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解析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关于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的读书报告城规09杨腾跃一、城市用地的构成和空间布局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城市用地的的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城市用地构成为某种功能需要,可以由用途能以相容的多用途用地构成混合用途的用地。

不同规模的城市,因各种功能内容的不同,其构成形态也不一样。

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功能多样而较为复杂,在行政划分上,常有多重层次的隶属关系,如市辖县、建制镇、一般镇等;在地理上上有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

二、城市要素1.城市主体——人2.城市载体——空间3.城市骨架——网络4.城市血脉——水5.城市之肺——绿化6.城市灵魂——文化三、城市的构成要素1、自然要素城市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

城市往往坐落在山旁、水边和树木茂盛的地方,因此,山峦、河湖、海岸、泉水、树林、溪流、草坪、公园和自然景观等就成为城市的自然要素。

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是离不开自然的,包括阳光、空气和水以及花草树木,无疑,自然要素是构成城市必不可少的要素。

2、经济要素城市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物质交流高度集中的所在,众多工厂、企业、商业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酒店、餐饮服务业等云集,交通发达、物流、信息流通畅,在这里聚集大量的财富,以上都构成了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经济的活跃的程度决定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经济要素的支撑和推动,城市发展必然举步维艰。

3、社会要素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和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的地方,城市就是一个社会。

各种社会设施,包括机关、学校、社团、医疗、福利、宗教和社区服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构成城市的社会要素。

社会要素是组织城市人口进行正常、有序、健康、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必要条件和纽带,同样是构成城市的要素。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上.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上.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环境的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

其次是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

第三是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

第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

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6.
规划调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城市规划中的调查涉及面广,可运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各类调查方法的选取与所调查的对象及规划研究的要求直接相关,各种调查方法也都具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①②③④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文献资料的运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
以某一种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可以兼容其他
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兼容性表
×表示不得设置;√表示允许设置;△表示有条件允许设置
土地使用兼容控制表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
土地使用兼容控制表
R
R
R
R
C
C
。。。
1
2
3
4
1
2
。。。
1
低层居住建筑




〇〇
2
多层居住建筑




〇〇
3
高层居住建筑




〇〇
4
教育设施


面积以及镇海新城南区部分江北区范围(世纪大道以东 4.18平方公里)后为236.8平方公里,包括宁波市城市总 体规划中确定的“镇海片”的全部范围和“三江片”的部 分范围。
规划期限与总体规划一致,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
区位图
一、城市分区规划
二、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分区职能与发展目标 1、分区职能
规 土地使用 划 控 制 指 标 体 系
土地使用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
建筑建造 建筑建造控制 城市设计引导
用地边界
用地面积 用地性质 土地使用相容性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居住人口密度 绿地率 空地率 建筑高度 建筑后退 建筑间距 建筑体量 建筑色彩 建筑形式 其他环境要求 建筑空间组合 建筑小品设置
规 设施配套 划 控 制 指 标 体 系
城市分区规划≠分区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适用 范围
一、城市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是 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的过渡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讲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讲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3)规划许可范围的变化 (第42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 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4)加强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 (第33条) 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安全第一的原则 分阶段规划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 原则和目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综合安排;详细 规划阶段,结合各项专业规划,提出地上地下空间的衔接 要求,对各项建设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 考虑与《物权法》的衔接。《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 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城 镇地下空间利用要统筹考虑空间所有权的问题,防止出现 由于地下空间使用权设立不当阻碍城市基础设施或城市安 全设施无法建设的问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城市规划相关法律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三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 行政: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1.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设置
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 行政决策权 行政决定权 行政执行权
现行规划技术系统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 战略性发展规划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 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 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 理的直接依据。
(5)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
指导意见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五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动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1.开发控制制度 “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 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开发控制依据 法律规范依据、城乡规划依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 政策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了解城市化根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开展,理解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的根本概念,熟悉中外主要城市规划的开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开展历程,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学科体系,了解本书的结构,理解城市规划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1.1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1.2 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本质。

3.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4.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展特点。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识记:城市的概念领会:城市的形成与开展、城市开展的规律〔二〕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识记:城市化的内涵领会:中国城市开展方针〔三〕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识记:城市规划领会:国外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中国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四〕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识记:城市规划学科,三大宪章领会:城市规划学体系简单应用:古代城市规划开展过程中的城市建筑特色。

综合应用:古代城市规划与近现代城市规划化的差异。

〔五〕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识记: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领会:城市规划学的学习方法第2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了解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的定义和划分。

了解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

其次着重掌握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制及对规划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系统,以及组织开发操纵的程序等。

二、课程内容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2.2 城市规划的要素2.3 城市规划体系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的体系。

3.城市规划编制程序。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识记: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乡规划的划分〔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识记: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三〕城市规划的要素识记:城市规划的三大根本要素〔四〕城市规划体系识记:城市规划体系的演进领会: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内容简单应用: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系统与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根本功能,掌握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熟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根本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根本模式,掌握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和空间结构形态。

2010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复习资料

2010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复习资料

2010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复习资料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2、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一)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1、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基本任务作用:①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③重要的政府职能;④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

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的地位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依据;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1996年,《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999年,温家宝讲话——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形成的大裂缝
地震毁坏的楼群
地震造成的公路断裂
地震震弯的铁路
桥梁坍塌
Hale Waihona Puke 区一片狼藉2.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速,流向,流量,洪水(设 防标准)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 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 流动状态等条件。
3. 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等 大气气温:逆温层结,热岛效应
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分析。 空间要素选址:空间布局和结构 空间集聚程度 空间形态: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
五、 城市其他系统
城市除了可以从以上社会经济和空间角度分析其构成 外,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角度,一座城市由供电
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热设施、燃气供应设施、废气物处
12-16 15-25 4-10
1-5
地质构造
➢ 滑坡——斜坡在风化作用、 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 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 斜坡的土、石向下滑动。(物 理地质现象)
➢ 崩塌—山坡岩层或土层的 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 去稳定而塌落。
➢ 冲沟—由间断流水 在地层表面冲刷形 成沟槽。
➢ 岩溶——地下可溶性岩石 (如石 灰岩、盐岩等)在含有二氧化碳、 硫酸盐、氯等化学成分的地下 水的溶解与侵蚀之下,岩石内 部形成空洞(地下溶洞),这 种现象称为岩溶,也称喀斯特 现象。
风象 ➢ 风向 ➢ 风速
静风
1)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
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
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 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
2)在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
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 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二、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不可移动性、耐久性和不可再生性 社会属性:隶属关系 经济属性:利用价值或经济效益 法律属性:产权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选择
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 城市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 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城市工程建设和投资效益
用地评定需注意: ➢ 对扩建和新建城市 ➢ 区域的可能影响 ➢ 因地制宜,按照自然特征,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分析 ➢ 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不是要素的简单叠加
用地评定的分类 ➢ 一类用地 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10%以下。 ➢ 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 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20%。
(二)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指某一地区各种岩层或土层的物理性质、软土层的埋 藏深度、地下水位的深度等。 建筑地基
类型 承载力 (t/m2)
类型
碎石中密 40-70 细砂中密
角砾中密 30-60 大孔土
黏土固态 25-50 沿海地区淤 泥
粗中砂中 24-34 密
泥炭
细纱中密 16-22
承载力 (t/m2)
第三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 市 系 统
城市社会系统 城市经济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其他系统
第一节 城市系统
城市系统的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总和。
城市系统

经生

济态

系系

统统


间 系础
系 统设


一、 城市社会系统
政治系统
政治团体角度 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 地震---地壳断裂构造运 动引起的自然地质现象。
1. 有活动断裂带的地区,规划城 市建设用地要慎重。
2. 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 3. 按照地震烈度的等级,分别制
定不同的规划措施、工程措施。 4. 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
带,不得进行建设。 5. 在城市的上游不宜建设水库,
以免危及城市安全。
唐山大地震
文化系统: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储存、使用
人口系统:人群分类、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
二、 城市经济系统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是现行比 较普遍的产业构成分析方法。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
城市产业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这种 产业划分方法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三、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人口、劳力、智力结构不同的城市居民
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 生物环境 设施环境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就是指生物环境。
四、 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 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 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 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理设施、电讯信息网络设施等构成;而从社会设施系统方 面,一座城市又可以由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
业服务设施、行政管理设施等构成。
第二节 城 市 用 地 概 述
城市用地的基本概念 城市用地的属性
一、 城市用地的基本概念
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以及规划区内的非 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坡度
项目 工业 居住建筑 城市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坡度 0.5%-2% 0.3%-10% 0.3%-6% 0.3%-8%
项目 铁路站场 对外主要公路 机场用地
绿地
坡度 0-0.25% 0.4%-3% 0.5%-1% 可大可小
(三)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 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 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 行性的评估。
工业 其他 居住
工业 其他 居住
居住 其他 工业
居住 其他 工业
降水与湿度 ➢ 干岛效应 ➢ 城市湿岛 ➢雾 ➢ 酸雨
4. 地形条件
地形的类型: 山地、丘陵、平原(宏观) 山谷、山坡、冲沟 、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微 观)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 2.影响城市竖向设计及制高点选择、处理 3.小气候的影响 4.坡度的影响 5.其他方面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