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5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视频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学导纲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
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课件出示: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破釜沉舟——(项羽)毛遂自荐——(毛遂)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背水一战——(韩信)田忌赛马——(孙膑)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
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
(板书课题)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抓关键词

抓关键词,让阅读简约而深刻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巧抓文本中的“关键词”,不仅能带动全文分析,使文章脉络清楚,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由浅入深地领悟文章的内在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技巧章法,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关键词语;作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作家创作讲究“炼字”,那读者解读文学作品就更需注重“品词”了。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巧抓文本中的“关键词”,找准突破口,便可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抓关键词,可理顺情感线索“题好一半文”,题目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简短的题目往往蕴含文章最丰富的信息,或体现全文的中心,或表明了行文的线索,或点示理趣。
所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眼”,把它作为分析全文的切入点,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
比如《背影》一文,作者围绕“背影”展开叙述描写,“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地出现,刻画了最丰满的慈父形象,父子深情动人心魄。
教学中抓住文眼,便可轻松理清叙事抒情的线索。
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
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
此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
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照应,收到了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二、抓关键词,让景物具体可感在文学作品文辞优美,对景物和事物做细致入微的描绘,“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从而烘托气氛,表达感情。
得速读者得阅读——基于课文阅读的四种速读法例析

2021·03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是提高阅读速度。
本文提出限时限量速读法、知识交流速读法、抓关键词句速读法、有目的性阅读法等四种基于课文的快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大意,抓住中心与关键词句,记忆重要数据、人物、事件,领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摘要关键词速读法;限时限量速读法;知识交流速读法;抓关键词句速读法;有目的性阅读法快速阅读,是“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即眼睛所看到的文字信息直接传送到大脑,再通过大脑皮层进行学习和记忆。
这种阅读方式直接通过视觉中枢来完成,是真正的“看书”而慢慢“看懂,形成读。
”我们在使用言语思维时,思想是非常跳跃和减缩的,因此使思维速度和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速度相协调,成为快速阅读的有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高感知信息的能力,即减少注视某一字一句的次数,从整体理解文章,增强记忆效果。
阅读者在快速阅读时,通常是记忆一整块的内容,在理解和回忆时,左脑会将右脑储存的形象记忆内容转化为语言表述出来。
快速阅读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保障其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本文试析几种速读法进行阅读教学的尝试。
一、限时限量速读法限时限量阅读法,要先定下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期限,在紧迫的精神压力下,使通过视觉神经而被接受的文字图像,更加快速的传到大脑中进行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一目十行”。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这种方法使学生的速读能力大大提高。
[1]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快》一课只有700多字,文章每一自然段的结构雷同,适合采用“限时限量速读法”。
可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调查阅读速度。
“这篇课文共700多字,学生的阅读速度为___分钟。
”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汇报、讨论:如何才能加快阅读速度?一个学生读这篇文章,用了5分钟左右。
他先根据题目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阅读速度比较快。
另一个学生用了4分钟。
他在阅读时,遇到不明白的词语直接跳过,继续读下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古人云:学起XXX。
可见,理解课文的关键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
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
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关于词语,应该是一个难点。
首先一篇文章的中央找不到,就无法体会到哪些词语是关键的,重点的。
其次,为突出中央,有时不只一个重点词语,需要几个重点词语的运用才能突出中央。
因此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相当难的。
我认为关键是能使学生经由过程某个词语能够阐发出词语在语句语境中的作用,这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初期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重点词语,使学生初步感触感染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去发觉或寻找到重点词语。
中期勉励学生本人找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重点词语,教师加以点评,哪些是重点词语,哪些不是,为何是,为何不是。
后期着重在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来揣摩语句或段落的中央思想,领悟文章表达的内容。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应该是找出重点词理解文章的基础,就像分析物体的不同一样,先宏观再微观。
找出重点段后再去找重点词,分析重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
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浅谈如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陈小娇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自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比如:我在四年级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其实作者也在课文中告诉了我们他的感受,引出课文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从而让同学们围绕中心句去体会。
课文中哪些风景让你感到特别独特与迷人呢?请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并且可以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
老师有个温馨提示: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你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这节课是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也进一步进行了文本细读。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
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
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
如果我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比如:我教学《一枚金币》一课时,紧紧围绕关键词语‚受不了‛进行‚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受不了’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老人为什么受不了?从些词句中看出?儿子为什么受不了?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访兰》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访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出示兰花图片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
(板书课题:访兰)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师作补充) 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03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1、抒情部分找,如《井冈翠竹》结 尾部分就揭示了文章中心。这样的文章还 有《我的老师》一课就能从“像这样的老 师,我们怎能不喜欢她,不爱她呢?”一 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11、14、 16自然段就是作者议论的部分。找到了,读懂 它就能很好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 例如:《犟龟》中犟龟反复说的一句话“我的决 定是不可改变的。”找到这句话对我们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大有帮助。
通过玛利亚老师开导小男孩换一种方式来正视自 己的缺陷,最终使小男孩获得成功的事情。告诉我们: 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换一种思考和行动 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3)、写景状物的文章
这类文章常用的句式是“文章表达(抒发) 了……思想感情”,“文章告诉了……道理、 赞美……品质”
一般多是作者借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或以物的特征来比喻 人的精神风貌。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是通过对蜜蜂辛勤劳动 情景的描写,抒发了赞颂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苦 忘我劳动的伟大情怀和高尚品质。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4、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 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在山的那边》中,从“在山的那边,是海!是 用信念凝成的海。”一句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还 有《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 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 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抓课题,从整体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 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 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的效果。
例如《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通过小学生张 国强来信与柯岩的回信,告诉我们“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告 诉我们要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 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飞快的进步。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 处的人。”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 句也就找出来了。再如《詹天佑》开头 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5、关注开头和结尾 例如:《清明上河图》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 用。也有的作者把思想感情放在文章的最后 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 结尾、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 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 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 友谊的思想感情。
体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抓课后问题。
4、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 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在有些文章中往往 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 子叫做中心句。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 头、结尾或过渡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包五十二中李海花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
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
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
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
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
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
而文中的关键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进行品赏,进行个性化地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
四、积累关键词句是悟情的深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段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中年级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
如《风筝》一文体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抓“憧憬”“依然”这两个关键词语,首先引导学生去猜想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憧憬? 大部分学生有过放风筝的经历,放风筝的快乐心情顿时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孩子们的憧憬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憧憬。
他们纷纷说着:孩子们憧憬着他们的风筝越飞越高;憧憬着他们的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憧憬着幸福鸟把幸福洒满整个村庄……带着他们的憧憬,带着他们的美好希望,朗读句子,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
就这样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神情,细细品味,深化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文章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行为举止、特别的谈吐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
理解课文,只有理解这些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
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主要体现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小男孩的聪明机智。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纸团”“摆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小男孩平常没有办法接触到高尔基,只好通过纸团来传递信息,说明他很聪明,遇事会动脑。
“摆弄”一词更是反映了高尔基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小男孩对工作的认真。
抓住“纸团”“摆弄”引导学生品读感受,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和高尔基的和蔼。
再如,我在讲《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抓住
“相距上千里”、“终于”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质。
三、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
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
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如,我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四、抓关键词句,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
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再看那_____ 。
学生先后说出了:“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的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五、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内心
我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默默”“文静”感悟英子的性格特征,想象她内向的各种性格表现;在第三自然段中,抓住“犹豫”推测老师让英子上台讲故事时英
子的心理活动,通过“骤然”一词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们想象到英子受到鼓励后的激动、感激和谢意。
这些词语品读,加深了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和性格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抓关键词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品析词语、涵泳辞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学会品析关键词句,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