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成才之道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邵飘萍故居寻迹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三一八示威、国民革命,邵飘萍参与其中;李大钊、毛泽东、高君宇、鲁迅、冯玉祥,是邵飘萍的战友;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是邵飘萍的冤家对头。
邵飘萍当年的革命活动概括成一句话:重大事件必有他的身影,著名人物总会和他牵连。
他用自己的辣手担起了社会的道义,可是,却也因此而使他成为民国以来第一位被公开枪杀的新闻记者。
文:陆杨邵飘萍故居寻迹21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一条魏染胡同,胡同北起南柳巷,南到骡马市大街,明朝时叫魏阉胡同,传说魏忠贤曾在此居住,清末改为现名。
在胡同的中部,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这里便是魏染胡同30号。
大门口两侧是典型的欧式石柱,门口上方建有观光阳台,这里既是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是邵飘萍亲笔题写的。
传说邵飘萍当年住在二楼北头,他把向阳的房间都让给普通编辑了。
如今的小楼已经有些残破了,楼后的小院里也建满了临时建筑,只能从古旧的窗棂和斑驳的石柱上揣摩过去的岁月了。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从明代义士杨椒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著名诗句中,提炼出“铁肩辣手”四个字,挥笔大书,挂在报社办公室内。
这意思十分明白:“辛辣”是《京报》的特色。
邵飘萍出身贫寒,从小在金华长大。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903年邵飘萍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他曾多次参与反清起义活动,两次死里逃生,亦曾参加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的南社。
邵飘萍新闻实践启示——从通讯员到著名报人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高岚岚,《中华英才》半月刊社记者。
邵飘萍不仅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闻学者,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即使在现代科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革新的情况下,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理论观点,勇于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始终是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邵飘萍从一个通讯员成长为著名报人,他身上不懈努力、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激励人心,值得一代代学子,尤其是新闻战线的后辈学习。
一、邵飘萍生平及评价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
13岁中秀才,1902年入浙江高等学堂。
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2年担任《汉民日报》主编,以才华过人受到同行爱重,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
因抨击袁世凯入狱,被营救后赴日,建立东京通讯社。
1915年回国,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与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作斗争。
袁失败后,受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1916年,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1926年4月18日奉系军阀进入北京,他于4月24日被捕,4月26日凌晨被害。
邵飘萍是忠诚的爱国者。
正是在救国救民的战斗中,邵飘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京报》出版纪念马克思诞生105周年特刊、悼念列宁逝世特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量报道工人运动。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除了办报外,还为党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帮助印刷与发行报刊及宣传品,协助党培养新闻工作干部等。
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在一次谈话中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铁肩辣手,快笔如刀”

“铁肩辣⼿,快笔如⼑”铁肩辣⼿,快笔如⼑说到当代著名的记者,如⼤家所熟知的⽩岩松,马德兴,然⽽要说到记者职业的开拓者,那便是⼈称“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当时所处的年代是光绪年间,当时的清政府真可谓是“清政腐”,袁贼称帝,世道⿊暗,然邵飘萍不畏强权,以其“⼀针见⾎”的⽂章报道,⽭头直指袁世凯与张作霖等卖国贼。
但是⼀⼈之⼒⽆法推翻⿊暗的统治,遂被捕⼊狱,飘萍⾃⼰回忆道:“忽忽三载,⽇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
”出狱后,他不得不逃往国外学习,即便这样,他还是经常为国内报纸写评论。
随后因袁世凯称帝,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争。
袁贼死后,飘萍被聘为特派记者,不惜冒着⽣命危险,深⼊实际采访,将事实公布于众。
其⽂章真实、⽣动、深刻、犀利,有独到之处,遂风靡⼤江南北。
⽽后飘萍揭发了张作霖的种种恶⾏,于是张作霖对其恨之⼊⾻,并利⽤奸计将邵飘萍逮捕,处以死刑。
⾏刑前,邵飘萍仰天⼤笑,从容就义。
飘萍这⼀⽣嫉恶如仇,与⿊暗统治作殊死⽃争,享年四⼗岁。
然⽽要说到邵飘萍的⼩时候,其才⽓常令⼈赞叹不已:从⼩便能背诵《史记》全⽂,⼗⼆岁考中秀才,随后进⼊曾经的浙江⾼等学堂如今的浙江⼤学就读。
由于晚清局势动荡,使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也为之后在新闻事业上崭如锋芒埋下了伏笔。
“铁肩担道义,妙⼿著⽂章”乃是对新闻记者最⾼的称赞,然⽽飘萍却以其独特的想法,将“妙⼿”改成了“辣⼿”⽤于⾃勉,这更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事宗旨。
飘萍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批批优秀的学⽣,这其中就有⽑泽东。
⽑泽东常感慨邵飘萍⽼师对他影响极⼤,并在新中国成⽴之际,亲⾃批⽰追认邵飘萍为⾰命烈⼠,并称其道:“他是⼀个⾃由主义者,⼀个具有强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
”飘萍,你⽤你的⽣命与⿊暗统治的恶势⼒作⽃争;你⽤你的⽂字⼒量改变了祖国悲惨的命运,你⽤你的铮铮铁⾻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飘萍⼀⽀笔,胜抵⼗万军”,你作为新闻界的先驱者,昭⽰了中国新闻的⾃由,也为我们树起了⼀块鲜明的路标。
邵飘萍

邵飘萍的《京报》起起落落
1.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了独立报纸《京报》。 2.1919年8月,安福系籍口《京报》侮辱政府,派军警包围了《京报》社,潘公弼遭 拘禁,邵飘萍出走日本,《京报》第一次被封。 3.1920年下半年,安福系因在直皖战争中的失败而倒掉,邵飘萍与《朝日新闻》社提 前解约回归国,并于9月17日复活《京报》。 4.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因言获罪被军阀杀害,《京报》再次停刊。 5.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垮台,汤修慧即于同年6月12日再次复活《京报》。 6.“七七事变”之后,汤修慧毅然关闭《京报》,抛弃全部家财、产业,逃出北京, 《京报》也随之终结。 7.抗战胜利后,汤修慧回到北京,短暂地续办过一段时间,因负债累累,只好将报馆 抵押出去,《京报》又一次停刊,并再也没有恢复过。
邵飘萍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பைடு நூலகம்
邵飘萍简单介绍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对邵飘萍的评价 个人感想
1 邵飘萍简单介绍
邵飘萍个人介绍
人物思想
邵飘萍之死
中 文 名 邵飘萍 别 名 邵振青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 出 生 地 浙江金华东阳 出生日期 1886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 1926年4月26日 职 业 新闻媒体 毕业院校 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首创“北京新闻编译社” 创办《京报》
模板来源: /Template/Home.shtml
邵飘萍之死的直接起因,是他促成了郭松龄1925年11月24日东北军倒戈的滦州事变 和郭、冯(玉祥)联合。他在《京报》发表了大量支持他们的新闻、评论。12月7日 ,他出了一大张二整版的《京报特刊》,全是最近时局重要人物的照片,每个人物 后面都有邵飘萍的评语。他不断发表报道、时评赞颂郭松龄,历数张作霖的罪状, 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
学习邵飘萍有感

学习邵飘萍有感浅议记者的人脉关系学习“铁肩辣手”一代报人邵飘萍有感众所周知,邵飘萍是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近日,通过我们小组对邵飘萍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让我对以邵飘萍的代表的记者的这个行业特别是该行业的一些人际交往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知道,记者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具有“一代报人”、“铁肩辣手”之称的邵飘萍,他的的交际圈更是广泛。
交际广泛,才会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也才能够采访到更多的人和事。
邵飘萍就是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对于被他经常痛骂的政界要人,邵飘萍也非常重视和他们的交情。
他这个人出手大方,又讲排场,经常宴请一些官僚政客。
边吃饭、边喝酒、边高谈阔论,往往酒意正酣的时候,机密也就不经意地吐露出来了。
一次,邵飘萍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内阁成员、府院秘书长。
就在他们兴致勃勃、海阔天空的时候,邵飘萍却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准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在门外等候,消息随写随发,宴会还没有终止,消息就已经到达上海。
暂且不说邵飘萍的这种“敌友不分”的交友原则正确与否,延伸到今日,对于记者个人乃至新闻媒体来说,关系多、人脉广是职业特性使然。
因为采访,就需要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色人等打交道,在年长月久的交往中自然积淀成为一种人脉资源,而且很可能进化为具有私人感情色彩的“核心圈”。
当然,这种人脉资源对于记者工作而言,是媒介正常运作所必须的,也是维系媒体获得信源、沟通渠道的关键要素。
不难想象,一个内向孤僻、独往独来的记者,怎么获得富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又怎么与被采访者交流自如?人脉关系看不见,摸不着,人脉关系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
邵飘萍简介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

邵飘萍简介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早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芝英考寓(今浙江省金华市樵楼巷)。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4岁考取秀才。
父亲邵坦懋(邵桂林),清代廪贡生,以开设“歇家”(当时打官司人的寓所)和教私塾为业,兼营养鹿,家境渐裕。
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报业生涯1912年,赴杭州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应《申报》社长史量才之邀,继黄远庸之后,北上来京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同时创办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1918年正式辞去《申报》聘约,创办《京报》。
同年10月5日,《京报》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38号创刊。
在编辑部亲手书写“铁肩棘手”(“棘手”一作“辣手”)四个字,摘自于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临刑诗句。
其间客座讲学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听课人中有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毛泽东。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是年8月,遭受通缉,报馆被查封。
赴日避难,受聘于大阪《朝日新闻》。
流亡期间,撰写五万字的《新俄国之研究》一书,介绍了布尔什维克、列宁和苏维埃政权。
1920年直皖战争后,安福系政府垮台,重返北京并复刊。
新址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
1920年,他又写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两书,介绍俄国列宁主义。
赞助罗章龙编的《非宗教论》一书的印刷。
1925年积极报道五卅运动。
1926年积极报道三·一八惨案被政府通缉。
办报过程中与李大钊、罗章龙、鲁迅、冯玉祥过往密切。
冯玉祥曾言:飘萍一枝笔,抵过十万军。
反奉战争中,支持冯玉祥策动奉军主力郭松龄倒戈。
被处决1926年4月奉天军入京,邵飘萍未听鹿钟麟三次敦促,留在北京,后躲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避难。
“铁肩辣手”邵飘萍

“铁肩辣手”邵飘萍作者:李桂华岳博伟来源:《前线》2022年第09期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有一幢灰色的二层小楼,楼门正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这里就是京报馆旧址,是革命志士和传奇报人邵飘萍曾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进入馆内,一座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字的影壁赫然矗立。
馆内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京报》和京报馆的发展历程、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邵飘萍生平事迹。
观尽展览,一段热血激昂的报人奋斗史便浮现在人们眼前。
新闻救国初涉报业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少年时的邵飘萍聪慧好学,14岁便考中秀才。
1906年,他考入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在杭州读书期间,邵飘萍对新闻报刊有了初步了解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开始为《申报》撰写通讯,还曾尝试与同学一起在校内办报。
可以说,在学生时期,邵飘萍就已经将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新闻事业,树立起新闻救国的志向。
辛亥革命后,邵飘萍将理想付诸实践,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
1911年,邵飘萍与人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
他提出:“《汉民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并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北洋政府的腐败。
邵飘萍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招致浙江当局的强烈不满。
受此影响,从1911年到1913年,邵飘萍三次被捕。
他后来回忆:“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
”即使遭受这样的挫折,邵飘萍仍然初心不改、坚持斗争,继续与反动当局抗争。
1914年,邵飘萍前往日本留学。
学习之余,他依然关心国内形势发展,参与组织了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各家报纸提供新闻资讯。
1915年,在获知中日正秘密交涉“二十一条”的消息后,邵飘萍随即撰写报道发往国內。
他的报道使国内各界迅速了解了事件的真相,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国内反对“二十一条”的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笔为枪创办《京报》1916年,邵飘萍回国,继续投身报业。
邵飘萍

目的要求:要求了解邵飘萍的生
平经历,掌握邵飘萍的新闻采访 艺术,理解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重点难点: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 术
一、走上新闻救国不归路的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 镜清,后改名振清,笔名飘萍,阿平、 青萍、素昧平生等。
飘萍:人生如断梗飘萍,有何不可
(五)《京报》的创办:于1918年10月5日问 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 “公平真确”是办报的理念和宗旨 《京报》 “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 副刊和附刊多 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 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而遭查 封。 1918参与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期间,代主持《甲寅》杂志
3、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保护新闻 自由。
参考文献
新华出版社编《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欣赏》,新华 出版社,2003年 夏林根《近代中国名记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解国记《中外新闻轶事》,郑州 文心出版社,1989 年 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林溪声 张耐冬《邵飘萍与《京报》》,中华书局, 2008年 乔云霞《“铁肩辣手”邵飘萍》采.写.编 2005年5期 张引 姜换龙《邵飘萍采访心理学运用艺术初探》, 《今日南国》,2009.8
以立论尖锐而著称
“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
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也” 1913.8.10“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 嫌疑罪 查封报馆,逮捕邵飘萍 (其间)被捕三次,下狱九月。
(三)东渡日本——坚定新闻救国的信念
就读于法政学校 东京通讯社: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创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飘萍的成才之道
【摘要】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办报活动;历史贡献
【正文】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
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1]
一、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活动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那么, 什么是报业的独立:即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 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他认为, 新闻事业传递消息应该是“一切利害有关之消息”,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 是“国民舆论代表”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的报业, 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新闻舆论也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报业经济, 应该摆脱资本的控制, 经济独立的途径是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使“社会中人人皆属股东”。
报社公职人员同样应该“保有职务上精神上之自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独立的思想和纯正的道德品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 无冕之王”持正确的立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
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
他认为, 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 乃是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 , 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无所谓思想民主、言论自由。
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或沦为反动党派、军阀派系的报纸或者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
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领导革命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邵飘萍于1922年10月5日在《京报》创刊时, 提出了“监督政府” , 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
他的办报思想在顺应新文化潮流、冲击封建言论专制方面,作用是积极的。
(二) 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职业素养,邵飘萍认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门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
这样的思想无论对于我们的新闻研究,还是新闻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
邵飘萍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
他认为报纸的重要职能是“报告新闻”,而新闻必须“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2],“凡是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
[3]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
邵飘萍还十分重视记者采访能力的培养。
他自己就具有十分高超的采访艺术,要求记者时时处于角色之中,要有“新闻鼻”、“新闻脑”,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三)致力于新闻事业改革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他从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从开始办报的第一天,他就致力于新闻改革,在新闻写作、编辑、采访和报纸经营管理方面,邵飘萍都有不少的建树。
邵飘萍的采访思想和采访技能,曾经使新闻界同行为之叹服。
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
在总结采访经验时,邵飘萍提出记者必须细致、机警、敏捷,有很强的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在新闻通讯写作上,邵飘萍使用的是一种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的体裁,他的文章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在编辑工作上,邵飘萍也有不少改革。
他非常注意标题和版面的安排。
他所主办的《京报》,栏目众多,新闻通讯和评论结合紧密,标题多行多层次,在当时报纸死板的情况下,《京报》的异军突起,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改革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四)社会进步的参与者。
邵飘萍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揭露政治黑暗,抨击最高当局,多次在重大历史关头推动历史的发展。
1915年1月18日,日本外相将企图变中国为日本保护国的“二十一”条面交袁世凯,并且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谈判。
这一消息首先在外国报纸上披露,邵飘萍得知后,立即驰报国内。
国内民众悲愤交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并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五四前夕,邵飘萍出席北大的会议,向青年学生介绍了巴黎和会的经过和决议,激动的说:“中华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该挺身而出……并举行五四运动,邵飘萍是发起者之一。
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旗帜鲜明地反对段棋瑞,拒绝“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他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的滔天罪行……,邵飘萍的这些态度都对大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难怪冯玉祥要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4]
二.邵飘萍的贡献。
邵飘萍之于中国的贡献主要在新闻和政治两个方面,在新闻方面,他创办《京报》,提出“每顺世界进步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
崇拜真理,反对武力”的《京报》持论之精神;抨击时政,不平则鸣,坚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在新闻学术方面,他提出报纸应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对新闻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政
治方面,他依靠报纸舆论的力量干预政治,改变祖国贫弱面貌,以一支辛辣的笔搅动整个社会思潮,牵动各界情绪,笑傲苍穹。
浅浅读了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揭露时局变幻,政治斗争的大事,且毫无顾忌,开门见山,直抒己见;笔端感情丰富,充满救国救民的热情,极具感染力;文笔犀利,似乎每一个字都能在那些无耻政客的身上划下深深的口子,将他们暴露无疑。
冯玉祥将军说:“邵飘萍一个字抵得过千军万马”此言得之。
因而当时的各界“名流”无不对其恨之入骨,最终造成了他被奉系军阀杀害的惨剧。
比之今日,不觉汗颜。
当今社会言论较那个时代而言堪称自由,各方面的条件也好的多,记者的社会地位,人身保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却罕见一些如邵飘萍般不畏强权,坚持事实的记者。
反而,那些极尽谄媚之态,为了金钱而舍弃真理的记者并不鲜见。
而且记者写作模式大多过于套话,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连记者自己都难以区分。
这不仅是时代的原因,更是报人或者记者本身的原因。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本能的有一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去指引他们,让他们担负起整个民族的兴衰,去承担起整个民族的责任。
而且这些报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残破不堪的现状都使他们无法甘于平庸,匍匐于强权之下,他们大多把办报当做实现国家振兴,开学习邵飘萍等报人的办报思想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报业的终生认同感,真心实意的为社会做一些事,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争他人之不敢争,而不为金钱利益或者暴力强权所动,心中惟存正义与真理,这便是一个报人所该拥有也必须具有的品德。
邵飘萍最大的贡献便是启发了我们后一代的新闻从业者,交给新闻业者么么应持何种的新闻思想,应坚持何种的道德底线,应该坚持新闻记者的本分,不屈不挠,服务于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1]埃德加·斯诺[美],《西行漫记》[M],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P228.
[2][3]孙晓阳,新闻界人物(一)[M],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P88. [4]胡晓,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O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