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栽培
经济林栽培学实习报告

经济林栽培学实习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林的合理栽培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加深学生对经济林栽培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报告范本。
实习背景及目的经济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森林资源,其主要目的是生产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如水果、坚果、药材等。
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掌握科学的经济林栽培技术,对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经济林种类识别与特性分析通过对当地主要经济林树种的观察和资料收集,了解不同经济林树种的生长习性、产品特性以及市场需求情况。
2. 土壤与气候条件评估学习如何对经济林栽培地进行土壤肥力测试和气候条件分析,以确定最适合的树种和栽培模式。
3. 栽培技术实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手参与树木的种植、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栽培管理工作。
4. 经济林经营管理学习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林地实际情况,制定经济林的经营计划和管理策略。
实习成果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系统地掌握了经济林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还亲身体验了从土地准备到树木管理的全过程。
实习期间,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栽培对于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如何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以及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制定经济林的长期经营计划,这对于未来的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论经济林栽培学实习不仅让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增强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经济林栽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经济林栽培学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经济林栽培

经济林栽培一、名词解释1.经济林(economic forest): 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2.经济林栽培学,是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及技术的综合性科学。
它要研究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林栽培的制约,运用综合栽培技术,解决经济林生产上的问题,达到经济林木与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状态的统一,从而实现经济林生产的早期丰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3.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
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0.20(含0.20)以上的郁闭林(一般以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
4.生长(growth):指植物体积和质量的增加,主要由细胞的分裂和增大实现。
5.发育(development):指经过一定时期营养生长的积累,细胞组织开始分化、专门化,完成生殖生长的准备后,进入性成熟,出现繁殖器官,开始开花结果。
发育是植物构造和功能的变化过程,是性成熟的过程,是细胞机能的转化6.生命周期(life cycle):经济林木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萌芽、生长、结实、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了全部的生命活动。
因此,称之为生命周期。
也叫年龄时期。
7.有性繁殖的经济林木:是指由胚珠受精产生种子萌发而长成的个体。
8.物候期:在年生长周期中,这种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林木器官的形态变化时期称为物候期。
(物候出现的时期)9. 物候:经济林在一年中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现象。
10. 物候相:物候表现出的外貌特征。
11.生长期:生长期是指经济林木各部分器官表现出显著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时期。
同一经济林木年生长周期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各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则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化,尤以温度影响最大。
经济林栽培试题及答案

经济林栽培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种树木不是经济林的主要树种?A. 苹果树B. 松树C. 核桃树D. 杨树答案:B2. 经济林的主要经济价值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 观赏价值B. 木材价值C. 果实价值D. 所有选项答案:D3.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种措施不是提高产量的方法?A. 合理密植B. 修剪整形C. 病虫害防治D. 减少灌溉答案:D4.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种肥料不是有机肥料?A. 堆肥B. 绿肥C. 复合肥D. 农家肥答案:C5.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种树木对土壤要求不严格?A. 茶树B. 柑橘树C. 桑树D. 苹果树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树木的生长?A. 土壤肥力B. 光照条件C. 空气湿度D. 温度变化答案:ABCD2.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果实品质?A. 疏果B. 施肥C. 修剪D. 病虫害防治答案:ABCD3.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些树木适合在北方地区栽培?A. 苹果树B. 柑橘树C. 茶树D. 核桃树答案:AD4.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些病虫害会对树木造成严重危害?A. 根腐病B. 叶斑病C. 蚜虫D. 红蜘蛛答案:ABCD5. 经济林栽培中,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能力?A. 增强树木的抗逆性B. 合理施肥C. 定期修剪D. 及时清除病残体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经济林栽培中,树木的修剪工作应在冬季进行。
()答案:错误2. 经济林栽培中,增加灌溉量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
()答案:错误3. 经济林栽培中,病虫害防治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答案:正确4. 经济林栽培中,树木的施肥量越大越好。
()答案:错误5. 经济林栽培中,树木的修剪工作应在生长旺盛期进行。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经济林栽培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施肥?答案:在经济林栽培中,合理的施肥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根据树木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施肥的种类和量;其次,施肥时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化肥;再次,施肥时要均匀撒布,避免局部过量;最后,施肥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树木吸收。
经济林栽培第七章土肥水管理

经济林栽培第七章: 土肥水管理1. 引言土壤、肥料和水是经济林栽培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土肥水的管理对于经济林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介绍土肥水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帮助经济林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2. 土壤管理2.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质量的关键步骤。
主要包括有机质的添加、矿物质和微生物的调节等。
有机质的添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常用的有机质来源包括农家肥、城市污泥、秸秆等。
矿物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施用石灰、磷肥、钾肥等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
适当调节土壤的pH值可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2 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对经济林的生长至关重要。
过干或过湿的土壤都不利于经济林的生长。
正确的水分管理方法包括合理的灌溉和水分保持。
对于大部分经济林来说,定期的浇水是必要的。
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和树木品种来确定浇水的频率和水量。
另外,覆盖物的使用也是一种有效的保存土壤水分的方法。
3. 肥料管理3.1 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方法根据经济林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状况来确定。
主要的肥料种类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
氮肥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磷肥对根系的发育和花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钾肥则对植物的抗病性和耐逆性起着关键作用。
施肥的方法包括散布和追肥。
散布是将肥料均匀撒在树冠下的土壤表面,追肥则是将肥料深入土壤中,靠近植物的根系。
3.2 有机肥的应用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有机肥的应用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有机肥的施用方法包括堆肥和沼液的施用。
堆肥是将有机废弃物堆积起来进行分解,然后将分解后的堆肥施入土壤中。
沼液是将废水进行处理后得到的有机肥料,可以通过灌溉或喷洒的方式施用。
4. 水资源管理4.1 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经济林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缺水地区的经济林来说,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尤为重要。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的优化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之一。
经济林栽培各论

经济林栽培各论1. 简介经济林是指为了经济目的而种植的树木,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收益的植物。
经济林的栽培和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本文将探讨经济林栽培的各个方面。
2. 经济林的选择选择适合栽培的经济林品种是成功栽培的关键。
在选择经济林品种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土壤条件:不同经济林品种对土壤的要求各不相同,要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品种。
•气候条件:经济林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也不同,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经济价值:经济林的经济价值是栽培的重要考虑因素,要选择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品种。
3. 经济林的栽培技术3.1. 土壤准备在栽培经济林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
主要步骤包括:•土壤酸碱度调整:根据经济林品种的要求,调整土壤的酸碱度。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经济林的营养需求,合理施肥。
•土壤改良:如果土壤质地较差,可以进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结构。
3.2. 种植经济林的种植方式多样,可以选择直播、移栽等方式。
种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种植季节:根据经济林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种植季节。
•行距和株距:根据经济林品种的生长特点和预期产量,合理确定行距和株距。
•植株选择: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植株进行种植。
3.3. 管理经济林的管理是保证良好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常见的管理措施包括:•灌溉:根据经济林的水分需求,合理安排灌溉。
•除草:及时除去杂草,保持经济林周围地面清洁。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经济林,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营养管理:根据经济林的养分需求,合理施肥,及时补充养分。
4. 经济林的收获与利用经济林栽培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丰收并利用其经济价值。
经济林的收获与利用包括:•木材利用:经济林的木材可以用于建筑、家具等方面。
•果实利用:经济林果实可以直接食用或加工成各种食品。
•药用价值:一些经济林品种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制成药物。
•生态效益:经济林对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维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整理)经济林栽培学复习资料

经济林栽培学一、名词解释1、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木材不是经济林的主产品。
2、经济林栽培:一般是指从经济林育苗开始,经过经济林营建、栽培管理,到经济林产品采收整个生产过程。
3、根颈:是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物质交换必经的通道称为根颈。
4、萌芽率:枝条上的芽萌发枝条的能力。
5、成枝力:枝条上的芽萌发成为长枝(>15Cm)的能力。
6、芽的异质性:果树不同部位的芽体,由于所处环境、营养状况有差异,造成芽的质量、生长势、饱满程度等差别,称为芽的异质性。
7、芽的早熟性:芽体在形成当年即萌发的特征。
8、顶端优势:活跃的顶端分生组织抑制部侧枝(侧芽)的生长、生长势和分枝角度的现象。
11、垂直优势:直立生长的枝条生长势旺,接近水平或下垂的枝条生长势弱,枝条弯曲部位的芽其生长势超过顶端的现象。
12、叶面积系数:单位面积上所有经济林木叶面积总和与土地面积比值。
17、自花授粉:同一个品种相互授粉的现象。
18、异花授粉:不同品种间相互授粉的现象。
19、自花结实:通过自花授粉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产量的果实的现象。
20、异花结实:通过异花授粉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产量的果实的现象。
21、单性结实:子房未受精而形成无种子果实的现象。
22、无融合生殖:一般是指不受精也发生发芽力的胚的现象。
23、雌雄异熟:雌雄同株或异株中,雌蕊和雄蕊不能同时期成熟的特性。
24、有效授粉期:是用胚珠的寿命与从授粉至受精所需时间差来表示。
25、花粉、胚囊的败育:花粉或胚囊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中途退化,萎缩、发育中止等现象。
26、经济林宜林地的选择:从整体生境中,选择适宜经济林生长发育的小生境,如小气候、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小地形、海拔高度等。
27、适地适树:是指栽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植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双方的发展潜力,达到该树种在该环境条件下和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佳产量水平。
《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大纲

《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大纲《经济林栽培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经济林栽培学(英文):Nonewood Forest Culture课程编号:144059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前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林木育种学、土壤学或生态学二、课程内容简介经济林是是当今林业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林种,《经济林栽培学》属于实践应用性学科,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国经济林资源的种类、分布规律与经济用途;阐述经济林生长发育过程的规律、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阐述主要种类经济林木的繁殖、造林的原理和相应技术、以及土壤与树体的管理技术。
本课程与《森林培育学》有一定的交叉,但苗木繁殖与树体整形修剪是本课程的特色,也是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地域进行系统的经济林造林规划设计,发现和实际解决代表性经济林木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掌握以开花、结实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林木生长发育的一般性规律、造园设计的一般性流程,以及以水肥管理、整形修剪为特色的树体管理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经济林木的早期丰产、稳产、优质。
基本要求:原理性知识讲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一、认识经济林及其栽培意义二、经济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我国经济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经济林栽培的发展趋势五、经济林栽培学的任务复习思考题1. 经济林的《森林法》定义。
2. 我国经济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中国经济林木资源分类与分布(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经济林的种类有初步的感受和认知;2.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林分布的气候决定论。
第一节经济林的分类按植物种的不同、原料类别和经济用途的范围进行分类第二节我国经济林生产的特点第三节中国经济林分布一、四大影响因素二、我国经济林的分布区域第四节经济林栽培区划一、目的、意义二、经济林栽培区划的原则三、我国经济林栽培区划的依据四、我国主要的经济林建设开发区复习思考题1. 我国经济林分类依据和方法是什么?2. 阐述我国经济林木的自然分布特点。
经济林栽培

绪论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及饮料和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善环境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2经济林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答:经济林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经济林,选择对象;栽培区域立地分类,宜林地立地类型划分,了解栽培范围的生态条件;相应的栽培和经营技术方法的确立。
据此贯彻执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技术可行。
特点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空间性强;针对性强。
3,经济林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答:经济林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经济林产品是对外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发展经济林是调整林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经济林生产是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经济林产业可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4 目前我国经济林生产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答:建园不当,品种混杂;管理粗放,低产量低品质;市场发育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不顺畅;贮藏加工环节薄弱;缺乏人才,缺乏技术,缺乏资金。
5 简述我国经济了你生产的发展战略要点答: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优化树种结构和品种结构;加强科技含量,实施科学管理;注重贮藏保鲜加工实现转化增值;掌握市场规律搞好商品流通。
6 经济林种可分为哪几类?各类包含哪些主要树种?答:干鲜果类:干果:板、栗、核桃、榛子、腰果、槟榔、沙枣、华山松鲜果:苹果、梨、桃、香蕉、龙眼、樱桃、杏油料类:食用油类:油茶、油橄榄、油棕、文冠果、翅果油树、元宝枫、山杏工业油类:油桐、千年桐、乌桕、黄连木。
调料香料类:芳香油:桉树、樟树、玫瑰、茉莉、丁香调味品:八角、花椒、胡椒、肉桂饮料:茶树、咖啡、可可、椰子、甜茶、刺梨、沙棘、刺五加医药类:黄柏、五味子、杜仲、枸杞、厚朴、山茱萸、萝芙木、三尖杉、美登木、喜树、辛夷、金银花、两面针、金鸡纳树农药:苦楝树、川楝、枫杨、木荷原料类:糖料:糖槭;其他类:7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谈谈当地有哪些主要经济林树种?答:云南省饿经热带特有属于华南地区,是经济林种类繁多,有热带特有的经济林树木8经济林资源有哪些特点?如何加以利用生答:特点:种类繁多,资源风度;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多用途,多方面开发利用;野生与人工栽培,适生范围广;产品竞争能力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林栽培一、名词解释1.经济林(economic forest): 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2.经济林栽培学,是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及技术的综合性科学。
它要研究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林栽培的制约,运用综合栽培技术,解决经济林生产上的问题,达到经济林木与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状态的统一,从而实现经济林生产的早期丰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3.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
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含)以上的郁闭林(一般以为中度郁闭,以上为密郁闭),(不含)以下为疏林。
4.生长(growth):指植物体积和质量的增加,主要由细胞的分裂和增大实现。
5.发育(development):指经过一定时期营养生长的积累,细胞组织开始分化、专门化,完成生殖生长的准备后,进入性成熟,出现繁殖器官,开始开花结果。
发育是植物构造和功能的变化过程,是性成熟的过程,是细胞机能的转化6.生命周期(life cycle):经济林木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萌芽、生长、结实、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了全部的生命活动。
因此,称之为生命周期。
也叫年龄时期。
7.有性繁殖的经济林木:是指由胚珠受精产生种子萌发而长成的个体。
8.物候期:在年生长周期中,这种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林木器官的形态变化时期称为物候期。
(物候出现的时期)9. 物候:经济林在一年中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现象。
10. 物候相:物候表现出的外貌特征。
11.生长期:生长期是指经济林木各部分器官表现出显著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时期。
同一经济林木年生长周期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各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则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化,尤以温度影响最大。
12.(2)休眠期:是指经济林木的芽、种子或其他器官生命活动微弱、生长发育表现停滞的时期。
主要是种子和芽13.顶端优势:活跃的顶端分生组织或茎尖常抑制其下部侧芽的发育,表现上部芽萌发早且生长势强,向下依次减弱的现象;14.垂直优势(vertical dominance):由于枝条和芽的着生方位不同而出现的生长势差异。
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枝条生长势旺;斜生、平生枝生长势弱,下垂生长的枝条更弱;枝条弯曲部位的背上芽,枝条长势强于背下或侧芽;15.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
一般经济林木的LAI在3-6范围内比较合适。
16.花芽分化:指叶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向花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的过程,是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点。
17.授粉:花粉从花药传到柱头上的过程,授粉方式分为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
18.受精:雄性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子)的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的过程。
19.坐果:经过授粉、受精后,花的子房膨大而发育成果实,在生产上称为坐果。
通常经济树木的坐果率为10%-35%。
20.经济林的生态环境:指经济林所生存的地点周围空间一切生态因子的总和。
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地貌因子、生物因子等。
21.光周期现象: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22.温度三基点23.生物学零度24.有效积温25.需水量: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经济林在整个生长期或某一发育阶段所吸收的水分总量与该时期所生产的干物质总量的比值。
26.土壤质地:指组成土壤矿质颗粒各粒级(砂粒、粉粒、黏粒)组成含量的百分比;27.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排列的状况,如团粒状、柱状、片状、核状等;28.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以及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29.土壤肥力:供给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30.土壤污染:由于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及农用化学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进入土壤中,当其数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甚至破坏经济林生态平衡,使经济林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或受毒物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31.经济林的生态最适带:在经济林垂直或水平分布带中,最适宜经济林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地带。
32.异株克生:也叫化感作用,某种植物向体外排出特定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抑制附近的同种或他种植物生活的现象。
33.种间关系是指生长在一起的两个以上树种通过相互作用对另一方生长发育、生存所产生的利害关系。
34.四旁地指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树所用的土地。
35.撂荒地是指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一般造林的条件(指整地和幼树抚育)较好,可在造林初期的行间间作农作物。
36.采伐迹地是指采伐森林后腾出来的土地。
因腾出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新采伐迹地和老采伐迹地两种。
37.冠下造林地,是指老林未采伐前就利用林冠下形成的特殊森林环境进行造林。
适用于幼年耐荫的经济树种造林,在幼树长到需光阶段之前要及时伐去上层林冠。
38.造林地:是一定的造林地区之内的某个具体造林地段,也称宜林地,是经济林生存的外界环境39.在造林地上凡是与经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统称为立地条件(或森林植物条件,或简称立地)。
40.栽培密度或称初植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栽植点或种植穴的数量,通常以每亩或每公顷栽若干株为计算单位。
41.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42. 林林混交:是在同一块林地上栽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并可根据不同树种的不同龄期及其生长特点,在林冠下种植草类和食用菌等,组成一个乔、灌、草、菌复合的立体经营结构。
43.混交方法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林地上配置和排列的方式。
44.间和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株间混交,即一行内用不同树种彼此隔株或隔几株混交的方法,适于某些株距大,收获期长的与株距小、收获期短的树种混交;45.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即不同树种隔行交替混交的方法,适用于乔木与灌木的混交或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的混交。
46.带状混交即不同树种用三行以上组成带状彼此交替混交的方法。
47.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即不同树种栽种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块状进行混交的方法。
48.林农间作:是在经济林内利用其株行间的空地来间种生长期短的农作物(含药材、绿肥等)。
49.整形: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不同立地条件、栽培制度、管理技术以及不同的栽培目的要求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培育一个有效光合面积较大、能负载较高产量、生产优质产品、便于管理的树体结构。
50.修剪: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结果习性的需要,通过短截、疏枝、回缩、摘心等技术措施,剪成所需要的树形,以保持良好的光照条件,调节营养分配,转化枝类组成,促进或控制生长和发育的技术。
51.疏剪:又称疏删、疏除、疏枝,是将一年生枝或多年生枝从基部剪除52.长放:又称甩放,对枝条任其连年生长而不进行修剪53.缩剪:又称回缩,指剪掉2年生枝条或多年生枝条的一部分。
54.目伤:又叫刻芽,指在1年生冬芽上方左右处,用刀或小钢锯条刻伤皮层,深达木质部,以促进刻芽的萌发力、成枝力,促发短枝。
二、填空1.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2.栽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A中心产区:B边缘产区:C引种栽培区:3.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周期:A生命周期、B年生长周期、C昼夜生长周期4.经济林木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5.有性繁殖的经济林木生命周期一般分为3个阶段:童期.成年期衰老期.6.无性繁殖的经济林木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4个阶段:幼树期、初产期、盛产期、变产更新期、7.经济林木营养器官包括根、营养芽(叶芽)、枝、叶8.繁殖器官:花芽及其内部的花序、单花和两性器官9.根按来源分类实生根系、茎源根系、根蘖根系10.根按根的种类及结构分为主根、侧根、须根11.根按功能与结构又分为生长根、吸收根、过度根、输导根12.根系分布分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13.芽由枝、叶、花的原始体以及生长点、过渡叶、苞片、鳞片构成。
14.芽的类型,根据芽在枝条上发生的位置分A顶芽B侧芽或腋芽C不定芽:从枝的节间、愈伤组织或从根以及叶上发生的芽。
15.根据芽的性质分A叶芽B花芽C混合芽,萌发后既开花又长枝叶,如柿、D纯花芽,萌发后只开花不长枝叶,如杏、李16.根据芽的活动情况分A活动芽B休眠芽17.枝条按功能分结果枝,营养枝18.叶分类单叶,复叶19.花芽分化时期: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性细胞形成期;20.影响开花的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水分、树体营养、植物生长调节剂21.经济林对光的适应性划分树种A喜光树种B耐荫树种C中性树种22.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而西的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与漠土带构成23.土壤时,养分的有效性良好24. 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光照强度增加4%-5%,紫外光增加3%-4%;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因此,25°以上陡坡已经不适宜栽植经济林。
26.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利(互助、促进)、有害(竞争、抑制27.荒山造林地可分为草坡、灌木坡及竹丛地等。
28.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分为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环境状况两个方面。
29.造林地整地方法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梯级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30.确定栽培密度时,可根据具体条件分别采用初植密度等于永久密度或初植密度大于永久密度两种方法。
31种植点的配置方式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双行带状形及等高栽植等。
31.植苗成活与否的关键在于苗木内部的水分平衡。
在起苗、假植、包装、运输以及在栽植的过程中,注意要保护苗木,尤其是对苗木根系的保护。
32.植苗可分为裸根栽植和带土栽植。
目前经济林栽植时大多采用裸根栽植方法。
33.直播①全面播种(撒播)②局部播种一般可分为条播和穴播两种。
34.分殖造林因所用材料不同,具体方法可分为分根、分蘖和地下茎等。
35.栽植方法分为植苗,直播,分殖36.混交有短期混交和长期混交的区别37.在经济林栽培中,营造混交林,首先必须明确混交目的和混交时期,然后再确定树种搭配。
38.混交方法有A株间和行间混交B带状混交C块状混交39.经济林的立体经营包括(一)、林林混交(二)、林农间作型40.抚育管理时期(一)、营养生长期的抚育管理(二)、结果期(收获期)的抚育管理(三)、衰老更新期的抚育管理41.灌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沟灌②穴灌③树盘灌④分区灌⑤喷灌⑥滴灌⑦树干环形管喷灌法42.林木的分枝方式有主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多歧分支43.剪时期分为休眠期修剪,又叫冬季修剪和生长期修剪44.衰老更新期的抚育管理更新的方式有主枝更新和主干更新45.植物对光周期(日照长短)而适应的几种植物类型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植物D中间型植物三、简答1.经济林栽培的意义A经济林产品种类繁多,不仅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产品和原料,同时为人民生活直接提供果品、油料、粮食、调料、香料、饮料、中药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