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复习提纲

第五章诊法一、望诊(一)、一般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看书P148四个含义)2、望色泽: 白色---虚证、寒证赤色---热证黄色---虚证、湿证青紫---主寒、主瘀血、主痛、主惊风黑色---主肾虚、主瘀血(二)、舌诊舌尖—心舌边—肝胆舌中—脾胃舌根—肾1.舌质(1)、舌色淡白舌:主寒证、虚证。
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主热证。
虚热、实热均可出现。
绛舌:主热盛。
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淡紫湿润---属于寒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3.舌苔(1)、舌苔色泽白苔:主表证、寒证。
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白腻苔--寒湿;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
黄苔:多属热证。
热越重,黄越深。
苔黄而干--热邪伤津;苔黄而腻--多为湿热;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
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
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灰黑而干燥者--热证。
(2)、舌苔的性状: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
苔薄--疾病轻、部位浅;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
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
舌苔湿润--津液未伤;舌苔干燥--津液已耗。
腐腻: 腐苔—胃气败绝、食积。
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腻苔--痰湿内盛、食积。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
光剥: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花剥苔---胃气阴两伤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三、问诊: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表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只热不寒---里热证只寒不热---里寒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2、问汗表证:表虚证—有汗;表实证—无汗自汗---气虚、阳虚。
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3、问二便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 小便短赤---实热;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四、切诊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
最新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学习-----好资料中诊第一节望诊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1. 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 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释)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P佃0)(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 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P191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听声音(名词解释)P佃8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诊重点

绪论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阴阳脉死候》是最早的诊断专书。
西汉淳于意创“诊籍”。
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的专著。
《傲视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
名词解释1、解颅:指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2、瘿瘤:颈前喉结处,一侧或两侧有肿块,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3、瘰疬:颈侧颔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4、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
5、郑声:神识不清,言语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模糊者。
6、主诉:是患者对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7、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8、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的阴道出血症状。
9、疝气:因小肠坠入阴囊而致男性阴囊肿大。
10、阴挺:妇女阴道有物坠下或挺出阴道口外。
11、恶风:指患者自觉怕冷,避风可缓。
12、恶寒:指患者自觉怕冷,得衣物取暖,不能缓解。
13、畏寒:指患者自觉怕冷,得衣物取暖,能够缓解。
14、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15、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6、自汗:指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17、盗汗:指睡时出汗,醒则汗止的症状。
18、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夹有很多未消化的食物。
19: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相似比较鉴别1、喘:指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至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2、斑: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3、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易消,易溃,易愈。
疽:漫肿无头,无热少痛;难消,难溃,难愈。
4、百日咳:咳止时伴有鸡鸣样回声。
白喉:咳声如犬吠。
中医基础知识—中诊篇

中医基础知识—中诊篇基础中医诊断歌诀(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中诊知识点汇总总结

中诊知识点汇总总结一、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和阴阳失调的情况。
脉象有六脉和三部构成,分别是阳脉、阴脉、表脉、里脉、数脉和迟脉,表现阻滞、缓脉和涩脉症状。
1. 脉搏的位置中医脉诊主要是通过手腕处的脉搏来判断病情,按内关、关冲、尺泽、尺、尺骨、命门、外关七处位置脉搏共同筛选。
2. 脉搏的性质脉象分为三层:头层、中层和尾层,分别对应体表、中层、深处。
头层与表证、中层与实证、尾层与虚证相联系。
脉搏有长短、强弱、粗细、滑涩等性质,可以反映体内情况。
3. 脉搏的节律由于心脏搏动规律引起,正常脉象呈均匀有力的状态,过缓、过快、节律不整都可以反映出心脏的相关病理变化。
4. 脉搏的形态脉象的形态可以表现为沉细、浮宽、洪实、弦数、紧滑、长短等情况。
这些形态会对不同疾病的辨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舌诊舌诊在中医诊断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舌质、舌苔和舌体的情况,来判断机体各脏腑功能和阴阳失调的情况。
1. 舌质中医按舌体呈现的颜色和形态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舌头的颜色可以分为淡红、绛、瘀点、青紫等颜色,来判断体内阳气、阴血的变化。
2. 舌苔舌苔是生理反应在舌头表面的表现,舌苔具有白、黄、黑、腻、薄等性质,可以通过舌苔观察病体的湿热、寒热、气滞、瘀热等情况。
3. 舌体舌体有胖瘦、大小和异常运动等情况,通过舌体的变化,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和脏腑功能的情况。
三、望诊中医的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面色、神色、姿势、眼底情况等,来判断病体的情况和病理变化。
1. 面色中医望诊通过患者的面容颜色,可以判断体内的阴阳失调和病理变化,如气郁、虚衰、湿热、寒凉等情况。
2. 神色中医望诊通过患者的眼睛、眉目、眼睛、五官的表情、神态来判断体内病理变化和脏腑功能。
3. 姿势中医在望诊时也会观察患者的坐姿、站立姿势、起床时的身体活动等,来判断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诊全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辩证、病案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望全身包括:神、色、形、态四个方面,望局部包括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
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望神的原理:神产生于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于后天之精,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三)望神的要点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临床意义:正气未损,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扑多见于脏躁癫狂痫。
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病色(1)五色善恶顺逆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者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者(2) 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3、黄色主脾虚证、湿证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淡白无华──气血不足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虚:阳虚──面黑暗淡阴虚──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黧黑,肌肤甲错望色十法:浮沉分表里,清浊审阴阳、微甚别虚实、散抟辨新旧、泽夭测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诊第一节望诊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释)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P190)(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P191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呼吸(喘与哮的异同)P200咳嗽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一.嗅病气尿臊气(氨气味):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消渴病病人第三节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每种热型的主病→填空、选择)1.但热不寒恶寒: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2.但热不寒P205(名词解释)壮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湿温潮热: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灼手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为特征3.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4.寒热往来问出汗(病机→选择题)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三、问疼痛根据头痛部位辨病在何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疼痛性质胀痛:痛有胀感,多有气滞引起,常有时发时止、气滞得缓的特点刺痛:疼痛如针刺状,特点是痛处固定而拒按,为淤血作痛的表现冷痛: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缓为冷痛,常见于阴气偏盛的寒证灼痛:由火邪窜络,或阴虚热盛所引起的热证疼痛,多为灼痛,其特点是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四、问饮食口味(选择、填空)P209渴不多饮时,若喜冷饮者,属湿热内蕴;若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五、问大小便(选择、填空)P210-211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第四节切诊(一)脉诊部位寸口分部侯脏腑(选择、填空题)右手:寸部侯肺,关部侯脾胃,尺部侯命门(肾);左手:寸部侯心,关部侯肝,尺部侯肾;(二)切脉方法举:以轻指力触及皮肤为举,又叫浮取;按: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的为按,又叫沉取;寻:介于轻重之间的指力,或举或按,或前后左右挪动切脉,以寻找脉象的最佳部位和状态叫寻。
(三)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脉位:不沉不浮,中取即得;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60-90次/分钟);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脉律:均匀无歇止2.平脉的特点:(1律一致;(2明;(3(四)常见病脉(填空:脉象特征、主病)1.浮脉(表浅)-【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病】表证、虚证2.沉脉(深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里证3.迟脉(慢)——【脉象】脉率迟慢,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60次/分钟)【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4.数脉(快)——【脉象】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病】热证5.虚脉(空虚无力)——【脉象】三部脉举之有余,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6.实脉(充实有力)——【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病】实证7.滑脉(流畅)——【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8.涩脉(不流畅)——【脉象】脉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9.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而硬。
【主病】肝胆、诸痛、痰饮10.紧脉——【脉象】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坚搏抗指。
【主病】寒、痛、宿食11.洪脉——【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宽大势盛有力【主病】气分热盛,邪盛正衰12.细脉——【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点】细小清晰,律整【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13.结脉——【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症瘕积聚;结而无力主气血亏虚14.代脉——【脉象】时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15.促脉——【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积等实证;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多见于虚脱之证第一节八纲辩证(重点:临床表现,必见、兼见症状→选择题)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的纲领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一、表里辩证表证里证的鉴别:主要审察其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
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属里证。
表证的舌象少变化,里证的舌像多有变化。
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二、寒热辩证.寒证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的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
若病人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晄白、四肢逆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火紧,则属寒证。
若病人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三、虚实辩证虚证: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实证的鉴别:虚证与实证,由于虚损之部位和邪气的性质各异,故症状极为复杂。
同样的症状,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如腹痛、腹胀、便秘、恶寒等在虚证和实证中均可出现。
因此必须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病史,按胸腹、脉象等诊察手段进行全面分析。
若病人形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
若病人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者属实证。
虚热症——【辨证要点】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依据虚寒证——【辨证要点】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溏尿清的虚寒之象和机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第二节气血阴阳津液病辩证一、气病辨证(临床表现)气虚证——【辨证要点】以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为其辨证依据气陷证——【辨证要点】以内脏下垂、久泻久痢与气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气滞证——【辨证要点】以胀闷疼痛、脉弦为辨证依据气逆证——【辨证要点】以肺、胃、肝等脏腑气机上逆为辨证依据二、血病辨证血虚症——【辨证要点】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血瘀证——【辨证要点】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紫色有块、皮肤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三、阴阳失调病辩证阳虚证——【辨证要点】以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的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降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为辨证依据第三节脏腑病辩证心与小肠病辩证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神志错乱、口舌生疮等心气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阳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气虚证和寒象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阳暴脱证——【辨证要点】以心阳虚和亡阳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血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火亢盛证——【辨证要点】以心的常见症状与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共见为辨证依据心脉痹阻证: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见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或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或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或见心胸胀痛,因情志波动而加重,喜太息,舌淡红或暗红,脉弦。
【辨证要点】1.本证以心脏脉络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
2.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的心病定位症状为辨证依据。
3.有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等血瘀证的一般症状。
4.本证有不同类型,如因痰浊阻痹心脉所致者,可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若因阴寒凝滞心脉所致,可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若因气滞心脉痹阻者,可见心胸胀痛、喜太息,并因情志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或暗红、脉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