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边城》是沈从⽂创作的中篇⼩说,⾸次出版于1934年。
该⼩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情;借船家少⼥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三上册语⽂第三课《边城》课⽂原⽂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塔下,看天空被⼣阳烘成桃花⾊的薄云。
⼗四中寨逢场,城中⽣意⼈过中寨收买⼭货的很多,过渡⼈也特别多。
祖⽗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鹊叫个不息。
⽯头泥⼟为⽩⽇晒了⼀整天,草⽊为⽩⽇晒了⼀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种热⽓。
空⽓中有泥⼟⽓味,有草⽊⽓味,还有各种甲⾍类⽓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飘来乡⽣意⼈的杂乱声⾳,⼼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个⼈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过去了,想要在⼀件新的⼈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故意⽣⽓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像她出⾛后,祖⽗⽤各种⽅法寻觅她都⽆结果,到后⽆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家喊:‘过渡,过渡,⽼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放在包袱⾥,搭下⽔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锐声喊着她的祖⽗,⼀⾯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去。
见到了祖⽗正把船拉在溪中⼼,船上⼈喃喃说着话,⼩⼩⼼⼦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船夫不明⽩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为暮⾊所笼罩的⼀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群过渡⼈,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好句:1、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
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
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
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
2、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
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
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
3、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
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4、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7、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
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9、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1.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边城》的主要内容及赏析

《边城》的主要内容及赏析边城主要内容(一)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边城主要内容(二)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
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
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
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
边城 简介

边城简介边城,指的是位于边境地区的城市或小镇,通常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边城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它既承载着历史的传承,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边城往往位于国家的边界线上,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边城往往是国家防线的前沿,承担着抵御外敌入侵和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在历史上,许多边城都曾经历过战火纷飞和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边城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都十分丰富。
边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或小镇,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边城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边城的文化融合了多种民族的特点和习俗,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边疆文化。
例如,中国的边城常常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这些都是边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城还承载着人们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边城往往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地方,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
这些人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来到边城,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未来。
边城的繁华和多元化使得人们对边城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向往。
边城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推动。
由于边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边城在经济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边城可以通过边境贸易和物流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边城还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因此,边城往往是一个经济活力较高的地区。
然而,边城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和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边城常常面临着边境安全问题和民族矛盾。
同时,由于边城多为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较弱,人才流失和资源匮乏成为制约边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边城需要通过加强边境安全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福利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边城作为位于边境地区的城市或小镇,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边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边城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边城课文原文多篇

边城课文原文多篇边城课文原文9篇边城课文原文(1)《边城》课文导读1、文学文化常识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具体内容见“40分”上介绍)《边城》发表于1934年。
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
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
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关于作者主要作品集:《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朱光潜说:“据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张允和说:“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2、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
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
边城课文原文9篇

边城课文原文9篇1、文学文化常识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具体内容见“40分”上介绍)《边城》发表于19____年。
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
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
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关于作者主要作品集:《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朱光潜说:“据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张允和说:“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2、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
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边城》(ppt)课件

有一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对他有如此评语:“除了鲁迅, 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有一部作品,美国学者金介甫曾盛赞 其“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我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也称之为“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 一部作品”。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代表作《边城》。今天,让 我们走进这部作品,去把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去体会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语言美和人性美。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 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 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风格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 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 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该书的故事如下:
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和翠翠的关系。 除了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外,小说还营造了和美的社会环境,这主要体现在对边城社会风俗的描写中。
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③与“大鱼咬你”类似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一是前后照应, ③“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祖父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清楚:翠翠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
节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三是在天意和人为的
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 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 岁。”
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 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 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 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把握文章的人物描写,分析翠翠的形象。
能力目标:体会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和学习细腻生动的人物心理刻画方法。
德育目标: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小说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美、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把握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人物细致含蓄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视频给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课时安排:第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34年一位才子以他盛年时饱满的才情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白塔,那颤悠悠的缆绳,那摇晃晃的渡船,还有一位十五六岁的明慧温柔的女孩……和着那无语的山风成了一首歌谣,吟着它,那种温润常常会充溢着人们的眼睛。
在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今天,让我们也循着这支已唱了七十多年的老歌,一起来到边城的小河旁,舀取其中的一瓢,闭目静心,承受这人性的洗礼!二、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传奇人生”:苗汉土三家血统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80年赴美国讲学,曾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20岁以前的他生活在酉水边的古镇上,20岁以后的他,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中,有独特的写作才能,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也乐意别人称他为乡土作家。
2.点评:这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白塔的美丽的地方。
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生活着怎么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三、情节1.结合大家看过的电影《边城》复述故事情节。
2.请大家打开课本P17,阅读课文,请同学梳理情节。
情节脉络: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听父母的故事——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听歌3.齐读:“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
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四、环境(一)风景美——自然环境1、文章的色彩美、情调美一片好的文章有一种纯正的色彩,一种和谐统一的情调。
如果说用一种酒来形容鲁迅的作品:辛辣浓烈的白干沈从文:清香醇正的米酒明确: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给我们了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齐读P16.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明确: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3.看图听音:茶峒原型——湘西凤凰曾经有人说:“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
也有人说:“湘西在古老而神秘的土家苗寨里,在青山碧水环抱的悠悠山谷里,在铿锵鼓声和翩翩歌舞的欢乐日子里”,春秋战国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
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凤凰曾属不同的县郡,名称也多次的变迁,直至1957年才最后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凤凰八绝:1.沱江边的菜场以及在河边捣衣的女人。
2.沙湾的吊脚楼。
3.北门外沱江边上的露天餐座。
4.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的文昌阁小学。
5.黄丝桥古城。
6.文庙、三王庙、武侯祠、文昌阁、笔架城,查地图可以找到。
7.黄永玉题字的理发店,师傅有推拿的绝活,专治落枕。
8.古戏台是当地画家的聚会地。
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第二课时(二)风俗美: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P14.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明确: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副:姜糖、血粑鸭子;随处可见的“米豆腐”担子;坐在家门口纳着那永远纳不完的鞋底的苗族妇女;服饰;苗族婚俗习俗: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青年男女可对歌和交谈。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第三课时(三)人情美: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关系呢?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
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
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明确:P20。
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
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
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怎么理解?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