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撒尼尔·霍桑6

合集下载

_红字_中玫瑰的象征意义浅析

_红字_中玫瑰的象征意义浅析

外国文学研究146《红字》中玫瑰的象征意义浅析肖著华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和“最有智慧和洞察力”的作家。

[1]霍桑被认为是象征主义小说的鼻祖之一。

“在他看来,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表层假象,而它的‘灵性’才是本质。

万物都有灵性,就好比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一样。

这种观点就决定了霍桑在创作上轻视客观现实的真实描述,把客观事物只看作包含某种隐秘含义的象征物,因而总是力图通过象征去揭示那隐秘的含义。

”[2]霍桑最为著名的作品《红字》(The ScarletLetter ),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首部象征主义小说,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在小说中,红字“A ”的象征意义被无数人解读分析。

本文主要解读《红字》的另一重要象征物———玫瑰。

一、监狱门槛上的玫瑰《红字》从一个破旧阴森的“牢门”开始,描绘出一幅早期北美殖民地政教合一政权阴森恐怖的统治画面:在波士顿的一个古老破旧的小镇上,一群密集的墓地围绕着一座古老的清教堂,一条破旧的街道穿镇而过,街道旁边杂草丛生,面对着杂草的是“文明社会的黑花”(the black flower of civilized society )监狱,监狱有着灰暗狰狞的外表,厚重的牢门由坚硬的橡木制成,钉满了粗大的铁钉,铁钉锈迹斑斑。

坟墓、杂草、监狱、锈铁,[3]45-46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令人不寒栗的地狱!“牢门”既交代了整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也铺垫了小说的悲剧基调。

在小说的前言《海关》中,作者曾经对这个小镇有过交代,其实就是作者曾经生活过的萨勒姆镇。

这个小镇就是一片死亡之地,在作者所见之处,尽是枯燥、阴冷、丑陋,如同一具死尸。

[4]然而,在恐怖阴森笼罩之下,就在监狱的门槛上,我们却看见了一颗闪烁着灼热光芒的“宝石”———一丛野玫瑰![3]46玫瑰精致美丽,充满活力,芬芳馥郁,妩媚动人,仿佛对进出监狱的犯人们充满着由衷的怜悯和仁慈。

好小伙布朗文献综述

好小伙布朗文献综述

好小伙布朗文献综述《好小伙布朗》( Young Goodman Brown )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于1835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名作。

故事中,一个原本纯洁善良的年轻人布朗(Goodman Brown),因为受到了魔鬼的引诱,夜晚独自到黑暗的森林里去赴魔鬼之约,然而对于这次约会,布朗显得有些犹豫不定,因为他知道与魔鬼见面有悖于“善德”,而在内心里他又无法抗拒魔鬼的罪恶诱惑。

当他最终来到黑暗的森林深处时,眼前的场景令他惊讶和绝望,因为他发现,平时他敬仰和爱戴的人也和他一样秘密地与魔鬼约会,在那里,好人与坏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淫妇与贞洁的少女欢谈,罪人与圣徒并肩,好人与坏人畅言。

(王庆光,2007:143)最令布朗伤心和难以接受的是,他最为尊敬的祖先、父母以及他心爱的妻子也在其中。

第二天早上,当布朗回到他的村庄时,就像彻底变了一个人,甚至对妻子也不再理会,他的心灵被深深的罪恶感所吞噬,布朗从此萎靡不振,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灵魂,最终抑郁而终。

一、清教主义思想对霍桑的影响清教是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上半叶,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决定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来,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建立了以英国国王为首领的国教会。

而后,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许多国教会信徒要求清除国教会内部残存的天主教派别,清教就是由此而来。

清教思想受到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主张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在生活上,清教徒主张减少宗教节日,要勤俭节欲,不要铺张浪费。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1660年),清教徒受到迫害,大量清教徒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因此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影响最大,最初在北美建立的13个殖民地中,绝大部分教会都属于清教。

作家霍桑出生于清教徒家庭,其祖父在教会任要职,因此清教思想对霍桑的生活和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很多作品都与“原罪”“堕落”“救赎”等清教主义罪恶观相关联,他在作品中努力追寻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之罪”。

解读霍桑《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解读霍桑《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解读霍桑《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摘要:在十九世纪女权运动的影响下,纳撒尼尔·霍桑逐渐有了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出发点,梳理《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心灵历程以及作者霍桑对于女性态度的变化,解读书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霍桑;红字;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意识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

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工业化初步完成,美国民族意识增强,文学与文化领域开始寻求自我发展,与此同时,又不能完全独立于欧洲,一直保持着与欧洲大陆传统文化思想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新大陆的进一步开拓,大批不同背景、国籍与信仰的人们来到这方土地追梦,他们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旺盛的创造力、生命力,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欧洲妇女运动的影响已波及美洲,女权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女权运动兴盛、女性解放的呼声很高,女性开始尝试冲出传统男权中心社会的束缚,发出寻求解放的第一声呐喊,传统的妇德遭到人们的质疑。

霍桑身边的一些知识女性也投身到女权主义运动之中,这就使得他在女性问题上呈现出了与传统道德家不同的见解。

一、女性主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主义就是女权主义的同义语,许多研究者在使用中并没有刻意区分。

但女性主义相对于女权主义更加委婉或中性,也就是说,女性主义不像女权主义那样锋芒毕露,它会在更加广泛的层面被更多的人所接受[1]。

女性主义强调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性别间的差异问题。

一方面在人学的框架下追求平等,另一方面在女性的意义上诠释差异,进而在平等与差异之间找到一个恰切的契合点[2]。

女性主义的外延则在社会实践中悄然发生了转向,不仅要反对或颠覆父权制,同时注重女性自身的社会担当,即女性通过社会行动,包括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参与,来改造社会。

女性主义理论是文学批评中对性别认同问题系统化的现代表达[3][4]。

文学中的性别研究问题很早就已经存在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用女性主义理论重新解读和思索《红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这也是研究霍桑思想的一个途径。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考研复习笔记6.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考研复习笔记6.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6)附:作者及作品一、殖民主义时期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1.船长约翰·史密斯Captain John Smith《自殖民地第一次在弗吉尼亚垦荒以来发生的各种事件的真实介绍》“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 Since the First Planting of That Colony”《弗吉尼亚地图,附:一个乡村的描述》“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弗吉尼亚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2.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普利茅斯开发历史》“The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3.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新英格兰历史》“The History of New England”4.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开启美国语言的钥匙》”A Key into the Language of America”或叫《美洲新英格兰部分土著居民语言指南》Or “A Help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ves in That Part of America Called New England ”5.安妮·布莱德斯特Anne Bradstreet《在美洲诞生的第十个谬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二、理性和革命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Reason and Revolution 1。

美国文学 霍桑介绍Nathaniel Hawthorne

美国文学 霍桑介绍Nathaniel Hawthorne

3. Psycho-analysis
◇ Psychological truth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actual truth. ◇ Explored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psychology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ner struggle
3. Human Isolation(人之孤独)
◇ Human beings are born to be lonely.They defend their pride and selfishness for different reasons. A character is in a state of isolation because of self-cause, or societal cause,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2.Morality and Sin(道德
& 罪恶)
◇ Man will get punished one way or another for his sin but can also be saved by his gooddeeds and self- improvement. ◇ One has to work and strive against temptation in order to win salvation(拯救). There could be no magic carriage which would enable one to reach heaven without toil or trouble.
Major works
• 1837-1842: Twice-Told Tales 《故事重述》 • 1846: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古宅青苔》 • 1850: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 • 1851: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 1852: The Blithedale Romance《福谷传奇》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1. 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剧作家)说过:“友谊必须以真诚为根基,以忠诚为墙壁,以宽容为门户。

”这句话强调了友谊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真诚、忠诚和宽容,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友谊才能建立起坚固的关系。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友谊是灵魂的共鸣。

”他强调了友谊关系中的共鸣和默契,好友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支持,共同享受彼此间的精神愉悦。

3.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在《威尼斯商人》中写道:“友谊是看不见的纽带,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莎士比亚通过这句名言表达了友谊关系的独特之处,友谊可以跨越时空与距离,将人们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通过这段话强调了友谊关系中的智慧和仁爱,智者通过思考和探索而乐在其中,仁者通过关心和关怀而获得长久的快乐。

5. 纳撒尼尔·霍桑(美国作家)认为:“友谊一个人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来证明它的真实性。

”这句话表达了友谊关系中的双向互动,友谊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参与和付出,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真实性和价值。

6. 基里尔·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写道:“一个真正的朋友,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都会包容你,并且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友谊关系中的包容和无私,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犯错时给予原谅和帮助,并愿意为你付出一切。

这些名人名言反映了友谊关系中的各个方面,它们提醒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要保持真诚、忠诚和宽容,要有共鸣和默契,要用心经营友谊关系,并且在困难时相互支持和包容。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友谊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让我们珍惜友谊,用心去维系和培养,共同创造美好的友谊故事。

霍桑讽喻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运用

霍桑讽喻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运用

霍桑讽喻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讽喻体小说备受人们关注。

其中短篇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就是一个代表。

文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本文以《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为例,分析文中四类象征手法的运用,即名字象征,物体象征,行为象征和自然环境象征,并解读其隐含的意义。

关键字:霍桑,象征,讽喻引言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的运用使文本有了无穷模糊可能的意义,也使得读者有可能对作品产生无限种解读的可能。

而正是因为所有的可能和解读都没有被明确地指出说明,作品便产生了强大的张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文学中的”象征”概念的意思是,某事物所代表的意义大于它表面所指的意思。

这个用作象征的事物可以是一个物品,一种情况,一个动作或一项行动,或者其它的在故事中某些元素有原本的意义,却同样也暗示或代表了其他的一些意义。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主人公的名字或地名可以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文中多次出现的某个特定的物品或行为也可以有象征的意义。

“讽寓”(allegory),按其希腊文词源意义,意为另一种(allos)说话(agoreuein),所以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表面意义之外,还有另一层寓意的作品。

从古代希腊到现代西方,讽寓都是极为常见的文艺形式,而由于这种形式涉及语言结构和多层意义的问题,有关讽寓及其解释的讨论往往和语言性质、阐释学、经典与阅读等众多理论问题密切相关,而讽寓也就不同于一般文艺形式,成为文艺作品中极具理论意义、极有代表性的类型。

(张隆溪:p. 32)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

长篇小说《红字》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长篇小说,霍桑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

他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

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涩之处。

从《胎记》看霍桑的人性观

从《胎记》看霍桑的人性观

从《胎记》看霍桑的人性观《胎记》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他人认为背负有罪孽的年轻妇女希斯特·普林特(Hester Prynne)的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霍桑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审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胎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所追求的价值观来理解霍桑的人性观。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对人性的看法。

希斯特·普林特是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她以坚强和执着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气。

在面对周围人的指责和社会的压力时,她并未沦为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了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坚强。

与此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杰·柯尔丘恩(Roger Chillingworth)则展现了人性中的复仇和憎恨。

在希斯特怀孕期间,她的丈夫罗杰·柯尔丘恩长期失踪,并隐姓埋名地回到了新英格兰,成为了一名医生。

他对希斯特的胎记产生了病态的兴趣,并以医生的身份对希斯特进行监视和追求复仇。

通过这两位人物的对比,霍桑展现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以及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事件,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对人性冲突和矛盾的思考。

在小说中,除了希斯特和罗杰之外,还有一位年轻的牧师阿瑟·丹明(Arthur Dimmesdale)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阿瑟·丹明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但他内心深处却痛苦不堪,因为他其实是希斯特所生的孩子的父亲。

他在整个故事中负着内疚和良心的煎熬,试图隐藏自己的罪行,却最终被内疚和痛苦击败。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霍桑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人性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战争和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reer
• 1825-1827: Salem (reading and writing ) • 1839-1840: Boston Customs House • 1842: getting married and living at the Old Manse • 1846-1849: Salem Customs House • 1853-1857: United States Consul at Liverpool • 1857-59: Rome and Florence • 1860: returning to America • 1864: death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 Novelist • Short Story Writer • Central Figure of American Renaissance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 Life Story •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 The Scarlet Letter
Education
• Bowdoin College (1821-1825)
In the college met future president Franklin Pierce future poe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future congressman Jonathan Cilley future naval reformer Horatio Bridge.

The Scarlet Letter
Main Characters
• Hester Prynne: a pretty young woman; embodi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self-reliant; courageous; faithful to love; independent; strong-willed; capable; angel like. • Arthur Dimmesdale • Roger Chillingworth As his name suggests, Roger Chillingworth is a man deficient in human warmth.
His Themes
His works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 the ethical problems of sin, • punishment, • atonement (赎罪) .
Style
• • • • • • • Romance fiction Long visual descriptions Formal dialogues (human emotion) Character’s inner struggle Symbolism and allegory Flowing and almost feminine Ambiguity
Life Story
• Childhood • Education • Career

• Birth: Salem, Massachusetts; July 4, 1804 • Prominent ancestors: colonial magistrate (Quakers) judge (Salem Witchcraft Trial in 1692) • father: sea captain dying in 1808 • Leading a secluded life
Significance
Hawthorne is significant • 1)as a romantic writer because he used the New England regional past as subject and setting for his stories and he showed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American past. • 2) for his themes • 3) for his style
• 1860: The Marble Faun (1860) • 《玉石雕像》
Hawthorne’s point of view (1) Evil is at the core of human life. (2) Whenever there is sin, there is punishment. Sin or evil can b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 Evil educates. (4) He has disgust in science. One source of evil is overweening (too proud of oneself) intellect.
The Salem Witchcraft Trials
• Time: May-October of 1692 • One of the darkest times in American history of religious tolerance • Among the last outbreaks of the persecution of accused witches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 Major Works • Hawthorne’s point of view • Style
Major Works
• 1837-1842: Twice-Told Tales 《故事重述》 • 1846: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古屋青苔》 • 1850: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 • 1851: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 1852: The Blithedale Romance《福谷传 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