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篇《山居秋暝》,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色彩、情感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理解诗意,感知诗歌中的情感。
2.能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知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课文原文。
2.教师准备的PPT或图片展示相关的秋天风景图片。
3.学生课堂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入话题:“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觉得秋天有什么特点?”2.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
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山居秋暝》,让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大声朗读或分组朗读。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表达,其他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情感表达(10分钟)1.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回味诗篇中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是句子、诗歌、画面等。
小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鼓励学生思考诗篇中的情感,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通过语言表达展示自己对秋天的认知和感受,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天黄昏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中描绘的景色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朴实,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山居秋暝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中的美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美景的理解和感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美好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秋天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山居秋暝》的诗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古诗。
掌握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能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堪称王维的代表作。
(二)说教学目标pan >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大家请看说课PPT。
学完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我特别制定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学会总结出解读这类题材的一般方法: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赏析一首诗。
突出这点,旨在引导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通过知识间的迁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志向。
所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方面的知识要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应该多讲解几次。
而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评析作品的这种系统的思考方法,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之前可能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所以知识的系统化及知识间的迁移这块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
二、说教学对象高二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强,有着丰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感知能力较强,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方法积累,掌握了一些诗歌方面的文学知识及艺术表现手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故事和作者屈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挖掘诗歌中隐藏的哲理。
3.将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2.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课件:包括《山居秋暝》的诗歌原文和注释。
3.板书内容:《山居秋暝》作者、背景故事、核心词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山居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氛围。
2.新课讲解(15分钟)•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屈原,并讲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和隐喻比喻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诗歌品味(20分钟)•分段让学生朗读和品味诗歌,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感情。
4.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运用(20分钟)•分组让学生创作以《山居秋暝》为题材的小故事或诗歌,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屈原的作品,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社会背景。
2.开展有关秋天或山居生活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中的意象。
七、课堂总结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形式复习诗歌内容和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山居秋暝》中的一段诗歌并理解其意义,写下对诗歌的感想。
以上就是针对《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设计思想: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
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鉴赏诗歌的意境美(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
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2)如何理解本诗主旨?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
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1.诵记本诗。
2.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山居秋暝雨后空山→王孙可留景情(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在大力倡导语文有效教学的今天,连云港市推出的三案六模块的教学形式顺应了高效教学的要求,本人在三案六模块的精神引导下,本人设计了如下教案。
【教学课题】《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四首,通过前三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已有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所以,本课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画面,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共同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合作与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采用情景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
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
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知人又论世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王维,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
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
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
实腴。
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
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
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朗读课文品诗意、
1、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学生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
明确:浣(hūàn)洗歇(xiē)衰败
(3)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
【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朗读方法——注意三自尾
的停顿。
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1、2或2、1型。
故本诗的朗读音节为“OO//OO/O】(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指导,让学
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
2、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
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笑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歇:干枯。
.王孙:古代贵族的通称,这里用来表示自己愿意归隐山林。
【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四、品味鉴赏悟意境
1.赏画之美
(1)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都是什么?(第一组
展示并答疑)
【明确】地点:山;事件:居;季节:秋;时间:暝。
诗题可以理解为:秋天
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王维的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面?小组
讨论,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个画面。
(第二组展示并答疑)
【明确】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
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
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
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
闹声传出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
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3)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哪些为动?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的?
(第三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
【明确】“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的,“清泉石上流” 诉之于听觉。
“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示了山
村的自然美。
2.品画之境
(1)诗中的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
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诗作的意境)(第四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明确】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2)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
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第五组展示并接受同学
质疑)
【明确】王维的山水诗中善于用热闹的字面写出幽静的境界。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
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第六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多媒体展示)
【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点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
的愿望。
(4)律诗尾联按章法要“合”,“合”往往是诗中的主旨所在。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作的主旨)(第七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
【明确】《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
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
在此可以远离污浊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
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此类鉴赏题可在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诗意的情况下,通过小组讨论、教
师点拨的方法完成。
】
3.悟画之情
背诵这首诗歌,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拓展迁移练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为了进一步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诗。
大屏幕出示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师明确】
六、作业布置巧深化
根据诗作意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雨后山村的晚景。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自然画面:月、松、清幽泉、石朗洁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生活画面:归浣女、
和谐归隐山林
下渔舟
恬淡情景交融以动衬静教学反思:
体会自然之美,加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却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坏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
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