它与所在 点的距离和相互位置)判断所在点位。
• ④利用航片在立体镜下观察确定点的位置。
• (3)在任何地形条件下,顺地层倾向观测,地层界
线由高到低为正确,逆倾向观测地层各线由低到 高者正确,反之错。
• 对于不规则曲面的地质体(岩体、矿体等),其 地质界线的弯曲没有规律,不符合“V’’字形法则。 故对于此种地质界线, 一般采用沿界面追索的方 法,加密地质点的间距,以便较精确地控制地质 界线的位置。
• 地质摄影亦是反映地质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 三、野外调查阶段的室内整理 • 为了使在野外调查中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完整、
准确,必须进行整理,否则将造成资料的混乱或 丢失,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 整理的目的是把收集起来的地质资料逐步综合 起来,使之系统化,及时发现填图中存在的各种 地质问题,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因此要求做到 边调查、边整理、边综合分析研究。 • 野外工作阶段的室内整理按工作性质和时间, 可分为当天整理、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由于本 次实习填图时间短、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合并进 行。
地质图件的编制

5.主图中的其它内容
若在测区布置了地球物理、地球 化学和水文地质等观测点,以及 山地工程(探槽、竖井、平巷)和钻 孔等,也应用特殊性的符号将其 位置及编号表示在图上。
6.主图清绘顺序
①先绘制各种观测点、样品采集点、 山地工程和钻孔的位置及编号; ②然后绘断层; ③再绘其它地质界线,各种界线不要 穿过各种符号和编号; ④最后注上各种时代符号 注意:凡是被各种地质界线和断层或 圈闭的范围均应注意时代符号。
(1)剖面位置选择原则: ①垂直地层和构造线走向; ②地层发育较全; ③地质研究程度较高。 从162.9高地—193.9高地—201.2高地—大 砾岩山—官地村 可将162.9高地-201.2高地(大砾岩山南 侧)连线,向两侧延至主图图框止,下 方(SSW)为A,上方(NNE)为A’。
5.图切地质剖面图编制程序
4.主图图框
(1)先从给定地质图上套取图框及重 要地物标志; (2)套在实际材料图上,进行校正。
5.主图内容
填图区内和教师带队的路线,为 实际测量内容; 填图区外,从所给地质图中转绘; 上述二区接图处,注意连线、接 图误差范围和合理性。
4.主图内容
①主要地形、地物标志,如高地、公路、桥 梁、村庄、水库、五副坝、重要山谷、山沟 名称等; ②地质界线(实线),包括不整合界线(实 线+虚线); ③产状要素(与实际材料图一致); ④地质体代号; ⑤断层及其性质和产状(用红线); ⑥滑坡体。
5.图切地质剖面图
图切地质剖面图主要用于补充说 明全区主要地质构造的地下延伸 情况。该图位于主图的下方,要 求有图名、比例尺(可略)、剖 面方位、图例(与主图相同)等。 绘制程序如下:
5.图切地质剖面图内容
图名:A-A’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同地质图 方位:从地质图上由A- A’ 线量出
地质图主要图件格式

主要图件格式6.1 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6.1.1 矿区地质图格式6.1.2 其他地质平面图格式6.1.3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格式6.2 地质平面图的整饰6.2.1 图名、图廓6.2.2 比例尺(1)图廓下方的比例尺:(2)图廓上方的比例尺:6.2.3 图例6.2.4 图签6.3 地质剖面图的整饰注:1.图中标注的线划规格、距离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
2.注记字体、字号执行国家标准GB5791—86《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
6.4 原始地质编录图图式6.4.1 钻孔投影图a、b、c、d、e—钻孔倾角转换点;l1、l2、l3、l4、l5—钻孔转换点水平投影线段长;o、a′、b′、c′、d′、e′—转换点方位偏斜方面投影点;o、a″、b″、c″、d″、e″—方位偏斜沿剖面法线投影线与过转换点的水平线交点6.4.2 钻孔柱状图6.4.3 探槽地质素描图(1)斜坡槽探地质素描图:(2) 露天平台槽探地质素描图:6.4.4 探井地质素描图(1)方井地质素描图:×××探井地质素描图(2) 圆井素描图:6.4.5 坑道地质素描图(1) 坑道素描图展开方式:a—内展图示;b—旋转图示;c—外展图示(2) 弯曲坑道素描图:(3) 穿脉坑道素描图:(4)沿脉坑道素描图:(5)倾斜坑道素描图:6.4.6 天井地质素描图天井地质素描图如下:6.4.7 露天采场掌子面地质素描图6.4.8 回采矿块地质素描图6.4.9 开拓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开拓掌子面素描图如下:6.4.10 掘沟地质素描图掘沟地质素描图如下:6.5 综合地质编录图图式6.5.1 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如下:6.5.2 地形地质图地形地质图如下:6.5.3 地质横剖面图地质横剖面图如下:1—第四纪;2—石英岩;3—千枚岩;4—假象赤铁石英岩;5—绿泥假象赤铁石英岩;6—极贫矿;7—混合岩;8—磁铁石英岩;9—煌斑岩;10—地质界线;11—实测断层;12—不整合界线;13—钻孔及编号;14—开采平台6.5.4 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如下:6.5.5 矿体底板等高线图矿体底板等高线图如下:6.5.6 平台地质平面图平台地质平面图如下:6.5.7 矿石品位分布图矿石品位分布图如下:6.5.8 矿石品位等值线图矿石品位等值线图如下:①中深变质岩地区,在未查清地质年代的情况下,可先建立岩组、岩段的相对层序。
地质图基础

投画地形和断层点
SE
标绘地质界线等DSDCC
D D
实习四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特征及 形成时代; 3、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二、读图步骤 读褶皱区地质图与读一般地质图的方法一样, 首先从地质图的图例或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出露 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概略地了解 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并分析地形特 征。 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及其特征,常先从 单个褶皱的分析入手,进而再分析褶皱的组合及形 成时代。
(3)判断轴面产状 在地质图上,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 面产状。如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则轴面直立;如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状基本一致(即为等 斜褶皱)。对于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的 褶皱,若为背斜,其轴面大致是与倾角较小 的一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 等斜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大于缓翼倾角而 小于陡翼倾角。据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的关 系可描述褶皱。
6、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 褶皱,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亦可据枢纽 倾伏角作纵向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 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 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同翼岩层产状 (A)校正前;(B)校正后
7、整饰地质剖面图,包括图名、比例尺、图 例、责任表、制图时间等。 图例:高X宽=0.5X1cm 排列:自上而下:地层(由新到老); 岩体(由新到老,由基到酸);褶皱轴迹、 断层、产状、其它(剖面线、制高点)
地质类图件编制

的(x,y,z); 6.在窗口左下角,单击“输入公共点”按钮,右边的数字变
为1,表示输入了一个公共点对; 7.按4、5、6相同的方法,依次输入另外的两个公共点对; 8.在“转换方法”一栏中,单击“七参数布尔莎模型”项,
2.生成1∶2.5万标准图框(四幅)。
3.用1∶2.5万标准图框之内图框线,从投影成1∶2.5 万的1∶5万地形图中裁剪出本幅的内容,形成1∶2.5 万地形图。
1.背景图层(地形图)
4.文件命名。命名原则同1∶5万图幅。按图幅新 建命名文件夹并建立工程文件。
5.对裁剪成的1∶2.5万地形图进行整饰,主要是 因为1∶5万投影成1∶2.5万后,各种注记的定位点、 点参数、线参数等都发生了变化。如高程点和等 高线注记都离的太远等,尤其是图边处的各种注 记,好多都被裁剪到邻幅了。
2.野外手图
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同,岩层 倾角大于地面坡 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 呈相反方向的弯 曲。在沟谷中, 界线“V”字形的 尖端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 向山脊上坡。
2.野外手图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 同,岩层倾角小于地面 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 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也是相同的。但在沟谷 中,岩层露头界线的 “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 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坡。这与第一种情况所 表现的形态不同之处在 于其露头界线的“V”字 形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 线的弯曲度 。
参照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多年来的编绘经验, 本着实际应用,就地质工作中常见图件的内容、 编制要求及样式汇集如下,与广大地质同仁共同 学习。
按照地质工作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 和形成的图件,依次作简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图件格式
6.1 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6.1.1 矿区地质图格式
6.1.2 其他地质平面图格式
6.1.3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格式
6.2 地质平面图的整饰6.2.1 图名、图廓
6.2.2 比例尺
(1)图廓下方的比例尺:
(2)图廓上方的比例尺:
6.2.3 图例
6.2.4 图签
6.3 地质剖面图的整饰
注:1.图中标注的线划规格、距离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
2.注记字体、字号执行国家标准GB5791—86《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
6.4 原始地质编录图图式
6.4.1 钻孔投影图
a、b、c、d、e—钻孔倾角转换点;l1、l2、l3、l4、l5—钻孔转换点水平投影线段长;o、a′、b′、c′、d′、e′—转换点方位偏斜方面投影点;o、a″、b″、c″、d″、e″—方位偏斜沿剖面法线投影线与过转换点的水平线交
点
6.4.2 钻孔柱状图
6.4.3 探槽地质素描图(1)斜坡槽探地质素描图:
(2) 露天平台槽探地质素描图:
6.4.4 探井地质素描图
(1)方井地质素描图:×××探井地质素描图
(2) 圆井素描图:
6.4.5 坑道地质素描图(1) 坑道素描图展开方式:
a—内展图示;b—旋转图示;c—外展图示(2) 弯曲坑道素描图:
(3) 穿脉坑道素描图:
(4)沿脉坑道素描图:
(5)倾斜坑道素描图:
6.4.6 天井地质素描图天井地质素描图如下:
6.4.7 露天采场掌子面地质素描图
6.4.8 回采矿块地质素描图
6.4.9 开拓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开拓掌子面素描图如下:
6.4.10 掘沟地质素描图掘沟地质素描图如下:
6.5 综合地质编录图图式
6.5.1 综合地层柱状图
综合地层柱状图如下:
6.5.2 地形地质图地形地质图如下:
6.5.3 地质横剖面图地质横剖面图如下:
1—第四纪;2—石英岩;3—千枚岩;4—假象赤铁石英岩;5—绿泥假象赤铁石英岩;6—极贫矿;7—混合岩;8—磁铁石英岩;9—煌斑岩;10—地质界线;11—实测断层;12—不整合界线;13—钻孔及编号;14—开采
平台
6.5.4 矿体垂直纵投影图
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如下:
6.5.5 矿体底板等高线图矿体底板等高线图如下:
6.5.6 平台地质平面图平台地质平面图如下:
6.5.7 矿石品位分布图矿石品位分布图如下:
6.5.8 矿石品位等值线图矿石品位等值线图如下:
①中深变质岩地区,在未查清地质年代的情况下,可先建立岩组、岩段的相对层序。
其命名可用地方性代表性剖面的地理名称或加有关岩性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