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读.doc

合集下载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劳动合同法第38条是中国《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该条款明确了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以及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以下是对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详细解读: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劳动者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1.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如果用人单位未能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工作场所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劳动者有权解除合同。

2.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用人单位若未能按时支付工资或支付的工资低于约定标准,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3.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之一,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否则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4.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相冲突,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5. 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如果用人单位在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时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6.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如果用人单位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这是一个兜底条款,涵盖了其他法律法规可能规定的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形。

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劳动者在行使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时,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 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 说明理由:劳动者在通知中应当明确解除合同的理由,以便用人单位了解解除合同的具体情况。

用人单位的责任如果劳动者根据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以下责任:- 支付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离职补偿的相关内容,下面是
对该条款的详细解释,详述了离职补偿应用的情况和原则。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当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36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提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这一补偿金额应根据员工已工作的年限和收入水平来决定,有一定的比例规定。

首先,对于员工已工作的年限,该条款规定了不同工龄的员工可以享受不同的补偿比例。

具体而言,员工在同一用人单位累计工作不满一年的,享受一倍月工资的补偿;已工作一年但不满十年的,享受一倍至三倍月工资的补偿;已工作十年及以上的,享受三倍以上至六倍月工资的补偿。

这些比例的规定可以体现员工在同一单位工作的稳定情况和对其经济权益的保护。

其次,对于员工的收入水平,该条款规定了经济补偿的基数。

具体而言,经济补偿的基数是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这一规定保证了员工的补偿金能够与其实际工作收入相匹配,避免了因个别月份工资较低而影响补偿标准的情况。

另外,该条款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方式。

例如,员工在合同期满、劳动合同期间被宣告无效或者劳动者提前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即将为其支付离职补偿时已安排其继续工作的,用人单位不再支付经济补偿。

这一规定考虑到了员工在特定情况下可能继续在同一单位工作,故不再支付离职补偿。

总的来说,《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离职补偿的相关原
则和应用情况,保护了劳动者在解除或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经济利益。

这一条款的实施,旨在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和公平,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读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读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读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主要规定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以下是该条款的解读内容:1. 劳动者解除合同的一般情形:劳动者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 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2. 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导致解除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有上述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3. 经济补偿: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情形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4. 劳动者违法解除合同的责任:如果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 劳动者提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在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

6. 用人单位的解除权:即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情况下,依然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可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

7. 合同解除后的手续: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8. 争议解决:劳动合同解除后,如果双方发生争议,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请注意,本解读仅供参考,具体法律适用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当地法律法规。

在制定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第38条的具体内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程序及后果,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劳动合同法第38条概述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该法第39条、第40条、第41条分别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过错性解除、无过错性解除以及经济性裁员等情形。

第38条是解除劳动合同的基础规定,体现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二、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形1.用人单位过错性解除用人单位过错性解除是指用人单位因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规定,致使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如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违反工作时间规定等。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有权要求支付经济补偿。

2.劳动者过错性解除劳动者过错性解除是指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违反劳动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规定,致使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如劳动者在岗位上严重失职、营私舞弊、泄露用人单位商业机密等。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3.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

双方可以就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事宜进行协商,如支付经济补偿、办理离职手续等。

协商解除是双方共同意愿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与后果1.程序: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愿,双方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在协议中,应明确约定支付经济补偿、办理离职手续等事项。

签订协议后,双方按照约定履行,解除劳动合同正式生效。

2.后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应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如符合失业救济条件,可以申请失业救济。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内容1 劳动合同法第38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8条,职工年休假应当按时休息,不得变更或者压缩。

一、双方当事人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为雇主,一方为职工。

雇主应当履行劳动合同以及给予对应的权益,职工应当持有劳动合同并遵守劳动合同规定,履行劳动义务。

二、给予职工年休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雇主应当给予职工具有一定时间的年休假。

每位职工每年有义务休息的工作日数应当按职工的工作年限分别有正常的赔偿,当职工工作一年的时间在10天以上时,应当休息1天;工作10周之后,每隔2周应当休息1天,即每月还可以休5天;1年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每隔10周应当休息1天。

三、休息时长职工年休假时间,6个月以下按一天计算,6个月至一年(含一年)按三天计算,超过一年以上按五天计算。

四、变更和压缩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雇主变更或者压缩职工年休假须经职工同意;如职工不同意,不得强制变更或者压缩职工的年休假时间。

五、违法行为的处罚金若雇主违反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变更或者压缩职工年休假,将由劳动部门追究;若职工违反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给雇主和其他职工造成损失的,由工会或者劳动部门根据成果处以警告处分、劳动教养或者口头警告等处理,也可以罚款,但不得超过该职工当月薪酬的500元。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8条针对职工年休假提出了规定,雇主应当妥善安排职工的休息时间,不得违反规定做出变更和压缩。

对于雇主违法未遵守规定的行为将受到劳动部门处罚,职工违反劳动合同规定,也将受到当地工会或劳动部门的处分。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摘要:一、劳动合同法第38条概述二、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形1.劳动者原因1.1 劳动者过错性解除1.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解除1.3 劳动者客观情况变更解除三、用人单位违反第38条的法律责任四、劳动者如何维权五、总结正文:劳动合同法第38条是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根据该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符合法定情形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分为劳动者原因和用人单位原因两类。

一、劳动者原因1.劳动者过错性解除劳动者有过错行为,用人单位可以依据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

常见的过错行为包括: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等。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解除劳动者因身体或者能力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据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客观情况变更解除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原因用人单位可以依据第38条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或者重大技术革新、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

三、用人单位违反第38条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第38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动者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支付赔偿金。

赔偿金为经济补偿的两倍。

四、劳动者如何维权1.了解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益。

2.收集证据,证明用人单位违法行为。

3.与用人单位协商,寻求协商解决。

4.协商无果,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对仲裁结果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符合法定情形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遵守相关规定,遇到违法行为时积极维权。

劳动合同法第38条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8条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8条内容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劳动者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一、在规定的试用期内的;二、因劳动合同订立时作虚假的合同内容或者故意隐瞒与劳动合同有关的重要事项,对订立或者履行劳动合同投有重大误解的;三、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合同的;四、因不可抗力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

根据以上规定,劳动者在以上情况下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首先,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前的一段时间,用于相互了解和考察,确定是否适合彼此合作。

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发现自己不适应工作环境或者发现用人单位有不正当的要求,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其次,如果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故意作虚假的合同内容或者故意隐瞒与劳动合同有关的重要事项,导致劳动者对订立或者履行劳动合同投有重大误解,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这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用人单位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劳动者的劳动力。

再次,如果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合同,导致劳动者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严重违反劳动合同包括但不限于拖欠工资、恶意降薪、强制加班等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通过解除劳动合同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如果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劳动者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不可抗力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发生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劳动者没有义务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虚假合同、严重违反合同和不可抗力等情况下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请求。

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得到公平待遇和合法权益的保障。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变更或解除的情形。


据该条款,劳动合同可以因下列原因变更或解除:
一、劳动合同双方一致同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
二、劳动合同的期限届满或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完成一定任务的劳动合同届满;
三、用人单位发生变更或者依法解散的,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四、一方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经过人民调解或者依法仲裁后,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根据上述规定,劳动合同可以通过双方一致同意进行变更或解除。

这是最简单的情形,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可以自由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

另外,劳动合同的期限届满也是变更或解除的一种情形。

当劳动合同的期限届满,劳动合同可以自然终止,双方可以选择是否继续合作。

如果双方同意继续合作,可以进行劳动合同的变更。

用人单位发生变更或解散也是一种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当用人单位发生变更或依法解散时,用人单位需要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这是因为用人单位的变更或解散可能对劳动合同的履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与劳动者进行充分沟通,协商解决劳动合同的变更或解除问题。

最后,一方违反劳动合同约定也可以导致劳动合同解除。

当一方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经过人民调解或者依法仲裁后,可以解
除劳动合同。

这是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合同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劳动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情形,以保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这一条款为劳动关系的合理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合作提供了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解读
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后,其中第三十八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权益的; 。

关于这条法律的适用程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以前是可以作两种理解的:一、劳动者可以随时作任何方式的通知解除劳动合同;二、用人单位有第三十八第规定情形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必须依据第三十七条之规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笔者代理的一起劳动仲裁纠纷案中,该案受理的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因此在裁判该案中认定劳动者没有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就没有上班,属自动离岗行为,违反了用人单位的有关制度,用人单位在仲裁时提交了《开除通知书》,对劳动者进行了开除处理,驳回了其申请补偿的请求。

如果第三十八条的情形要依据第三十七条程序的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的相关权利就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更得不到相关的补偿。

第三十七条是规定一般的解除劳动合同程序,而第三十八条是用人单位有特殊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情况,应当不以第三十七条为前提,不得适用第三十七条规定提前三十天的要求。

2008年9月18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公布实施,其中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二)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三)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四)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五)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六)用人单位未
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

其中第二项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与第(五)、(六)项是并列的条款,说明不以第二项为前提。

因此,如果用人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情形,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自《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后,但愿那些审理、裁判者应该能理解这条法律。

劳动法概念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离不开调整劳动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明确以下几点: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

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

以上内容,在有些国家是以各种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在有些国家是以劳动法典的形式颁布的。

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
(1)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2)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3)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这是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
基本权益的保护。

5.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2)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