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与其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制药工业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严格的行业,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污染是制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会对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制药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污染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微生物的来源微生物污染源可以从制药原材料、环境以及工艺中来。

制药原材料可能源自天然植物和动物,这些原材料中可能含有大量微生物。

环境中的微生物可能会通过空气、水、人员、设备等途径进入制药过程。

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如设备、工艺参数等,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不仅可能污染药物本身,还可能导致生产线上的其他批次受到影响。

微生物可以引发药物的降解、变质以及降低活性等问题,从而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此外,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对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制药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洁净化环境:制药生产线应该建立洁净区域,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要求进行洁净级别的划分。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空气过滤、超净台、无尘室等,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和滋生。

2.严格的人员管理:定期进行员工的健康检查,制定员工行为规范,进行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避免人员成为微生物的携带者。

3.设备的维护和清洁:定期对制药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设备表面没有残留的微生物。

此外,制药企业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防止设备本身成为微生物滋生的场所。

4.合理的原料质量控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制药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

5.严格的工艺控制:制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工艺标准,包括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控制,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6.定期检查和验证:制药企业应定期对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法规要求。

制药企业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交叉污染及混淆的措施(GMP课件)

制药企业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交叉污染及混淆的措施(GMP课件)
1.工序衔接 (1)生产流程应顺向布置,防止原材料、中间体和中间产品的污染; (2)缩短生产时间,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三、培训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交叉污染及其混淆的措施
2.生产区域专一 在同一生产区域包括相应的辅助生产区域,只能生产同一批号、同一规格的相同产品。在同一
生产区域包括相应的辅助生产区域同时生产不同品种、规格或批号的药品是混淆产生的最主要的原 因,必须坚决制止,以防止混叉污染及其混淆的措施
3.生产前检查 每品种或每批号生产开始前,应认真检查设备、器械、容器等是否洁净或灭菌,以
及是否有前次生产的遗留物,否则不能进行新的生产操作。 4.状态标志明确
每一生产操作间、每一台生产设备、每一盛物容器均应有能够指明正在加工的 产品或物料、批号及数量等的状态标志。在生产中无状态标志是造成混药事故的主要原 因之一。
⑤在易产生交叉污染的生产区内,操作人员应当穿戴该区域专用的防护服; ⑥采用经过验证或已知有效的清洁和去污染操作规程进行设备清洁;必要时,应当对与物料直接接触的 设备表面的残留物进行检测; ⑦采用密闭系统生产; ⑧干燥设备的进风应当有空气过滤器,排风应当有防止空气倒流装置; ⑨生产和清洁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易碎、易脱屑、易发霉器具;使用筛网时,应当有防止因筛网断裂而 造成污染的措施; ⑩液体制剂的配制、过滤、灌封、灭菌等工序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等半固 体制剂以及栓剂的中间产品应当规定贮存期和贮存条件。
二、混淆的产生
(一)混淆: 混淆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原材料或成品已标明品名等的原材
料或成品相混,通俗的说法,称为“混药”。 如原料与原料,成品与成品,标签与标签,有标志的与未标志的,
已包装的与未包装的混淆等。 (二)产生混淆的原因: 1、厂房:生产区域狭小、拥挤,同一区域有不同规格、品种、批号的 药品同时生产;生产中物料流向不合理,生产线交叉;生产、运贮、 仓贮无保证措施;非生产人员进入等造成无意或有意混淆事件等。 2、设备: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容器无状态标志,清场不彻底等造成。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1 研究背景药品生产是需要以药材为原料配制加工而成,药品是微生物生长良好的培养基。

目前,全国生产的药品有片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一些速效、高效药品相继研制成功,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设备配套、工艺先进,已经形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生产局面.但很多药品生产,多了一个前处理和提取环节;因此,生产区域范围比较大,物料流转的线路比较长,物料接触微生物的概率比较大,药品质量不容易控制。

很多药品制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污染微生物,甚至污染了致病菌,造成产品按照《中国药典》微生物项目检查不符合规定,轻者造成药品不合格,严重者甚至会对病人造成危害.我国药品微生物污染的调查数据比较少,但细菌污染仍居首位,很多药品制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污染微生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人、生产环境都会影响产品质量,所以只有了解生产中的细菌污染途径及控制办法后,这样才能使产品合格。

本文根据国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探讨控制很多药品制剂生产中污染微生物的方法。

很多药品制剂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途径有生产人员、空气、原料、生产厂房、水、设备,生产中要加强对污染途径的控制,以提高产品质量,也希望对我国药品成产有一定借鉴作用和实用价值意义.2 文献综述对于药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首先是生产人员,微生物可从生产人员身体上污染到药物制剂上,包括人体皮肤、手、脸、毛孔、皱深部等处携带的细菌。

微生物随着操作人员进入洁净环境,最可能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占90%左右。

据有关文献报道:一般每个男性每分钟向周围排放1000个以上的含菌粒子,女性为750 个以上。

穿衣服时,每分钟静止态发菌量为10~300 个,行走时的发菌量为900~2500 个。

咳嗽一次发菌量为70~700个,喷嚏一次为400~600 个.若操作人员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外伤感染,未按要求穿戴与配制环境适宜的工作服,未严格按工艺规程和岗位规程操作,在配制过程中生产周期过长、操作不当等,均可能造成污染。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在生物制药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常见问题,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下降。

因此,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对生产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

生物制药设施应该建立在严格的洁净环境下,以减少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

洁净室和恒温恒湿的设备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鼓励员工遵守严格的卫生操作规程,包括正确佩戴防护服和洗手。

此外,对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也是必要的。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微生物污染往往是由于残留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过度繁殖而引起的。

因此,在制备培养基时,应避免污染源,并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长和培养效率,并防止野生菌的生长。

第三,要进行定期的微生物监测。

通过对生产环境和产品的微生物质量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微生物污染问题。

监测应包括对空气、水、表面和设备的微生物检测。

必要时,可以对原材料和中间产物进行微生物检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四,要实施严格的工艺控制和验证。

工艺控制措施包括严格的操作规程、温度和压力控制、杀菌和灭菌程序等。

验证工艺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和数据分析来完成。

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抗菌物质和抗菌材料来预防微生物污染。

最后,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提高。

员工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生物制药技术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他们还应该被鼓励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并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只有员工具备了正确的知识和意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

总之,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在生物制药技术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合适的培养条件、定期的微生物监测、严格的工艺控制和验证,以及员工培训和意识提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对于生物制药行业来说,这种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保证产品的稳定和可靠性。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措施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措施

无菌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摘要:从无菌药品生产的哥哥环节分析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途径以及其防治措施,从而防止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

关键词: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来源;防止措施。

目录一、微生物概述1.微生物的特点2.细菌的特殊结构二、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污染1.无菌药品污染的概念2.污染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来源三、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的途径和防止措施1.人员2 .厂房与设施3.设备4.物料5.工艺6.其他7.企业文化一、微生物概述在自然界中,有许多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总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分为七大类。

按照大小和高低等级依次是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酵母菌、霉菌)。

其中,立克次体,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这四类微生物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比较少见,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这三类引起的人类疾病比较多,所以无菌药品的生产中对这三类微生物药格外注意。

1.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4.易变异,适应强;5.分布广,种类多。

也正是微生物的这些特点使得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治工作显得格外困难和复杂。

2.细菌的特殊结构:大多数细菌除了具有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内含物等外,还有一些细菌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菌毛等。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想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形成一层较厚的膜(约0.2um)称为荚膜。

荚膜中更含有大量的水分,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保护细菌抵抗干燥。

细菌的荚膜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具有荚膜的细菌不易被白细胞所吞噬,故能在机体内产生繁殖,引起感染。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的时期或当外界条件改变对细菌生长不利时,细菌体内的细胞浆发生脱水浓缩,之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位于菌体中央或末端,称为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一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孢。

生物制药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生物制药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生物制药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细胞株突变、病毒污染和内毒素产生等问题。

这些危害对生物制药质量和安全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1. 微生物污染:生物制药生产中常使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酵母等。

如果这些微生物没有得到严密控制,就可能引起严重的污染。

为预防微生物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洁净生产要求,建立条码标识和记录体系,确保每一批原料和半成品都可以追溯;(2)建立有效的无菌生产操作规程,使用消毒剂消毒设备和生产环境;(3)应用适当的微生物监测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污染源。

2. 细胞株突变:在生物制药生产中,细胞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原料。

细胞突变可能导致细胞株性状或生物产物性质的改变,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细胞株突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细胞株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其稳定性和一致性;(2)将细胞培养环境控制得尽量稳定,确保细胞株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不会突变;(3)建立科学完备的细胞株保管和检索体系,对已经使用的细胞株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

3. 病毒污染: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生物体,容易逃避监视和检测。

如果病毒污染,可能引起严重的健康威胁和质量问题。

为了预防病毒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1)在生产过程中对细胞和细胞培养液进行常规病毒检测;(2)在病毒检测过程中,应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3)对使用的原材料、介质和缓冲液等进行严格的病毒清除和灭活处理。

4. 内毒素产生:内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毒素,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和毒性反应。

在生物制药生产中,内毒素的产生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和安全问题。

为了避免内毒素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严格的洁净生产操作和灭菌措施,避免污染来源;(2)选用无内毒素的原材料和介质,或者使用内毒素清除技术清除残留内毒素;(3)在生产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产品不含内毒素。

制药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与预防

制药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与预防

制药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与预防制药工程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微生物污染的控制与预防。

微生物污染会导致药品的质量下降,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因此,在制药工程中,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是至关重要的。

一、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及影响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内源性微生物污染指的是来自原材料、设备、人员和环境中已有的微生物。

外源性微生物污染则来自空气、水、灰尘等外界环境。

微生物污染对制药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品质量下降:微生物污染会降低药品的纯度和有效性,影响药品的质量稳定性。

2. 生产工艺中断:微生物污染会引发制药工程的生产工艺中断,导致产量下降和成本增加。

3. 人员健康风险: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造成职业病或传染病的风险。

二、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的发生,制药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来确保制药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1. 设备消毒:制药设备需要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从而保证药品纯净。

2. 无菌技术:在一些特殊的制药工程中,需要采用无菌技术,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微生物的存在。

3. 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和净化系统,控制和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防止其污染制药过程。

4. 人员培训:制药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微生物污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5. 药品储存:合理储存药品,制定科学的储存条件和期限,有效地避免微生物污染的发生。

三、微生物污染的预防策略除了采取控制措施外,预防微生物污染也是制药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策略:1. 严格的质量控制:制药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2. 环境监测: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采购管理: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杜绝微生物源的进入。

药物制剂中微生物污染及控制策略

药物制剂中微生物污染及控制策略

药物制剂中微生物污染及控制策略微生物污染是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如果不及时控制和处理,将会对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针对药物制剂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微生物污染的原因微生物污染在药物制剂中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1. 原料的微生物污染: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中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例如,植物提取物、动物组织等;2. 生产设备和环境的微生物污染: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空气、水源、操作工具等;3. 生产人员的微生物污染:工作人员本身也可能成为微生物来源,包括从人体皮肤、呼吸道等传播进入产品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微生物污染对药物制剂生产和使用过程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品质量下降:微生物污染会导致药物的质量受损,甚至使其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2. 患者安全风险:如果药物制剂中存在微生物污染,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感染等安全风险;3. 药品稳定性受影响: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引起药品的变质和降解,导致其稳定性下降。

三、药物制剂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策略针对药物制剂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控制策略:1. 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在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应该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筛选,确保其不受微生物污染;2. 良好的生产设备和环境控制:应该建立适当的空气净化系统、洁净区域以及水处理系统,保持生产设备和环境的清洁;3. 建立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微生物污染的意识和防控能力,制定相应的个人卫生规范;4. 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生产设备、容器、操作台、工作衣服等应定期进行消毒;5. 强化质量控制和监测:建立适当的质量控制系统,监测产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并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药物制剂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源头控制、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设备管理、合理的人员管理以及强化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菌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摘要:从无菌药品生产的哥哥环节分析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途径以及其防治措施,从而防止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

关键词: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来源;防止措施。

目录一、微生物概述1.微生物的特点2.细菌的特殊结构二、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污染1.无菌药品污染的概念2.污染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来源三、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的途径和防止措施1.人员2 .厂房与设施3.设备4.物料5.工艺6.其他7.企业文化一、微生物概述在自然界中,有许多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总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分为七大类。

按照大小和高低等级依次是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酵母菌、霉菌)。

其中,立克次体,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这四类微生物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比较少见,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这三类引起的人类疾病比较多,所以无菌药品的生产中对这三类微生物药格外注意。

1.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4.易变异,适应强;5.分布广,种类多。

也正是微生物的这些特点使得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治工作显得格外困难和复杂。

2.细菌的特殊结构:大多数细菌除了具有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内含物等外,还有一些细菌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菌毛等。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想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形成一层较厚的膜(约0.2um)称为荚膜。

荚膜中更含有大量的水分,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保护细菌抵抗干燥。

细菌的荚膜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具有荚膜的细菌不易被白细胞所吞噬,故能在机体内产生繁殖,引起感染。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的时期或当外界条件改变对细菌生长不利时,细菌体内的细胞浆发生脱水浓缩,之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位于菌体中央或末端,称为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一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孢。

芽孢外面有数层厚而致密的膜,可以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对于高温、干燥、光线、化学药品等有抵抗力比繁殖体强没有形成芽孢的细菌,在70摄氏度以上就会逐渐死亡,而芽孢能抵抗100摄氏度或者更高的温度。

因此,杀死腰包要比杀死细菌的繁殖体困难得多,有些芽孢可以存活多年而不丧失其活力,当遇到合适条件时又可生长繁殖,因此灭菌的效果应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二、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概念:无菌药品污染分为物理性污染(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化学性污染(如重金属盐类的污染)和微生物污染。

无菌药品生产中的污染主要是微生物污染,所以我们这里只研究微生物引起的污染。

即指的是无菌药品生产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无菌药品中微生物或者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含量超标而引起的污染。

污染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来源已经知道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大的一类生物。

由于其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营养类型多、适应能力强,所以土壤、水中、空气、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均广泛存在,甚至在高山、海洋等都有它们的存在。

当然,不同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

那么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那些方面呢?通常认为造成无菌药品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来自水中的微生物水是微生物广泛存在的第二个理想的天然环境,江、河、湖、泊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下水道、温泉中也存在有微生物。

⑴水的环境特点水中含有不同量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水具有一定的温度(如水的温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深层水温度变化不大)、溶解氧(表层水含氧量较多,深层水缺氧)和pH 值(淡水pH在6.8-7.4 ),决定了其存在着不同类群的微生物。

⑵水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A. 淡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假单孢菌属、产碱杆菌属、气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等组成的一群G-菌杆菌。

这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它们能够适应淡水环境而长期生活下来,从而构成了水中天然微生物的类群。

另一部分为:来自土壤、空气和来自生产、生活的污水以及来自人、畜类粪便等多方面的微生物。

特别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污染水源的主要来源,它主要是随着雨水的冲洗而流入水中。

来自生活污水、废物和人畜排泄物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人畜消化道内的正常寄生菌,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魏氏杆菌等;还有一些是腐生菌如某些变形杆菌、厌氧的梭状芽孢杆菌等,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发现少数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水中微生物活动的种类、数量经常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气候、地形条件,水中含有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多少、水温、水中的含氧量,水中含有的浮游生物体等。

如雨后的河流中微生物数量上升,有时达107cfu/ml,但隔一段时间后,微生物数量会明显下降,这是水的自净作用造成的(阳光照射及河流的流动使含菌量冲淡,水中有机物因细菌的消耗而减少,浮游生物及噬胞菌的溶解作用等)。

B.海水中的微生物海水中生活的微生物均有嗜盐性。

靠近陆地的海水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多(因为有江水、河水的流入,故含有机物的量比远海多),且具有与陆地微生物相似的特性(除嗜盐性外)。

海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如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噬胞菌属、小球菌属、芽孢杆菌属等。

如在捕获的海鱼体表经常有无色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和黄杆菌属的细菌检出。

这些菌都是引起鱼体腐败变质的细菌。

海水中的细菌除了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外,有些还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有些菌种还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

2.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⑴空气环境的特点空气中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水分少,较干燥,又有日光的照射,因此微生物不能在空气中生长,只能以浮游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⑵空气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地面,几乎所有土壤表层存在的微生物均可能在空气中出现。

但由于空气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极为不利,故一些G-菌(如大肠菌群等)在空气中很易死亡,故检出率很低.在空气中检出率较高的是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类群,特别是耐干燥和耐紫外线强的微生物,即细菌中G+球菌、G+杆菌(特别是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附着在尘埃上或被包在微小的水滴中而浮在空间。

空气中尘埃越多,污染的微生物也越多;下雨或下雪后,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就会显著降低,靠近地面的空气污染微生物的程度最严重,在高空中则很少,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的多少与气候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状态有关。

空气中有时也会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有的间接地来自地面,有的直接地来自人或动物的呼吸道,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随着患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散布于空气中。

3.来自人及其他动物的微生物人和动物的体表,因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就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健康人体和动物的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的微生物存在,当人和动物有病原微生物寄生时,患者病体内就会产生大量病原微生物向体外排出,其中少数菌还是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

4.来自厂房,设备的微生物微生物无处不在,厂房建筑的内表面,以及设备表面、容器内外表面等,都可能还微生物寄存的地方。

三、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的途径和防止措施1 人员人是无菌药品生产中主要的污染源,人员操作所致污染发生的可能性超过7 0%。

2010年修订的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对人员的控制管理有相应要求,“洁净室(区)应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对进入洁净室(区)的临时外来人员应进行指导和监督”。

“无菌操作区人员数量应与生产空间相适应,其确定依据应符合要求”。

1.1 无菌操作人员数量根据如上对人员的污染情况分析,确定控制无菌生产区域的人员数量非常重要。

另外,还应规范无菌操作人员的操作幅度,尽可能减少运动。

人员数量应该经过验证以证明对无菌环境的相关指标没有影响才能确定。

1.2 非生产人员的进入非生产人员如参观人员、设备维修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等,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微生物知识、无菌更衣要求和无菌操作要求培训,在更衣以及无菌生产区域的操作等过程很有可能给无菌生产区域带来微生物的污染。

因此应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无菌生产区域,如果需要进入,应严格培训并由无菌生产区域人员带领进入,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1.3 人员资质对于无菌生产区域的操作人员建议选择有耐性、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生产者(无菌生产区域控制要求严格,需要操作人员长时间坚持按照SOP和相关规定工作,而且无菌操作相关知识很多)。

1.4 人员培训作为无菌药品,无菌生产区域人员最需要的是微生物知识、消毒和灭菌知识等的培训,而且无菌更衣和无菌操作的培训也非常重要。

1.5 无菌操作人员人员的无菌操作非常重要,因为有可能直接或近距离与药品接触而带来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操作人员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①非生产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环境、设备、药品的污染。

②目前的无菌防护装置尚且无法百分百防止人员本身带来的污染。

③无菌操作人员经常接触手套可能污染手部。

④无菌操作人员不及时消毒或者进入百级操作区域未消毒或者消毒不够彻底。

⑤无菌操作人员的运动或动作过大易带来尘埃、人体排泄物以及微生物的增加。

⑥无菌操作人员可能穿越无菌生产区域净化死角而被污染。

⑦无菌操作人员灌封时如果在未密封瓶口的药品上方操作可能导致人体或无菌服上污染的微生物直接进入瓶内药液中等。

2 厂房与设施无菌的环境是生产出合格的无菌药品的基础保证,非无菌的生产环境不可能生产出无菌产品。

因此,无菌生产环境至关重要,它主要涉及无菌生产环境的设计、布局、设施条件、环境消毒、气流状况等。

2.1 无菌生产环境的设计对于无菌生产环境的设计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无菌操作区为所有无菌的物品、人员、设备、环境的集中区域,有菌区域和无菌区域应严格分开。

②灭菌后物品应在单向层流的环境保护下运输和存放。

③生产路线尽可能短。

④无菌生产区域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小。

⑤人流、物流分开,其进出通道应分开等。

2.2 无菌空间环境消毒无菌空间环境常用的消毒方式有:甲醛熏蒸、臭氧熏蒸、乳酸熏蒸、双氧水熏蒸和其他消毒剂熏蒸等。

每一种灭菌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灭菌工艺必须与注册批准的要求相一致,且应当经过验证。

生产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消毒方式以保证无菌环境达到规定的要求。

2.3 空调回风口的设计对于回风口的问题,以前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回风口可能是引起微生物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风口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①有许多企业将总回风口放在初效前,当新风压力大、停电时很有可能导致新风倒灌污染无菌区。

一旦发生,即使采用了电动阀来控制阀门倒灌,也不能万无一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