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1勾股定理(教案)
再者,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氛围很好。但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勾股定理的应用。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学生对实验步骤不够熟悉,导致操作不够顺畅。我打算在课后整理一份实验操作指南,以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练习。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因此,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提升数学交流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概念及其表述:使学生明确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关系的表达,理解其数学表达式a²+b²=c²。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通过拼贴法和代数法,让学生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理解其逻辑推理。
-勾股数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判断并运用勾股数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将勾股定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举例: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时,重点强调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并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2.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理解:学生可能对a²+b²=c²这一表达式中的平方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形进行讲解。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17.1 勾股定理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设计思路】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流程安排】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三、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教学流程【导课】一、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二、证明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A Bbbba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a2+b2=c2。

三、归纳定理:①用语言表达勾股定理②用式子表达勾股定理③运用勾股定理时该注意些什么?四、例题解析.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五、课堂练习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为6、8,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8273.求下列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2B44、蚂蚁沿图中的折线从A点爬到D点,一共爬了多少厘米?(小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5、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m ,一棵树高13m ,另一棵树高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多少m?D12ABCDE六、课堂小节:勾股定理七、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7.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7.1勾股定理(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如楼梯的倾斜角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勾股定理证明过程的讲解,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定理的本质。
2.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和练习,提高学生们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勾股定理的概念: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性,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即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概念和证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的图形和计算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并计算学校楼梯的斜边长度。
-难点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普遍性,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并证明它们都满足定理。
-难点2:在证明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解释每一步的逻辑,如为什么两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接在一起时,其中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另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斜边的平方。
-难点3:针对灵活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变式题,如隐藏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让学生通过计算判断是否满足勾股定理,或者给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让学生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5.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培养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严密的数学推理过程。
2.提升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3.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和合理分析。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比如,我们在测量窗台到地面的距离时,就可以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勾股定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时,对于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还是有些混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勾股定理。
其次,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问题,这个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意识到应该多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1节,本节课主要围绕勾股定理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勾理的表达式: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举例: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长,解决房屋建筑、道路设计等问题。)
2.教学难点
(1)勾股定理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定理的内涵,能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来认识勾股定理。
(难点解析:理解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如何从平方和的角度来描述这一关系。)
(2)勾股定理的证明:理解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掌握证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证明方法:如何从不同角度证明勾股定理,各种证明方法的优势和局限?
-应用实例: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并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难点突破: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如楼梯的斜坡、墙角的直角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的有力工具,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合作交流,提升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反思,拓展提高: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总结,明确其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提高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勾股定理为核心,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些都为学习勾股定理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勾股定理涉及斜边与直角边的平方关系,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自主探究,发现定理: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直角三角形图形,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测量、计算,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并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定理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将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基础题:主要针对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解第三边。
2.提高题:涉及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建筑物的高度、距离等。
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以检验自己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并为课后作业打下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17.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17.1勾股定理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勾股定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但可能问题设置得有些抽象,部分学生似乎并没有完全理解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具体、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在几何学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实际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展示勾股定理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他们对于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很感兴趣。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偏离主题,下次我可以提前给出更明确的讨论要求和指导,确保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为学习目标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

(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发展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推导
【教学难点】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过渡】如图所示为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这个图形里到底蕴涵了什么样博大精深的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关于这个图形,究竟有哪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勾股定理
【过渡】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现在,我们也来观察一下,从图形中能发现什么知识呢?
【过渡】大家来看P22页的思考内容,我们发现,这个图形与上边的图形是一致的,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来思考一下,这个图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过渡】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图中,有三个正方形A、B、C,现在,我们假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

正方形A、B、C的面积各为多少?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小方格的个数计算。

【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三个正方形,S A=6,S B=6,S C=12。

由此,我们能够回答思考内容中的第一个问题,即三个正方形的关系是S A+S B=S C。

【过渡】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结合正方形的知识,我们知道三个正方形所围成的,即蓝色部分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我们假设A、B、C三个正方形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b、c。

则通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大家能得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都是很优秀的科学家,就是这样,我们能够得到a2+b2=c2,而从图中,我们又能发现,a、b、c刚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

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呢?
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过渡】既然等腰三角形中有这样的性质,那大家就可能会说,其他一般的三角形中会不会也有
同样的性质呢?我们来看课本探究的内容。

【过渡】同样是假设小方格为1,我们画出了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

同样根据刚刚的面积法,我们来探索一下。

【过渡】同样的,我们能够得到S A+A B=S C,而对应的边所组成的三角形的边长也有同样的关系:a2+b2=c2。

【过渡】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得到这样的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过渡】从古至今,有很多科学家对命题1进行了证明,下边我们来介绍证明方法:
(1)赵爽弦图:学生阅读课本,进行理解。

【过渡】赵爽弦图是比较著名的证明方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用四个直角三角形围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从面积角度入手,大正方形的面积为c2,小正方形的面积(b-a)2。

与此同时,S大=4S三+S小。

即c2=2ab+a2-2ab+b2。

由此得到a2+b2=c2。

【过渡】赵爽弦图证明了命题1的正确性。

我们将其成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过渡】利用勾股定理,可以简单的解决一些问题。

大家来练习一下吧。

【过渡】在勾股定理的应用当中,也会存在一些变式的应用。

如确定斜边等。

课件展示变式应用。

【典题精讲】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那么第三边的长为 5或 .
解:(1)当两边均为直角边时,由勾股定理得,第三边为5,
(2)当4为斜边时,由勾股定理得,第三边为,
故答案为 5或.
如图已知AD是直角△ABC的中线,E为BD的中点,BA=BD,问AC、AE的长度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AB=2AE.
证明:设AB=x,
∵AD为斜边BC的中线,
∴BD=DC=DA=x,即△ABD为等边三角形,
∴AE== AB.
AC=,且BC=2AB,
∴AC=AB,∴AC=2AE
【知识巩固】1、如图,则正方形A的边长是(A)
A. 6
B. 36
C. 64
D. 8
2、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cm,另一条直角边比斜边短1cm,则斜边长为(D)
A. 18cm
B. 20cm
C. 24cm
D. 25cm
3、判断题:
(1)直角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 b, c ,则一定满足下面的式子:a2+b2 =c2错误
(2) 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是5错误
4、如图,在△ABC中,∠A=45°,∠B=30°,CD⊥AB,垂足为D,CD=1,则AB的长为(D)
A. 2
B. 2
C. +1
D. +1
【拓展提升】1、已知Rt△ABC的周长为14,面积为7.试求它的三边长。

解: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其中c为斜边,依题意得方程组:a2+b2=c2①;ab=7②;a+b+c=14③
由③得:a+b=14-c
从而解得:c=6.
于是,a+b=14-c=8,ab=98-14c=14.
从而a、b是方程z2-8z+14=0的两根.解得z=4±.
故Rt△ABC的三边分别为4-,4+,6
【板书设计】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