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丙型肝炎疫苗研发进展及应用前景

丙型肝炎疫苗研发进展及应用前景

丙型肝炎疫苗研发进展及应用前景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与乙型肝炎不同,丙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疫苗的研发对于控制和预防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

一、疫苗研发进展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病毒变异性高、免疫原性差以及缺乏动物模型等问题。

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1. 疫苗候选抗原的筛选在疫苗研发的初期阶段,科学家们通过对HCV病毒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

其中,E1和E2蛋白是最具免疫原性的目标,它们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疫苗的设计和优化基于候选抗原的发现,研究人员开始设计和优化丙型肝炎疫苗。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疫苗候选:一种是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通过合成HCV蛋白的片段来诱导免疫反应;另一种是病毒载体疫苗,将HCV基因组的一部分植入其他病毒中,通过病毒复制和表达来诱导免疫反应。

3. 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以及保护效果。

近年来,一些疫苗候选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结果显示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二、应用前景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发进展为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提供了希望。

如果疫苗研发成功并广泛应用,将对全球范围内的丙型肝炎流行产生显著影响。

1. 预防感染和传播疫苗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的感染和传播。

通过接种疫苗,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增强对HCV的免疫防御能力,降低感染风险。

2. 减少疾病负担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疫苗的应用可以减少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发生,降低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减轻社会和个体的疾病负担。

关于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关于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关于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摘要】丙型肝炎首次检测方法丙肝病毒-HCV检测法于1989年正式被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医学检测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深入。

该研究为了解丙肝病毒检验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此类病毒的检验手段主要涵盖了HCV抗原检测技术、HCV-RNA核算扩增检测技术、抗-HCV检测以及HCV核心抗原和抗-HCV检测等类。

了解不同HCV检验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展,是加快HCV检验技术研究改良以及更好地运用HCV检验技术、改善HCV临床诊疗水平与效益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抗原检测;核心抗原;核酸检测技术(NAT)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的典型全球性传染性疾病,HCV传播途径较多,并且有许多综合途径或隐性途径。

由于目前临床上尚未研制出专门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因而需找灵敏的HCV检验途径、积极预防并及早发现HCV感染是避免丙型肝炎发病、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佳方式。

该研究为寻求有效可靠的HCV检验方式,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HCV抗原检测技术、HCV-RNA核算扩增检测技术、抗-HCV 检测以及HCV核心抗原和抗-HCV检测手段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抗-HCV检验技术抗-HCV检测技术是最早出现、研究和应用时间最久的HCV检测技术,此种方式是历经十几年不断尝试、改良得到的有效检测方式,并进一步演变出ELISA、双抗原加薪、充足免疫印迹法(RIBA)、蛋白芯片检测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间接ELISA)、免疫层析法等多种实用可靠的方式。

提及的这些各类检测手段中,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尤以极高的灵敏度得到一致认可,并且已经成为抗体检测的最佳标准:蛋白芯片的正确使用可灵敏得出准确的抗-HCV分型;ELISA则因其简单的操作、成本较低的设备材料和较满意的检测结果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最实用的抗-HCV检测技术。

2 HCV-RNA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有一项HCV复制活跃相对准确的指标,即为外周血中检出HCVRNA,HCV感染发生的14 d内即可检测发现HCVRNA,而感染恢复之前的血清改物质水平再次达到新高峰。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与技术进展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与技术进展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与技术进展丙型肝炎(Hepatitis C)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途径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共用针头、器官移植、性传播以及婴儿由感染母亲传播等。

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炎,大约70-8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感染。

长期的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丙型肝炎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目前,丙型肝炎的检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

1. 抗体检测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丙型肝炎初筛方法。

它通过检测人体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判断是否曾经感染过该病毒。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

这些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然而,抗体检测不能确定感染者的感染状态,即无法区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因此,对于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的个体,需要进一步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以确定感染状态。

2. 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是确定丙型肝炎感染状态的关键方法。

它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RNA或DNA来确定感染者是否存在病毒复制。

常用的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确定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即病毒在血液中的浓度。

高病毒载量的感染者通常表示病情较严重,需要及早治疗。

此外,病毒核酸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进展。

二、技术进展近年来,丙型肝炎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一代测序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变异情况、毒力差异及耐药性等。

这为疫苗研发、药物研究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丙型肝炎的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进展

丙型肝炎的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进展

丙型肝炎的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进展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肝炎,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70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40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

虽然存在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仍然较低,且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丙型肝炎的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首先,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研发和应用为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DAAs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关键酶,具有高效、快速和持久的抗病毒效果。

目前已经上市的DAAs包括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A蛋白抑制剂和NS5B聚合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出现使得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然而,由于丙型肝炎病毒存在多个基因型和亚型,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对于不同DAAs的疗效存在差异,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其次,免疫调节剂的研发也为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例如,干扰素-λ(IFN-λ)是一种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免疫调节剂,其通过激活抗病毒免疫应答,抑制病毒复制。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IFN-λ在治疗丙型肝炎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其他免疫调节剂如抗炎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剂等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一定的潜力。

此外,基因治疗也是丙型肝炎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之一。

基因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表达,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例如,RNA干扰技术可以通过引入特定的小干扰RNA(siRNA)或小核糖核酸(miRNA),靶向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目前,RNA干扰技术在丙型肝炎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技术难题和安全性问题。

丙型肝炎检验现状临床观察

丙型肝炎检验现状临床观察
1资料和 方法 例 的不 同 ,进 而造 成各 厂家 试剂 盒的特 异性 和灵 敏度 存在 一定 的
差异 ,使 得检 测 的结果 易 出现假 阳性和 漏检 情况 。 同时酶联 免 疫 检验 方法 的操作过 程相对 复杂 , 所 需时 间过 长 , 且 需要 的试 剂较 多,
1 . 1资料 患者 1 1 8 0 例, 对 其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 析 , 其 中男性 患者 5 8 1 例,
1 . 2方法
选取 2 0 1 3年 6月至 2 0 1 4年 6月 来我 院进 行丙 型肝 炎检 验 的 对 设备 的要 求较严 格, 因此 该方法 具有一 定的 限制 。
实时荧 光定 量 P C R 检 验方 法 是 目前 生物 界发 展最 为迅速 的一
的病毒 核酸 检测 l 临床上 主要 分为 定量检 测和 光 定量 P C R检验 方法在检 验 HC V 时无显著统计 学差异 ,两种方法均可应用于 临床 ,都具有一 定 的效 果 ,但 实 时 荧光 定 量 P C R 检 验 方 法 较 酶 联 免 疫检 验 方 法 而 言 其 灵敏 度 更 高 ,特 异 性 更 强 ,因此 准确 率也 相 对 较 高 。 【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检 验现 状 ;临床观察 ;酶联免 疫法 ;实时荧光 定量 P C R 法
对 患者 的健康 和生命 造成 严重威 胁 。 由于 目前人 们对 丙 型肝 炎还 于近年来 基 因工程 抗原技 术 的不 断成熟 , 价格呈 逐年下 降的趋势 ,
比较 陌生 ,缺乏 足够 的认 识 以及 重视 ,因此 ,做 好丙 型肝 炎 的预 试 剂盒 的质 量也 在不 断提 高 ,特 异性 高达 9 2 %以上 。但 对 于免 疫 防和 治疗 工作至 关重 要 ,本 研究 对两种 检验 丙型 肝炎 病毒 的方法 功 能 不正 常 的 H C V 感 染者 , 则不 能检 出抗 H C V ,而 且 由于 目前 市 进行 对 比分析 , 旨在 总结 出最有 效 的临床 检验方 法 ,现将研 究 结 面 上不 同 的厂家 采用 的 H C V重组 抗原 的质量 及各 抗原 包被 片段 比 果作 如下报道 。

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较隐匿的肝脏炎性病变,主要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

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相关的临床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正逐渐扩大。

分析各项检验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价值,不仅是加快 HCV 临床检验技术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临床丙型肝炎诊治水平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研究进展;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是其主要诱发因素,而 HCV感染的传播途径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血液传播以外,HCV病毒还可能通过性接触、母婴物质交换,甚至一些综合性途径、隐性途径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种族的人群均对HCV易感,每年因此类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35万例,其中仅有近25%的患者出现特异性症状。

考虑到HCV感染传播途径具有显著的复杂性,且早期症状较隐匿,早期提升丙型肝炎大面积筛查能力、推进 HCV 检验技术研究、完善 HCV 防控机制、有效控制 HCV 感染是全面降低丙型肝炎发病率及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

对于丙型肝炎而言,其临床上也没有研制出专门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基于此需要找寻出更加敏感的HCV检验途径,实现早预防,早发现的目的,更好实现干预工作,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

1 当前对丙型肝炎的检验技术有哪些?1.1ELISAELISA是临床较常用的抗 - HCV 检测手段,其利用酶结合物与HCV 抗原抗体复合物融合后产生的显色反应分析 HCV 阴阳性。

ELISA 凭借简单的操作步骤、低成本等在临床抗 - HCV 检验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2 间接 ELISA间接 ELISA 检验也是临床应用度较高的一种检测方法。

间接 ELISA 阳性检出结果不理想或与抗 - HCV ELISA 试剂与血清中高免疫球蛋白 G(IgG)的含量有关,抗 - HCV ELISA 试剂与血清中 IgG 结合形成少量非特异性吸附,可对 HCV 阳性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应尽量在检测前稀释样本以避免血清中非特异性 IgG 所形成的固相吸附反应导致假阳性[2]。

丙型肝炎的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与发展

丙型肝炎的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与发展

丙型肝炎的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与发展丙型肝炎(Hepatitis C)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其感染范围广泛,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行。

与丙型肝炎相关的肝炎病例和死亡人数逐年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控制丙型肝炎的传播和减少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核酸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已经成为丙型肝炎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核酸检测技术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能够直接检测病毒的存在和数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在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丙型肝炎感染的早期阶段。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患者在感染初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

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在感染后的数天至数周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及早发现感染者,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核酸检测技术可以评估丙型肝炎感染者的病情和病毒复制水平。

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

通过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可以监测病毒的复制水平的变化,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此外,核酸检测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病毒药物,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可以监测病毒的复制水平是否降低,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被引入临床实践。

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以扩增病毒核酸的特定片段,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核酸测序技术可以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帮助研究病毒的变异和抗药性等问题。

然而,核酸检测技术在丙型肝炎的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酸检测技术的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资源匮乏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核酸检测技术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操作和解读结果可能存在困难。

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

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

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摘要:一、丙型肝炎病的基本概念二、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意义1.早期发现和诊断2.监测病情进展3.评估治疗效果三、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开展情况1.我国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普及2.国外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发展四、相关文献资料概述1.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研究进展2.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3.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优化与改进正文:丙型肝炎病(HC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这种病毒。

HCV感染可导致肝脏炎症、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丙型肝炎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意义在于:1.早期发现和诊断:通过对患者血液中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可及时发现HCV感染,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机会。

2.监测病情进展: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有利于临床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进展。

3.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对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可评估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近年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开展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我国,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已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

此外,国外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测序等方法的广泛应用,为HC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检测手段。

关于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和优化改进等方面。

研究发现,HCV RNA定量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逐渐提高,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在临床应用方面,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核酸定量检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2006-11-28中医学论文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作者:黄华 HCV 抗原检测核心抗原核酸检测技术(NAT)同时检测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世界性传染病[1],这种病毒主要经由血液传播,也可能存在其他传播途径如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

约有近半数的HCV感染传播途径不明确。

丙型肝炎的流行呈全球性,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WHO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2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有3.5万例。

目前尚无治疗丙型肝炎的疫苗,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防控丙型肝炎传染源及阻断传播途径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发现 HCV感染者。

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两方面控制丙型肝炎[2].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诊断丙型肝炎的新技术。

自1989年建立了丙肝病毒抗-HCV检测方法以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丙型肝炎的检测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

到目前为止,丙型肝炎检测技术主要有抗-HCV检测、HCV-RNA核酸扩增检测、HCV核心抗原的检测以及同时检测抗-HCV 和HCV核心抗原4种类型。

本文将对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1 抗-HCV的检测最早出现的HCV检测技术是抗-HCV的检测。

由于HCV在病人外周血液中的含量及病毒抗原的含量很低,这就使得用常规方法难以直接检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其检测方法又演变出多种,如:双抗原夹心 ELIS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 ELISA)、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蛋白芯片检测法以及免疫层析法。

在这些方法之中,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是抗体检测的金标准,蛋白芯片检测法主要用于抗-HCV的分型。

而ELISA由于其操作简单,检测设备廉价,因此成为应用最广的抗体检测技术。

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以及使用抗原的不同,抗-HCV检测技术可分成三代。

第一代抗-HCV IgG试剂盒所用的抗原来自病毒基因组非结构区(C100),它的使用使HCV的输血感染率下降了80%以上。

但其缺陷是:灵敏度较低,抗体检出时间较晚,敏感性也较高,达到80%——90%,但假阳性较高。

第二代试剂除了包被C100抗原外又加入了HCV核心区多肽C22—3和非结构区抗原C33C.抗-C22-3和抗-C33C感染后出现较早,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感染后8——12周即可检测。

且对 HCV的特异性较好,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检出率。

第三代HCV抗体ELISA试剂中采用了重组的NSS多肽,核心区抗原比例相对下降,而相应地增加了非结构区的NSS区 C33C抗原的比例,添加了NSS区抗原使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上述三代抗-HCV检测方法多采用间接 ELISA,虽然也有过双抗原夹心直接检测抗-HCV的报道[3],但由于HCV抗原存在不稳定性,因此至今仍无商品化的试剂盒。

目前我国市售的抗- HCV试剂盒普遍是采用间接法的第三代抗-HCV 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剂盒,其特异性可以达到92%——100%.但由于各厂家使用的HCV基因重组抗原的质量和各抗原片段包被比例有所不同,从而使各厂家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抗一HCV检测结果的不一致,产生漏检和假阳性等[4],未能解决在正常ALT者和健康献血者存在的假阳性问题。

加上少部分免疫功能不正常的HCV感染者,则不能检出抗一HCV.另外,由于“窗口期”的存在,仍有一定的漏检率[5].目前抗-HCV的检测方法仍有改进的潜力,随着对HCV的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的 HCV蛋白会被发现,其中新型核心蛋白和外膜蛋白被认为能有效提高抗-HCV的灵敏度,但其对抗体的检出率依赖于抗原的获得方法,可能与抗原的构象表位有关[6,7]. 2 HCV-RNA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acid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 NAT)从外周血中检出HCV RNA是HC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在感染2个星期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HCVRNA,在感染自然恢复前血清中 HCVRNA将达到一个高峰[8], 目前NAT检测被国内外部分机构作为 HCV感染的确认方法。

但HCV RNA在达到峰值或重新出现前数天或数周内偶尔也可能检测不到[9].同时HCV RNA还受进食的影响,易与血中脂质及脂蛋白结合,降低检出率[1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AT检测方法的完美。

另外由于NAT检测技术本身在技术和设备上要求较高,且耗时、实验步骤较多(其中任何步骤出现问题均影响其检出),因此该方法也容易因污染而出现假阳性,难以在常规工作或基层实验室推广,限制了其应用的普遍性。

NAT 检测技术同为检测HCV RNA,但不同的厂商发展出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其中PCR 技术发展得最为迅速,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最早的是 RT-PCR,然后是套式PCR,现在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不断提高,且实现了全自动定量检测。

最新的NAT研究有环介导等温基因扩增技术(LAMP)以及基因芯片技术[11,12],由于LAMP技术操作简单,且无需特殊仪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HCV抗原的检测目前报道有两类HCV抗原包括非结构抗原和核心抗原的检测可作为HCV感染的指标。

血清中HCV抗原的检测有利于 HCV感染患者的早期发现,特别是某些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和某些不产生抗体的携带者。

HCV 核心抗原与 HCV RNA的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HCV复制的标志[13]. 近年来对HCV抗原的检测方法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关键点在于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剂的研究。

近期美国Ortho公司已推出了用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或定量检测血清样品中总的或游离的HCV核心抗原ELISA试剂盒,与RT-PCR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对实验环境要求较低以及假阳性率低等特点,在临床上可用于HCV血清学转换前的早期急性丙型肝炎诊断、抗-HCV 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分析以及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症追踪分析等[14].HCV核心抗原存在的时间较短(约27——70d),所以HCV核心抗原的检测还要结合抗-HCV的结果。

同时HCV核心区基因的变异也可能影响了HCV核心抗原的检测,比如HCV核心区49位氨基酸的突变就降低了抗原测定的敏感性[15].改进现行试剂盒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克隆抗体对于天然抗原的构象表位的亲和力。

对于非结构蛋白的检测主要为NS3、NS4和NS5位点的蛋白[16],由于这部分蛋白出现变异的概率较大,目前仅见报道。

4 同时检测抗-HCV和HCV核心抗原联合检测抗原抗体的思路是HCV筛查试剂盒和血清学检测的发展方向。

目前主要把HCV核心抗原和外周蛋白抗体及部分核心抗体相结合的检测试剂盒[17].HCV核心抗原是HCV感染者体内出现的早期感染指标,几乎与HCV RNA同时出现,核心抗原和HCV RNA的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

HCV核心抗原检测用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或定量检测血清样品中的HCV核心抗原。

该方法不受被检测样品中抗-HCV的干扰,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可用于HCV早期急性丙型肝炎诊断,抗-HCV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分析以及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症追踪分析[18].目前已有两家商品化的试剂盒面世,但是这两种试剂盒都使用两步检测,而且检测时间都较长(超过2h),不利于快速的筛查和POCT工作。

另外这两种试剂盒都不能区分阳性样本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情况,不利于进一步分析病情。

综上所述,无论HCV检测技术的怎么发展,都必须秉着快速、准确和有效这些原则。

由此可以预测未来HCV检测技术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要求技术上的快速、精确反应 HCV感染状况的检测,降低假阳性的概率,使人们尽早发现病情。

另一方面是有助于治疗HCV和疗效观察的检测,不断优化治疗HCV的方法,争取早日研究出治疗HCV的疫苗。

对于第一种方向,人们较为容易理解,因为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HCV检测的灵敏度逐步提高,HCV感染的“窗口期”将不断缩短。

第二种方向也是当前分子诊断领域的方向,人们可以通过新的检测方法或是几种 HCV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从而给予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贺秋。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技术国内外临床研究应用情况[J].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汇编,1-8. [2] 买制刚。

丙型肝炎临床检验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90-191. [3] 张贺秋,王国华,陈坤,等。

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试剂的初步临床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 8(1):12-13. [4] 王福生。

ELISA和PCR法筛查无偿献血者结果的分析[J].细胞与免疫学杂志。

2010,26(4):398. [5] 谢立,吴晓东。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7):884—886. [6] 魏葆,李金明。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检中抗原表位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2):955-957. [7] 邵圣文,武文斌,于建国,等。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抗原性及患者血清F抗体流行率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 14(12):890-893. [8] Castillo I,Rodrí guez-I?igo E, Bart oloméJ,et alHepatitis C virus replicate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patients with occult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Gut,2005,54(5):682-685. [9] 陈朝霞,闵保华,陈延平。

影响HCV-R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因素及其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 28(02):175-176. [10] Yatsuhashi H,YanoM.The present state and problems of HCV blood screening system in blood products[J].Nippon Rinsho,2001,59(7):1303-1307. [11] 李启明,马学军,周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