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棘手邵飘萍
历史趣闻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导语: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邵飘萍怎么死的?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
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_兼论其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示

交往,有时只是一面之交,因此第一面 的印象是重要的。 他很重视对方对记者 的直觉印象以及心理反映。 如记者的衣 着、 言谈举止是否可以使对方产生好 感、甚至是信任感,因而乐于与记者配 合完成采访任务等。 邵飘萍在记者的外 观方面曾做出如这样的要求:“容貌要 整洁与高尚, 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 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 之作风”。 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正是迎合 受访者心理需要而制定的。 “一望而为 正派之人、避纨绔子弟之作风”是为了 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 受访者心中建立安全感,这样,受访者 更容易畅所欲言。 在言谈举止方面,也 有独到的见解。 “外交记者对人之交际 态度,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有之。 和蔼令人可亲, 庄严令人爱敬而不轻 视;机警令人知其不可欺;沉着令人知 为勤恳笃实,对人毫无恶意。 ”同时,“记 者又必须了解不同阶级、阶层、党派、职 业的采访对象在特写环境中,对事件的 态度、反应,揣摩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自 觉或不自觉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故外 交记者之活动, 不可不多结识个人朋 友,如政界之重要人物。 如与有个人的 友谊,谈话之顷,彼此皆无资格之障碍 (如与国务院总理谈话, 吾人不视彼为 国务院总理, 彼亦不视吾人为新闻记 者),则必能打破若干秘密与嫌忌。 ”这 也是邵飘萍利用朋友之间无戒备的心 理特征达到采访的目的。 “当黎段争衡, 院府风潮正烈之日,有一次段氏忽辞职 而赴天津,政界陡起极大风波,而外人 均莫测此事动机何原因而致此。 段既赴 天津,各方纷纷赴京挽劝,黎亦表示尊 重内阁,段乃奏凯回京。 其时已为晚间 十 一 时 半 …… 将 此 项 详 情 插 入 要 闻 栏 内,第二日报遂售罄,引起阅者之极大 兴味,设使当时稍无勇气,即错过机会 矣。 ”⑨邵飘萍这里也恰好利用段祺瑞欲 借报纸发表见地、 炫耀胜利的心理,深 夜求见,所以一举成功。 又如:“继又泰 然与谈他事,由近而远,由小而大,似绝 无探听新闻之意, 且凡事不持异议,不 示意见,皆作首肯之态度,俾得尽言。 吾 人胸中,自有经纬,取舍井然,双目炯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邵飘萍故居寻迹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三一八示威、国民革命,邵飘萍参与其中;李大钊、毛泽东、高君宇、鲁迅、冯玉祥,是邵飘萍的战友;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是邵飘萍的冤家对头。
邵飘萍当年的革命活动概括成一句话:重大事件必有他的身影,著名人物总会和他牵连。
他用自己的辣手担起了社会的道义,可是,却也因此而使他成为民国以来第一位被公开枪杀的新闻记者。
文:陆杨邵飘萍故居寻迹21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一条魏染胡同,胡同北起南柳巷,南到骡马市大街,明朝时叫魏阉胡同,传说魏忠贤曾在此居住,清末改为现名。
在胡同的中部,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这里便是魏染胡同30号。
大门口两侧是典型的欧式石柱,门口上方建有观光阳台,这里既是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是邵飘萍亲笔题写的。
传说邵飘萍当年住在二楼北头,他把向阳的房间都让给普通编辑了。
如今的小楼已经有些残破了,楼后的小院里也建满了临时建筑,只能从古旧的窗棂和斑驳的石柱上揣摩过去的岁月了。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从明代义士杨椒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著名诗句中,提炼出“铁肩辣手”四个字,挥笔大书,挂在报社办公室内。
这意思十分明白:“辛辣”是《京报》的特色。
邵飘萍出身贫寒,从小在金华长大。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903年邵飘萍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他曾多次参与反清起义活动,两次死里逃生,亦曾参加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的南社。
“铁肩辣手,快笔如刀”

“铁肩辣⼿,快笔如⼑”铁肩辣⼿,快笔如⼑说到当代著名的记者,如⼤家所熟知的⽩岩松,马德兴,然⽽要说到记者职业的开拓者,那便是⼈称“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当时所处的年代是光绪年间,当时的清政府真可谓是“清政腐”,袁贼称帝,世道⿊暗,然邵飘萍不畏强权,以其“⼀针见⾎”的⽂章报道,⽭头直指袁世凯与张作霖等卖国贼。
但是⼀⼈之⼒⽆法推翻⿊暗的统治,遂被捕⼊狱,飘萍⾃⼰回忆道:“忽忽三载,⽇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
”出狱后,他不得不逃往国外学习,即便这样,他还是经常为国内报纸写评论。
随后因袁世凯称帝,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争。
袁贼死后,飘萍被聘为特派记者,不惜冒着⽣命危险,深⼊实际采访,将事实公布于众。
其⽂章真实、⽣动、深刻、犀利,有独到之处,遂风靡⼤江南北。
⽽后飘萍揭发了张作霖的种种恶⾏,于是张作霖对其恨之⼊⾻,并利⽤奸计将邵飘萍逮捕,处以死刑。
⾏刑前,邵飘萍仰天⼤笑,从容就义。
飘萍这⼀⽣嫉恶如仇,与⿊暗统治作殊死⽃争,享年四⼗岁。
然⽽要说到邵飘萍的⼩时候,其才⽓常令⼈赞叹不已:从⼩便能背诵《史记》全⽂,⼗⼆岁考中秀才,随后进⼊曾经的浙江⾼等学堂如今的浙江⼤学就读。
由于晚清局势动荡,使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也为之后在新闻事业上崭如锋芒埋下了伏笔。
“铁肩担道义,妙⼿著⽂章”乃是对新闻记者最⾼的称赞,然⽽飘萍却以其独特的想法,将“妙⼿”改成了“辣⼿”⽤于⾃勉,这更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事宗旨。
飘萍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批批优秀的学⽣,这其中就有⽑泽东。
⽑泽东常感慨邵飘萍⽼师对他影响极⼤,并在新中国成⽴之际,亲⾃批⽰追认邵飘萍为⾰命烈⼠,并称其道:“他是⼀个⾃由主义者,⼀个具有强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
”飘萍,你⽤你的⽣命与⿊暗统治的恶势⼒作⽃争;你⽤你的⽂字⼒量改变了祖国悲惨的命运,你⽤你的铮铮铁⾻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飘萍⼀⽀笔,胜抵⼗万军”,你作为新闻界的先驱者,昭⽰了中国新闻的⾃由,也为我们树起了⼀块鲜明的路标。
历史趣谈一人独斗三大军阀的民国传奇人物 铁肩辣手邵飘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人独斗三大军阀的民国传奇人物铁肩辣手邵飘
萍
导语:邵飘萍的传奇人生路有这么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以手中的如椽巨笔,独斗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三大军阀,直至献出了生命,演绎了一段令人
邵飘萍的传奇人生路
有这么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以手中的如椽巨笔,独斗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三大军阀,直至献出了生命,演绎了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民国传奇。
他,就是邵飘萍。
邵飘萍生于1886,浙江东阳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
独斗袁世凯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颁告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此倒行逆施激怒了那些志在民主与共和的仁人志士,一时间天怒人怨。
上海新闻界群情激昂,决定以笔为戈,对袁世凯进行口诛笔伐。
然而,由谁来打响对袁称帝的第一枪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邵飘萍。
于是他们电邀邵飘萍火速归国。
邵飘萍当然不会怯阵,更无推辞,他接讯后火速回到上海,鞍马未解,便挥动如椽巨笔,撰写了时评《预吊登极》发于报端:“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
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
生活常识分享。
邵飘萍

邵飘萍的《京报》起起落落
1.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了独立报纸《京报》。 2.1919年8月,安福系籍口《京报》侮辱政府,派军警包围了《京报》社,潘公弼遭 拘禁,邵飘萍出走日本,《京报》第一次被封。 3.1920年下半年,安福系因在直皖战争中的失败而倒掉,邵飘萍与《朝日新闻》社提 前解约回归国,并于9月17日复活《京报》。 4.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因言获罪被军阀杀害,《京报》再次停刊。 5.1928年,北洋军阀政府垮台,汤修慧即于同年6月12日再次复活《京报》。 6.“七七事变”之后,汤修慧毅然关闭《京报》,抛弃全部家财、产业,逃出北京, 《京报》也随之终结。 7.抗战胜利后,汤修慧回到北京,短暂地续办过一段时间,因负债累累,只好将报馆 抵押出去,《京报》又一次停刊,并再也没有恢复过。
邵飘萍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பைடு நூலகம்
邵飘萍简单介绍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对邵飘萍的评价 个人感想
1 邵飘萍简单介绍
邵飘萍个人介绍
人物思想
邵飘萍之死
中 文 名 邵飘萍 别 名 邵振青 国 籍 中国 民 族汉 出 生 地 浙江金华东阳 出生日期 1886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 1926年4月26日 职 业 新闻媒体 毕业院校 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首创“北京新闻编译社” 创办《京报》
模板来源: /Template/Home.shtml
邵飘萍之死的直接起因,是他促成了郭松龄1925年11月24日东北军倒戈的滦州事变 和郭、冯(玉祥)联合。他在《京报》发表了大量支持他们的新闻、评论。12月7日 ,他出了一大张二整版的《京报特刊》,全是最近时局重要人物的照片,每个人物 后面都有邵飘萍的评语。他不断发表报道、时评赞颂郭松龄,历数张作霖的罪状, 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
名记者喋血案:邵飘萍被杀的来龙去脉

名记者喋血案:邵飘萍被杀的来龙去脉从辛亥革命之始,民国新闻界人士形成了言论自由的共识。
民国初年,新闻管制是相当宽松的,这与当时的新闻界人士一直坚持不懈地争取言论自由是分不开的。
而后几十年,有关政府规制言论自由的具体尺度,却随着政局的波澜起伏反反复复,新闻独立的土壤越发的贫乏,但也无法遏制那些追求新闻自由者的脚步,对于他们而言,为了理想,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邵飘萍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记者、报人之一。
理想的起点谈到近代新闻史,邵飘萍是一个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人物。
邵飘萍于一八八六年十月十一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在浙江东阳。
原名振青,飘萍是他后来改的,意寓“人生如断梗飘萍”。
邵飘萍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从小表现出自己超人一等的学习天赋,十四岁便考中秀才,后来的学业之旅也很顺利。
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1909年邵飘萍大学毕业回到金华,在母校教历史、国文。
他除教书外,对文字十分感兴趣,经常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
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
慢慢地,邵飘萍对报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自己也办一份报纸,用手中的笔去真实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新闻来实现自己救国的抱负。
邵飘萍真正的事业起点,是在1911年成为《汉江日报》的主笔。
后来谈起自己从业新闻界是这么说的:“因此关系,辛亥革命之岁,遂与杭辛斋君[1]经营浙江之汉民日报。
”[2]1912年春,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
从此,邵飘萍就开始大展身手,逐渐闻名于报界。
报界全才邵飘萍当时被称为是报界的“全才”,各个方面都能胜任。
方汉奇先生评价邵飘萍时说其人是少有的一个新闻界的“多面手”。
他比史量才、汪汉溪多几分文采,比黄远生、刘少少又多几分组织和治事的能力,像他这样的“全才”,当时是不多见的。
邵飘萍简介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

邵飘萍简介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早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芝英考寓(今浙江省金华市樵楼巷)。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4岁考取秀才。
父亲邵坦懋(邵桂林),清代廪贡生,以开设“歇家”(当时打官司人的寓所)和教私塾为业,兼营养鹿,家境渐裕。
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报业生涯1912年,赴杭州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应《申报》社长史量才之邀,继黄远庸之后,北上来京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同时创办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1918年正式辞去《申报》聘约,创办《京报》。
同年10月5日,《京报》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38号创刊。
在编辑部亲手书写“铁肩棘手”(“棘手”一作“辣手”)四个字,摘自于明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临刑诗句。
其间客座讲学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听课人中有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毛泽东。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是年8月,遭受通缉,报馆被查封。
赴日避难,受聘于大阪《朝日新闻》。
流亡期间,撰写五万字的《新俄国之研究》一书,介绍了布尔什维克、列宁和苏维埃政权。
1920年直皖战争后,安福系政府垮台,重返北京并复刊。
新址在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
1920年,他又写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两书,介绍俄国列宁主义。
赞助罗章龙编的《非宗教论》一书的印刷。
1925年积极报道五卅运动。
1926年积极报道三·一八惨案被政府通缉。
办报过程中与李大钊、罗章龙、鲁迅、冯玉祥过往密切。
冯玉祥曾言:飘萍一枝笔,抵过十万军。
反奉战争中,支持冯玉祥策动奉军主力郭松龄倒戈。
被处决1926年4月奉天军入京,邵飘萍未听鹿钟麟三次敦促,留在北京,后躲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避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次,内阁讨论金佛郎案,所谓佛郎,就是法郎在 当时的译名,庚子赔款中法国部分本来可以用纸币来赔偿, 但是法国国内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于是法国要求中国用黄 金代替纸币,于是中国因此而多支付了八千万元。在这次事 件中,是严禁记者列席的,但是邵飘萍不甘罢休,守候在会 场门侧。法国公使进入会场时,邵飘萍立即尾随。使门卫以 为是公使的随从,没有阻拦。第二天,关于金佛郎案的讨论 内容便见诸于报纸,引起民众的激愤。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 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 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 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 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 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 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 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 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
三、为民办报、为民请命 1912年,邵飘萍担任《汉民日报》主笔,自此,他开始真正 踏上“新闻救国”的道路,直到1926年4月26号被北洋军阀所杀害, 一生都在践行这“新闻救国”的理想,为民办报,为民请命。而 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保证有坚实的 群众基础,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邵飘萍“做戏”采访 1917年3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绝外交关系的决定在正式 公布以前,新闻界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就是邵飘萍。邵飘萍关于这 次事件的采访,正是运用了虚虚实实的做戏的方式。 事件发生前的某一天,邵飘萍正在国务院某秘书的办公室办事, 隔壁恰好是国务总理段祺瑞的办公重地。无意之中听到秘书打电话 通知美国公使,说段祺瑞总理下午三点将要到美国使馆去访晤。电 话立即触动了邵飘萍的神经,他马上联想到当时正值美国与德国断 交,为了孤立德国并且取代德国在中国的地位,美国拉拢中国,希 望两国采取一致行动。段祺瑞这时会晤美国公使,无疑是与中德关 系问题有关。邵飘萍这时候并没有急着去找段祺瑞和他的秘书,而 是抢先来到了美国使馆,以一个事内人的身份向一参赞询问两国要 人会见的目的和内容。邵飘萍一再表示自己不是局外人,只不过想 通过使馆是消息得到证实。在虚虚实实的采访中,邵飘萍又探听到 美国政府对驻京使馆的有关训令。之后,他立即赶回国务院采访段 祺瑞,同样向段表示自己是知情人,要了解中德断交的确切日期。 邵飘萍的采访圆满结束,政界要人不知不觉就被邵飘萍钻了空子, 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内幕新闻。
二、善于打交道,人脉广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广泛的人脉是关键。广泛就 意味着精英与渣滓都要认识,既要认识像李大钊等志同道合的人, 也要认识一些小人,这样的记者才能布下疏而不漏的信息网,才 能使自己的报道快人一步,报别人之不能报之事。所以,邵飘萍 “铁肩辣手”的另一面的私生活现在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史 上的邵飘萍风流倜傥、放浪形骸,也经常出入“八大胡同”,邵 飘萍的生活阔绰,从之前的豪华马车到后来的小轿车(部分理由 是为了采访到上层人物或者更好地打入上流社会),无不昭示着 邵在面子工程上的花费越来越大。邵飘萍还与袁世凯、张作霖、 郭松龄、冯玉祥等人关系甚密。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被捕,后经 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5年, 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 一条”,邵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国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 主笔,对袁世凯进行抨击。后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 《申报》的叫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间的丑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 《京 报》。 1919年“五四”运动时,激于爱国义愤,在《京报》上 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 府。报纸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 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 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在新闻教育 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 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新闻基础好,且信仰新闻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就确立了新闻报 国的思想。他阅读到大量的进步报刊,对梁启超的文章尤其 沉迷,立志成为名记者,并向《申报》投稿。天生的聪颖加 上后天的努力,使邵飘萍对新闻写作的驾驭超过了同龄人, 也使他渐渐开始受到其他著名办报人士的注意。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以生以 之。”这句话充分说明新闻已经成为邵飘萍的信仰,信仰的 力量是无比强大的。1926年邵飘萍坚持自己的新闻信仰,毅 然反对张作霖,纵使付出自己的生命。
模板作者:lxym148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及新闻经历 人物新闻思想主张 人物事业成功的原因 人物趣味逸事
人物历史评价
我的介绍 感谢语
2013-7-5
“邵苑墨洒笔舞梦,飘零乱世梦如空。萍飘《京报》血报国,新 闻全才贯苍穹。” 邵飘萍,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 《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 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开头的一首藏头诗,基本概括了邵飘萍一生的风风雨雨,他 有新闻梦,有以言论抨击旧政、拯救中国的梦,而在飘零的乱世他 的梦似乎空空如也,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虽然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他创办《京报》、自办通讯社、提出许多宝贵的新闻思想主张、写 下许多新闻著作,于是乎,人们称他为“新闻全才”,他在新闻界 的盛名如虹贯苍穹一般,如此响亮,很喜欢你们 哈哈哈哈哈……
谢谢你们 谢谢观赏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复 《京报》,并与徐宝磺一起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 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 1923年,叉在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同一课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采访以及报纸经营 问题。 1925年,孙中山北上准备召开国民会议,邵在《京报》 上刊登孙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国景仰之孙中 山先生”标题。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积极支持反帝反 军阀斗争,前此,他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和郭松林倒戈反 秦系军阀的行动,因而遭到奉系军阀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仅40岁的著名报人、《京报》 创办人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父子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 对邵飘萍的评价:“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 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 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张作霖杀 害了。”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 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 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 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 会责任心。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 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 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 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 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 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后人誉之 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 快笔如刀”等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 万军”的高度评价。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 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 市。十四岁中秀才,十八岁(1906 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府(浙江大学 前身)。在校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 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被聘 为该报特约通讯员。 1909年毕业后。回金华任中学 教员。 1912年到杭州与杭辛斋合作主 办《汉民日报》,任主编,经常在 报上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 行,对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和卖国 罪行,加以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