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综述共37页
5.地基勘察报告(共37张)

建筑工程系 2012.9
第1页,共37页。
主要 内容 (zhǔyào)
第2页,共37页。
概述
地基(dìjī)勘察 目的
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 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
重
的工程地质资料
要
性
认识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它与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可补充适当 物探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
第26页,共37页。
地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察方法
地基勘察(kānchá)方法
第27页,共37页。
评价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合理确定勘察
目的
工作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测
手段
绘与调查(diào chá)
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地下水与地表水、不良地质现象进
行调查研究与必要的测绘工作
自然中的褶皱
第9页,共37页。
断裂构造
断裂(duàn liè)构造
(岩体受力断裂使原有的连续完整性遭受破坏)
节理
(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位移或仅 有微小错动)
断层
(发生了相对位移)
第10页,共37页。
自然(zìrán)中的节理
第11页,共37页。
断层类型
自然(zìrán)中的断层
第12页,共37页。
因,土性指标值较离散)
第35页,共37页。
地基勘察报告书
任务要求及勘察工作概况;
报告书 内容(nèiró ng)
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
质现象及地震设计烈度;
场地的地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 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
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评述

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评述摘要: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近年来,建筑结构分析的进步和各建筑行业不断的总结经验,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各个方面呈现出飞速的发展趋势,有了质的提高,紧跟国际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步伐。
本文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的发展方向做出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工程技术;现状与发展引言建筑基础工程在建筑领域通常被称为地基工程,即所有类型的建筑物的承受力建筑组成部分,地基的建成质量关乎着整个建筑设计后期的投入使用。
所以基础受力层的技术管理和发展革新就成为建筑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施工企业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地基施工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基础工程技术智能化是目前建筑领域需要面临的现状。
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1.1工程勘察技术进行基础施工前,首先要做好地质、现场勘查,使设计人员可以详细了解、分析现场情况,确定地层构成,为施工提供详细地层数据。
要根据设计与实际情况编制工程勘察方案。
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以多种方法进行试验分析,进行多角度研究,以最大程度上满足设计、施工需要。
勘察人员要对钻探、抽检、测试等认真负责,保证结果准确全面。
1.2基础施工钢筋施工技术现代工程施工是钢筋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加固施工前,首先要加大加固施工图纸,熟悉并放大关键施工现场,提高钢结构施工质量。
应增加钢筋使用的规格、数量和地点。
在钢装订中,必须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钢质装订的稳定性,完成柱钢的定位准确控制,避免了钢条位移等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要改变钢条的模型是不容易的,但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使用。
此外,对于混凝土的振动和浇注,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发生,如有偏差应彻底纠正。
1.3预制桩技术当前建筑工程中大多数都是采用预制桩技术,在实际的操作和建设中主要是分为了两种预制桩,其中为钢桩以及混凝土预制桩两种类型,钢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过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应用,在施工中要严格根据打桩顺利开展施工建设,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项目的不断增多,在施工问题上,地基的处理技术越来越重要,一个工程项目中,地基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筑的完成速度,而且也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
地基是建筑事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地基的处理技术是十分值得重视和关注的。
关键词: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地基处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施工工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地基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优化。
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吸取地基处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当地施工条件,对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更适合我国建筑施工的地基处理技术。
加大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及意义1.1 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自古以来我国就采用竹、木、麦草等材料加固地基。
在科技革命之后,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20 世纪50 到60 年代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地基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从苏联引进。
采用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多为砂垫层、砂桩压实、石灰桩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地基处理技术。
20 世纪70 年代之后是地基处理技术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技术,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势特征,研究出了更适合我国实际地形的地基处理技术。
通过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也已跻身于世界前列。
1.2 地基处理技术的意义我国地域辽阔,且有多种地质类型,不同地区的土质、建筑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抗剪强度、压缩性和渗透性等对地质的影响。
对于一些含水量高,孔隙较大,抗剪强度极低,压缩性高,渗透性低,结构和流变性能较为明显的软弱土来说,采用一般的地基处理技术很难保证地基的稳固性。
基础工程篇综述报告

基础工程篇综述报告滕延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摘要本文针对基础工程研究的问题及国内外现状工程所要面艋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工程;变形控制;共同作用^1基础工程研究的问题及国内外现状北京100013)针对本界会议提交的论文情况,提jk国基础基础工程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建筑物(构筑物)的地基强度设计、变形控制、稳定性控制、基础材料设计、检验与监测技术和相关施工技术等。
地基强度设计应包括地基原位测试技术.室内测试技术及允许设计取值等研究;变形控制应包括地基变形计算,建筑物允许变形及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研究,稳定性控制应包括建筑物整体稳定性,抗浮稳定性及抗震稳定性等研究:基础材料设计应包括材料及抗冲切、抗剪、抗弯设计及耐久性设计等研究。
地基土的材料特性与土的组成、化学成分、成因、应力历史、地下水条件等密切相关。
基础工程研究,必须考虑地基材料特性、结构类型适应性、施工技术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全面促进科技进步。
通观国内外基础工程现状有如下特点(1)基础工程的可靠性、耐久性研究已提高到新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研究,我国科研工作者也全面开展了对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研究,国际标准《结构可靠性总原则》IS02394(1985)的出台,标志这种设计方法在世界各国结构工程设计的全面技术进步,我国科研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工作.于1984年提出了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并在我国89版国家标准体系中全面引入了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但在这个规范体系中并未全面涉及耐久性设计的内容,对结构可靠度设计的范围还仅限于构件设计可靠度,对结构体系的研究还未达到使用阶段。
2000版新的规范体系出台,已全面引入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内容,使我国结构工程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对于基础工程来说,由于涉及到地基土或岩石的特殊性(包括成因、化学成分、应力历史、基础埋深、基础宽度、地下水条件等)其可靠性设计的情况更加复杂,但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89版规范引入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后,在2000版规范中进一步明确了基础工程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和适用范围,对荷载组合设计取值和相应的抗力作出了明确规定,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规范的接轨。
地基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综述

地基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综述1. 前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基基础工程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
本文将对地基基础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地基基础工程的现状2.1 地基基础工程的重要性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物的根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稳固的地基能够分担和传递建筑物的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2.2 地基基础工程的主要方法目前,地基基础工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打桩:也称为灌注桩,通过打入桩体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
- 桩基础:将桩体嵌入地下,使其成为地基的一部分。
- 地基加固:采用地基加固材料对现有地基进行强化,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 挡土墙:用于抵抗土体的侧向压力,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 基坑支护:在建造地下结构时,用于保持基坑的稳定和安全。
2.3 地基基础工程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地基基础工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地基基础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高效施工技术的应用: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效施工技术将被应用于地基基础工程中,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 环境友好型地基工程:在地基基础工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未来的地基基础工程将注重环境友好型设计和施工,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的地基基础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设计和施工,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3. 地基基础工程的挑战地基基础工程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地基基础工程面临的主要挑战: -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质条件是地基基础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各异。
第一讲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一讲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桩基础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基础结构之一。
如今,桩基础施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桩基础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围绕“第一讲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展开分析和阐述。
一、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1. 手工挖孔施工技术手工挖孔施工技术是桩基础施工的传统方法之一。
该施工方法的目的是利用专业工具手动挖掘土壤,从而形成孔洞。
虽然这种施工技术与现代化程度相比较低,但在小面积、浅孔深度的桩基础施工中,仍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机械钻孔施工技术机械钻孔施工技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桩基础施工方法之一。
它使用机械设备,如钻机、挖掘机等,将土壤挖掘下来,形成孔洞。
机械钻孔施工技术已经在桩基础施工中走向了成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桩基础施工工作。
3. 手持振动锤施工技术手持振动锤施工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施工方法之一,它使用手持振动锤把钢筋桩或钢管桩打入地下。
手持振动锤具有施工便捷、成本低廉、施工效率高等优点。
在地基下较松散的地方,这种施工技术十分适用。
二、桩基础施工技术发展方向1. 智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桩基础施工中能够实现智能化。
例如,人们可以使用无人机或机器人来完成桩基础施工,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还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
另外,智能化施工还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监测来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的可持续性。
2. 精益施工精益施工是今后桩基础施工的一个方向。
通过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各个环节中优化施工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效益。
精益施工的目标是实现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的优化。
3. 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桩基础施工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方向。
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问题,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通过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等方式,实现施工过程的环保和节能。
总之,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地基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综述

2021/10/10
4
我国89版国家标准体系全面引入了 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简称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即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方 法。
89版国家标准体系的特点:
结构可靠度设计的范围仅限于构件 设计的可靠度;
2021/10/10
21
国内发达地区在超深超大基坑工程、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地下商场、地下 车库、以及大跨空间多层地下建筑等,不 仅在大型公共建筑而且在住宅小区建设中 都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其面积已达到总建 设面积的10%。
综上所述我们结构工程师在思考、研 究和实践中,应在如下几个问题有所突破。
监测技术研究包括:
测试原件、仪器仪表的可靠性、耐久性研究,
自动测试系统可靠性研究、远程监控技术和自动报
警系统。
2021/10/10
17
近十年国内外在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 实现了:
除传统的应变、频率测试外,发展了远红外技 术、光谱分析技术,并在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上大 大提高,并且实现了长期监测和自动预警的系统设 计功能。
2021/10/10
16
1.4 重现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它既是地基基础工程灾害的预警系统。同时监 测数据是检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和水平 的重要依据。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要依靠监测技 术实现。
监测技术包括:
测试原件、监测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和反 分析技术。
稳定性控制:应包括,建筑物整体稳 定性、抗浮稳定性、抗震稳定性。
2021/10/10
2
基础材料设计:应包括,材料抗冲切、 抗剪、抗弯设计、耐久性设计及地基土的 材料特性。
浅谈地基处理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地基处理的发展与现状作者:李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加大了对岩土工程的投资力度,使得基建规模逐渐扩大,建筑用地资源及其紧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地基条件,地基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从地基处理的发展概况出发,分析了地基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地基处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地基处理;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岩土工程迅猛发展。
由于基建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筑用地资源日趋紧张,为了充分、有效、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天然软弱的地基得到补强加固,以提高地基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降低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地基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陷;为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潜势及消除湿陷性土的湿陷性、膨胀性土的膨胀性等各种土质的不良特性,以改善地基条件,达到满足地基强度、变形及其稳定性要求。
这就是地基处理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中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为此,由于土质软弱,不能满足建筑物强度或变形要求,或者由于动力荷载作用而可能产生液化、失稳和震害等危害,或由于吸水产生沉陷及由于吸水而引起膨胀失水且下陷的场地必须进行人工加固处理。
这种对不良场地进行补强加固的过程称为地基处理。
一、地基处理的发展概况(一)古代地基处理技术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向软土中夯入碎石等材料来挤密软土,由此可见,我国地基处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建筑领域事业中。
(二)现代地基处理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兴起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从苏联引进地基处理技术,由于人们缺乏认知和了解,起初只用于垫层等浅层处理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地基处理技术被大部分企业工程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