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硅藻门
确定版硅藻门资料

漂流藻属: 单细胞。细胞圆盘形,壳环面四周有薄而透 明的翼状突,翼上有许多射出肋,有支持翼状突及有利漂浮 的作用。本属只有2种,我国仅1种,太阳漂流藻,分布我国 南海、东海、南黄海,为暖水性种。
圆筛藻属(图3-9): 细胞多呈圆盘状,孔纹一般六角形,有的孔间隙大而 使孔纹呈圆形,孔纹在壳面正中心,有时特别粗大,似玫瑰花朵排列,称中 央玫瑰区。正中心有时有块小的无纹区称裂隙,较大时称中央无纹区。壳缘 部分称外围,最外围孔纹间常有一圈小刺。色素体小而多,粒状或小片状, 常分布在细胞四周较浓的原生质中。本属是最常见的浮游硅藻之一,为海产 仔幼鱼,毛虾、贝类的主要饵料。种类繁多,约有300多种,但种的鉴定较 难。我国已记录的有近30种,常见有线形圆筛藻,辐射圆筛藻,星脐圆筛藻 和偏心圆筛藻等。
由横轴、贯壳轴形成短轴带面。
一般鉴定硅藻标本时,经常见 到的是壳面和长轴带面。从壳 面看,称壳面观;从带面(壳 环面)看,称带面观(侧面观)。
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其数目1条2条或多条, 花纹形状主要有三类: 鱼鳞状,环状,领状. 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隔片,隔片 通常与壳面平行,隔片从细胞的一端向内延伸或从两端向 中央延伸。 隔片一端是游离的,称为假隔片; 隔片从细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则称为全隔片或真隔片。 间生带和隔片都具增强细胞壁的作用。
硅藻细胞表面有突起、刺、毛、胶质线等。它们有增加浮力和相 互连接的作用。 突起是细胞壁向外的头状突出物,如弯角藻两个细胞突起相互连 接,其间的空隙,称胞间隙,其形状多种,有圆形、方形和六角 形等。刺一般细而不长,末端尖,其数目、长短不一, 最粗大的刺如双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较小的刺如圆筛藻的 缘刺。 毛为较细长的突出物,长度常为细胞直径的数倍,有的种类在粗 毛里还有色素体。 此外还有膜状突起(如太阳漂流藻)和胶质线、胶质块等胶质突 起(如海链藻)。
海洋生物学04硅藻门02

连接上、下壳面中心点的线为: “贯壳轴”(pervalvar axis)
连接壳面两端的线为: “壳面轴”(valvar axis)
非圆形壳面的壳面轴又分为: “壳面长轴”(apical axis) “壳面短轴”(transapical axis)
6
贯壳轴代表硅藻细胞的长度(或称高度);壳面长轴 代表硅藻细胞的宽度;壳面短轴代表硅藻细胞的 厚度。
观察到硅藻细胞的壳环时,称为: “壳环面观”(girdle view)
4
•1:环面观 •2:壳面观 •P:贯壳轴 •D:直径 •vs1、vs2分别为 上、下壳的壳面 •vm1、vm2分别 为上、下壳的壳 套 • cb1,cb2分别 为上、下壳的环 带 •e:上壳 •h:下壳 •g:壳环
5
壳面为非圆形的硅藻物种,有: “宽环面观”(broad girdle view) “窄环面观”(narrow girdle view)
④网纹(areola),通常是由多边形的小室相互 排列成蜂窝状的花纹,室的中央孔向细胞腔内 开口。
28
29
30
31
32
33
10)壳缝或称纵沟(raphe):
是羽纹硅藻纲中.能运动物种的壳壁上才有 的特殊构造。
①纵沟(raphe),从壳面上看,有中央节、端节和 两者之间的裂缝组成。裂缝分外沟(outer fissure) 和内沟(inner fissure),两者截面呈‘>’形,位于 壳面外的称为外沟,位于壳面内的称为内沟。原生 质在内外沟中流动。
厦大海洋浮游生物学双语课件01海洋浮游植物:硅藻门

•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 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 (Biologicalindicator) ,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 重要意义。
1 海洋浮游植物重要意义
2 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1.细菌(Bacteria)2.蓝藻门(Cyanophyta)真核细胞型生物: 1.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2.甲藻门(Pyrrophyta):是很重要的类别,大多种类是赤潮生物。3.绿藻门(Chlorophyta):是海水养殖中的重要饵料,如盐藻、扁 藻、小球藻。4.金藻门(Chrysophyta):在海水养殖中也有重要地位,有些种类 是良好的饵料。5.黄藻门(Xanthophyta):大多生活于淡水。 6.隐藻门(Cryptophyta):主要生活于淡水。 7.眼藻门(Euglenophyta):淡水中多,且个体极小,不易采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hapter 1 Bacillariophytaknown as diatom, the most important“Marine Pasture”
group of phytoplankton, regarded as
1.1 Morphological Features1.1.1 Exterior morphology of the cella .form:spherical, ellipsoid, triangular, poyangular etc.b .frustule :epitheca, hypotheca, valve, girdle band, connecting band, valve mantlec .axis :transapical axis, apical axis, pervalval axis
硅藻

硅藻细胞的分裂生殖
复大孢子(auxospore)
•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 到一个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 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 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小孢子
• 小孢子是中心硅藻纲一种常见的生殖方 式。细胞核和原生质经过多次分裂,形 成8、16、32、64、128个小孢子,每 个孢子具有1~4条鞭毛,长成后,成群 逸出,相互接合为合子,然后每个合子 萌发成新个体。
• 1(2)细胞圆盘形、鼓形、球形、圆柱 形。壳面多为圆形------------圆筛藻目 • 2(1)细胞长圆柱形或盒形。 • 3(4)细胞长圆柱形,贯壳轴很长,具 间生带--------------------------根管藻目 • 4(3)细胞形似面粉袋,盒形,各角常 具有突起-------------盒形藻目
壳面都有哪些形状?
圆形 S型形 舟形等
带面的基本形状
长方形
长长方形:纵轴面 短长方形:横轴面 壳轴:贯两壳面的轴
纵沟(Raphe)
• 纵沟是羽纹硅藻(纲)细胞壁上的一个 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一条 纵向裂缝又称壳缝。壳缝的中央和两端 细胞壁加厚,分别称中央节和端结节。 • 具纵沟的种类可以运动。
花纹
• 硅藻细胞壁上都具排列规则的花纹,主要有: • 点纹:为普通显微镜下可分辨的细小孔点,单 独或成条(点条纹); • 线纹:这是由硅质壁上许多小孔点紧密或稀疏 排列而成,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时,无法分辨 而是一条直线状; • 孔纹:为硅质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硅藻纲的孔 纹基本为六角形,其结构很复杂; • 肋纹:为硅质壁上的管状通道,内由隔膜分成 小室或壁上因硅质大量沉积而增厚。
• 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次级相连带 又称间生带 。 • 凡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其数目1条2条 或多条。 • 花纹形状主要有三类;鱼鳞状、环状、领状。 • 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 结构,称隔片(Sepum)。 • 隔片通常与壳面平行,隔片从细胞的一端向内 延伸或从两端向中央延伸。如果隔片一端是游 离的,称为假隔片。 • 间生带和隔片都具有增强细胞壁的作用。
硅藻

常见赤潮硅藻
海洋环境如果受到富营养污染或其它原因, 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 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等生殖过盛,形成 赤潮,使水质恶劣,对渔业及其它水产动物 带来严重危害。 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并密集在一 起,可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 获量。
硅藻的工业价值
(d)休眠孢子: 沿岸性的中心硅藻多产生休眠孢子。首先,
细胞内原生质收缩,集聚于中央,然后分泌两瓣厚壳将其包 围,壳上常有刺状
1细胞分裂
硅藻以细胞分裂繁殖为主。细胞分裂时,原生质膨胀,使上下两壳略为分离。细 胞核进行有丝分裂。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两壳分开为上壳,各再生一新的半壳 为下壳。两个子细胞一个与母体大小相等,另一个较母体为小。如此连续分裂下 去,多数个体将越来越小。硅藻以复大孢子(auxospore)的方式恢复其大小。
辐杆藻 Bacteriastrum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细胞呈圆盘形,以一条胶 质线相连成串,或埋在胶 质块内。群体,极少数单 个生活。壳面点纹,壳缘 有许多小刺。间生带明显, 呈环纹状或领纹状。本属 为近海浮游种类,我国记 录的有4种,诺氏海链藻T. nordenskioldi为我国北方 沿岸性种类。细弱海链藻 Thal.subtilis黄海、东海和 南海均有分布。
6、三个轴三个面
三个轴:纵轴(长、顶)、横轴(短、切顶)、冠壳 轴(壳环轴) 三个面:壳面、长轴带面、短轴带面
7. 羽纹硅藻细胞壁结构
羽纹硅藻纲细胞的壳面长形至椭圆形、带面多数 为长方形、具壳缝(纵沟)或假壳缝、假纵沟)) 或具管壳缝,在壳缝或假壳缝的两侧具由细点 连成的横线纹,或具横肋纹 。 1.中轴区和中心区 细胞中部或偏于一侧具1条纵向的
水生大型植物_3 轮藻门

3.细胞壁:由纤维质组成,含大量碳酸钙 沉淀,藻体硬直。 4.色素及色素体 色素:以叶绿素(a、b)为主,β-胡萝卜素、 叶黄素。 颜色:鲜绿色 色素体:盘状、椭圆形、多数,螺旋状排列 于藻体四周。
(2)中轴(主轴、茎):地上部分, 分为节和节间两部分。 A.节:由圆筒形的节细胞组成,每节上 有短的轮生小枝(有限生长)和顶端生 长的侧枝。 B.节间:由节间细胞组成,指节与节间 的距离。
(3)小枝与侧枝:
A.小枝:轮生在节上的小枝。 能育小枝:发生配子囊的小枝。 不育小枝:不发生配子囊的小枝。
具有1至多级射枝。 藏卵器冠细胞10个,排 成二轮。 雌雄同株者,藏卵器位 于藏精器的下方。
2、轮藻属(Chara): 小枝单一,不分叉。 藏卵器的冠细胞5个, 排成1轮。 雌雄同株者,藏卵器位 于藏精器上方。
五、经济意义
1. 杀灭蚊幼; 2. 入药; 3. 农业肥料
2、卵式生殖进程:
3、营养繁殖 以地下假根部分形成“珠芽”,珠芽由一个 或多个细胞组成,为无色球形小结,内含 淀粉,过冬后,春季萌发成新个体。
植物体断裂
四、分类及常见种类的特点
本门只具一纲——轮藻纲Charophyceae,共分 四科。 常见的为:丽藻属和轮藻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丽藻属(Witella):
5.核:一个。 6.蛋白核:无。 7.同化产物:淀粉
三、繁殖:
1、生殖器官:雌雄同株或异株, 位于小枝上。 藏卵器:长圆形,单细胞,下部 的5个长形细胞螺旋状围绕, 顶部由5—10个短小的冠细胞 组成,排成1—2列,藏卵器中 只有1个卵细胞,它位于小枝 分叉处。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羽纹纲Pennatae无壳缝目Araphidiales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 Schröder星杆藻属Asterionella Hassall 1855⒈日本星杆藻 Asterionella japonica Cleve 1878细胞群体生活,常以一端相连成星形螺旋状的链。
壳环面的近端呈三角形,另一端细长。
末端截平。
采样时间:2010年5月细胞密度:0.16万个/立方米分布特点:近岸广温性种类,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均有分布,暖季多于冬季。
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 Cleve et Grunow⒉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 Grunow 1880细胞一端借胶质相连组成星形或螺旋形的群体。
壳环面棒状。
壳面末端圆钝,另一端比较尖细。
采集时间:细胞密度:分布特点:外洋广温性种类,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Grunow 1885⒊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1885藻体细胞短棒状。
壳面观细胞两端形态相同,末端钝圆。
相临细胞借胶质连成锯齿状或星状群体。
色素体小颗粒状,多数。
采样时间:细胞密度:分布特点:世界沿岸性种类,温带海域有时大量出现,我国海域均有分布。
平板藻科 Tabellariaceae斑条藻属 Grammatophora Ehrenberg⒋海生斑条藻 Grammatophora marina(Lyngbye)K ützing,1844细胞长形,纵轴长63-117μm ,横轴宽10-16μm ,壳环轴宽16-30μm 。
多数由胶质块在细胞的角隅相连成锯齿状或星形的群体。
在靠近基部有一个明显的曲折。
采样时间:2010年5-7月、10月 细胞密度:0.54-37万个/立方米分布特点:海生潮间带广温性底栖种,东海、黄海、渤海。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06CO2+16NO-3+122H2O+18H++HPO2-4 138O2+C106H263O110N16P
呼吸作用
分解1个分子的藻要消耗138个分子的氧。此时容易造成水体腐败发臭, 水质恶化,产生的胺、酮、硫醇、吲哚等恶臭有害物质,使鱼、虾大 量死亡,也危害人的健康。
1. 裸藻门 单细胞,大多能运动,具1条鞭毛(少2~3条)。 细胞椭圆形、卵形、纺锤形或长带形;末端常尖细。 藻体多鲜绿色,少红色或无色(无载色体)。
虫)。
有性生殖:雌雄异体、卵生(线虫)。
四、主要种类
轮虫纲、线形纲、寡毛纲、甲壳纲、苔藓虫纲。
1、轮虫
在身体前端(又称头部)有1-2圈纤毛组成左 右两个纤毛环(又称头冠),纤毛经常摆动犹如 旋转的车轮,故名轮虫。杂食性,以细菌、霉菌、 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颗粒为食。
轮虫的作用:
占废水中的生物总数的5%左右,在低负荷时
在污水生化处理二沉池出水中出现的多为红斑瓢体虫。 杂食性:主要吞食污泥中有机碎片和细菌。颤蚓和水丝蚓,多为红 色,肉眼可见,为河流湖泊底泥的指示生物,当它们在水体中出现时, 说明水质好转。污泥减量;供鱼类食料。
4、浮游甲壳动物
包括枝角类水蚤和桡足类的哲水蚤、剑水蚤、猛水蚤等,是鱼类基 本食料,也是河流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示生物。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运行初期细菌→植物性鞭毛虫→肉足类(变形虫)→动物
性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污泥中微型动物活跃,主要是钟虫类出现,可单个活动, 其体内的食物泡都能清晰地观察到,有时多个在一起呈放射 形分布。
在0.05ml混合液中有50~150只钟虫时,出水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分类—中心纲
(二)根管藻目 Rhizolencales
?根管藻属 (三)盒形藻目 Biddulphiales
?角毛藻属 ?盒形藻属 ?双毛藻属
(一)圆筛藻目—1、直链藻属(Melosira):
直链藻属( Melosira ):
细胞呈圆球形或圆柱形, 由壳面相连成链状或念珠状。 细胞壁一般较厚,有点纹或 孔纹。壳面圆形。
细胞呈圆盘形, 以一条胶质线相连成 串,或埋在胶质块内。 群体,极少数单个生 活。壳面点纹,壳缘 有许多小刺。间生带 明显,呈环纹状或领 纹状。
海链藻
(一)圆筛藻目—6、骨条藻属(Skeletonema)
骨条藻属 (Skeletonema) :
细胞呈透镜形或 圆柱形,壳面圆而鼓 起,细胞间靠细刺组 成长链,刺的数目有 8-30条。细胞间隙长 短不一,比细胞本身 长。壳面点纹极微细, 不易见到。
二、形态与结构
(一)藻体的形态 :以单细胞为主,也有不少种类 形成各式各样的群体。主要由壳面细胞壁上的胶 质孔所分泌的胶质,将细胞连成群体。
角毛藻
直链藻
海链藻
(二)细胞结构
1细胞壁 成份:
SiO2·XH2O和果胶质,底栖种类厚 50%。浮游种类 薄,本身无色。
细胞壁:上下两壳,大-上壳,小-下壳。
–刺
–毛
– 胶质突出物
(P33)(作用? ) 膜状突起
刺
刺
刺毛
胶质线
4 、方位 (三 轴三面) ? 贯壳轴, ? 长轴或纵轴, ? 短轴或横轴 壳面观: 环面观: (宽环面,狭壳环面)
5. 羽纹硅藻细胞壁结构
6、壳缝
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 缝即为壳缝。
壳缝的中央和两端细胞 壁加厚,分别称为中央节 和端结节 假壳缝
直链硅藻
?细胞:圆球形或圆柱形 ?丝状群体 ?环带上有点纹或孔纹 ?环沟、假环沟 ?棘、刺、龙骨突 ?早春、晚秋生长旺盛 ?在淡水湖泊易构成优 势种。同化产物是脂肪, 饵料价值比较高
(一)圆筛藻目– 2、小环藻属(Cyclotella)
小环藻属( Cyclotella ):
单细胞或2-3个细胞相连。 细胞呈圆盘形,壳面花纹分 外围和中央区,外围有向中 心伸入的肋纹,中央区平滑 无纹或具向心排列的不同花 纹。壳面平直或有波状起伏。
(一)圆筛藻目—8、环毛藻属(Corethron)
环毛藻属(Corethron) :
细胞为圆柱形。壳 面呈半球形鼓起。上、 下壳上各有一圈细长 的刺,向四周射出。 壳环面有不甚明显的 鳞状纹。
(二)根管藻目—根管藻属(Rhizosolenia)
根管藻属 (Rhizosolenia) :
? 单细胞或组成链状群体,
第三 章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一、概述:
海洋“牧草” 16000多种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可作饵料 ?浮游硅藻的盛衰必然会影响到浮游动物、经济鱼类、虾 类、贝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动; ?硅藻土工业上广泛的用途(过滤、吸附、建筑、保温 等); ?硅藻繁殖过盛,密集在一起,影响鱼类的洄游路线(如 根管藻),骨条藻、角毛藻形成赤潮。 ?硅藻广泛地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春季与秋季最盛,可 分为底栖和浮游两大类,其细胞富含硅质,故称硅藻,其 主要成份为SiO2·xH2O
上下壳:壳面、壳套、相连带、间生带、隔片
间生带 :一种附加在壳面和壳环之间的再插入的连接带, 呈鳞片状或环状。
隔片:细胞壁上产生向细胞腔内延伸的板状突
2、花纹: 细胞壁花纹: ? 花纹类型: 点纹(点条纹),孔纹 , 线纹,肋纹。 ? 花纹排列:左右对称,辐射对称。
3、细胞表面的突出物
–突起
骨条藻
?细胞形状,细刺,长链 ?饵料:硅质少、易消化,缢蛏和牡蛎 ?在河口港湾由于有机质的污化,常常大量繁殖而形成赤潮。
?本属我国只发现一种,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
?水质污染的生物指标:能在其它海洋硅藻不能生活的恶劣 条件下生存
(一)圆筛藻目—7、辐杆藻属Bacteriastraceae
色素体盘状,多数。主要生 活在淡水
(一)圆筛藻目—3、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圆筛藻属( Coscinodiscus ): 细胞通常盘状,壳面圆形。壳面有网眼状或点纹
状等刻纹,明显而排列较均匀,有时边缘具小刺。色 素体小而多。 本属是最常见的
假壳缝 短壳缝
管壳缝 龙骨点
7、内部构造 ?同化产物:脂肪,显微镜小成光亮的小球状 ?色素:叶绿素a,c, β- 胡萝卜素,叶黄素。 ?色素体:数目多,形状小;数目少,形状大
三、繁殖
? 细胞分裂:最普通的方式,个体不断变小 ? 复大孢子: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
恢复原来的细胞大小,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 (auxospore) ? 小孢子:细胞分裂形成,具鞭毛,相互结合为合子 ? 休眠孢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具很多突起与棘刺
细胞分裂
四、分类
硅藻门:根据壳的形状与花纹排列方式,分2纲
?中心硅藻纲:花纹呈同心的反射状排列,不具 壳缝或假壳缝
?羽纹硅藻纲: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具 壳缝或假壳缝
四、分类—中心纲(3个目)
一、中心纲: Centricae (一)圆筛藻目 cinodiscales
?直链藻属: ?小环藻属: ?圆筛藻属: ?冠盘藻属: ?漂流藻属:几内亚藻 ?海链藻属:环毛藻 ?骨条藻属:中肋骨条藻 ?辐杆藻属
辐杆藻属 (Bacteriastraceae) :
? 细胞为圆柱形,壳面扁平。
?壳周射出一圈刺毛和贯壳轴 平行,然后和邻刺相连而和贯 壳轴垂直,向四周射出一定距 离后,仍分为两枝。 ?因此,从壳面观则见一圈丫 字形刺毛由壳周射出。 ?端细胞的端壳刺因无邻刺, 单条,略呈弧形弯转。细胞间 隙小。 ?海产。
圆筛藻
圆筛藻
圆筛藻
(一)圆筛藻目—4、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漂流藻属 (Planktoniella ):
单细胞。细胞为 圆盘形,壳环面四周 有薄而透明的翼状突, 翼上有许多射出肋, 有支持翼状突及有利 漂浮的作用。
(一)圆筛藻目—5、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海链藻属 (Thalassiosi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