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形象本质的主要构成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知识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知识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知识点美学试题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主体)、(对象)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2、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美学史上曾流行过几种看法:第一中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如柏拉图的美学;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研究。

3、根据美学的知识学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4、根据美学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应的分支学科有(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5、根据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自然美的原型是(原始自然崇拜文化)。

6、(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登)根据他在大学的讲义出版了关于感性学的著作,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主要表现在(人体美)、(人格美)两方面。

8、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美以(社会功利)为前提。

9、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是(色)、(形)、(声)。

10、(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11、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

蛇行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12、形式美基本要素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13、节奏可以分为(时间性)节奏和(空间性)节奏两个方面。

14、(多样统一)被称为形式美最高级的组合规律。

15、多样统一另一说法是(和谐)。

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对比)及(调和)。

16、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第一次明确地论崇高和优美。

17、(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8、声音的(表情)功能和(象征)功能使它成为形式美的要素。

19、英国的(博克)认为“惊惧是崇高最高度的效果”。

20、根据康德的说法,(优美)与爱欲和女性美有关,(崇高)与攻击性和男性美有关。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1.“人哪,只有你才有艺术!”这是__________说的话。

A.歌德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2. __________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说。

A.贡布里希 B.维特根斯坦 C.卢卡契 D.弗雷泽3. __________于1747年发表了题为《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的专论,从而确立了现代艺术的概念和体系。

A.鲍姆嘉通 B.夏尔·托尔 C.莱辛 D.狄德罗4.__________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本质的观点。

A.海德格尔 B.卡西尔 C.克莱夫·贝尔 D.克林伍德5.__________说:“自然美是一个美的物品,艺术美则是一物的美的表象”A.黑格尔 B.康德 C.歌德 D.萨特6.__________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

”A.康德 B. 歌德 C.黑格尔 D.克罗齐7. __________指出,艺术美分为两种,即素材的美和表现的美,而只有表现的美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美。

A.席勒 B.歌德 C.文克尔曼 D.格罗塞8.__________说:“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

”A.福楼拜 B.屠格涅夫 C.高尔基 D.培根9.__________指出:“艺术作品的基本特质,即形象鲜明性和感官性。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黑格尔 D.屠格涅夫10.__________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

”A.柴可夫斯基 B.圣-桑 C.叔本华 D.汉斯立克11. __________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A.王夫之 B.谢榛 C.王国维 D.鲁迅12. 《诗品》的作者是__________。

A.刘勰 B.陆机 C.钟嵘 D.杨雄13.《情感与形式》的作者是__________。

A.海德格尔 B.苏珊·朗格 C.伽达默尔 D.胡塞尔14.文艺理论著作《拉奥孔》的作者是__________。

A.黑格尔 B.莱辛 C.文克尔曼 D.康德15.__________把音乐称为“心情的艺术。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1)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些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他认为,艺术品作为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感情的对象,其具有的共同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还认为,“有意味的形式”由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一是形式,一是意味。

所谓形式,是指作品各个部分和素质的纯粹组合关系;所谓意味,是指艺术品的形式所唤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可言传的特殊的审美感情,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美和美感。

它是审美观照艺术品时才有的神秘的感情体验。

艺术是通过固定的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雕塑等表达作者个人观念的行为。

艺术的表达形式有无数种模式,但所有的模式都是为一点,即表达作者的思想而服务的。

(2)讲到艺术,不可能离开艺术所具备的特征,即它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而“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则把这三的系统性连接到一块。

先论述它的形象性,形象性指艺术作品给人的生理感官或是心理感官的印象,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的情感,也表现人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象,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而“有意味的形式”就体现着形象的生动性、感情性、思想性,“有意味”可以说容纳了艺术的形式可观赏性和思想性。

再就是它的主体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应决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创造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释放和表达必须是观赏者能够看得见,并且愿意看得见,但是作品要具有这种样感觉就要让作品能“说话”,具有感情性、趣味性、审美性,总结一起就是让作品变得“有意味”起来,这种有意味可以说涵盖了艺术形式引人的主要特点。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本文为备考时自己的总结,仅供参考!名词解释:2004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其中有2篇有幕无词,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汉末魏初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以慷慨悲壮的情感和刚健明快的语言,写出一大批以风骨著称的文学作品,使这一时期文坛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称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之一,因此后世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称为建安文学。

3、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4、蒙太奇:.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最早作为电影术语指“组接”,“构成”。

随着电影形态的发展,蒙太奇逐渐成为电影创作最基本的艺术方法和思维方式。

概括的说,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有目的有逻辑的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

5、混合拍子:混合拍子,顾名思义,它不是单一的拍子,而是有不同类的拍子组合起来的拍子。

所谓不同类是指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的拍子出现在同一小节内。

叫做混合拍子。

这种拍子是每小节由强弱等数交替和强弱不等数交替出现,也就是相同单位拍,两拍和三拍的单拍子加在一起形成的拍子。

6、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

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赋格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重点解析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现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 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何在?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

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概论笔记4:艺术本质与门类论》

艺术本质与各门类艺术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其中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2.“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情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黑格尔也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的本质,而且是文的内容,而“文”仅仅是“道”的工具。

3.“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中国,自古便有“情志合一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4.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有关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独立价值和意义。

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虽然贝尔的理论存在其循环论证否定再现等毛病,但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简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简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简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以及艺术与形‎式的关系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都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说:"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下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或称为‘蕴意形式')。

"贝尔认为:艺术中必存在‎这某种特性,离开他,艺术品就不能‎最晚诶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他强调,这种“形式”是指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质‎素的关系,这种“意味”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难以言传的审‎美感情。

照现代主义美‎学原则的观点‎,对蕴意形式的‎追求,是所有时代艺‎术的真正追求‎。

如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一样,“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也不例‎外,克莱夫•贝尔在对这句‎话进行解释的‎时候,就不免有些片‎面与绝对。

我的理解是:“有意味的形式‎”,排除了再现性‎因素和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的因素。

所谓的“有意味”,指的是能唤起‎人的特殊的审‎美情感,而与艺术内容‎毫不相干。

而“有意味的形式‎”说和其他形式‎主义的艺术本‎质观,共同注目于以‎往摹仿说和表‎现说所忽略的‎艺术特有的形‎式与结构,这对推进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更全面的认识‎有其积极意义‎。

然而,“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学说,仅仅向世人强‎调了形式的一‎面,而忽略了内容‎,对于艺术本质‎的规定意义,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有助于对其本‎质问题的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及“形式”二字,那到底什么是‎形式呢?形式既为空洞‎的抽象之物,又具有自己的‎内容。

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传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

作为基本的符‎号形式存在于‎与实际事物不‎同的范畴之内‎。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

美学考试题目美学考试题目美学考试题目1.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2.美感【解释】: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3.羊大为美【解释】:"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①中释为"羊大则美"。

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

《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

从口含一。

""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4.游戏说【解释】:游戏说是关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

5."有意味的形式"【解释】:"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形象本质的主要构成作者简介:白帆(1977.10-),男,中共党员,籍贯:陕西省。

200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在读艺术硕士。

2001年8月到东华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系工作,现为艺术系讲师。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江西抚州344000)摘要:有意味的形式说是西方主要的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艺术形象本质是艺术本质的一部分。

在吸收学术资源的核心基础理论上,通过分析我国西周早期铜器“噩侯方彝”的造型、纹饰等特征,试图分析“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形象本质的主要构成。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形象;艺术本质;噩侯方彝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有意味的形式说是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①他所谓的“形式”,就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所谓“纯形式”。

这种形式只有艺术审美能力的人才能觉察到,普通人看不到它的。

而所谓“意味”,则是指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这种情感也只有在有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审视艺术纯形式时,才会出现。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起有艺术观赏能力者的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或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②虽然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学说有不同的见解,但其本质差异并不大。

艺术的本质包括:社会本质、形象本质、情感本质、和美的本质。

③在造型艺术中,艺术的形象本质是第一的。

人们总是先通过视觉了解艺术品,那么构成艺术品的形式就尤其重要,只有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唤起审美感情,它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一点中国的艺术品也不例外。

一、西周早期铜器“噩侯方彝”“噩侯方彝”西周早期铜器,2007年安居羊山4号基山土。

通高60.1、口宽13.1、口长14.6厘米盖为单脊四坡屋顶状。

器身方体,直口,圆肩,深腹,圈足。

肩部两侧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耳。

盖面、器口、器腹、器身、圈足四面中央及四隅均饰钩形扉棱。

盖脊中央有一相向对吻的鸟形钮,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象首,两旁有对称火纹,盖顶四坡面和器腹四面均饰曾面纹,器口四面饰对称龙纹,圈足四面均饰一首双身龙纹。

器底中央悬挂一铃,铃内有舌。

盖内有铭文一行7字:“噩矦乍厥宝尊彝”。

④方彝,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

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图:噩侯方彝2011年7月摄于湖北省博物馆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

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

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

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

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⑤有意味的形式在“噩侯方彝”中的体现二、参照原文(一)“噩侯方彝”有意味的造型特征——“蟾蜍”“噩侯方彝”直口,圆肩,腹部饱满,圈足四面中央及四隅均饰钩形扉棱,活像一只蹲着、缩腿的蟾蜍。

关于礼仪要素,“噩侯方彝”作为周礼器中的一类,无疑首先服从于礼仪活动如祭祀、宴享等地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造型特征要与同时期的礼器器类基本上相同,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

⑥蟾蜍,别名癞蛤蟆、癞刺。

分大蟾蜍中华亚种和黑眶蟾蜍两种。

从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脱下的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

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

战国时代,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

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根据闻一多先生《天问释天》中的说法,“顾菟”即蟾蜍,《灵宪》中也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因为月宫中有蟾,所以人们俗称月宫为“蟾宫”。

古人为什么要把月亮与蟾蜍联系起来?现代有学者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观察与联想所致,因为月亮晚上才能见到,蟾蜍也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而且月中有黑影形似蟾蜍,所以很容易联系在一起而成了神话传说。

另一种是崇尚的反映,上古时代很可能蟾蜍曾是某些氏族或部族崇拜的图腾象征,考古发现在这方面就有相当多的揭示,“种种迹象表明,古代以蛙或蟾蜍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是比较多的。

当他们发现月与蟾蜍或蛙活动规律相似,而月上的阴影又象蟾、蛙,便认为自己的图腾祖先——蟾蜍或蛙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来自月亮的神蟾或神蛙,于是便把月与蟾、蛙相提并论了。

”蟾蜍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包括生殖崇拜,长生不死,阴阳双居,祈福,镇邪,等等,反映了周初人们对自身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噩侯方彝”在纹饰上有意味的构成形式——同构、对称所谓同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个体,这个新个体并不是原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同构方式加以组合,正所谓“旧元素、新组合”。

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得到的新图形使人既熟悉又陌生,会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招贴的视觉传达变得更加顺畅和自然。

在“噩侯方彝”中同构现象多次出现,大方美观,与外形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由于江南水乡地区鸭、鸟、蛙、蛇等等动物较多,荆蛮族人常以此为他们的族徽或图腾,进而将这些形象装饰于青铜器形之中,寓动于静,寓教于用,来表现他们的审美情趣。

盖脊中央有一相向对吻的鸟形钮,两只侧面的鸟对吻形成的图形形象生动。

如果把整体看成是蟾蜍,那么鸟的两只眼睛正好是蟾蜍的两只眼睛;如果单独看则像狮面,威武、庄重,富有宗法色彩,具有一种敦厚、坚实和阔绰之美.对称是“噩侯方彝”的主要造型特征。

肩部两侧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耳;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象首,两旁有对称火纹;盖顶四坡面和器腹四面均饰曾面纹,器口四面饰对称龙纹。

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应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

不论器形整体或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

(三)“噩侯方彝”有意味的装饰手法——虚实相生“虚”与“实”是我国传统艺术很重要的一对范畴。

所谓“虚实相生”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笔墨为实,空白为虚。

中国不把画面填实填满,只画主要的形象,留下空白。

笔墨与空白,各有妙处。

另一方面,画内为实,画外为虚。

有限的画面可以使人感到无限的天地。

由画内之实可以生出画外之虚。

⑦“噩侯方彝”虽然不是水墨画,但把“虚”与“实”处理的淋漓尽致。

运用各种形象的浮雕、火纹、龙纹、钩形扉棱、半环兽首衔环耳等高低起伏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使得铜器纹饰由平面线刻到采用高浮雕装饰,使兽首纹、扉棱更加突出,立体感更强,强烈的虚实对比使得纹饰多奇幻谲诡,显得严肃神秘,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这个时期铜装饰艺术的特点。

人在欣赏艺术品时,首先接触的是色彩、造型、线条、文字、画面等外部特征,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属性。

这种形象性必须借助色彩、造型、线条等外部特征得以表现。

也并不是任何不加修饰的色彩、造型、线条等外部特征都能准确地反映客观需要,只有形象、生动、严谨具有审美情感的色彩、造型、线条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需要,这也是“有意味的形式”最直接的反映。

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形象性的主要构成。

“噩侯方彝”作为西周早期铜器,由于铜器本身的珍稀特性,便被人们用作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选择它作为盛放奉给神灵祖先祭品的容器,并在铜器上刻画神秘繁缛的纹饰,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敬仰,表达对祖先、鬼神的希望和寄托,以祈求福佑。

这种象征的造型、同构对称的构成形式、虚实相生的装饰手法等一切“有意味的形式”,也是“噩侯方彝”区别与其它铜器成功之所在。

注解:①[英]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页。

②张黔:《艺术原理》无插图本,第3页③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目录④湖北省历史博物馆:噩侯方彝注释,2011年7月16日⑤http:///view/137172.htm.2009年12月30日.2011年8月5日⑥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⑦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1页参考文献:[1]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张黔.《艺术原理》无插图本[4]黄剑华.等《金沙遗址出土金蛙之寓意探析》《东南文化》,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