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市街》——属于萧红的故事
论萧红散文的创作特征——以《商市街》为例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一生历经坎坷,穷困潦倒,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与她的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也具有其鲜亮的个人特色,因而在文坛也享有相当高的地位。
萧红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童年生活和她跟萧军之间的爱情的这两段经历,成为她散文的主要创作素材。
其中,在萧红所有散文作品中,《商市街》是其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商市街》可以说得上是萧红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式散文,是萧红对自己于一九三二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在哈尔滨度过的一段困苦挣扎却又不失拼搏奋斗的日子的回忆。
本文试图从文学的时代大潮中,以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为例,分析其散文创作,探求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作家史中做出的奉献。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萧红及《商市街》,意在通过动荡复杂的中国近代史,追踪萧红的散文创作历程,探究《商市街》的形成历程,以求深入了解萧红的创作语境。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商市街》中的作品,归纳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从自叙传性质、女性主题色彩和小说化的结构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通过相关分析,对萧红散文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结。
关键词:商市街、萧红、创作风格AbstractHsiao Hu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female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siaooriginal ideas for literary contributed a lot of outstanding works, left a par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Hsiao Hung has been reputed as a well-deserved " literary goddess ". Like her novels, Hsiao Hung's prose has its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 Hsiao Hung's life is full of legend, and her childhood and her love with Hsiao Jun have become the main material of her prose. Among all the works of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is a fairly representative work. Shang-shih chieh can hardly the Hsiao Hung's prose a memoir with a nature of biography type. It is Hsiao Hung to the winter solstice in 1932 in Harbin in the spring of 1934 but a poor and struggling and memories of the days of the struggle.This paper is from an era of literature in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t" as an example, analyze the prose creation. And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Hsiao Hung prose style, the further study of Hsiao Hung and modern woman writer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contribution.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Hsiao Hung and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is intended to through the turmoil complex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siao Hung's prose creation course tracking,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context in order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The second part: Giv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works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also includes Hsiao Hung prose style, from capitalism on properties, the theme colors and novel structure of the female in three aspects,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is tend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s prose.The third part: Summary.Key Words: Shang-shih chieh Hsiao Hung Creation Style前言在现代文学的殿堂里,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不算长,细算下来不到十年,但就是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商市街》的主题与创作特色

《商市街》的主题与创作特色摘要:《商市街》创作于1935年3月至5月中旬间,于上海拉都路351号完稿,共收录41篇散文,记叙了萧红生育后离开裴馨园家中入住欧罗巴旅馆到离开商市街避难青岛间的生活经历,追述她逃离故乡与萧军共同生活的片段。
关键词:《商市街》;主题;创作特色1932年9月,二萧拿着仅有的五元钱租住在欧罗巴旅馆中,《商市街》散文的创作正是从两人入住欧罗巴旅馆开始,这是二萧在哈尔滨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地方,而后在11月,两人又从欧罗巴旅馆搬到了萧军做家庭教师的汪家——商市街25号,这是二萧在哈尔滨居住时间最长的地点,1933年两人出版了合集《跋涉》,因涉嫌反满抗日,引发恐慌,两人最终于1934年6月乘火车到大连搭船去往青岛。
散文从《搬家》一直到《最后一个星期》,就是两人在商市街25号这段生活的记录。
在散文集中,哈尔滨的生活经历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情感的沉淀,萧红将最深刻的记忆娓娓道来,以细腻真诚的笔触,总结与萧军在哈尔滨的生活,以女性特有的感性眼光将琐碎的、微不足道的东西纳入到散文的创作中,把女性私人生活写进文本,这或许是萧红作为30年代的作家带给文学史的惊喜。
在萧红精微细腻的生命体验中,散文集《商市街》颠覆了女性散文传统意义上雅致、温馨的个性,不似冰心的爱的书写,在她的散文中充斥饥饿、病痛与贫穷。
但贫穷与饥饿背后的是充盈其间的阳光心态、觉醒意识和哲人目光,使得作品的情感格调得以升华。
取材的以小见大、细节的精当和语言的清丽则组合成萧红散文独特的书写个性。
阅读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我们不难发现萧红的写作完全从私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将个人饥饿、寒冷、疼痛、孤寂等悲剧性的体验和人生感受细腻地描摹出来,同时在这种悲剧性的人生经验中,又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和阳光的态度。
她将生活的困苦进行了高度具体的提炼,通过感觉细微的变化与场景的烘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将苦难絮絮叨叨地罗列与重复,她的苦难描写里带着诗意的悲剧,使读者读来心生同情与敬佩,被她身上坚韧的性格和直面生活的勇气深深折服。
《商市街》读后感

《商市街》读后感《商市街》是萧红于1941年在香港完成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她在1933年至1941年间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集以其真实的生活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感震撼和共鸣。
首先,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在商市街这个看似繁华的地方,实则充满了贫困和无奈。
作品通过萧红和萧军夫妇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了底层人民的挣扎和奋斗。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坚韧和乐观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其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也让我深思。
在商市街这个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人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作品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和经历,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这种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此外,作品在文学表现上也堪称佳作。
萧红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细腻的笔触,将商市街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她的文字既简练又富有韵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和力量。
同时,作品的结构和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流畅的叙述。
总的来说,《商市街》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集。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作品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热爱生命。
我相信,这部散文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前行。
同时,我也将学习萧红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浅析萧红散文《商市街》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萧红散文《商市街》王婉婉 江苏师范大学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东方小巴黎”、“远东莫斯科”,甚至与“魔都”上海齐名。
哈尔滨是萧红的启蒙之城,也是萧红不断回望反思的城市,她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也看到底层的病态、人性的丧失。
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散文,是我们了解哈尔滨时期萧红精神的一把钥匙,解读她在哈尔滨的压抑、寂寞与孤独,对爱与温暖的永远憧憬。
关键词:萧红;《商市街》;散文;哈尔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8-02《商市街》是萧红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里面记载了她在哈尔滨生活的点点滴滴。
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真实的生活图景。
成长于五四时期的萧红,有着那时期青年的倔强,叛逃离家的她来到哈尔滨,然而这不过是另一个牢笼。
她一直处在生活的最底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只是人生的开始。
一、流浪的起点拉铁摩尔曾说:“哈尔滨和大连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它的潜力在北京、南京之上。
甚至可以和上海并驾齐驱。
”诗人冯至在叙事诗《北游》中称哈尔滨为“一个病的地方”,“一个不东不西的地方”“一座阴沉沉的都市”,此时的哈尔滨交缠着“现代化”“都市化”与民族苦难。
萧红在学校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她对大自然的美有着特别喜爱。
只要天气晴朗功课不忙,她总是徜徉于公园野外。
而对于新文学的喜爱则是渐渐培养起来的。
在女子中学萧红接触到不少新文学作品,尤其倾心描述旧社会不平等的小说。
三年快乐的时光很快结束了,初中毕业的她再度回到那个冷漠的家。
父亲早已布置好她未来的命运,将她的终身幸福许配给一个大军阀的儿子。
更不幸的是唯一疼爱她的祖父在那个时候撒手西归。
这个冰冷的家,已经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了。
因此,她断然决定逃婚,不足双十年华的萧红,从此开始她流浪的一生。
虽然逃婚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时髦又令人赞许的事,但对萧红来说却是她苦难折磨的开端,身心两方面的创伤在此后有增无减。
《商市街》中萧红形象思想分析

NO. 2 2 0 l 4
G e n e r a l No . 9 2
《 商市街 》 中萧红 形象思想分析
王 兴
( 抚顺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 辽宁 抚 顺 1 1 3 0 0 6 )
摘
情观。 关键词 : 萧红形象 ; 《 商 市街》 ; 现代女性 ; 思想分析
中圈分 类号 : 1 2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 3 8 9 8 ( 2 0 1 4 ) O 2 —0 o 1 9 —o 2
又脆弱敏感 的矛盾 性。在极度艰难 的人 生 困境 里 , 脆 弱敏感
润着他们高贵的灵魂。爱情是他们得以度过重重困境 、 战胜
种种苦难 的利器 和法 宝 , 是他们这段 灰霾般 人生 中的最绚 丽
的色彩。
因为贫穷 , 无钱买 到充 足 的食 物 , 萧 红和 萧军 两人 经 常 处 于半饥 半饱状态 。吃罢东西 , 两人 总会彼 此关切 地询 问对
季红 真披露 , 一次, 萧红 问萧军 什么是 爱 的哲 学 , 萧军答 道 : “ 谈 什么哲学 。0学—— 爱便 爱 , 不爱 便丢 开 ! ~ 丢不 开 , 便 任他丢不开 ! 萧 红是具有 独人格 和 事业追 求 的现代女 性, 有女权意识和人 道 主义思 想 , 性格 则具 有既 坚强 勇敢 而
要: 作家萧红 的 自我形 象是散文集《 商市街》 所着力塑造 的最重要的主人公 。文集 成功地塑造 了一位 经 由冰 与火 一般 的
苦难与爱情淬炼下 的现代女性形 象。 萧红的现 代女性形象 , 其思想 内涵既包括女权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 , 也包括深挚、 忠 贞的现代 爱
作 家萧红的 自我形 象是 散文 集《 商市 街》 所着 力塑造 的 最重要 的主人公 。苦难 和爱情 是她 的生活 主题 , 在苦难铺 就 的黯淡 、 悲伤 的生 活底色上 , 时常跳动 着亮丽 、 温 暖的爱情 旋 律 。文集成 功地塑造 了一 位经 由冰与 火一般 的苦难 与爱 情 淬炼下 的现代女性形象 。萧红 的现代 女性形 象 , 其 思想 内涵
萧红《商市街》里的“红”与“白”

萧红《商市街》里的“红”与“白”作者:刘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2期摘要:萧红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出了散文集《商市街》,虽然语言风格平实,但却将自己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论文拟从色彩的角度,抓住萧红语言描写中的白色与红色两种色彩,探析其色彩语言背后的涵义。
关键词:萧红;色彩;情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06-02经过时间和情感的沉淀,萧红带着回忆创作出了以她与萧军在哈尔滨商市街的生活为抒写对象的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然而这两年可谓她短暂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日子。
因此,在翻阅之后我们虽然不能真正体验到二萧当年生活的苦难,但也能从萧红的字里行间中感同身受。
回看《商市街》,笔者发现萧红的语言描写大都是直白、简单、真实的,较少运用鲜艳明亮的颜色词汇进行修饰,可以用“素”来形容,唯有白色和红色是她最常注意并会描写出来的。
不过在这两种冷暖对比的色彩描写之下,萧红表现出的情感依然谈不上强烈变化,然而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萧红纯真的性情和她内心复杂的情感。
白,总是被萧红用来修饰她身边的事物甚至她自己,并在文章中很自然地被描写出来,例如在《欧罗巴旅馆》中:不知是几分钟过后,我才发现这个房间是如此的白,……住在这白色的小室,我好像把我住在幔帐中一般。
桌子上除了一块洁白的桌布,干净得连灰尘都不存在。
正在喝着水,一只手指抵在白床单上,我用发颤的手指抚来抚去。
我躺下也是用手指抚来抚去,床单有突起的花纹,并且白得有些闪我的眼睛,心想:不错的,自己正是没有床单。
我心想的话他却说出了!一秒钟,这洁白的小室跟随她花色的包头巾一同消失去。
这时的萧红和萧军因为没有住处,又不能住朋友家,只能搬到欧罗巴旅馆,而萧红又正值自己第一次分娩过后,身体状况和情绪都很不佳。
她一直在白床单上抚来抚去,想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尤其是骨肉分离,她是伤心无力的,感叹到“不错的,自己正是没有床单”。
浅析萧红散文《商市街》

浅析萧红散文《商市街》作者:王婉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东方小巴黎”、“远东莫斯科”,甚至与“魔都”上海齐名。
哈尔滨是萧红的启蒙之城,也是萧红不断回望反思的城市,她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也看到底层的病态、人性的丧失。
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散文,是我们了解哈尔滨时期萧红精神的一把钥匙,解读她在哈尔滨的压抑、寂寞与孤独,对爱与温暖的永远憧憬。
关键词:萧红;《商市街》;散文;哈尔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商市街》是萧红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里面记载了她在哈尔滨生活的点点滴滴。
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以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真实的生活图景。
成长于五四时期的萧红,有着那时期青年的倔强,叛逃离家的她来到哈尔滨,然而这不过是另一个牢笼。
她一直处在生活的最底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只是人生的开始。
一、流浪的起点拉铁摩尔曾说:“哈尔滨和大连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它的潜力在北京、南京之上。
甚至可以和上海并驾齐驱。
”诗人冯至在叙事诗《北游》中称哈尔滨为“一个病的地方”,“一个不东不西的地方”“一座阴沉沉的都市”,此时的哈尔滨交缠着“现代化”“都市化”与民族苦难。
萧红在学校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她对大自然的美有着特别喜爱。
只要天气晴朗功课不忙,她总是徜徉于公园野外。
而对于新文学的喜爱则是渐渐培养起来的。
在女子中学萧红接触到不少新文学作品,尤其倾心描述旧社会不平等的小说。
三年快乐的时光很快结束了,初中毕业的她再度回到那个冷漠的家。
父亲早已布置好她未来的命运,将她的终身幸福许配给一个大军阀的儿子。
更不幸的是唯一疼爱她的祖父在那个时候撒手西归。
这个冰冷的家,已经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了。
因此,她断然决定逃婚,不足双十年华的萧红,从此开始她流浪的一生。
虽然逃婚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时髦又令人赞许的事,但对萧红来说却是她苦难折磨的开端,身心两方面的创伤在此后有增无减。
论萧红散文的创作特征——以《商市街》为例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一生历经坎坷,穷困潦倒,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与她的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也具有其鲜亮的个人特色,因而在文坛也享有相当高的地位。
萧红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童年生活和她跟萧军之间的爱情的这两段经历,成为她散文的主要创作素材。
其中,在萧红所有散文作品中,《商市街》是其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商市街》可以说得上是萧红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式散文,是萧红对自己于一九三二年冬至一九三四年春在哈尔滨度过的一段困苦挣扎却又不失拼搏奋斗的日子的回忆。
本文试图从文学的时代大潮中,以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为例,分析其散文创作,探求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女性作家史中做出的奉献。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萧红及《商市街》,意在通过动荡复杂的中国近代史,追踪萧红的散文创作历程,探究《商市街》的形成历程,以求深入了解萧红的创作语境。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商市街》中的作品,归纳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从自叙传性质、女性主题色彩和小说化的结构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通过相关分析,对萧红散文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结。
关键词:商市街、萧红、创作风格AbstractHsiao Hung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female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siaooriginal ideas for literary contributed a lot of outstanding works, left a par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Hsiao Hung has been reputed as a well-deserved " literary goddess ". Like her novels, Hsiao Hung's prose has its distinc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njoys a high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 Hsiao Hung's life is full of legend, and her childhood and her love with Hsiao Jun have become the main material of her prose. Among all the works of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is a fairly representative work. Shang-shih chieh can hardly the Hsiao Hung's prose a memoir with a nature of biography type. It is Hsiao Hung to the winter solstice in 1932 in Harbin in the spring of 1934 but a poor and struggling and memories of the days of the struggle.This paper is from an era of literature in Hsiao Hung's prose "Shang-shih chieh t" as an example, analyze the prose creation. And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Hsiao Hung prose style, the further study of Hsiao Hung and modern woman writer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contribution.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Hsiao Hung and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is intended to through the turmoil complex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siao Hung's prose creation course tracking,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context in order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The second part: Giv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works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It also includes Hsiao Hung prose style, from capitalism on properties, the theme colors and novel structure of the female in three aspects,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is tend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siao Hung’s prose.The third part: Summary.Key Words: Shang-shih chieh Hsiao Hung Creation Style前言在现代文学的殿堂里,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不算长,细算下来不到十年,但就是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奉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十年代文学洛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在商市街的那些日子摘要:《商市街》对于萧红来讲,是一部缅怀过去、缅怀萧军的作品集。
贯穿散文集的两个人物“吟”和“华郎”其实质就是作者萧红与萧军。
萧红对于入住商市街的那段日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过去,还有未来。
即使在那段时常伴随饥饿、寒冷的日子里,萧红也对生活表现出了无比的热爱。
关键词:萧红;散文集;《商市街》Xiao Hong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daysAbstract: "Business city" to Xiao Hong, is a history of the past, cherish the memory of the Xiao Jun 's works.Key word: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two character " Yin " and " Hua Lang " is the essence of author Xiao Hong and Xiao Jun.Xiao Hong to move into the commercial street days, performance is not only the past, and future.Even in the often accompanied by hunger, cold days, Xiao Hong also showed great love of life.Key word: Xiao Hong;Collection of essays;" Business city "《商市街》奠定了萧红作为散文家的声誉,正如《生死场》奠定了她的小说家声誉一样。
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将《商市街》同《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并列,称它为萧红的四部代表作之一。
《商市街》是萧红和萧军在逃离哈尔滨后,经过两年时间的过滤和感情的沉淀后,萧红以悄吟为笔名,于1936年8月在上海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
该书出版不到一个月该书就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一、生活的真实记录《商市街》共收散文四十一篇,完全是萧红与萧军两人在哈尔滨生活的真实实录,其书名就取自他们所住街的街名。
散文从他们居无定所的《欧罗巴旅馆》写起,直到别离哈尔滨的《最后一个星期天》。
正如萧军强调的那样:“这仅仅是一点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1]。
也就是说,萧红在写《商市街》的时候,是把自已经历过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经历中内心的情感,作为创作源泉的。
萧红动情地追怀往事,表达了她对商市街的生活无比珍视、无限怀念,也表现了她对萧军的钟情,尽管后来两人的婚姻出了问题。
萧红这样写《商市街》,除了忆旧,是有所寄托的,那就是她希望萧军也能像自己一样珍重感情、不负初衷。
进一步说,萧红的《商市街》就是写给萧军的,是两人世界的反顾。
二、个人的内心独白在这部散文集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我”不尽的等待。
这是《商市街》中最典型的场景。
党小军外出为生活奔波时,萧红就倚门望归。
这对贫贱夫妻的恩爱竟使房东女儿羡慕。
在《他的唇上挂了霜》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大多数时“我”总是一个人呆着。
对于“我”来说,最多的就是时间,就是无所事事,于是“我”的思绪多了起来,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就这样从萧红的内心流露了出来。
即使华郎在家,大多数也是保持沉默,交流的机会并不多。
即使是在交谈,也只是各自说各自的,似乎没有在仔细听对方说,好像是讲给自己听的一样。
散文集中有很多篇幅是写饥饿、孤独、受人歧视等独有的感受,对这些心理感受的描写,萧红往往用了一些的意识流手法。
就拿写饥饿感来说吧,萧红从各个角度,变换着技法,写出饥饿引发的视觉、嗅觉、听觉上的幻像,深入揭示了萧红在饥饿线上挣扎时的心理意识的流程。
如作者在《饿》中“那种想头越来越充胀我”的时候,觉得“列巴圈比每天也大了一些”;在《他去追求职业》中又写到,“有的房间门上已经挂好‘列巴圈’了”,悄吟觉得“好象那成串肥胖的圆形点心,已经挂在我的鼻头上。
”这是从视觉引发而来的幻觉。
三、直白细腻的语言在语言风格上也有自已的特点,那就是行文的简洁、自然和有力,正如葛浩文所评价的那样:“她无论在对话或叙述的章节中,已是非常技巧地避免使用华而不实、枯萎无力或过分纠缠不清的语句”,“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3]。
在《商市街》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我”与郎华之间的对话,简单、利索。
如,在《雪天》中的三组对话,“他问我:‘够不够?’我说:‘够了。
’我问他:‘够不够?’他也说:‘够了。
’”他们相互都问“够不够”,这仍是明知故问,而又都答“够了”。
够什么够?分明是不够的。
这一组对话,包含了他们多少辛酸,多少爱恋。
同时让读者洞察了他们的生活、个性和潜意识,从而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此外,萧红具备捕捉细节的本领,尤其是当她叙述自已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抒发自已内心感受,或描写自已熟悉的事物时,这种捕捉细节的本领,就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家庭教师》中有这样的细节:“走进房间,象两个大孩子似的,互相比着舌头,他吃的是红色的糖块,所以是红舌头,我是绿舌头。
”寥寥几笔,淡淡写来,却栩栩如生,一个简单朴实的细节,把两个人在窘迫的生存环境中,内心仍保有童真的莹澈,以及两人之间缠绵悱恻,爱恋相依的情愫表现得相当充分。
总而言之,商市街对于萧红来讲,不仅仅是曾经停留的地方而已。
它对萧红的意义,可以说和萧军对于萧红一样重要。
她感谢萧军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相知相守。
接下来我将具体从以下三篇散文来分析。
《他唇上挂着霜》似乎“我”要做的永远都是等,无尽的等待。
白天,“我”虽有手有脚,但却只能静坐,等郎华回家,等他带吃的回家。
晚上,即使郎华在家,在外忙碌了一天让他疲惫不堪,即使是睡觉也不翻身。
“家”,对于“我”来讲就是:“没有阳光,没有暖,没有声,没有色,寂寞的家,穷的家,不生毛草荒凉的广场。
”“家”只相当于一个空壳。
郎华为了生活,不段地在外面找活儿,似乎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外出挣钱养家。
工作的时间排的满满的。
留给“我”的只是他的背影、只是等待。
其实,在笔者看来,郎华这有着不明的怒火。
每天在外奔走,即使天气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即使唇上已经挂了霜,还是要继续赚钱,为了不饿肚子。
然而,即使不停地赚钱,还是不能使生活充裕起来。
日子过得非常拙荆见肘。
再者就是与邻家小姐们的对比。
邻家小姐可以不用为饿肚子发愁,她们的肚子在“我”看来想必是饱饱的。
除了生活必须之外,她们可以穿很大的皮领子和她很响的高跟鞋,可以吃炸酱面,可以看电影,还可以戴耳环。
而我们,郎华只能穿着傻鞋、光着脚去对门教武术,即使对门家有小姐。
其实在这里着表现了小姐们的虚荣。
平时很生疏的关系,却说起了电影的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在这里对门家小姐的“耳环”与郎华唇上挂着的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样的亮闪闪,引人注意,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但现状就是如此。
即使郎华唇上挂着霜,还是要去上课。
这也说面了,即使条件艰难,我们还是应该迎面而上.尽管萧红有过那么多、那么沉痛的不幸,但她却从不悲观。
《欧罗巴旅馆》《欧罗巴》是散文集《商市街》开篇的第一篇,是“我”与郎华入住商市街的第一天的叙述。
“我”步履艰难,就连三层楼高的楼梯也望而止步,感觉到了“两条颤颤的,不属于我的腿”,之后就连手也开始打起颤来。
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我”有点无法接受,“我”只想有个躺的地方,因此“等我走进那个房间的时候,和受辱的孩子似的偎上床去”。
可以从文本中看出旅店何等的简陋,但还过得去。
白色的墙纸、白色的桌布、白色的床,同时也很便利,因为房间足够的狭小,只要一挪身,就能伸手拿到任何东西。
然而,就连那五角一天的租金,也付不起。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一切被拿走,屋子变得空荡荡的,“一秒钟,这洁白的小室跟随她花色的包头巾一同消失去。
”就像遭打劫一样,让人好不伤感。
在这里除了表明“我”当时的落魄处境之外,还讽刺了那些茶房。
当我们决定不租时,他们的动作之利索,不人能及,毫无通融之情。
可以看出,“钱”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
表明当时的社会充实着一切向钱看其的味道。
笔者觉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所谓的“中国警察”。
在中国的国土内,竟然还提醒我们随身带剑要考虑日本宪兵的感觉,这是何等的可笑。
这表明,“中国警察”都是一群恃强凌弱之辈,在普通百姓面前耀武扬威,然而面对日军,只是躲在人民的背后。
对于这件事,作者并未从正面直接切入,而是通过这样一件佩刀的小事,来指戳他们的软肋,更具嘲讽意味。
“天明了,是第二天,从朋友处被逐出来是第二天了。
”这即表明了作者无限的感伤,被朋友逐出来,可以想象何等的难堪,同时也表明这样的日子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会有些什么呢?何时才会完结呢?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一个星期天》“到江边去呢?还是到哪里去呢?”作者在这里映射出自己该何去何从的疑问。
我们要去哪?这一点令“我”感到迷茫。
“我”总是跟着郎华的脚步,因此,当“我”快要离开商市街时,我还是会提问“我们什么时候走?”从第一天入住“欧罗巴旅馆”到离开商市街,从来都是如此。
其实这也表现了作者对商市街的不舍,在这里尽管日子很难过,尽管“家”没有温暖,像一个“广场”,我依旧很舍不得这里。
这里是“我”与华郎在最艰难的时刻的相守。
我一直在“等”华郎,等他停下来,或者让我赶上去。
萧红动情地追怀往事,表达了她对商市街的生活无比珍视、无限怀念,也表现了她对萧军的钟情。
“我”像刚搬进欧罗巴旅馆一样,“双腿发抖,心往下沉”,唯一不同的是“忍不住这从没有落下来的眼泪,是哭的时候了!应该流一流眼泪。
”委屈的泪水,或者是不舍的泪水终于爆发出来了,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应该流一流眼泪”。
笔者认为,这就像是与过去的告别,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大多数的时候我都在忍受着饥饿,都在等待着食物、温暖以及郎华,但真的要离开时,是需要勇气的。
萧红曾说:“我本一无所恋,但又觉得到处皆有所恋。
”[4]对哪怕是一件物品,只要是与她朝夕相伴,她也怀着少有的女性的温情。
对于每日细细相处的东西,即使是锅铲瓢盆也让她有所记挂。
“卖掉小水壶,我的心情更不能压制住”、“大炉台上失掉了锅,失掉了壶,不象个厨房样。
”其实,他们才是与“我”相处最多的。
“我”在等待时,他们也在等待,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是“广场”上的装饰品,始终与“我”在一起,甚至超过了与华郎在一起的时间。
可能在萧红看来,似乎他们是一条战线上的。
注释:[1] 萧军:《商市街·读后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2][3] 葛浩文:《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第69页。
[4] 萧红:《沙粒·三三》,《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