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政治思想史——4荀子共15页文档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3前言第一段)。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1、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
古希腊城邦 形式 政治 独立自治 公民是城邦的核心,,实 行民主政治 商品经济发达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在分封制下从属于西周王 室 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专制统治(分封制和宗法 制)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禹—东周)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地方——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 3)作用: (P6)。 ◆ 加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 ◆ 是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4)瓦解: 5)特点:以血缘为纽带,较大独立性、层层 分封、等级森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奴隶制社会)
(BC2070年— BC476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BC221年 — AD1912年)
夏、商、周
秦朝
清朝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 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 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 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原始手 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

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 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第二节 《荀子》
一、《荀子》概况
3.重要注本: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释》,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五)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 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学习的重要性是提高人的才智和品行。学习的 正确策略是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 成果。学习的正确态度,就是要专心致志,心无旁 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点滴知识积累做起。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三)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 “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 的道德观念。荀子以为,就先天本性而言,人天生性 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 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 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四)礼论: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 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人的天 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 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 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 “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荀子--课件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 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 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 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 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 音。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 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 民和睦。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导读
第四讲 《荀子》选读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 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 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 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 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 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 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 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 子慎其所去就也。
•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 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 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乐论》)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一、荀子提倡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 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造上,要达到完 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 他指出:人性本恶,人们生而有各种欲 望,它们不一定都合乎礼义要求,只有 认真学习,才能节制自己欲望,使之去 恶从善,如果能积善成习,可以成为圣 人。
第四讲 《荀子》选读
•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 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 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 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 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 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 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
荀子

一、荀子及其学术思想简介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据考证,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5年[1]1,主要活动时间约为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
他早年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齐襄王时,他多次担任学宫的最高长官———祭酒。
先秦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晚年,他定居在兰陵,专门从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
他的著作保留下来的有《荀子》一书。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曾访问过秦、赵两国,但秦昭王、赵孝成王俱不能用;后至楚国,楚相春申君黄歇任命为兰陵令,荀子遂居于兰陵著书,卒而葬于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了荀子的部分事迹。
他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观点, 其思想以儒家、法家为基础,同时又批判吸收了墨家、道家以及名家等学派的思想精华,形成了有继往开来意义的“荀学”。
堪称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学不仅是对儒学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而且对于先秦诸子学说亦有集大成意义。
”[2]荀学不仅是对先秦诸子的批判总结,同时也是汉代社会思想发展的源泉。
通常认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而最能体现荀子教育思想的却是他的另一句名言“: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篇》)二、“礼义积伪”“隆礼重法”———荀子的教育内容(一)荀子十分重视教化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的教育主张可以用“礼义积伪”一词进行概括。
“礼义”指圣人所创造的礼义、法度,是荀子教育的核心内容;“积”包括“注错习俗,真积力久”两方面,指环境熏陶与个人努力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通过礼义、法度的学习与实践,最终让人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存在,避免无尽的欲望给社会带来的混乱;通过个人的努力与环境的熏陶,每个人都能积累德性,成为君子。
(二)荀子论及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礼义、师法、法度等,且通常将礼、法并称。
荀子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 (2)“性恶”——人的自然属性不加节制会导 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 致恶。 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 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 并不是说这些自然的人性是恶的,而是说,假 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 如顺其自然,让这些自然人性不加干涉的发展 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 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 下去,才会导致“恶”的结果,即争夺、残贼、 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淫乱等等现象的出现。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 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 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 之性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 理,而归于暴。”
2、“化性起伪”(道德是后天习得的) 伪——人为,后天环境影响和长期教化学习而 形成的一种品格。导致善。
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
(2)重法:以法治补充礼治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 数制之。士以上就必须用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
对群众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 (3)礼法关系:礼为本 礼对于法来说具有优先性,法律的制定要以礼 作为根本。礼是法的指导原则。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 散儒也。所以尊崇礼义,即使对其精义领会得
荀子

荀
子
一、荀子其人 (一)生卒 赵国人,生卒不详。
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前238年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荀
子
一、荀子其人 (一)生卒 (二)主要经历 1、稷下学宫三任祭酒 2、培养了李斯和韩非两个弟子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苏轼《荀卿论》
荀
子
一、荀子其人 (一)生卒 (二)主要经历 1、稷下学宫三任祭酒 2、培养了李斯和韩非两个弟子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 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 盗。 ——《谭嗣同· 仁学二十九》
最终,将人道有为置于了天 道之常的规律性基础之上。
荀
子
一、荀子其人 二、“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资质为性。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性恶》 性者,天之就也。《正名》
荀
子
一、荀子其人 二、“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礼与法源于相同的社会矛盾。
礼与法具有共同的特征。
荀子
1、如何理解隆礼重法? 2、援法入礼的依据: 3、对王霸之争的总结。
隆礼尊贤则王,重法爱民则霸。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荀
子
一、荀子其人 二、“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三、荀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说: 四、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 五、荀子的认知学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修身》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议兵》
荀子
1、如何理解隆礼重法? ①礼是修身治国的根本,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
②荀子重法而非重罚,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异于法家严刑峻罚。
荀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排比
正论
儒学
公篇
第十一卷
解蔽
乐论
荀子
语言
气势 兵
礼
荀子
行篇
霸篇
君子
问
天论
孙卿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 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 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 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 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 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杨倞注本。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荀子言性恶,孟子言性善。
目录分析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十二子篇第六
非相篇第五
仲尼篇第七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卷第十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性恶篇第二十 三
谢谢观看
君子篇第二十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