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电子教材必修一2008年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电子教材必修一2008年版

08版岳麓电子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商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王的直接控制范围虽不够太,但能够支配各方国的地位却已建立起来官僚队伍、军队,监狱等一系列制度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候,各项制度更加:完备,—周王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严密的控制体系。

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大小宗关系日益疏远,靠宗法分封制维系的权力格局逐渐解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纷纷加强君主的权力,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建立—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水到渠成了。

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央与地方官制日益层叠有序,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以—种相对开放的原则为官僚队伍不断补充人才,同时又以监察制度对官僚队伍加以监控和约束。

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政治体臸经历了它的形成阶段。

在商代有所谓内外服臸度,而到西周则出现了分封臸、宗法臸,这些是上古中国的重要政治臸度。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234课完整识点归纳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234课完整识点归纳

秦法律以细密、严苛著称。它是嬴政加 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 治体制的工犯了轻微的小罪,就会被 处以严酷的刑罚。 “囹圄成 市”、“赭衣塞道”两个成语说 明了秦法律的残酷。
云梦睡虎地秦简
西周的天下共主制与秦的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西周体制的特点是“亲贵合一”的国家组织原则与宗法制 度结合在一起。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 的共主和国王。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 等级的尊卑高下。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相结合,中央对地方的 统治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 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一整套行 政管理系统。管理者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 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官吏之间的关系是上 下级服从关系。法律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促进了官僚制度 的进一步确立,同时司法监察系统以严法酷刑杜弊防奸。它反 映了皇权专制与政府施政之间的权力制约作用。
皇 帝
秦朝政府中央机构简表
太 尉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三公
九卿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汉武帝强化皇权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 起 书 草 省 诏 令
请分析,上述西周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这样做的
目的是什么?
共有四类:一是同姓亲族,二是功臣,三是殷商的降族,四是古国后裔。 (三、四也可合称为先代贵族。) 目的是:①广建诸侯,诸侯承担各种义务,有利于拱卫王室,加强周王室 的共主地位;②通过诸侯的开疆拓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西周的统治;③ 对殷商降族等先代贵族的分封可以减少抵抗,便于监督管理。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四种方法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四种方法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四种方法作者:郭继华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年第04期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会出现诸如时空不分、概念不清、丢三落四、张冠李戴等问题,这都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

因此研读历史教材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理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有多种方法,如模块链接法、专题嫁接法、概念突破法、试题代建法等,下面笔者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一、模块链接法——突出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复习“彪炳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岳麓版)专题时,可先列出各模块的单元标题,从整体上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都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们反过来又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同时儒家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并不断丰富发展。

在此基础上再对知识进行细化,掌握几个重要时期,分析社会的各个方面,突出时代特征(如下图所示):时代特征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岳麓版必修Ⅱ)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岳麓版必修Ⅰ)思想: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维护专制的程朱理学仍占主流。

(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和批判专制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

(岳麓版必修Ⅲ)结论:社会转型,即封建社会没落,处于“近代的前夜”。

(突出“高”、“新”和“落后”)二、专题嫁接法——突出模块知识的纵横联系,即纵中有横、横中有纵“中国古代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内容这一专题知识的构建,如下图所示:这样,以“产业结构”为坐标点进行纵横拓展,将相关知识连成线、铺成面。

把“产业结构的变化”置于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融入世界市场的曲折历程,又可以看到生产力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客观影响,进而认识到一个国家是否独立对于本国和世界的影响等。

山东省实验中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山东省实验中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杰【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历史。

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政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权。

到了周朝,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立了宗法分封制度等近乎理性科学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制度,并且将“国”和“家”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统一和国民性组成的一部分。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内容“夏商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第一目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夏商政治制度。

第二目则介绍了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明确先秦中国就有了较为科学的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在分析此目的时候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第三目则阐明了宗法制,这一目学生掌握起来较有难度,里面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嫡长子继承”、“大宗小宗”和“贵族等级序列”等概念。

这一目应该作为难点进行处理。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依然是感性思维占主体,这部分内容学生多在平时生活和初中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因此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去理解先秦的政治制度。

本课能搜集的史料相对较多,也更为生动。

因此,可以多元化的开发各种立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资料、图片材料、视频资料等,运用史料分析,回顾历史等方法让学生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

以此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的,从而增加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自信心。

难点:理解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以及宗法制对历史的影响。

处理方法:运动角色扮演、实例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宗法制的运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一、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返联合国;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

三、知识结构: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方针政策:(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①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②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④__________五项原则。

b.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⑤________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⑥_____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来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亚非会议:1955年参加在⑦__________举行亚非国际会议。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⑧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岳麓版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岳麓版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前1600--前1046)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秦(1)统一的基础:A.群雄割据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3)确立: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3.东汉: 尚书台
制 的
4.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萌芽

立 5.隋唐: 三省六部制

其 演
6.宋:
二府三司制
变 7.元:
一省制
元: 一省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户 财政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枢密院
军政












秦至元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 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唐选)拔房官玄员龄时等《会晋徇书私》舞卷弊四五,《难刘以毅传》 选(拔2)出概真括正材有料用二的中人的才主,要因观而点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三、谏议()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门下省 谏院
职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 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活学活用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 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 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 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三 省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政府的组成、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

2.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

3.运用: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史论结合、论出史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难点:皇帝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

教学方式1.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布置好探究题,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2.采用问题法、讲述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群雄割据2.秦的统一二.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确立①皇帝制②中央政府③地方行政机构2.中央集权制度巩固①制定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②制定法律③修长城④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3.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导入新课。

[点评:这一导入直奔主题]课堂设问:夏、商、周三代建立时间?其各自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课的时间跨度包括东周(春秋、战国)和秦朝两个历史时期。

(在专题史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点评:与复习巩固的内容一并构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过渡:简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指出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建立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课堂设问:秦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探究的成果来说明)情境营造:展示《秦朝疆域图》并指出疆域四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