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汇总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汇总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及答案汇总

考试题型 满分100分

一、名解 (4×4分)

二、计算 (2× 7分)

三、作图 (1× 10分)

四、简答 (3×10分)

五、论述 (2×15分)

一、名词解释 (4×4分)

1、消费物价指数

CPI: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预测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对比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2、非计划存货

非计划存货投资也称为非意愿存货,是指由于没有销售而被迫持有的产成品存货。在GDP核算中,视为企业自己购买,计入GDP。非计划存货是实际投资的组成部分。

3、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5、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6、地下经济

“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一般是指逃避政府的管制、税收和监察,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地下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可谓无所不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

7、持久收入

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

8、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9、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APC=C/Y 10、边际投资成本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11、消费的跨时期替代

又称“跨时替代”。消费者将当期的消费推迟到下期,或者将下期的消费提前到当期的行为。

(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

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来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12、政府购买支出

所谓政府购买支出,指政府用于在市场上购买所购买性支出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是西方财政学按照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劳务直接交换为标准,进行财政支出的分类。它既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如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社会文教费、各项事业费等,也包括购买用于兴办投资事业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如基本建设拨款等。

13、平衡预算收支

平衡预算收支是指税收(T)全部用来购买支出(G)与转移支付(T R),

T=T R+G,

T-T R=T N(净税收)=G,此时叫平衡预算收支

14、所得税的自动稳定及功能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是在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

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来自国考指南】

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相应地自动减少。由于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税收增加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参考】

自动稳定器又称为“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

(2)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

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15、费雪方程式

【百度】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老师笔记】

货币只有一个用途,满足交易的需要

设Q→产量,P→价格,M→货币,V→周转率

M用于交易,有 M·V=P·Q

认为Q、V是常熟,上式只需解释P

货币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

结论:“一切物价现象都是货币现象”

16、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股票的流动性大于房地产。

流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

1.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

3.持有的到期投资(如固定利率债券);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个概念比较广,可以包括房产等)

5.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股票);

6.贷款和应收款项

17、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应量,r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支出,Y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如下:M↑→r↓→I↑→E↑→Y↑

18、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19、货币的投机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20、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21、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参考】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

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 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

出,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意味着当期的产出未能满足需求,产品市场供小于求。

22、货币政策的道义劝说问题

道义劝说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实施劝告,影响其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道义劝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

(2)中央银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力和手段;

(3)该国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道义劝说的作用在于:

第一,运用这种方式,减少采用强制性信用控制带来的令人不愉快的心理反映,有助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各种金融机构的长期密切合作关系;

第二,由于中央银行的利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利益相一致,因而在某些情况下,道义劝说的方式是有效的;

第三,道义劝说在质与量两方面均能起作用。

2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24、扩大的收入决定模型

扩大的收入决定模型,是基于简单收入决定模型的扩展,即在单独考察产品市场均衡的基础上,引入货币市场,考察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

25、LM曲线

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26、挤出效应

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政府支出挤掉私人投资)

政府支出↑→社会总支出↑→价格↑→供给↓→利率↑→私人投资↓

27、名义工资刚性

劳动者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确定后的不易变动性,叫名义工资刚性。

(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也就是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映出工资的实际水平,因为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可以因为物价的涨跌而降低或上升。

货币工资确定后的不易变动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水平一经确定,由于人们对收入的高期望值和工资决定企业、劳动者双方利益,使之难于向下浮动。工资刚性所体现的是工资易升不易降,易增不易减的特点。)

28、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29、基本凯恩斯总供给

它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30、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经济所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总需求反映了从需求角度看的收入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价格水平越高时,总需求越小,从而所对应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相反。

31、工资指数化

是指工人的货币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按照价格指数自动调节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是以工人的货币工资与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挂钩,并把具体挂钩的办法、挂钩指标的计算等通过法定形式或法规确定下来,以期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不受价格上涨的影响。)

32、通货膨胀的鞋耗成本

老师说的鞋耗成本,应该是皮鞋成本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皮鞋成本指的是在通货膨胀时,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会更倾向于持有更少的现金而将更多的钱存入银行,更多的是被迫兑换为其他国家货币。如此当要使用现金时,就需要去银行取款,或者兑换时就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持有现金少了就意味着需要增加跑银行的次数,这种多去几次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被经济学家形象的称为皮鞋成本——多磨点鞋底。就是说人们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各种资源。

33、货币幻觉

价格水平的变化决定了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价格水平越高,实际收入越低,消费水平越低。如果名义收入在增加,价格水平以更快速度上升,人们却忽视了实际收入下降而增加消费的现象,叫做“货币幻觉”。

34、凯恩斯式失业

周期性失业(衰退性失业)(凯恩斯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职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

35、菜单成本

改变价目表所产生的成本。“⑴改变菜单的直接成本;⑵改变菜单即改变信息,信息传送成本;⑶改变菜单有风险,接受者的反映是不一定的。”

36、理性预期假说

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做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1、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2、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3、经济当事人作出的预期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37、菲利普斯曲线

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公式为: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38、索洛稳态增长条件

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发展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所提出的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稳态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刚好等于新装备新工人的资本和折旧的总额 39、黄金率经济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菲尔普斯利用这一理论,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黄金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的内容是,欲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事实上,“黄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归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或以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如果目标是走上使每个工人的消费最大化的稳定增长道路,黄金律决定的数量是一个经济一开始应该选择的每个工人的资本量。

二、计算 (2× 7分)

1、算价格指数、

要确定基期(对比期)与预测期(观察期)。再次要确定篮子中产品与服务在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占总篮子的权重。所以,物价指数的分类

我们按照统计篮子的特征不同,将物价指数进行分类。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派氏指数

名义GDP与实际GDP

当年价格也称为即期价格、现期价格。

不变价格指基年价格。

名义GDP: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不变价格的)基年价格计算的该年GDP。

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

名义GDP包含了价格因素,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

消费物价指数CPI

2、算简单市场中的均衡收入

在总量经济中,始终都有: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首先,假定经济只有两部门,即只有家庭与厂商,那么社会总支出必然是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支出之和,即C+I;全部收入都必然是可支配收入,为C+S。所以,有C+S≡Y≡C+I,或者,储蓄S≡投资I。

其次,假定经济除了家庭与厂商外,还有政府的存在。设政府的收入为TN,那么社会总收入为C+S+TN;政府的支出为购买支出G,总支出为C +I+G,所以,有C+S+TN=Y=C+I+G。

再次,假设经济有四部门,设外国在本国获得的要素报酬及转移支付为Wt,这时,一国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获得的总收入就为C+S+TN +Wt。在四部门经济下,宏观经济的恒等关系就应该表达为:

C+S+TN+Wt=Y=C+I+G+NX

3、预算约束线和家庭的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假定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家庭的消费由持久收入水平决定。持久收入是相对于暂时收入而言的,是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如果不考虑利率因素,持久收入相当于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水平。

4、均衡收入和乘数

5、均衡收入

6、均衡收入

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是AD=AS

7、LM方程

LM方程是指当L=M(货币市场均衡)时,反映Y与i关系的函数

表明M=L时,Y与i成正方向变化(产品市场,利率越高,收入

越低)

8、用IS-LM方程求均衡解

均衡条件

(IS: LM:)

9、假定投资和储蓄是由下列等式所确定的,I=50-r和s=4r。如果经济封闭,利率、储蓄、投资和经常项目水平各为多少?

答:因为均衡时,投资=储蓄。联立解出利率,也就得出投资和储蓄。经常项目=储蓄-投资。所以,本身封闭经济,经常项目永远都是0。

10、用IS-LM模型算均衡收入

11、同上

12、知道总需求、总供给,算价格水平和产量

总需求=总供给

13、找出以下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生产函数为Q=3LK,劳动需求为

L D=10-2w/P,劳动力供给为L S=,问经济的资本存量固定在K=4的情况下,找供给曲线。

答: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二者求均衡,得出均衡劳动,代入Q=3LK。无论价格水平如果变化,总供给水平都是不变的,所以是古典总供给曲线。

17、通货膨胀率,费雪方程

货币只有一个用途,满足交易的需要

设Q→产量,P→价格,M→货币,V→周转率

M用于交易,有 M·V=P·Q

认为Q、V是常熟,上式只需解释P

货币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

结论:“一切物价现象都是货币现象”

18、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

贬值5%,通货膨胀10%,名义GDP40亿,实际GDP,40/115%

19、如果边际

三、作图 (1X 10分)

1、储蓄曲线、

反映储蓄与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叫储蓄函数。由于储蓄是收入的组成部分,所以收入增加,储蓄增加。设S为储蓄,Y为收入,s为边际储蓄倾向,即增加单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简写为MPS。如果收入为0,人们的消费不会为0,所以当收入为0时储蓄减少,且刚好等于自主性消费。故储蓄函数可以写为:S=﹣+sY。

我们也可以根据消费函数推导储蓄函数。因为Y=C+S,所以,S =Y-C,S=Y-(+bY),即S=﹣+(1-b)Y。当然,(1-b)=s。

关于边际储蓄倾向的说明: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单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MPC=。当△→0时,MPC=。不难理解,始终有0≤MPS≤1。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由于收入包括了消费与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对于S=﹣+sY,有f′(Y)>0,f〞(Y)>0。

还有一种储蓄倾向叫做平均储蓄倾向。即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占收

入的比率,简写为APS。所以,APS=。

(提问:平均储蓄倾向又叫做储蓄率。你可以对中国与美国的储蓄率进行比较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MPC与MPS、APC与APS之间的关系。

∵Y=C+S,∴+=1,即APC+APS=1;

∵△Y=△C+△S,∴+=1,即MPC+MPS=1。

储蓄曲线可以用下图表示。

S

C

45°

Y

C,S

Ca

﹣Sa

2、生命周期理论、

(1)假设条件

①人们讨厌消费的剧烈波动

②人们将会在一生中合理分配消费,从而防止消费的剧烈波动

③最初假定为没有遗产,没有储蓄利息。

(2)将生命周期划分为青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

在青少年时期,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高;

在中年时期,收入水平较高,消费水平较低;

在老年时期,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高。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t

净借方

净贷方

净借方

青少年时期

C,Y

C(消费)

Y(收入)

(3)解除假设③,可以得到消费不仅受收入影响,还会受财富的影响

α——单位财富变化时对消费的影响 (边际财富倾向)

β——MPC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WR——财富

Y c——年均收入水平

3、货币供给曲线、

i

M

M s

4、LM曲线、

i

M/L

M s

L

5、长期总供给曲线、

假设劳动市场是竞争的,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垂直于横轴的。这条总供给曲线叫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或古典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是:如果劳动市场竞争,工资弹性,那么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无论价格较低还是较高,名义工资都会调整到使实际工资等于充分就业的工资水平。所以,劳动市场总是能够在充分就业下出清。这时经济体投入的劳动必然是一个常数Lf,经济体的产出或供给水平就必然为Yf。所以以价格P为纵坐标,收入Y为横坐标,在劳动市场竞争、工资弹性下,无论什么样的价格水平上,都只有一个唯一的Yf。故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当然,如果我们解除约束条件,长期总供给曲线也是可以移动的。比如技术进步、经济体资本存量的增加都会导致LAS的向右移动。如图。

长期总供给曲线油价潜在总供给曲线。

可能向右移动:①技术进步;②经济体资本存量增加;③自然资源管制,增加自然资源投入。

一般形状的总供给曲线,又叫短期总供给曲线

6、AD-AS均衡、

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是AD=AS。包括了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两种情形,如图:

1图反映了AD=AS的短期均衡,这时可以求解价格与收入水平。

AS

y

P

AD

E

y0

P0

2图反映了AD=AS=LAS,这时表明经济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都是充分就业的。

AS

y

P

AD

LAS

y0

P0

2、需求与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总供给冲击

a、丰收与欠收的影响

如果经济体出现丰收,A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从而收入增加,价格下降。反之,如果欠收,A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短期看,价格水平上升,收入将会下降。

b、经济体投入要素价格变化对经济的冲击

仅以要素价格上升为例,如果经济体中原油涨价,表明单位产出的成本上升。或者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下产出的下降。所以总供给曲线将会向左移动。价格上升,收入下降,出现滞胀。同理,如果经济体中整体工资水平上升,也会导致滞胀的出现。如图:

AS

y

P

AD

E

y0

P0

AS'

(2)、总需求的冲击

a、如果需求下降,产出与价格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当价格粘性时,需求下降将会出现需求约束失业,又叫凯恩斯失业,这时只有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移动总需求曲线并使之回到充分就业水平。所以价格粘性下的总需求不足是可以通过政府干预调节的,如图:

价格刚性

原因:①工资刚性

②垄断

③政府限价

④信息不对称

⑤菜单成本(改变价目表会产生成本)。⑴改变菜单的直接成本;⑵改变菜单即改变信息,信息传送成本;⑶改变菜单有风险,接受者的反映是不一定的。

另一种情况,如果价格弹性,当总需求下降时,新的均衡点决定了较低的价格与较低的收入的组合,这时失业率仍然高于充分就业失业率。由于失业上升,工资水平将会下降,从而经济体的供给成本将会下降。总供给曲线将会向右调整,并直到充分就业为止,所以弹性价格假定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如图:

价格弹性:

AS

y

P

AD

1

y0

P'

AS1

AD1

3

2

P0

P1

y1

使经济性攻击成本下降,AS向右移动,直到AS→AS1为止,均衡点为,使经济充分就业。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价格可能是弹性的,但还是主张政府干预市场。

b、总需求扩张的效果

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将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同样可以有两种情形,一是从短期看,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总需求扩张将会使产出增加,同时价格也会上升。从长期看,这种均衡是不稳定的。由于就业超过了充分就业水平(产出超过了充分就业产出),工资水平将会上升,总供给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并调整至充分就业水平。所以,从长期来看,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是不会改变产出与就业水平的,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如图:

短期政府扩大需求,AD右移

AS1

y

P

AD1

C

y0

P0

AS

AD

A

B

P B

y B

LAS

长期:

。AS向右,直到AS1为止。

长期来看,政府扩大需求,只会使价格上涨,其他不受影响,调节无效。

7、作出通货膨胀的拉弗曲线

20 世纪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主义得以流行, 其需求管理政策被西方不少国家长期奉为“国策”。但是,“玫瑰色的繁荣期”过去后, 到20 世纪70 年代, 服用凯恩斯主义药方的国家却纷纷得了相同的后遗症:“滞胀”, 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如何医

治“滞胀”这个恶疾, 便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这时, 南加利福尼亚商学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了“拉弗曲线”理论。拉弗曲线并不是严肃的经济学家精心研究的结果, 而是拉弗1974 年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 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

脱“滞胀”的困境,即兴在华盛顿一家餐馆的餐巾纸上画的一条抛物线,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所以被戏称为“餐桌曲线”。这个理论得到同来赴宴的《华尔街日报》副主编、综合经济分析公司总经理贾德·万尼斯基极大的赞赏, 他利用记者身份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很快“减税

主张”便博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最终被里根政府所采纳, 从此其影响遍及欧美大陆。

拉弗曲线的一般形状如图1 所示, 可以理解为: 在原点O 处税率为零时, 将没有税收收入; 随着税率增加, 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 时, 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 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 型。拉弗曲线说明, 当税率超过图中E 点时, 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 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 当税率进入禁区后, 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 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 扩大税基, 就必须降低税率。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国民产量都将增加。

8、用生产函数曲线分析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的影响、

①技术进步使单位资本产出增加或单位产出不变节约资本。

技术进步使y=f(k)上移

②经济稳态增加条件为,由于技术进步,在稳态点不变下,人均

收入也会增加

y

k*

k

S=S·y

y=f(k)

(n+δ)·k

技术进步

y1

y*

③结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因素。

9、索洛稳态增长条件等等

两边同除L

人均收入取决于人均资本

y

k*

k

S=S·y

y=f(k)

(n+δ)·k

四、简答 (3×10分)

1、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者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前四个都不计入GDP。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计入GDP。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购买一辆用过的车,这辆车在以前已计入往年的GDP了,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不能重复计入GDP。

(3)购买股票不能计入GDP。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4)购买一块地产不能计入GDP。土地不是最终产品,它用于生产产品或劳务时,只有当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得到实现时,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补偿。这时如果计算土地的价值将会使价值重复计算。购买土地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故不能计入GDP。

2、 简要分析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1)支出法

根据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要素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支出来核算GDP,也叫做用总量需求核算GDP。

私人消费C (家庭和个人对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的支出)

私人投资I ①不包括金融投资;②要形成资本品(资本品的形成过程)

政府支出G

政府:①中央政府②一般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事业单位)③非金融公共部门④综合公共部门

政府收入:①税收②利润(国企)③政府提供相关服务取得的收益④罚没收入(罚没收入占总收入越高说明经济越不健康)

政府支出:投资品、消费品

净出口NX

NX=出口(X)-进口(M)

总支出(总需求AD)Y=C+I+G+NX

(2)生产法

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3)收入法

NDP;

NDP(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

NI;

NI(国民收入):要素报酬之和(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I=NDP-间接税+政府补贴

PI;

PI(个人收入)=NI-社会保险-未分配利润+政府转移支付+非商业利息

DPI;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所得税

GDP=家庭收入+厂商收入+政府收入

=C+S+TN

人均GDP在什么时候什么都不是?

①坏产出比例过大

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3、 如何从GDP推导出家庭可支配收入?

NDP(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

NI(国民收入):要素报酬之和(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I=NDP-间接税+政府补贴

PI(个人收入)=NI-社会保险-未分配利润+政府转移支付+非商业利息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所得税

因此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所得税

= (NI-社会保险-未分配利润+政府转移支付+非商业利息)-所得税

= (NDP-间接税+政府补贴)-社会保险-未分配利润+政府转移支付+非商业利息-所得税

=( GDP-折旧) -间接税+政府补贴-社会保险-未分配利润+政府转移支付+非商业利息-所得税

4、 什么是储蓄悖论?

5、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分2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净贷方,如果利率增长,是否会成为净借方家庭?不会。如果利率增长,净借方家庭是否成为净贷方家庭?

6、 为什么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7、 什么是持久收入理论?

什么是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从长期看都可以获得的收入,相当于各期收入的均值。该理论认为,人们不会根据暂时收入安排消费,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所以长期消费波动较小。

(什么是持久收入假定?为什么说长期边际消费是稳定的?有何政策含义)

持久收入假定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家庭的消费由持久收入水平决定。持久收入是相对于暂时收入而言的,是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如果不考虑利率因素,持久收入相当于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水平。用Yp表示持久收入,θ代表权重,Y和Y-1分别代表本期与上期的收入水平,那么持久收入可以写为

如果考虑到预期因素,则有

可以看出,预期持久收入实际上取决于实际收入以及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偏差。

当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时,有,将代入上式,有。该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所以,必然有,。这里,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每一个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见,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大,而从每一个短期看,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所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较为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凯恩斯结论与经验结论相悖。

持久收入假定有以下基本结论:

(1)人们的消费依存于持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

(2)暂时收入变动引起的消费变动小,持久收入变动引起的消费变动大。

(3)政府企图改变人们的消费的政策除非是持久性增加收入的政策,否则是无益的。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99694

宏观经济学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GNP:国民生产总值。某国身份家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税收乘数:税收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3、货币流动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4、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L m =,此时反映利率r和国民收入y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 5、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或利率r等金融杠杆进而使国民收入增加的政策。 二、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2分) 1——5 DDADB 6——10 BBABC 三、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国家增加政府转移支付,IS曲线将如何移动, 请画图分析并说明理由。 答:在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为 1 e g t tr r y d d αβββ ++-+- =-,当其他条 件不变,政府转移支付tr增加时,纵截距 e g t tr d αββ ++-+ 增大,斜率不变, 所以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 2、什么是汇率?汇率有几种标价法?并举例说明。 答:汇率是一国货币交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如:1美元=6.19人民币;间接标价法如:1人民币=1/6.19美元。 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工具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又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又包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与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2、总支出、国民收入。 3、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4、国民收入、利息率。 5、调整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 7、在IS曲线的右侧,I

中级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全面复习。 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作图分析、计算、简单和论述。 关于论述, 重点关注失业的经济效应; 1、失业者的私人成本——收入上的减少,等于以前的工资与任何失业救济之间的差额 2、失业的社会成本:产出损失,等于现实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这包括失业引起的除失业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损失 (1)政府损失了税收收入,还要增加相应的支出 (2)企业损失了在充分就业情况下所能赚取的利润 (3)其他工人损失了国民产出较高时本应挣得的额外工资 如果联系价格变量,货币需求曲线是什么? 根据PQ=MV ,价格越大高货币需求越大。 如果联系利率变量,货币需求曲线又是什么? 不要M 部分 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 技术水平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封闭经济;劳动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且为常数;储蓄是收入的函数;人均收入函数符合“稻田”条件 “稻田”条件: M/L

有y=f(x),f(0)=0,f'(x)>0,f"(x)<0 ∞=→)('lim 0x f x ,0)('lim =→∞x f x 解释稳态增长条件的内容; 稳态增长是经济呈均衡状态S=I 时的增长 设S :储蓄率,Y :人均收入,S ·Y :人均储蓄 人均储蓄的用途,“资本广化” n :劳动力(人口)增长率,k :人均资本,δ:折旧率 资本广化=(n+δ)·k k k n y S ?=?+-?)(δ 稳态条件的增长要求Δk =0 ∴k n y S ?+=?)(δ 运用索洛模型,说明为什么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①技术进步使单位资本产出增加或单位产出不变节约资本。 技术进步使y =f (k )上移 ②经济稳态增加条件为k n y S ?+=?)(δ,由于技术进步,在稳态点不变下,人均收入也会增加 *-+=y y y n y * 1' ③结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因素。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说明 【复习范围】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 【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 GDP(或GNP)的含义;】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境原则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原则 【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 GDP=C+I+G+NX 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折算系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名义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 实际GDP: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 (2)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 = GDP-折旧额 (3)国民收入(NI)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 NI = NDP - (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注: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 (4)个人收入(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PI = NI - (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DPI = PI - 个人所得税 【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Y): 用Y来表示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角度,把企业库存的变动看作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消费(C)加投资(I),即: Y =C+ I 从收入的角度,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C,另一部分当作储蓄S,即: Y=C+S 由于: C+I=Y=C+S,就得到 C+I =C+S I S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下列哪一项记入GDP ( B )。 A.购买普通股票B.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利息 C.纺纱厂买进100吨棉花D.购买一辆用过的保时捷911跑车 2.公务员的工资属于( C ) A.消费B.投资 C.政府购买D.转移支付 3.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B )。 A.I+G+X=S+T+M B.I+G=S+T C.I=S D.Y=G+T 4.实际GDP等于(B) A.GDP折算指数除以名义GDPB.名义GDP除以GDP折算指数 C.名义GDP乘以GDP折算指数D.名义GDP减去GDP折算指数 5.在计算GDP的政府支出部分的规模时,正确的选项为( A ) A.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B.计入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不计入用于劳务的支出 C.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政府的全部转移支付 D.计入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C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2 B.边际消费倾向为0.8 C.边际储蓄倾向为0.1 D.边际储蓄倾向为0.9 7.最大和最小的乘数值为( C ) A.+∞和-∞B.+∞和0 C.+∞和1 D.100和0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9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水平GDP增加( D )。A.30亿元B.60亿元C.270亿元D.300亿元 9.在一个由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C )的总和。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B.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D.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总出口 10.线性消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A )。 A.储蓄B.收入C.自发性消费D.总消费 11.一国的GNP大于GD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收入( C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收入。A.等于B.小于C.大于D.以上都有可能 12.在自发消费为正数的线形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 A )。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都有可能 13.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B )。 A.个人收入B.个人可支配收入C.国民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 14.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B )

最新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这个总结是按照蔡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主要以讲义为蓝本,同时参考了课本和其他少量资料,按照我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增删。希望对大家有参考意义。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 1、总产出(GDP) (1)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2、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3、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形成原困、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成本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4、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计算一年内在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总和,从而得出该年生产出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包括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G、净出口NX。 2、收入法 从收入角度,将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具体项目有: 3、增加值法:GDP计算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因此,相加的应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非中间产品的价值。 三、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GNP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吗?) 1、不能衡量不进入市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2、地下经济无法统计入GDP;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C A. NI=8.7亿元 B. GDP=7.7亿元 C. GDP=8.7亿元 D. NDP=5亿元 2. ()等属于政府购买。ABE A. 购买军需品 B.购买机关办公用品 C. 社会保险 D. 政府债券利息 E. 支付政府雇员报酬 3.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等支出。BCDE A. 住宅 B. 耐用消费品 C. 租房 D. 非耐用消费品 E. 劳务 4. 企业在赢利时才上缴间接税。() B A. 对 B. 错 5. 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B A. 对 B. 错 6. 以前所建成而在当年转手出售的房屋应当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B A. 对 B. 错 7. 以前所生产而在当年所售出的存货,应当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B A. 对 B. 错 8. 所有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增加值之和必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A A. 对 B.错 9.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的区别是前者包含总投资,后者包含净投资。 A A. 对 B. 错 10. 总投资和净投资都不可能是负数。() B A. 对 B. 错 11. 不论是商品数量还是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B A. 对 B. 错 12. 政府的转移支付是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一部分。() B

A. 对 B. 错 13.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劳务价值总和。() B A. 对 B. 错 14. 国民经济通常划分为()等四个部门。 ABCE A. 政府 B. 企业 C. 居民 D. 国内贸易 E. 对外贸易 15.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后的余额。 C A. 折旧 B. 转移支付 C. 个人所得税 D. 间接税 16.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的变化。A A. 实物 B. 价格 C. 实物和价格 D. 既非实物,又非价格 17.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B A. 商品和劳务 B. 最终产品和劳务 C.中间产品和劳务 D. 所有商品 18. 如果某经济体2005年的名义GDP为300亿,经计算得到的该年实际GDP为200亿,基年的GDP平减指数为100,那么2005年的GDP缩减指数为() B A. 660 B. 150 C.220 D. 250 19.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从个人收入中扣除( ) 后的余额。 C A. 折旧 B. 转移支付 C.个人所得税 D. 间接税 20. ()等属于转移支付。 BCD A. 购买办公用品 B. 社会保险 C. 其他津贴 D. 政府债券利息 E.支付政府雇员报酬 21. 如果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5000亿美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美元的资本品,

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转移支付() A 退伍军人的津贴; B 失业救济金; C 贫困家庭补贴; D 以上均不是。 2、作为经济财富的一种测定,GDP的基本缺点是()。 A 它测定的是一国国民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B 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产量; C 它所用的社会成本太多; D 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的生产。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的政府支出是指()。 A 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付。 4、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亿元,政府用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费=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亿元,则()。 A NNP=亿元 B GNP=亿元 C GNP=亿元 D NNP=5亿元 5所谓净出口是指()。 A 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出口; D GNP减进口。 6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 消费+投资; B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7、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有()。 A 家庭主妇的劳务折合成的收入; B 出售股票的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 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9、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的方法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D增加值法。 10、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间接税+利润。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 GDP B NDP C NI D PI。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GDP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40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GDP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投资; B、储蓄; C、净税收; D、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7; B、边际储蓄倾向为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0.4; 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100亿元; B、减少1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500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IS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IS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10万亿元,总需求为8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6%,通货膨胀率为12%,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17、自发投资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10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10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19、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20、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A、累积性扩张 B、累积性萧条 C、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A》考试大纲 (48学时) 一、使用教材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共100分,其中单选题:10%(每题1分);名词解释题:15%(每题3分);计算题:20%(每题10分);简答题:40%(每题8分);应用分析题:15%(1题)。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相关概念;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国内生产净值(NDP) 3.国民收入(NI) 4.个人收入(PI)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了解和掌握:均衡产出的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四、乘数论 五、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六、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七、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决定,IS和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2.IS曲线的斜率 3.IS曲线的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 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货币投机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以获利而产生的持币要求。国际收支均衡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 BP曲线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其核心理论在于,消费不单纯取决于现期收入,人们根据自己一生所能得到的劳动收入和财产,在整个生命 周期内平均安排消费,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 现象称为挤出效应。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 投资降低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形:是指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 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米德冲突: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地上涨 二、计算题 1、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 IS曲线为y=90+0.8yd+140-5r+50=90+0.8(y-50)+140-5r+50=240+0.8y-5r 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y=1 200-25r ① 由L=0.20y,MS=200和L=MS可知(这里有点看不懂啊MS是什么啊?) LM曲线为0.20y=200,即y=1 000 ② 这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 000, 联立式①②得1 000=1 200-25r 求得均衡利率r=8, 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8=100 (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20亿美元将会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90+0.8yd+140-5r+70=90+0.8(y-50)+140-5r+70=260+0.8y-5r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y=1 300-25r 与LM曲线y=1 000联立得1 300-25r=1 000 由此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12=80 而均衡收入仍为y=1 000。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A》考试大纲 (48 学时) 一、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 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共100分,其中单选题:10%(每题1 分);名词解释题:15% (每题3 分);计算题:20%(每题10 分);简答题:40%(每题8 分);应用分析题:15%(1 题)。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相关 概念;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国内生产净值(NDP) 3.国民收入(NI ) 4.个人收入(PI )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了解和掌握:均衡产出的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 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四、乘数论 五、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六、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七、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决定,IS 和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考试内容要点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 曲线 1.IS 曲线及其推导 2.IS 曲线的斜率 3.IS 曲线的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 1.LM曲线及其推导 2.LM曲线的斜率 3.LM曲线的移动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15)

Fiscal Policy, Part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Federal government outlays include: a.Transfer payments, grants to states,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and income tax revenues.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8115339.html,ernment purchases, transfer payments, grants to states and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c.Grants to states,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income tax revenues and government purchases. d.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national debt, income tax revenues, government purchases and transfer payments. 2.The major component of federal government consumption is spending on: a.Foreign aid. b.National defense. c.Social Security, Medicare and Medicai d. d.Capital goods, e.g. highways and schools. 3. A federal government surplus is said to exist when: a.Federal outlays are equal to federal revenues. b.Federal outlays are less than federal revenues. c.Federal outlays are greater than federal revenues. d.None of the above; federal government surpluses don’t exist. 4.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says that: a.Increases in spending must be matched by increases in revenue.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ending and revenues must equal the amount of new bond issues. c.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aggregate, cannot spend more tha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d.Interest on government debt must be paid before tax revenues are spent on goods and services or disbursed as transfer payments.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宏观经济学考试围 单选20'辨析题20'简答20'作图分析题10'计算题15'论述15' 第九章、第六章三四节、第七章三四节不考。第三、四、五十章是重点,约占70%左右。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0分,辨析题20分,简答题20分,作图分析题10分,计算题15分,论述题15分。 第一章占5%以下,估计考选择题; 第二章占10%左右,掌握用收入法及消费法算国民收入,一二三四节比较重要; 第三章占10%左右,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怎样求均衡GDP,节俭悖论; 第四章与第十章结合考,占40%,考察投资函数,IS、LM曲线,货币需求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对IS-LM曲线的移动作用),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流动偏好性的缺陷,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 第五章同样结合第十章考,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不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曲线的移动作用,求均衡国民收入,均衡物价水平,模型与政策的结合; 第六章占10%左右;第七章,第八章占15%小题。 反正重点是三大模型,大家有什么别的消息多多补充哈! 宏观经济学考试容 第一章<=5’ 第二章<=10’国民收入概念,GDP、GNP、NI及其相互关系,收入法/支出法 第三章<=10’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如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节俭悖论,乘数原理第四章投资函数,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twice),IS曲线,LM曲线的三大区域,求均衡国民收入,IS-LM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及配合使用,凯恩斯极端、古典极端) 第五章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货币政策),古典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求均衡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AS-AD Model下的政策分析 第六章<=10’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 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 第八章<=15‘ 第九章不考 第十章容包含在第四、五章中 注:第四、五章约有55’,分数加总肯定是100分的哈。 题型: 单选20’辨析20’简单20’作图10’计算15’论述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