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老子》和《庄子》-PPT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PPT教学课件

究
整第
体 感
二 章
知
知第
人 论
一 章
世
一
知人论世
关请输于入老标子题
道家之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 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 向他问礼。
关请输于入老标子题
道家之宗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 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的核心思想有:以 “道”为本的天道观、“反 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关于请输《入老标子题》
道家经典
《道德经》又称《老 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 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 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 内涵丰富,结构严谨,多排 比、对偶句,以哲学意义之 “道”为纲宗,论述修身养 生、治国用兵之道。
几( jī):接近。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请输译入文标题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 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 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之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 大树,从细小的萌芽时生长;九层的高台,从每一堆泥 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招致失败,有所把持的就会遭受损害。
整请输体入感标知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 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道家思想 老子庄子ppt课件

2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丑的认识就 产生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不善” 的认识就产生了;实在的真相应该是: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混同的。 『难』跟『易』,是相互辅助混同的。 『长』跟『短』,是相互衬托混同的。 『高』跟『低』,是相互依附混同的。 乐器的音乐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前』跟『后』,是相互追随混同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 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 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8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 其思想的精髓
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章七十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10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
11
无为而治的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 1、不尚贤,使民不争。 •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3、绝圣去智,绝仁弃义。智慧出,有
大伪。 • 4、慎征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
29
30
效” “兵者不祥之器。”
12
小国寡民。使 有什伯之器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80章)
国家小,人口少。 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 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 畏惧死亡而不远行迁徙。 (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 使用;虽有军队,也没 有地方部署。让人们再 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 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 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 安逸,以其习俗为快 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 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 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 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丑的认识就 产生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不善” 的认识就产生了;实在的真相应该是: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混同的。 『难』跟『易』,是相互辅助混同的。 『长』跟『短』,是相互衬托混同的。 『高』跟『低』,是相互依附混同的。 乐器的音乐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前』跟『后』,是相互追随混同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 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 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8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 其思想的精髓
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章七十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10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
11
无为而治的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 1、不尚贤,使民不争。 •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3、绝圣去智,绝仁弃义。智慧出,有
大伪。 • 4、慎征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
29
30
效” “兵者不祥之器。”
12
小国寡民。使 有什伯之器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80章)
国家小,人口少。 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 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 畏惧死亡而不远行迁徙。 (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 使用;虽有军队,也没 有地方部署。让人们再 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 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 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 安逸,以其习俗为快 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 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 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 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第五章 老子庄子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 (1)“道”的意义丰富 ➢ 其一,本原意义上的“道”
比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 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 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 其后。”
现存《庄子》共有33篇,其中分为内篇、外 篇、杂篇。传统说法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 写,其余是门弟子后学的作品。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所传播的思想之影响:“自周之书 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 道者意其妙,汨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 (宋·叶适)
冯友兰:“30年来,对《庄子》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哲学上,对政治思想论述得较少,而且多 数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确,从《庄子》一书中 很难找到积极的治世方案。相反,看到的多是冷 嘲热讽。然而在嘲讽之中却包含着出众的独到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治国原则 ➢ 总体来说:守道抱一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实。”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 自化。”
“抱一”就是“守道”。比如:“少则得, 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侯王得一 以为天下正。” ➢ 具体来说: • 其一,守柔
(2)谦下退让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 乎?”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 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比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 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 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 其后。”
现存《庄子》共有33篇,其中分为内篇、外 篇、杂篇。传统说法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 写,其余是门弟子后学的作品。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所传播的思想之影响:“自周之书 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 道者意其妙,汨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 (宋·叶适)
冯友兰:“30年来,对《庄子》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哲学上,对政治思想论述得较少,而且多 数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确,从《庄子》一书中 很难找到积极的治世方案。相反,看到的多是冷 嘲热讽。然而在嘲讽之中却包含着出众的独到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治国原则 ➢ 总体来说:守道抱一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实。”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 自化。”
“抱一”就是“守道”。比如:“少则得, 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侯王得一 以为天下正。” ➢ 具体来说: • 其一,守柔
(2)谦下退让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 乎?”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 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和庄子 PPT

•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社会理想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反思文明的弊端
人道:人生哲著书十五篇,言 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 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 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道教尊称老子为:道德天尊
人为何会有为(做不到无为)?
如何才能去除有为、做到无为?
•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清代学者俞樾解“常”为“尚”,上也。错) (“常”本为“恒”,避讳而改) •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通行本《老子》)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郭店本《老子》)
《老子》思想的结构
• 以“道”为核心 • 天道:宇宙观、宇宙哲学 • 人道:政治观(政治哲学、社会哲学) 人生观(人生哲学:为人处世养生)
•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 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 所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三节:《老子》 《庄子》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1、淳厚详谨,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 整齐,充满智慧的“学者之文”。 2、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体制。论题鲜明, 结构完整,逻辑周密,说理透辟。 3、擅用比喻,将之发展成为一种论证方法。 4、《成相》篇与《赋》的写作。文学史上 最早以赋名篇。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注本)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 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万物 恒有欲 也,以观其所噭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两者同出,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亡。 (简)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 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氷雪, 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 雲氣,御飛龍,而逰乎四海之外。其神 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略)。之人 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 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老子》ppt课件

宗教信仰
追求内心平静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XXX,不被外界所干扰,以到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简约生活
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提倡简约生活,减少物质愿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老聃。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或更晚的著作,作者不详。
详细描写
总结词
《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大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总结词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大约在春秋末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书时间可能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即战国中期。因此,《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PART
05
《老子》的争议与批评
202X
REPORTING
老子其人
01
关于老子的身份和时期,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而另一些则认为他是战国或更晚时期的人物。
思想来源
02
关于《老子》的思想来源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首创人,而另一些则认为它是道家学派的发展或分支。
总结词
指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刚强的力量,强调柔韧性和适应性。
详细描写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柔弱的力量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在自然界中,许多柔弱的事物都能够克服刚强的对手,如小草能够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水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等。人类也应当学会这种柔韧性和适应性,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追求内心平静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XXX,不被外界所干扰,以到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简约生活
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提倡简约生活,减少物质愿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老聃。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或更晚的著作,作者不详。
详细描写
总结词
《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大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之间。
总结词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术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大约在春秋末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书时间可能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即战国中期。因此,《老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PART
05
《老子》的争议与批评
202X
REPORTING
老子其人
01
关于老子的身份和时期,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而另一些则认为他是战国或更晚时期的人物。
思想来源
02
关于《老子》的思想来源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首创人,而另一些则认为它是道家学派的发展或分支。
总结词
指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刚强的力量,强调柔韧性和适应性。
详细描写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柔弱的力量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在自然界中,许多柔弱的事物都能够克服刚强的对手,如小草能够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水滴能够穿透坚硬的石头等。人类也应当学会这种柔韧性和适应性,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
。
是"无"起了作用。
④当:在(某处,某时)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 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 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 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 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同“蔂”,土筐
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取独 做
接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民之从事事,常于近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老子骑牛图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 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 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 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 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喜遇太 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楚 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
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 问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概况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 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庄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 外篇和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庄周学派后学之手,偏 重于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 中唐时期道家演变为宗教,庄子被追尊为南华真人, 《庄子》成为道教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最有影响的注本是西晋郭象的《庄子注》, 实为剽窃向秀的注释成果,刘义庆《世说新语 • 文 学》和房玄龄《晋书 • 郭象传》均有记载。 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清代郭庆藩有 《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 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 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 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 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 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 柔弱胜刚强,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 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不切实际的空 想,反映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揭露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庄子的政治思想 ——由愤世嫉俗到超世脱俗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 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因而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 世嫉俗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
《胠箧》“田氏代姜”的史实寓意何在?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老子的生平
老子的生平详见《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约与孔子同时代。据《史记》本传记载,孔 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教训孔子:“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 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 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意 谓老子神圣,不可战胜。
《老子》的文风
《老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 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 文体属于语录体,但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 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同时 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 无一定程式。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 精美的哲理诗。
《 老 子《 道诸 德子 经集 》成 晋 》 代 之 王
弼 注
《 老 子 校 释 》
今 人 朱 谦 之 撰
《中 新华 编书 局 诸一 子九 集八 四 成年 》出 之版
《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
今 人 徐 志 钧 校 注
出 土 的 帛 书 《 老 子 》
一 九 七 三 年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2019/3/4
18
庄子的核心思想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
将老子的道解释为精神的本体,化 育万物的本根。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 视为自然一物,忘怀自我,淡情寡欲, 不计得失,不虑生死,达到天人合一。
2019/3/4
19
庄子的哲学思想 ——泯灭一切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
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 为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 美丑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 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 《秋水》“河伯观海”的寓言寓意何在?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 无故。事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 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古,故遥而不闷, 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 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 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20 2019/3/4
《老子》的概况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 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 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是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 德经注》。 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 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旧本《庄子》书影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
今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庄子的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 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往来游历 于齐、魏诸侯之间。剽剥儒墨,放言无忌,自王公 大人不能器之。终身布衣,未入仕途,生活贫困, 居住穷巷,织鞋为生。讽刺曹商“舐痔结驷”。 楚威王厚币聘庄子为相,被他戏谑相拒,自愿曳尾 涂中。庄子聚徒讲学,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 且、魏牟几人。
中华文化典籍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典籍 课程号:41120700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材:《国学典籍精读》 教师:刘兴林 编号:105032 教室:8310 上课时间:周四一、》与《庄子》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 仁里人。生卒年不详,传 说他修道养寿,享年百六 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 官吏。或曰周太史儋即老 子。《史记》本传称老子 为“隐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