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加强作业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加强作业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答案解析)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3.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他在《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阐述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工商皆本”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6.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他们学习西学的主要意图是( )A.制造器物B.仿行制度C.变革思想D.强国御侮7.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

主要是由于康有为在这里( )A.纯粹考证儒学经典的真伪B.不敢从正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借助儒学外衣宣传西方政治学说D.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8.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历史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在本书中属于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课,既是对之前文化史内容的总结提升,又为之后的内容奠定基础,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立意】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将多种载体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其发展,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梳理古代和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特定时空中学校教育的内容特点,加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提炼概括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等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借鉴,培养学生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难点:文化传承过程中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2017级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经过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学习,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博物馆为例,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文化的多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馆,调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21年春节期间,一档来自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网络热搜。

人们在看过视频后禁不住这样赞叹:“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新华社都评价说:不迎合、不媚俗,当潮不让你最中!观看视频,欣赏舞蹈艺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入新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部分,阐明各自发展历程和作用。

结合材料思考,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哪些呢?(2)近代:①梳理教材关于清华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结合教材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历程思考问题,提取关键词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思考2: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②近代留学教育:介绍五次留学,并引导学生谈谈对留学的认识。

(3)现代:根据教材梳理知识点。

2.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功能有哪些?(二)分析学校教育的作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分析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印刷书的诞生1.印刷书的发展历程依托教材和PPT,梳理发展历程。

结合史料及所学,分析: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2.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印刷书有什么历史作用?3.学案上“深入探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和材料,完成分析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并总结归纳出答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史实三、图书馆的成长1.介绍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切萨姆图书馆,了解世界图书馆的历史。

2.阅读中国古代官藏和私藏的相关史实,了解中国古代藏书情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考试说明学习要求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2.探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既要分析维新思想本身的价值,也要适当联系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政治活动,使作用的理解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3.联系专题四的三民主义和必修Ⅰ辛亥革命的内容,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认识到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共和的递进过程。

4。

联系现实,理解思想解放对于改革开放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3、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5、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焦点内容:如何维护统治的方式——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6、实践: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起(1)内容:①前期,旗号“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②后期,旗号“求富”,创办民用工业;③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主要有:京师同文馆(2)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失去原有意义。

(3)评价洋务运动:不足: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产生;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与练

高中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与练

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与练【重点讲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及相关认识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当时指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

后来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

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老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

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

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的“夷之长技”是指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

但是,魏源对“夷之长技”的认识只停留在科技层面上。

近代中国的落伍是全方位的,正是由于政治、经济的腐朽,导致军事技术的落后。

要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就要进行全方位外科手术式的改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过程分析、史论结合、对比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不断创新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学习必修一、二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和经济模块,已储备了近代中国时代背景的知识,并对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校属于面上中学,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方面不足,尤其在材料分析方面。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理解维新派的思想特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过程分析、史论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不断创新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二、学时重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学时难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十四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世界各地古今学校教育发展历程的了解,构建关于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观念,培养发展教育事业的家国情怀二、通过对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成长发展历史的掌握,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即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二、教学难点: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官学的发展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的发展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书院制度产生并发展,书院制度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白鹿洞书院)(3)官学与私学的意义①官学与私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依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注·柏拉图学园(仅作了解):柏拉图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所创办的学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讲授课程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公元529年停办;是古希腊罗马传播哲学和知识的中心之一(2)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有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京师大学堂①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推进,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①创办于1911年,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注·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3)近代留学教育①19世纪70年代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詹天佑、唐绍仪、梁诚)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徐悲鸿)4、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1)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重视公立中学建设,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巴黎高师)(2)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②国家还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二、印刷书的诞生1、最早的书籍(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转变,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新兴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这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万块泥版文书)(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3)罗马帝国时期乌尔比安图书馆和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规模巨大(仅作了解)(4)西欧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修建了大量保存伊斯兰文明的图书馆(仅作了解)(6)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7)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古代①官方: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2张ppt)
当今: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
教育“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地位: 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书籍的出现:
①世界: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②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
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拓展延伸】:印刷术诞生的条件
西汉天水放马滩纸地图
868年,雕版《金刚经》
毕昇活字印刷术
➢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 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改进造纸技术,制造成 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 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渐被普遍使用。至东晋末期,纸的使用 已经完全普及,并逐渐传至周边各国。


春秋时期
式 私学 唐朝以后
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自汉朝开始设立
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 响最大,“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书院产生和发展、,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巴尼拔图书馆想象图
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绘画)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2.中国图书馆: ①古代中国的藏书:
官藏: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而发展,尤以明清两代突出,如明中期的宁波天一阁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辑修《四库全书》, 全书36,000册,先后缮写7部,历时20年始告完成。 乾隆三十八年,又诏命仿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筑结 构和样式,在江南江北先后建造7座藏书阁,分别 为文汇阁、文宗阁、文源阁、文渊阁、文溯阁、文 津阁、文澜阁,用来存贮7部《四库全书》。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新中国后:“北京图书馆”→1998年“国家图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 学习的渐进过程,是西方文化向中国传 播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 到逐渐的接受。
林则徐、魏源
地主 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制 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B
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陈世镕;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 澧;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林昌 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
合作探究
4、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 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 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5、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 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历程 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的主张:
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 政治: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 文化:办学校,学习西方科技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 产生局限的根本原因: 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他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忙, 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 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 的新场面。” ----马克思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 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 由的一种手段。
D
9、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 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 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 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器物 层面
资产 阶级
制度 层面 思想 层面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 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 材料三:“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 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
主要目的是
A.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 治制度 D.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护清朝 统治
A
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政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 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A.统治集团中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A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①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太平天国运动
2.含义:
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 “中学为体”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 “西学为用” 学技术。 3.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5.目的:挽救清统治:剿发捻,勤远略
合作探究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 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 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 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 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 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洋务派
民 族 危 机 加 深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制度层面 康、梁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 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 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 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法擅其权,大小官员无所 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 而亡,一朝而厌也。”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政治基础: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 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实践基础: 洋务运动破产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运动
结合材料分析三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各国律例》 《四洲志》
一.“开眼看世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 1.背景: 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魏 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 夷者,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 养兵练兵之法。”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性质: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败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顽固势力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社会行不通 作用: 思想启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林、魏 鸦片战争后:
地主阶级
——器物层面
向 西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入
6.请问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7.此人应当属于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顽固派
C

8、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 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 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 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材 料 四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⑴鸦片战争前,程朱理学禁锢着思想;让人们埋 头读经,不问政治。
⑵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林则徐、 魏源等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 ⑶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 洋务派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 西方科技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顽固派的阻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实践:
筹划海防,创立三支海军; 培育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只学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
一.“开眼看世界”
3.评价:
⑴积极影响: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⑵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对西 方的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 到变革封建制度。
合作探究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其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 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 也。 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 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 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序》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观应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的道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7.评价:
积极影响: 局限:
8.失败标志及原因
标志:甲午战败
原因:列强的破坏;顽固派的阻挠;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异同:
同: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统治。 异:
(1)学习西方目的不同:
前者:重在抵 抗外侮; 后者:重在镇压农民起义; (2)结果不同: 前者:没有付诸实践; 后者: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