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风来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风来了》教学设计

湘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风来了》教学设计

湘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风来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来了》是湘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学习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风的存在。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的科学知识、风的文学表现、风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等。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风的科学知识和文学表现不够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感受风的魅力。

2.学习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风的存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

2.难点:如何用绘画和手工制作表现风的动态和氛围。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风的动态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风的作品。

3.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相互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2.风的自然现象视频或图片。

3.风的文学作品的音频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风的自然现象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提问:你们见过风吗?风是什么样子的?风来了会发生什么变化?2.呈现(10分钟)展示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风的魅力。

可以是诗歌、故事、歌曲等。

提问:你们觉得风是什么样子的?风有什么样的情绪?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首先,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表现风的不同动态,如微风、狂风等;然后,用剪刀和胶水将画好的风的作品制作成动态展示,如风车、风筝等。

最新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风来了》教案

最新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风来了》教案
难点: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具:教具:课件、示范作品学具:彩色纸,白纸,彩笔。
课型:造型,表现
学 案
教师活动
(含学法指导)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看动画知风:课件出示动画片《小鸡不好惹》中刮大风的情景。
板书:风
知风:
演示观察

画风:
尝试训练
指导表现
1、作业要求:记忆和想象刮风时的情景,通过描绘物体形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张表现力。
板书: 3 风来了
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其对象“风”是我们身边时时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表现只有从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上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对象要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是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
教学中,我让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从感官的直观感受到记忆的挖掘,最后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个过程主要环节安排较为合理,环环相扣。课堂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再现了风来时事物的变化,通过看、听、说、画的结合,建立起清晰的主观感受,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体现了新式课堂的特点。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不同姿态:飘动、旋转;及速度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不同变化。通过画面色彩的渲染,使作品更加生动吸引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新的教学的境界。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学生自评: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物体的形体变化表现风来了的?
2、学生互评:你认为那幅作品较好的表现了风?为什么?
使学生投入到自主讨论中去,相互交流自然界有哪些风。
注意这些人物头部和身体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人在风中的样子。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篇一:小学美术教学设计风来了】小学美术教学设计——《风来了》黄山区甘棠小学汪有喜一、设计理念:神奇的大自然变换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等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对于小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关于风的感性体验和一定的理性分析,并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描绘。

本课力求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对象。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由表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表现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特点,学习风的表现方法;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2、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教具等学生: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用纸等三、教学过程:(一) 引导阶段:1、听一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回答,师揭示课题:风来了。

2、画一画:风究竟长成什么样子呢?请几位同学上台用线条尝试画一画风,师简单点评小结。

3、看一看看课件视频,让学生观察,师提问:看到什么?还观察到什么?这样一场大风带给你们怎样的感觉?你还知道其它像这样大风的名字吗?大风来时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哪些变化。

(二)发展阶段:1、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柳树,让学生感知当大风吹来的时候,这棵柳树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几位学生上台画出。

师点评大风来时,树形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2、风来了,人在大风中行走会是什么样呢?请学生上台表演(师播放风声,创设情境)。

生观察,师小结并提出问题:人在大风中动作有何特点?生讨论回答。

3、课件出示一组人在大风中的图片,学生观察,谁来说说看?师总结。

4、欣赏分析画家的作品,学生感受。

接着欣赏小朋友的画,让学生观察说一说。

(可同桌互相讨论后回答)师小结(三)动手实践,应用创新:看到这些同龄小朋友画风的作品,大家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师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回忆和想象画一幅与风有关的画,注意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美术课《风来了》教案

美术课《风来了》教案

美术课《风来了》教案美术课《风来了》教案范文(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课《风来了》教案范文(通用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课《风来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习风的表现方法二、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人和事物的变化。

二、大胆的表现对风的感受。

教学准备:师:图片生:练习纸、图画本、铅笔、彩笔等。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风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感观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听觉就是其一个主要的方面,我们用声音表现一下微风的感觉。

师: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哪几种不同的风吗?(微风、大风、狂风)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对各种风的记忆和认识。

三、尝试训练。

让学生自己表现画风。

1、比赛画风。

让学生用线条来表现风。

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出形象的“风”来。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同学评一评。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用线来画风可以形象的把风的方向和路线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不同形式的风。

2、景物描绘。

在黑板出示几种物体。

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果风来了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呢?并请学生尝试把它画下来。

学生相互间交流、并互评,黑板上学生的画,看看他们表现的对吗?师小结:风能让许多东西动起来,飘起来。

3、人物的表现。

回忆在风中的经历,让学生描述,并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表演。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加深对风中的人物特征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在风中行走的经历吗?谁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景?难走吗?你是怎样感觉到风的存在的?四、图片欣赏。

书上的图没有用线条来表现风的大、猛。

我们讨论一下他是用什么东西表现风很大,人行走困难的呢?师:小结。

五、创作表现。

“风”经常碰面,你还记得上学路上它吹走你的帽子,在教室里乱翻我们书本、作业时的淘气样,或是在你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时给你带来清凉的可爱样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把你和这位朋友相处的情景描绘下来!——在图画本上画一幅表现风的画面。

风来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风来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风来了——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特征,掌握风的描绘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风的特征及描绘方法2. 风的作品欣赏与分析3. 学生实践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风的特征描绘、创作方法的掌握。

2. 难点:对风的动态表现、作品情感的传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风来了》,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风的特征及描绘方法,分析风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风的表现形式。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风的描绘方法,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实践: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风的作品创作。

5.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评价、交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风的特征2. 描绘方法3. 创作实践七、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家后创作一幅关于风的作品。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风的动态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风的特征及描绘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稍显紧张,今后需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针对“风来了”这一课题,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风来了》,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风的形象和氛围。

3. 培养学生发挥创意,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2. 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3. 创意表现风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风的特征,学会表现风的形象和氛围。

2. 难点:如何运用创意表现风的特点和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风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b. 学生分享对风的感受和认识。

2. 基本技能学习(10分钟)a. 教师讲解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如线条、颜色搭配等。

b.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基本技巧。

3. 创意表现(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表现风的特点和氛围。

b. 学生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展示对风的理解和创意。

4.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a.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5. 教学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b.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建议。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积极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 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尝试运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风,如舞蹈、诗歌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表现形式,相互学习。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风,尝试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运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风。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

小学美术《风来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二、教学内容:1. 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观察自然,体验风的存在。

3.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风的形象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1. 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观察自然,体验风的存在。

四、教学难点:1.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风的形象和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风来了》。

2. 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3. 风的自然现象视频或图片。

4. 学生作品展示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风的自然现象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征。

2. 讲解:讲解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如飘动、吹拂等。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风的形象,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巧。

4. 练习:学生自主绘画风的形象,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

8. 拓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风,创作更多关于风的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

3. 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风的形象。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4. 定期组织学生作品展示,鼓励互相学习和交流。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活动?学生能否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十、课后作业:1. 观察自然,体验风的存在,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 运用美术语言表现风的形象,创作一幅作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风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观察和体验风的情境。

小学美术课《风来了》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课《风来了》教案设计

小学美术课《风来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手段,表达自己对风的理解和感受。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风的概念和特征2. 观察和体验风的方法3. 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4. 作品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1. 观察和体验风的方法2. 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四、教学难点:1. 对风的感受和理解的表达2. 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的运用五、教学准备:1. 风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和工具3. 作品欣赏的图片或实物4. 教学PPT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存在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和体验: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和体验风的效果,让学生感受风的力量和美丽。

3. 绘画技巧讲解:引导学生观察风的形态和动态,讲解绘画风的方法和技巧,如线条、颜色和构图等。

4. 手工制作技巧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手工制作表达风的效果,如剪纸、折纸和雕塑等。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风的观察和感受,选择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创作出表达风的作品。

6. 作品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方法:1. 观察和体验: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存在和影响。

2. 示范和讲解: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 作品展示和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对风的观察和体验的描述和理解。

2. 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挥。

3. 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和表达的准确性。

4. 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如自我表达、互相评价和接受建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来了》教学设计
背景介绍: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于风的感性体验学生比较丰富,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自然现象,对于它的表现只有从其它相关联的事物上去体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记忆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教师以春夏秋冬四季风不同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级美术的学习,绘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有个别同学因为有一段时间去参加珠心算训练而没有参加美术课程的学习,构图表现能力较弱。

需要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事物的变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带来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心情。

3、知识整合。

与二年级语文第16课《风娃娃》、科学《风的形成》关联整合。

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运用线条大胆的表现出风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扇子、学生作品
学具准备: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
教学思路:风的产生、风的作用、春风、夏风、秋风、冬风、画风、评风、展风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体验法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引入新课
1、自制长纸条门帘下垂,师用扇子扇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了什么?
生:门帘动了。

师:为什么老师做的门帘动了呢?
生:因为有风了。

风来了。

师:对。

因为风来了。

(边说边板书课题:风来了,并随即用简笔画法风把“风”字装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进入风来了的情景。

而教师新颖的课题设计同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营造了一个有趣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风的形成和作用
师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流动产生风。

冷热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
就小。

风的大小对人们又什么作用呢?
生(讨论后)答:大风能让风车转动,抽水快;大风能让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风筝,把衣服吹干;
风能还可以发电,环保节能……
师:我忍不住要夸奖同学们了。

你们想到风的作用真多。

“听,它来了,它又走了,它没给自己留下
什么,却给大地换了新装。


(设计意图:知识整合。

学生学习过《科学》课中“风的形成”,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参与绘画
热情,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娃娃》学生又刚刚学习过。

借助熟悉的知识经验再次调动学生
参与热情。

而最后一句过度句,从学生已有的《科学》和《语文》知识经验中过渡到美术的春夏秋冬四
季体验中。


三、教师细说春夏秋冬的风。

注意用语调把四季风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表达出来。

并即兴板演柳
树在不同风中的形态。

春风来了。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们都背过这些诗歌,春风像剪刀,把嫩绿
的叶子剪出。

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

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风中的感觉呢?我们像花一样,在春风中绽开了,微
笑一下。

那么用线条画春风的时候,一定要自然而流畅,这样才能表现出春风中舒畅的感觉。

师要随机直观演示流畅线条风的画法。

春风中,我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画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观察。

欣赏(课件):同龄人笔下的春天的风。

1、剪贴加绘画《春姑娘》、儿童版画《放风筝》、黑
白铅笔画《放风筝》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春风的感受,并学会用线条表现风,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的独立创
作起到启迪作用。

而即兴板演既传达了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底,又让学生获得直接认知。


闷热的夏天,树叶都打了卷儿,狗热的直吐舌头,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啊,你是什么感觉?
高兴、兴奋。

怎么表现出来?举手欢呼、把衣服画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裤。

当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来临时,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飘来瓜果的香气。

但,一天天过去,
风的脾气变大了。

我们欣赏《阵风》这幅画是谁的作品?他是哪个国家的画家?作品名称是
什么?阵风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风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总结:大风来的时候,有些物体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

师即兴简笔画----无风时的柳树。

当大风来的时候,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即兴简笔画-----风中的柳树。

风越大树的变化会
更大,比如说树干弯了、树断了。

出示课件图片: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在大风中的样子。

(多引导动作和表情的不同)。

观察
从哪里看出画面有风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呢?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动态及事物随
风飘动的形态。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人在风中不仅有动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变化,同时还有
表情的变化,有舒心的,有兴奋的,有紧张的,有艰难的。

有一首风的儿歌,又科学又好听,对我们的绘画有很大帮助。

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风级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
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
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设计意图:用朗诵、简笔画、课件、风级儿歌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风中景物的理解,
并绘画,是本课重点与难点。


四、画风
1、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师:根据自己的
记忆和想像,以自己为主体,表现自己在不同风中的感受。

用单色的表现方式画,注意要添画
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2、学生作画,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听音乐作画)学生作业,可分两课时完成。


一课时单色构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对色彩的要求是符合季节性,对比协调。

3、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习惯。

五、作业讲评
方式:1、学生自评。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编一个小故事,向大家做介绍。

2、学生互评:哪位同学的画面效果好,值得学习。

3、教师鼓励性讲评:优秀的绘画作品像一朵朵花开在春风里,供我们欣赏;如一张张
精美的帆,瞧!我们的帆船出发了!如一台风车,风车转动了,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风来了的图画。

(教师把优秀学生作业粘贴于黑板上,拼成花朵、帆船、风车的形状,和课题的风的
简笔画,柳树的简笔画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
板书设计:
六、课后拓展。

建议课后可以用版画,拼贴画、剪贴画等形式表现这一主题。

教后反思: 本课为造型·表现课,其对象“风”是我们身边时时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表现只有从相关联的其它事物上得到体现。

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体验法等教学法,让学生步步深入,“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从感官的直观感受到记忆的挖掘,最后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个过程主要环节安排较为合理,环环相扣,由表及里。

通过用线来表现风,可以画出风的飘动、旋转、迅疾和方向,使学生体会风的形态。

通过画面事物和色彩的处理,使学生明白对风的表现的巧妙绘画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对画面的构图、情节构思推陈出新,脱离老套路,大胆创新,大胆发挥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