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和风格

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 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 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 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形式不是再现内容,而 是决定和创造内容。由此,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 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 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 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 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 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 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 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 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 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 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 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 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 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电影美学形式创造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克莱夫贝尔clivebell1881196464关云长的红脸脸谱是忠义的象征?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艺术属性论第一节艺术主体论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
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
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荷兰画家森特凡高法国画家高更二、表现论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
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
2、有所取舍3。
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
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
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一、理念论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理念”:先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而客观物质世界即使这种先验的“理念”的影子。
舞蹈学导论总结三

舞蹈学导论总结三舞蹈学导论(三)第六章动作与语言1、动作的三级跳生活动作---舞蹈动作--舞蹈语言动作源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生活动作舞蹈动作舞蹈语言2、动作转化过程中的情况◎从生活动作到舞蹈动作--形式转化(初级阶段)★具备等节奏、等动作的时间性形式美感;★包含着原生态的重复、夸张、变形以及抽象的符号性动作。
★特征:单纯、孤立、、无靠、无意义的符号。
◎从舞蹈动作到舞蹈语言--内外在统一的转化。
(高级阶段) ★动作已有一定的情境--语境。
★表现形式:从单词走向语句化。
★舞蹈动作在"情感环境"中:经过长期演化而形式化的风格化动作,构成一种审美符号,成为全体舞者共用的"字"和"单词"。
舞蹈动作在"非情感环境"中:舞蹈动作是形式化动作,仅有"单词"中不完整的涵义,形成"短句"后,才具有象征性意义和某种内容的暗示。
他们被排列组合后,放置在某种情境中,"情感环境"才建构出来,舞蹈也才产生真正的内涵。
★只有舞蹈动作成为舞蹈语言时,动作才是"自身价值超出涵义的价值"。
3、动作是怎样构成的◎动作由两大部分构成:★点(姿态):人体造型,舞蹈语言的构架★线(连接动作)4、舞蹈语言运行图示构成★姿态形成形成相对静止的"点",连接动作形成了流动的"线",而"点"和"线"的相接完成便是舞蹈动作运动图示的"面"。
★"点"的重要性能让人有无数的驿站,供人精心品味、审美喘息;"线"是完成运动图示的全部路径,让人从宏观上把握舞蹈内涵、韵律及风格属性,从而完成全部舞蹈动作"面"的构成,使观赏者获得总体审美把握5、舞蹈语言在审美关系中的作用◎审美关系的基本构成:★舞蹈载体长期训练,从身体技能到心理技能的全过程;★经过长期对观赏者进行认同、识别、评价舞蹈动作和语言的训练,形成"内模仿",对动作进行识别。
美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美术概论复习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中国传统美学画论中,宋代画家郭若虚,清代画家孔衍栻,元代文人花甲倪瓒.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一)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中国六朝时期哲学家和画家宗炳.(二)摹仿说: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达芬奇.(三)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一)"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提出的.开了视觉适于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媒介说本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艺术批评家棵莱门特.格林伯格首先对贝尔和弗莱的理论进行了清理,继承了他们的艺术本体论思想(三)情感符号说代表人物,德国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四)"异质同构:说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一,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1,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2,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马克思提出四种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哲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即是马克思说的“理论的方式”。
美术反应现实美。
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的美的事物的美。
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至于人的美,则既有自然美的一面,又有社会美的一面,而美德就是社会美。
美术家的主体性: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家说了算。
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中具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趋势的能力和自由。
尊重美术家的主体性即是对美术家人格的维护。
因此,对美术家来说,要保证自己的艺术主体性,首先要确立和保护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可替代和不可侵犯的艺术地位。
美术理论历年真题考查知识点

历年真题知识点:序言(概况)1.在古希腊,“艺术”的含义是“”。
2.“艺术”的原始含义是“技艺”。
(√)3.“美术”(美的艺术)最早包括“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和诗歌。
五种门类艺术。
()4.十八世纪时,“美术”(the fine art)一词的含义除包括绘画、雕塑之外,还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门类艺术在内。
()(2次)5.1750年,国人建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Aesthetica),该词的原意为。
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3次)第一章6.托尔斯泰的重要艺术理论著作是《艺术论》。
(情感说)选项:《为什么写作》萨特,《艺朮问题》美苏珊·朗格《美学原理》克罗齐,《艺朮》贝尔7.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和英国的。
(表现说)8.歌德提出了“建筑市凝固的音乐”的看法。
() (表现)9.“直觉即表现”是伯格森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伯格森是直觉主义的代表人)10.科林伍德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美就是直觉就是表现”的学说。
()11.科林伍德最终要的美学著作是:《艺术原理》选项:《美学》德国·鲍姆加通,黑格尔/《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德国康德/《美的分析》英·荷加斯1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用来阐释艺术的主要概念是:“集体无意识”(2次)b、“绵延”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伯格森直觉主义的代表人c、“潜意识”奥地利弗洛伊德d、“直觉”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艺术是幻象或直觉e、“延异”13.集体无意识14.“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国席勒和国斯宾塞。
(2次)(游戏说)15.德国美学家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著作是。
16.游戏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这一学说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由席勒加以系统化,后来又由斯宾塞等作了进一步发展。
康德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好象只是游戏”。
席勒也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协调。
简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

简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内容摘要:书法艺术特殊的时空性质,暗示了书法艺术形式构成无比重要的意义:它作为作品精神内涵的载体,积淀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风尚等文化精神,这是无数个体选择中的共同成分――集体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书法空间――时间形式构成积淀文化精神选择中华民族利用语言的视觉形式创造了书法艺术,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当代中国,书法学习方兴未艾,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同中华民族今天的文化心理结构仍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毋庸讳言,书法始终是我们接受艺术教育、深入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拟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对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作一简略论述。
(一)书法艺术所显示的磅礴的表现力是无可比拟的,但其表现内容只有在具有相应的心理结构的个体中才能被感知。
一个对唐代历史缺乏了解的人,即使感觉到了唐代狂草中奔放不羁的激情,也很难把它与唐代的某种时代精神联系起来;一个对中国哲学缺乏了解的人也绝不可能把书法作品中黑与白的对比看作阴阳之道的象征,进而把它看作世界构成法则的反映。
这种对主体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依赖,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重要的特点。
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陈振濂),“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功的诀窍何在?成功的诀窍即在于书法的美学构成。
当西方的美学家们领悟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别之时,他们无疑忽略了中国书法这个游移于时空范畴的具备两栖特征的特殊艺术门类!宋代姜夔《续书谱》有言:予尝历观古之名书者,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他无疑读出了静态的点线结构中蕴含的动态的“势”,这“势”正是书法艺术实现从空间属性向时间属性转换的关捩,它使线条的旋律、节奏、神韵等,一切视觉艺术不直接表现的种种内涵,在书法家的笔下都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在中国书法史中,姜夔的阐述无疑建构起了书法美学构成的新起点。
大学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1)

一、填空题1、情感说的流行同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运动相关,如法国美学家维隆给艺术下的定义就是“(情感的表达)”。
情感说的代表人物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2、巫术说是西方学者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涉及到(艺术本质)问题。
3、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从隋朝姚最的“(师造化)”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观点,都主张美术源于现实,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4、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美术中的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6、艺术形象的三大特征是(具体性)、(概括性)和感染性。
7、六朝的宋炳所著的(画山水序)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专著。
在其著作主张画家创作应反映自然山水的(形与色),认为美术最终的根源是“(道)”,这个观点与西方理念说相似。
8、美术的功能主要有(社会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
9、美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和(陶冶情操)。
10、美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11、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中艺术的最高准则是(气韵生动)。
12、“笔墨当随时代”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主张者是清四僧中的(石涛)。
13、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主要样式为(哥特式)和(罗马式)。
二、名词解释1、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是由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在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2、表现: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宝典]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宝典]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46ebba1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e.png)
浅谈形式本体论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
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
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
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
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
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
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
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
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
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
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
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
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
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
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
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
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形式本体论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
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
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
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
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
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
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
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
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
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
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
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
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
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
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
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
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
”[1]他认为分析内容毫无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划分也不可取。
之后,什科洛夫斯基以“材料”和“形式”的二分法代替“内容”和“形式”的传统二分法。
这里的“材料”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而形式不仅指对这些材料的布局和安排,而且指材料被安置完成后形成的存在形态。
在什科洛夫斯基看来,材料是僵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不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是形式,它充满变化,又富有生机,是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是结构主义中关于形式的观点。
这里,要提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不仅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大理论支撑。
通过索绪尔语言学的四项对立,可以看到其中有关形式本体论的影子。
索绪尔认为应该把语言看做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不受外界干扰和历史的影响,仅受制于系统规律,这样才能反映语言的内在真实,共时大于历时,内因大于外因。
从形式本体论来看,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结构主义可以说是语言论转向的产物之一。
结构主义的结构,首先是指系统的就够。
认为系统能发挥功能,结构本身没有功能,但系统之所以有功能,却正是由于他们本身的结构。
其次,结构指的是一种系统的意义内容。
结构主义强调,从纷繁复杂的外界现象中去芜存菁,抓住具有结构性意义的要素,发现其中的二元对立,清理出潜在的意义系统。
认为文学作品内在的决定于结构和系统。
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叙事学理论”,许多学者深入到文学作品内部,试图挖掘作品内部的结构和规律。
可以说,结构主义中的结构、系统,都伴随着形式本体论中形式的影子。
最后是英美新批评关于形式的观点。
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的新批评理论以及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 是我国文学形式本体论倡导者的主要理论依托。
关于新批评,有人称他为“本体品评”、“文本批评”。
它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所谓“细读”,就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细节着手,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其具体步骤一般包括分析语调、语法、语义、格律、音步、意象、隐喻、寓言、神话等因素,以便读者细细品味作品中的张力、反讽、悖论等诗歌质素,并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内在意蕴。
新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兰色姆,他首次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要回到文学自身。
由外到内,由着重考察文学外部规律向深入研究文学内部规律转移,即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新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其中的焦点是吧文学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他们强调,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作品的意义并不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也不取决于外在流行的社会价值标准。
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者,不是读者,也不是现实人生,而是作品本身。
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内部研究”,它与关注作品外在因素的“外部研究”是截然不同的。
他们把“外部研究”分为四种,依次揭示了文学与传记、文学与心里、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外部研究”利弊得失。
韦勒克与沃伦同样不赞成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特别反对把内容理解为某种物体,把形式理解为某种容器。
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用材料和结构之间的二分法取而代之。
这样,文学作品就不再是盛满液体的水缸或类似的什么东西,而是服务于特定审美目的的符号结构体系,或称之为“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
[2]韦勒克和沃伦由此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符号和意义体系,而每个层面都有不同的组合与变化,因此应该重点开展对文学内部的研究。
二、我国形式本体论相关研究本体论是一个重要哲学概念。
可否将本体论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文学本体论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界和美学界对此作出了反应。
新时期我国的文艺理论界,形成了文艺研究方法更新的热潮。
文学形式本体论是文学本体论这一新时期以来理论批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的深入发展, 它经历了作品本体论、作品形式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发展轨迹。
一种是将本体论直接移植于文学领域,而较少从正面论证这种移植行为在学理上的合理性。
具体看,20 世纪80--90 年代这十年间,文学本体论研究大致呈现出了三条思路:一是关注文学内部问题,将作品形式等元素视为文学本体;二是引入人类学视角来阐说文学性质等问题;三是出现了从活动、过程角度去更深入理解文学本体的倾向。
1985年,刘再复,在《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的开拓》一文中提出:“我们过去的文学研究, 主要侧重于外部规律, 即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例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 近年来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内部规律, 即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 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 总之, 是回复到自身。
”[3]当时,形式本体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李稢、唐跃、谭学纯等人视语言为文学的本体; 陈国锋肯定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但认为内容包含在形式之中, 文学的本体在于形式; 俞兆平则摒弃内容, 以纯粹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
陈国锋、俞兆平等人提出的“文学的本体在于形式”,在当时引起了理论界的较大反响, 不过, 他们在对形式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陈国锋肯定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但认为内容包含在形式之中, 他说: “绝不曾有过任何没有内容的形式”, 强调“必须注重形式的研究, 必须返归艺术本体的内在性的探讨即注重形式美学”。
他还特别声明: “这种对形式的注重绝不是那种弃内容于不顾, 无视内容与形式相关联的形式主义。
俞兆平则以纯粹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 他推崇顾城的《弧线》一类作品的形式意味, 认为:“它展示出人和宇宙易汇的力的变化式样, 它唤起感受得到这种形式意味的人的审美感情, 从而进入寻觅终极形式本体的纯粹境界。
”[4]三、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必要提一下“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是由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么的审美情感。
虽然贝尔提出的是一种否定艺术与主题思想、实现人生和社会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
但这一理论对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揭示有借鉴意义。
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艺术内容不能脱离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
“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形式是指具体的感性形式,就是艺术的表达形式,艺术必须付之于具体的形式载体,比如音乐、诗歌。
但是这个形式必须“有意味”。
“有意味”是指能够体现出理念,理念即为核心,即为思想。
艺术不同于哲学,哲学是纯粹的理性,而艺术则通过感性形式体现出理性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即为美是理念与形式的统一。
贝尔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
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
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
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已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以导致西方一度泛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
贝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的。
其一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
[5]对于这里的“特殊感情”贝尔是这样回答的:“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
相反,每一件艺术品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
尽管如此,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感受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
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就叫审美感情。
”“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只能是由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成的关系或形式。
这种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6]贝尔认为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它是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特有的性质。
贝尔认为,之所以说艺术的本质是在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因为只有这种纯粹的形式关系,才能唤起审美感情,而再现、记述事实、描述故事情节等等,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