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食品化学第6章 酶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 第六章_酶

食品化学 第六章_酶

第三节

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是通过吸附、偶联、交联和包埋等物理或 化学的方法把酶连接到某种载体上,做成仍具有酶 催化活性的水不溶性酶。

作用特点:稳定性提高,易分离,可反复使用,提 高操作的机械强度。


1.固定化酶的制备
2.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最大弱点是不稳定性,对
体。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 加快反应速度;
◦ 不改变平衡常数;
◦ 自身不参与反应。

专一性:即酶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或一类底物起作用。 可分为:
◦ 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 一个反应,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 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 有作用。包括键的专一性和基团的专一性。 ◦ 立体异构专一性:这类酶只对底物的某一种构 型起作用,而不催化其他异构体。包括旋光异 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生成不稳定的中间络合物
(ES),再分解成产物( P)并释放出酶,使反应
E1
能 量 水 平
ES
E2
E+S
G
沿一个低活化能的途径进
行,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所以能加快反应速度。
P+ E
反应过程

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的物质作用
可转变成有活性的酶。酶原转变成酶的过程称为酶
原的激活。

本质:酶原的激活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暴露
的过程。
第二节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在酶浓度,pH,温度等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底物浓度 和反应速度的关系。如右图 所示: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 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 一级反应特征。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 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 (Vmax),此时再增加底 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 表现为零级反应。

食品酶学-蛋白酶

食品酶学-蛋白酶
共六十五页
7.1 溶菌酶的种类(zhǒnglèi)
• 溶菌酶的研究最早是从1907年发表(fābiǎo)枯草杆菌溶解因
子的报告开始的。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
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这种能溶解细菌细胞壁 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
共六十五页
• 1937年由Abraham与Robinson从卵蛋白中最先分离(fēnlí) 出晶体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
液化产品:皮革脱毛(tuō máo)、丝绸脱胶、加酶洗涤剂等 颗粒状产品:稳定性好、无粉尘、颗粒均匀、强度 高、不破碎,是加酶洗衣粉最理想的添加剂。
共六十五页
3、使用(shǐyòng)条件
有效温度范围:20~65 ℃ 最适作用温度:40~50℃ 有效pH范围:8~12 最适作用pH:10~11 金属离子(lízǐ):可被Ca 2+激活,Hg 2+、 Ag 2+ 、Cu 2+ 、Zn
共六十五页
– 鸡蛋清溶菌酶在碱性环境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其它 鸟类蛋清溶菌酶也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但 其排列(páiliè)顺序和鸡蛋清溶菌酶不同,并且活性 部位也不相同。
共六十五页
– 人溶菌酶分子量为14600单位,对人的溶菌酶 研究发现(fāxiàn)它是由1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有4 个S-S键,其一级结构氨基酸顺序及组成与鸡蛋清溶
共六十五页
• 凝乳酶催化酪蛋白沉淀是干酪(gānlào)制造中非常重
要的一步。
• 原料乳杀菌——添加发酵剂、凝乳酶、色素— —凝块形成——排除乳清——切块、搅拌、加 热——成型压榨——腌渍——发酵成熟——上 色挂蜡——成品
共六十五页
二、中性(zhōngxìng)蛋白酶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六章 酶

《生物化学》教学课件-第六章 酶

最适温度:使V达到最大时的反应温度
四、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影响酶、底物、辅助因子等的解离程度 • 体外实验选取适当缓冲液
最适pH——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溶液的pH
五、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激活剂——能使酶活性提高的物质 Mg2+-ATP对己糖激酶 Cl-对唾液淀粉酶
必需激活剂(无活性变为有活性 ) 非必需激活剂(酶活性提高)
六、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抑制剂(inhibitor)—— 使酶活性降低而又不使酶变性的物质
抑制作用
不可逆抑制
丝氨酸酶抑制剂 巯基酶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作用
可逆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一)不可逆抑制作用
• 概念: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共价结合, 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将其除去恢复酶 活性。
J.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 美国 (1887~1955) 1926年:脲酶结晶 1937年:过氧化氢酶结晶 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催化剂
酶 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核酸)
教学内容
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 酶促反应特点与机制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的调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酶与医学的关系
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ATP
ADP
蛋白激酶 Thr Ser -OH Tyr
磷蛋白磷酸酶
酶蛋白
Thr Ser -O-PO3H2 Tyr
磷酸化的酶蛋白
Pi
H2O
3.酶促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1)具有 无活性 和 有活性 两种 (低活性) (高活性)
(2)活性互变由不同的酶所催化 (3)属快速调节方式 (4)有共价键的变化 (5)有放大效应

吉林大学食品生物化学 5 酶

吉林大学食品生物化学 5 酶

第二节 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较大。其原因有:
pH影响酶分子解离状态。 pH影响底物的解离,从而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极度pH的条件引起酶蛋白的变性。
每种酶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内表现出它的活性, 且在某一pH值范围内活性最高,其两侧活性都下降。
∴ 酶促反应具有一最适pH。
抑制程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反应速率的变化来表示。 不加抑制剂时的反应速率为v0,加入抑制剂后的反 应速率为vi,则表示: (1)相对活力分数(残余活力分数):
a = vi / v 0 (2)相对活力百分数(残余活力百分数): a % = vi / v0 ×100% (3)抑制分数:指被抑制而失去活力的分数
(3)当底物浓度相当高时,酶全部被底物饱和,
反应速度不会因底物浓度增加而提高,反应为0 级。
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1. 米氏方程的推导
Michaelis & Menten推导米氏方程。
V=
Vmax· [ S] Km + [ S] Ks
Ks为ES的解离常数 (Ks=k2/k1)
1925 年 Briggs and Haldane 提出了稳态理论,对米 氏方程做了一项重要的修正 : (1)反应分二步进行: K3 K1 E + P ES E + S K4 K2 [E]酶总量;[Et]反应后t时的酶量; [ES]中间产物浓度 [Et ] [E]-[ES]
ES的生成量 = ES的分解量 即: v1 =v23 k1[(E)-(ES)][S] = [ES] (k2 k3) [(E)-(ES)][S]/ [ES] = (k2 k3)/ k1 设 Km=(k2+k3)/k1 将(3)重排得 [ES] =[E][S]/ Km [S] (4) (3)

食品化学-酶

食品化学-酶
Km :Michaelis 常数,米氏常数 Vmax:最大反应速度,所有的酶都以ES形式
存在,及酶被底物饱和
精选课件
21
1/v
截距=1/vmax
斜率=Km/ vmax
精选课件
22
vmax的意义 在最适条件和被底物饱和时的理论上的最 高酶活力
Km的意义
v=vmax/2时,Km=[S] 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高反应速度一半时的
反应进行 [S]下降 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
dp dt k 0
反应速度常数
ddpt k1(SP)
底物浓度
精选课件
23
Km指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较低Km,亲和力高,催化效率高
精选课件
24
二、酶浓度
当[E]<<[S], 反应速度∝酶浓度
精选课件
25
长时间范围内
初速度保持不 变,然后下降
初速度保持的 时间与酶的种 类有关
酶活下降的原因
产物的抑制作 用
酶失活
精选课件
26
反应动力学
反应早期 [S]是一个常数 酶反应是零级反应
A、B:催化基团
C:结合基团
精选课件
6
三、酶的命名
习惯命名
α-淀粉酶、纤维素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 酶、过氧化物酶或过氧化氢酶
商品名称 系统命名
4位数字组成的酶委员会编号(EC number)
精选课件
7
酶的系统命名的原则
第一位数字(大类) 反应本质 1.氧化还原酶 电子转移
2.转移酶
基团转移
和手性的位置
被合成的键:C-C、 底物S1、底物S2、第三
C-O、C-N 等
底物(共底物)几乎总是

食品化学06第六章 酶

食品化学06第六章 酶

15
二、酶的化学本质与分类
酶的命名与分类
主要根据催化反应的类型将酶分成6大类: ④裂解酶类(lyases)指催化一个底物分解为两个化合物,催化C-C、C-O、 C-N的裂解或消去某一小的原子团形成双键,或加入某原子团而消去双键的反 应。例如,半乳糖醛酸裂解酶、天冬氨酸酶等。 ⑤异构酶类(isomerases)指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类。例 如,磷酸丙糖异构酶、消旋酶等。 ⑥连接酶类(ligases)指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为一分子化合物,同时还必须 偶联有ATP的磷酸键断裂的酶类。例如,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酸-tRNA连接 酶等。
S E ES E P
11
二、酶的化学本质与分类
酶催化专一性的两种学说
锁和钥匙学说(lock-and-key model theory)
已经提出了两种模型解释酶如何结合它的底物。1984年 Emil Fischer提出锁和钥匙模型(lock-and-key model)。该模 型认为,底物的形状和酶的活性部位被认为是彼此相适合, 像钥匙插入锁孔中认为两种形状是刚性的(rigid)和固定的 (fixed),当正确组合在一起时,正好互相补充。
第四个数字则表示对相同作用的酶的流水编号。
19
二、酶的化学本质与分类
酶的辅助因子
从酶的组成来看,有些酶仅由蛋白质或核糖核酸组成,这种酶称 为单成分酶。而有些酶除了蛋白质或核糖核酸以外,还需要有其他非 生物大分子成分,这种酶称为双成分酶。蛋白类酶中的纯蛋白质部分 称为酶蛋白。核酸类酶中的核糖核酸部分称为酶RNA。其他非生物大 分子部分称为酶的辅助因子。 即:酶的非蛋白质组分称为酶的辅助因子。
16
二、酶的化学本质与分类
酶的命名与分类

食品化学-06酶

食品化学-06酶

(2)酸处理法 ) • 多数酚酶最适 =6~7,PH < 3失活。 多数酚酶最适PH= ~ , 失活。 失活 • 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磷酸、抗坏血酸、混合酸。 常用的酸有:柠檬酸、苹果酸、磷酸、抗坏血酸、混合酸。 • 柠檬酸可降低 ,还可络合酚酶辅基 2+,但单独用效果不大。常 柠檬酸可降低pH,还可络合酚酶辅基Cu 但单独用效果不大。 与抗坏血酸、亚硫酸合用。 与抗坏血酸、亚硫酸合用。 • 实践证明:0.5%柠檬酸 + 0.3%抗坏血酸效果好。 实践证明: 抗坏血酸效果好。 柠檬酸 抗坏血酸效果好 • 抗坏血酸还可使酚酶失活,且可耗氧。 抗坏血酸还可使酚酶失活,且可耗氧。
5
酶的固定方法 2. 共价连接
利用酶与载体形成共价键固定酶 此法载体与酶结合牢固、半衰期长。 此法载体与酶结合牢固、半衰期长。 形成共价键的反应剧烈,常常引起酶蛋白高级结构发生变化, 形成共价键的反应剧烈,常常引起酶蛋白高级结构发生变化,因 此酶活力回收一般较低。 此酶活力回收一般较低。 共价结合法使用的载体主要有: 共价结合法使用的载体主要有: 纤维素、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甲壳素及其衍生物、 纤维素、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氨基酸 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或醇)共聚物、多孔玻璃等。 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或醇)共聚物、多孔玻璃等。
17
b.钙离子激活中性蛋白酶 分离出两种:CANPⅠ和CANPⅡ฀ 分离出两种:CANPⅠ和CANPⅡ฀ 都是二聚体฀ 都是二聚体฀ 含有相同的较小亚基(MW=30,000)和较大的亚基(MW=80,000, 含有相同的较小亚基(MW=30,000)和较大的亚基(MW=80,000,免疫性 质不同)。 )。฀ 质不同)。฀ 完全激活:50~ μmol/L CANP I 完全激活:50~100 μmol/L Ca2+ 的激活: mmol/L CANP II 的激活:1~2 mmol/L Ca2+ 活性部位中含有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被归属于巯基蛋白酶 活性部位中含有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 CANPS的作用 CANPS的作用 • 通过分裂特定的肌原纤维蛋白质影响肉的嫩化 • 同溶菌体蛋白酶协同作用 • 死后僵直的肌肉缓慢松弛,这样产生的肉具有良好的质构 死后僵直的肌肉缓慢松弛,

食品生物化学---第6章学习PPT教案

食品生物化学---第6章学习PPT教案
二、酶的催化特点
1.高效性
食品生物化学
2.高度专一性 3.反应条件温和 4.酶活性的可调控性
三、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
1.酶的化学本质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说所有蛋白质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才称为酶。 一些核糖核酸物质也表现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如果仅仅把酶定义为生物催化剂, 则有催化活性的核糖核酸也应看成是酶。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核酶。
3.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复合体系
根据蛋白质结构上的特点,酶可分为三类 。
食品生物化学
(1)单体酶 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它们不能解离为更小的单位。其 分子量为13,000~35,000。属于这类酶的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是促进底物发生水解反 应的酶,即水解酶,如溶菌酶、蛋白酶及核糖核酸酶等。
(2)寡聚酶 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称为寡聚酶。寡聚酶中的亚基可以是相 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亚基间以非共价键结合,容易为酸、碱、高浓度的盐或其它 的变性剂分离。寡聚酶的分子量从35,000到几百万。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
例如催化下述乳酸脱氢反应中的乳酸脱氢酶的系统命名为 L-乳酸:NAD氧化还原 酶,分类编号为EC1.1.1.27,其中EC为国际酶学委员会的缩写,前三个数字分别表示 所属大类、亚类、亚亚类,根据这三个标码可判断酶的催化类型和催化性质,第四个 数值则表示该酶在亚亚类中占有的位置,根据这四个数字可以确定具体的酶。
1.氧化还原酶类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称为氧化还原酶。此类酶中包括有脱氢酶、加氧酶、氧化 酶、还原酶、过氧化物酶等。催化反应通式为:
AH2 + B
A + BH2
例如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氧化成丙酮酸。
食品生物化学
2.转移酶类
催化基团转移的酶称为转移酶。催化反应通式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氏方程的LB重排
1 km 1
v vmax[S] vmax
1/v
米氏常数km: 酶与底物的亲 和力,较低的 值,亲和力高
v=vmax/2时, km=[S]
1/vmax
-1/km
1/[S]
6.2.2 酸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每种酶都有其最适pH 范围 影响底物的离子化和 反应的平衡位置 影响酶的活性部位中 质子移变基团的离子 化状态
6.2.1底物浓度对催化能力的影响
Vmax/2 Sa Sb
vmax 底物浓度
米氏方程
E S k1 ES k2 E P
v
k2 1
E总
k 1
k1 S
k2 E总S S km
k2
ES
假设条件:[S] >>[E] [P] →0 k2< <k-1
结论: vmax k2 E 总
v
v max S S km
脂肪氧合酶:必需脂肪酸含量降低、产生自由基 抗坏血酸氧化酶、硫胺素酶等 一般水解酶类有益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α-淀粉酶抑制剂 转化酶抑制剂 化学法制作的抑制剂
酶作为加工助剂和配料
利用酶的作用可以使食品和功能性质产生关键的变 化,除去毒物和产生新的配料
酶催化具有特异性
酶的重要性
特点: 催化作用专一性强 催化效率高 反应条件温和
重要性: 食品原料中包含广泛的内源酶
酶工程的主要内容: 酶的发酵生产、酶的分离纯化、固定化酶技术、酶 反应动力学、酶的应用等
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反应
酶催化反应的“锁匙模型”
酶的诱导楔合模型
能与水互溶的溶剂,在浓度超过5%~10%时, 一般能使酶失活
6.3 酶在食品加工和保鲜中的应用
酶,从早期的酿造、发酵食品开始,至今已广泛应用到各种食品 上。 随着生物科技进展,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酶制剂,已成为当今 新的食品原料开发、品质改良、工艺改造的重要环节。 在食品工业中广泛采用酶来改善食品的品质以及制造工艺,酶 作为一类食品添加剂,其品种不断增多。 与以前的化学催化剂相比,酶反应显得特别温和,这对避免食品 营养的损失是很有利的。
叶绿素酶 最适温度60~82.2℃
多酚氧化酶 弊:褐变、营养损失、风味变化 利:
6.4.2 对质构的影响
果胶酶 纤维素酶 淀粉酶:水解酶,有三类 表6-4 蛋白酶:如谷氨酰胺转氨酶(154页)、菠萝蛋白
酶、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等
6.4.3 与风味相关的酶
产生食品风味和香气的物质是无数的,难以确定这 些化合物关键性的结合,所以难以鉴定决定食品风 味物质中的酶 过氧化物酶:产生自由基,热稳定性好 如豆腥味、玉米中的不良风味:脂肪氧合酶 柚皮苷及其酶 脂肪酶、葡萄糖苷酶、
补: 食品废料处理中的酶
淀粉酶 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和戊聚糖酶 蛋白酶 脂肪酶
补 食品分析中的酶
酶具有高度灵敏性和专一性 通常采用的方法
测定酶度物浓度的变化 食品分析中的固定化酶
可反复作用,简便快速 充分热烫和巴氏杀菌的指示剂(E-book: p519
table 30) 充分热烫果蔬中:过氧化物酶
第6章 酶
6.1 酶的概述(化学本质、定义、特点) 6.2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6.3 酶在食品加工及保鲜中的应用 6.4 酶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6.5 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6.1酶的概述
酶是蛋白质 蛋白部分 非蛋白部分:辅助因子、辅酶
酶是催化剂 以周转数表示催化效率 当酶被饱和时,在1s(1min)内,1mol活性酶能催 化底物为产物的摩尔数 大多数水解酶周转数10~100/s;大多数氧化酶的周 转数为106~107 /s
144页,表6-2
6.3.1 氧化还原酶
葡萄糖氧化酶 减少褐变、除去氧气、护色增香,延长货架期
过氧化氢酶 分解过氧化物
脂肪氧化酶:漂白和改善面团的流变性 醛脱氢酶:除豆腥味(已醛→羧酸) 丁二醇脱氢酶:
6.3.2 水解酶
蛋白酶:溶解度增加,有利于消化吸收;苦味 焙烤食品、乳品、肉的嫩化、饮料的澄清、 生物活性肽
6.4.4 与营养相关的酶
•酶缺乏 Enzyme Deficiencies •酶的水平被基因构成、年龄和饮食所控制
•婴儿和老年人的特殊食品 •老年人对食品的容耐性增加,可能与酶的生物合成的变化有 关
•毒物与抗营养成分 Toxicans and Antinutrients •过敏物质 allergenic substance 不利的酶
6.2.3 温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Q10值: 2~3
热变性导致 酶的失活
6.2.4 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水分活度对酶有两方面的影响: ①影响稳定性 低水分活度,酶制剂保藏过程中能保持最高的 稳定性; 在较低水分活度下酶蛋白变性速度会显着地减 缓,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②影响催化活性 低水分活度下,酶的催化活性较低。因此,在 加工中改变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控制不期望的 酶的活力.
水分活度对酶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在磨碎的燕麦粒中 的脂酶,在水分含 量为23%和30℃ 的条件下开始失活;
而当水分含量降为 10%时, 直至温度提高到 60℃时,脂酶才开 始失活
6.2.5 酶浓度对催化速度的影响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酶与底物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定 反应液中产物和底物的变化量
淀粉酶(α-、β-)、葡萄糖淀粉酶、支链淀粉酶 啤酒、糕点
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 葡萄糖硫苷酶:芥末油 果胶酶:提高果汁得率及澄清果汁 脂肪酶:增强风味 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6.3.3 异构酶
葡萄糖异构酶 葡萄糖→果糖
6.3.4 转移酶
谷氨酸-γ-谷氨酰转移酶(TGase) 主要功能是参与体内蛋白质代谢,来源广泛 使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发生交联,分子量变大, 生成网络状的超大蛋白质分子,能有效改善蛋白 质胶凝性质,从而改善食品的品质、口味、提高 食品的强度和稳定性。 用于动物性食品的加工
非竞争性
同时生成ESI和EI 反竞争性
仅生成ESI
• 氰化物、硫化物和CO 与酶中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如氰化物与含铁卟啉细胞色素氧 化酶结合
• 青霉素(penicillin) 与细菌糖肽转肽酶Ser-OH活性, 影响细胞壁合成。
6.2.8 影响酶活力的其他因素
高压 HEFP 黏度 剪切 超声能量 离子辐射作用 溶剂
要求酶的构象适应性
酶的 诱导楔合与 专一性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 水解酶 裂合酶 异构酶 连接酶(合成酶)
的命名
推荐名: 底物名称+催化反应类型+酶
系统命名: 底物+酶作用基团+催化反应类型 如:葡萄糖氧化酶 β-D-Glu,氧1-氧化还原酶
系统编号 四位编码(enzyme commission,EC) 葡萄糖氧化酶:EC 1.1.3.4
产物浓度
有激活剂
E1 E2
底物不足或有 抑制剂
时间
6.2.6 激活剂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无机离子 阳离子 K+、Ca2+、Na+、Mg2+、Zn2+等 阴离子 Cl -、Br -等
②中等大小的有机分子 ③某些激酶
6.2.7 抑制剂的影响
任何能降低酶催化反应速度的物质 不可逆抑制
能与酶反应生成稳定共价键 E+I → EI 应用:
确定酶的活性部位及靠近酶活性部位的反应基团
• 氰化物、硫化物和CO 与酶中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如氰化物与含铁卟啉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 青霉素(penicillin) 与细菌糖肽转肽酶Ser-OH活性, 影响细胞壁合成。
可逆抑制
竞争性
ES不与I结合、EI也不与S结合
最大速度不受I的影响
增加底物浓度可克服抑制剂的影响
补 : 重组DNA技术和基因工程
食品原材料 富含赖氨酶的谷类
控制内源酶 抑制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基因表达,
食品中的特制酶 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而改变的酶性质: 提高纯度、减少副反应 稳定性、最适pH值、底物特异性、效率、易 于固定化
6.4 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颜色 肉是红色,蔬菜水果以“绿色”判断质量
质构 果蔬取决于碳水化合物 动物组织和高蛋白植物食品取决于蛋白酶
风味和香气 营养质量
6.4.1 对颜色的影响
脂肪氧合酶:亚油酸:氧 氧化还原酶;EC1.13.11.12 弊:产生自由基、氧化脂类色素、必需脂肪酸含量降低 利:面粉漂白、
同功酶
在同一个生物品种或组织中,可能存在着能催化 相同反应的不同的酶的形式
差别在于氨基酸顺序、三维结构、共价改性等 多酶体系
具有两种以上催化活力的那些酶,在分类中具有 多个位置
6.2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①底物浓度 ②酶的浓度 ③酸度 ④温度 ⑤水分活度 ⑥酶的激活剂 ⑦酶的抑制剂 ⑧其它因素:HEFP、高压
酶的高度特异性,能在低温下(25-45℃)作用和 不产生副反应
较粗的酶制剂成本较低 P414;E p501 table 7.15,7.16,7.17,-7.22
6.5食品加工中的固定化酶
优点 使酶能重复使用,在反应结束时得到不含酶的产 物 降低成本
方法 共价结合 物理截留在凝胶中 吸附 分子间交联 半透膜(微胶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