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读后感
君子三戒与三畏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君子三戒与三畏_人生感悟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此乃立世之本也。
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如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
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
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
不止钱这一点要“戒之在得”,其他方面事情也如此。
有一本小说《官场现形记》,其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时,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在做官,还要过官瘾。
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
这是哲学问题,和宗教信仰一样。
我常劝朋友,有个宗教信仰也不错,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个精神依靠。
但是谈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间的人就很难有宗教的信仰。
人生如果没有可怕的,无所畏惧就完了。
孔子教我们要找畏惧,没有畏惧不行。
第一个“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
有一位大学校长说:“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
”这虽是笑“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结果一无所成。
这中间的道理也很多,历史、政治、哲学,都有关系,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所创造的人,总要找一个帽子戴着。
讲到这里,我们想到一个故事:有大小两条蛇,要过街,大蛇想大摇大摆过去,小蛇不敢过去,叫住大蛇说,这样过街你我两个都会被打死。
大蛇问该怎么办?小蛇说有一个办法过去,不但不被人打死,还有人替我们修龙王庙。
柳宗元诗词读后感

柳宗元诗词读后感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柳宗元小石潭记读后感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
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
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尽管同行六人,他的乐却仍只流于表面,而内心,更多的是人潮衬托出的孤单。
孤单或许不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心境,因我对他了解不深。
但我能想象,面对仕途的失意,对未来的彷徨和内心的压抑已紧紧包围着他,心底长久潜伏着的悲伤也许就在那一瞬间,迸发……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篇二:柳宗元传读后感手边的这一本《柳宗元传》终于读完了。
张俊纶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一并买了一本《柳宗元评传》,计划好好对这位唐宋八大家中我比较喜欢的散文大家做一番研究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没有信心再去读那本书了。
关于柳宗元,就到此为止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孔老夫子开始,普遍信奉所谓经世致用哲学,所以写起文章来,要么雄辩滔滔,要么恣肆跋扈,满纸仁义道德,总让人觉得说教的意味太浓。
所以我都不大喜欢。
我这人读文章、写文章,不喜欢立论,也不喜欢辩论,我喜欢自说自话,孤芳自赏,所以,我喜欢散文、喜欢游记、喜欢极私人的文字。
唐宋八大家中,我极喜欢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完全一副自得其乐,孤芳自赏的姿态,十分合我的胃口。
从文章而推测人生,我以为柳宗元的人生,大概和谪居或者贬谪中的陶渊明、苏东坡一样,一定是洒脱、安逸,充满浪漫和灵性,并且是丰富多彩的,我以为他会是另外一个苏东坡。
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是怎样在他平凡甚至有些困顿的人生中,反而活得特别有声有色,就好比苏东坡一样。
三戒启示

读柳宗元《三戒》有感古往今来,皆倡导固木先固本,做事先做人。
读柳宗元的《三戒》,当有新的教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无能而仗势,假威且作福:或如临江麋,依势忘本,乘物以逞;或如黔之驴,身无真技,外强中干;或如永州鼠,狐假虎威,有恃无恐。
其共同特点是,不知推己之本,只是倚仗人势依凭外力,作威作福甚至欺弱霸市。
人们厌恶这种人——在权势面前,他们既无灵魂,亦无人格,极尽阿谀奉承,奴颜卑膝;在权势之外,他们又仁心不在,诚意不留,极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人们又可怜这种人——既可怜他们在权势面前抬不起头,挺不起胸,在拉关系、找门路时一脸乞求、一味巴结的奴才之相;又可怜他们对“靠山”是否稳固,“关系”是否变化而朝夕不能踏实、平和,惶惶不可终日的丧魂之态;更可怜他们一朝大树倾覆,猢狲猝散甚至厚颜攀新主的那种可气复可恨的无赖之状。
人们更鄙视这种人——乘物以逞之流,无真才可言,无实学可道,无品德可称,无人格可论,其全部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关系的寻找和人身的依附。
这种人实际上已蜕变成行尸走肉,无骨、无魂、无神,虽耀武扬威有时,但谁能保证他们不步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之后尘而赤条条一身遁无影呢?冷静想一想,临江麋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麋,黔之驴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驴,永州鼠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鼠,原本有着三条深层的原因:其一,有势可仗。
麋、驴、鼠的悲剧,首先源于为“乘物以逞”之流提供可仗之势者。
我们有些人,或出于自身的心理缺陷,或出于自信心的缺乏,或出于对权力的迷恋或推崇,热衷于营造小圈子、小团体,一遇附势之流,则欣然接纳,在用人上,有意无意地“关系高于一切”,甚至于纵容“乘物以逞”之流打旗号以谋私惠。
可以说,是提供可仗之势者促成了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的悲剧;而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悲剧之元凶乃提供可仗之势者。
其二,攀势以仗。
导致“乘物以逞”者“卒迨于祸”,“乘物以逞”者自己应负不可推卸之责。
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寻仕途不循正道,求功名不择手段,寄希望于走捷径,以至于弃人格廉耻于不顾而趋炎附势。
读柳宗元《三戒》有感

读柳宗元《三戒》有感读柳宗元《三戒》有感(1)有网友在网上提出了xxx水平如何的问题。
我是不会做武断地论断他人。
看人你有你的标准,我有我的看法,上帝有上帝的主见。
我这个蒙古人从不仰视权威,在我的眼里权威也是人。
什么是权威?我理解权力加贡献是权威。
具体到当前人们关心的元青花来说,要是真专家应该能够辨认真假元青花才是。
《吕氏春秋。
赞能》中说“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江西景德镇的黄云鹏有辨认元青花的记录。
还有谁?我真的见过相当有名的专家。
她见了元朝的诗词,竟然说出“元朝是蒙古人当政的,他们还会用毛笔写诗词?”的胡话来。
你看这个专家的水平怎样?我想到了“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的成语故事。
黔地无驴,有人带了一头驴去,放牧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是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就躲在林间观察。
驴一叫,老虎非常惊怕,以为要吃自己。
但往来观看,觉得驴并无特别本领。
就靠近它,并戏弄它,驴大怒,用蹄子踢虎。
老虎因而大喜,估计驴的技能不过如此,于是就跳上去把驴子咬死了。
我没有见这位专家以前很迷信她的,见了以后才明白这位神仙的技能不过如此而已。
元青花问题上国内专家与藏家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任何一个专家没有必要迷信。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眼力。
不要仰视专家。
现在市面上有三种专家。
一种是有博物馆背景的,哪怕在博物馆当过保管或者看过大门也行,这是头等专家;第二种玩图片的,把一些各地的图片或材料汇集成册,贴了自己的大名出版过著作。
这属于二类专家。
第三种是玩瓷片的。
搜集了几个瓷片,动不动拿出来,在别人面前摆弄摆弄,装扮成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
这属于三类专家。
有博物馆背景的专家一般不认馆藏之外还有国宝。
玩图片的专家就认图录上的那几个,碰到没有见过的都是臆造品。
因为他出书时没有动过多大脑筋,搞不好把高安的几个元青花混杂在景德镇现在做的元青花里他还不一定能辨认出哪个真,哪个假。
玩瓷片的专家咀上老挂着“看我的瓷片!”一句。
再追问时,他只会摇头不言语。
黔驴技穷读后感50字二年级

黔驴技穷读后感50字二年级最近学习了柳宗元的三戒,尤其对其中的《黔之驴》感触颇深。
在《黔之驴》中,描述了一只驴,被好事者用船运来放在了山下,虎看见了,觉得很强大,以为天神呢,于是从远处观望,一天,驴子叫了起来,虎很害怕,以为要吃自己呢,后来仔细观察,觉得没什么能耐,于是就在驴子身边转悠开了,一天,虎惹了驴,驴子愤怒了就用蹄子踢虎,虎一看,也就这点本领了,于是就扑过去把驴给吃了。
看了后,觉得那驴子真是可怜啊!也难怪,在食物链中,驴子是食草动物,而老虎是食肉动物,为了大自然的均衡,驴子当然要做出牺牲了,况且驴子也吃了不少草嘛。
但驴子是否能够避免杀机呢,那是肯定能的。
它怎样摆脱呢,我想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采取消极一点的策略,三十六计,走为上,逃得远远的,逃到一个没有老虎,当然也不要有狼等凶残的家伙的地方,看来要找到这样一方净土确实有点难啊,不过努力找吧,可怜的驴子,不然会被老虎吃掉的`;二是采取积极应战的策略,哼,老虎啊,你不是想吃我吗,为了不让你吃,我要苦练武功,每天做它二千个“蹄之”的动作,把肌肉练的结结实实的,你一来,还没等靠近我呢,我就把你踢的血肉模糊。
驴子啊,你这个外强中干、虚有其表的家伙,你被老虎吃掉了,我也伤心啊。
因为由你的下场,我想到了我的将来,自然界里的弱肉强食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是一样有所体现的,不是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在现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做黔之驴,等着老虎把我吃掉吗;还是消极的逃避社会,去找陶渊明的世外桃园呢;还是头悬梁,锥刺骨,苦练武功,准备将来有所作为呢?我可不愿做什么黔之驴,想一想,将来一点能耐都没有,干啥啥不行,经常遭别人的白眼,多难受啊。
那么我逃,远离这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可是陶老先生的世外桃园这么多年了,也没人能找到,看来逃是没法逃了。
现在只有下定决心,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点东西,准备将来有所作为了。
读后感作文500字模板

读后感作文500字篇1《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
《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
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
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
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
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
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话又说回来,这好事者就是要将驴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应该事先将保护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驴,使驴不会落入老虎的利爪,成为老虎的食物。
不然的话,驴也不会因为“技穷”成为千古笑谈了。
读后感作文500字篇2我爱书,更爱读书。
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每读一本书,我都会感到无比快乐。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他每读一本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一样,我又何常不是这样。
我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刺激与挑战。
我每读一本书总会身临其境,和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一起去赏景,这是多么有趣啊!我读过很多书,刚开始只是注意故事中的精彩情节,后来才发现书中蕴涵着无穷奥秘。
读历史书,可以让我们认识古代的风云人物:勤政爱民的唐太宗、学富五车的李白、忧国忧民的屈原、英勇的抗倭英雄戚继光……读科普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雪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闪电比雷快……读散文,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读世界名著,可以让我们懂得人间的真谛……由此可见,书是多么神奇啊!许多名人都是因为认真读书才成功的,匡衡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最终做了汉元帝的丞相;鲁迅从小立志报国,在寒冷时吃红辣椒驱寒为读书,最后成了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英雄。
柳宗元寓言《三戒》辩析

柳宗元的寓言《三戒》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
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
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正所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柳氏寓言之语:“手写本事,神注言外”。
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三戒读后感

三戒读后感《三戒》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一个小说家在写作过程中与太太、儿子、女工等人的亲密接触,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应该对人、对事、对自己要有更加明确的戒心。
这篇文章通过小说家的写作过程,揭露了整个社会的险恶和人性的丑陋。
文章中,小说家一直在构思着他的小说,试图从虚构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形象。
可是他的创作,却被太太泼了冷水:“那又不是你的事!”她的一番话,直戳小说家内心最深处,让他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这样的人和事,不仅在小说家的生活中存在,在我们周围,也是屡见不鲜的。
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中的许多人总是为了利益个人而忽视他人。
这就像小说家的儿子强悍的进入自家家门,毫无隐私可言。
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让人产生了对别人的戒心。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在这篇文章中,女工的形象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作者用短短的一段话,描绘了她怀孕六个月仍决心上班,并且勤勤恳恳工作的场景。
虽然她不会读书,但是她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子女未来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个孕妇,她仍忍受着体力上的痛苦,为了给孩子良好的环境,才选择坚持工作。
而我们的一些人,却只顾着自己的享乐,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正如文章最后所说:“当作报告时,你应把别人的困苦和忍耐,努力争取进步,一面描绘出来。
”这一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关心那些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也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提高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
通过《三戒》这篇文章,我深感应该对人、对事、对自己要有更加明确的戒心。
我们应该做到对人以诚,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
要善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戒(并序)
(〔唐〕柳宗元)
【题解】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借麋、驴、鼠三种
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炼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1〕,而乘物以逞〔2〕,或依势以干非其类〔3〕,出技以怒强〔4〕,窃时以肆暴〔5〕,然卒迨于祸〔6〕.有客谈麋、驴、鼠三物〔7〕,似其事,作《三戒》.
【原文】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10〕.自是日抱就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12〕,抵触偃仆〔13〕,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14〕,然时啖
其舌〔15〕.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
至死不悟.
黔之驴
黔无驴〔17〕,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18〕.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19〕,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
此耳!”因跳踉大?〔20〕,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21〕,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22〕,畏日〔23〕,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24〕;鼠,子神也,因
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25〕.仓廪庖厨〔26〕,悉以恣鼠〔27〕,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28〕,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29〕,夜则窃啮斗暴〔30〕,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31〕,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32〕,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读柳宗元《三戒》有感
古往今来,皆倡导固木先固本,做事先做人.读柳宗元的《三戒》,当有新的教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无能而仗势,假威且作福:或如临江麋,依势忘本,乘物以逞;
或如黔之驴,身无真技,外强中干;或如
永州鼠,狐假虎威,有恃无恐.其共同特点是,不知推己之本,只是倚仗人势依凭外力,
作威作福甚至欺弱霸市.
人们厌恶这种人——在权势面前,他们既无灵魂,亦无人格,极尽阿谀奉承,奴颜卑膝;在权势之外,他们又仁心不在,诚意不留,极尽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人们又可怜这种人——既可怜他们在权势面前抬不起头,挺不起胸,在拉关系、找
门路时一脸乞求、一味巴结的奴才之相;又可怜他们对“靠山”是否稳固,“关系”是否变化而朝夕不能踏实、平和,惶惶不可终日的丧魂之态;更可怜他们一朝大树倾覆,猢狲猝散甚至厚颜攀新主的那种可气复可恨的无赖之状.
人们更鄙视这种人——乘物以逞之流,无真才可言,无实学可道,无品德可称,无人格可论,其全部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关系的寻找和人身的依附.这种人实际上已蜕变成行尸走肉,无骨、无魂、无神,虽耀武扬威有时,但谁能保证他们不步临江麋、黔之驴、永
州鼠之后尘而赤条条一身遁无影呢?
冷静想一想,临江麋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麋,黔之驴之所以成为悲剧之驴,永州鼠之所
以成为悲剧之鼠,原本有着三条深层的原因:其一,有势可仗.麋、驴、鼠的悲剧,首先源
于为“乘物以逞”之流提供可仗之势者.我们有些人,或出于自身的心理缺陷,或出于自
信心的缺乏,或出于对权力的迷恋或推崇,热衷于营造小圈子、小团体,一遇附势之流,则
欣然接纳,在用人上,有意无意地“关系高于一切”,甚至于纵容“乘物以逞”之流打旗
号以谋私惠.可以说,是提供可仗之势者促成了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的悲剧;而临江麋、黔之驴、永州鼠悲剧之元凶乃提供可仗之势者.其二,攀势以仗.导致“乘物以逞”
者“卒迨于祸”,“乘物以逞”者自己应负不可推卸之责.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寻仕途
不循正道,求功名不择手段,寄希望于走捷径,以至于弃人格廉耻于不顾而趋炎附势.殊不知,有无相生,高下相倾,炎攀势附之日,亦即祸生灾降之时,悲剧的制造者,原本是悲剧的
主人.然而,正如柳公所言,这类人中,许多仍是“至死不悟”!其三,畏势纵仗.临江麋、黔
之驴、永州鼠的悲剧酿成,有“有势者”的原因,有“攀势者”的责任,但是,与芸芸众生
的“畏势”不无关系.如若这个世界十分地洁静,如若有势者不势,无势者不畏势,虽有“有势者”提供前提,“攀势者”极尽内因,也难得“以逞”.从这种意义讲,社会对“乘物”行为的沉默、认同、纵容,也为“乘物以逞”者“卒迨于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从柳宗元的《三戒》中,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要自知之明.要担当大事,
成就大业,必须尽心在“明强”两字上,以明强为根本.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知己长,亦知己短;既善扬己长,又勤补己短,如果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看得不明不透,如果不自量力,一味蛮横逞强,定难自立于世.二要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必须要有实
力;一个人要自立,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因此,有志者必须自强不息.不仅要有一种超凡脱
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多地掌
握人类的知识财富,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强、自坚、自立.三要自善其身.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材,必须时时注重修身养性.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一善之长,即为炫暴,一言之誉,即为动容,皆为无涵养、无作为之辈.闻事不喜不惊,乃可以当大事.如果我们把权力看得
很轻,把名利看得很淡,把欲望看得很薄,才能做到淡泊无争,心无旁骛,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做一个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