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形成原因 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
经济: 政治: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 主张 微,诸侯争霸兼并政治分裂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阶级: 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提供条件 文化: 私学兴起 C.周王室衰微,对思想控制不力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D.封建政府大力提倡
考 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
• • • • • •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 3、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4、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 5、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史论结合) 6、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注重从内容、影响等)
(2)人性上:①孟子主张“性本善” ②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①荀子主张“制天命” ②老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②道家主张“消极避世”(“逍遥、超脱”)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 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 的借鉴。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作者:储敏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礼治模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之邦,荀子的礼治和乐论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传统的源头。
“礼”,《说文解字》谓之“所以事神致福”者,指出礼本是祀福祈神的仪式;而“乐”是祭祀时与礼配合的歌舞诗赋的总称。
礼以祭神,乐以娱神。
祭祀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神灵有不同的礼和乐,礼、乐均为连接神人的产物。
换言之,礼乐本为一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家自立其说寻求出路。
荀子承接孔子恢复礼治、捍卫雅乐的理论主张,为了汇集道墨法诸家的毁乐观点。
他具体阐发了礼的价值、发生、本质等,同时他也探讨了乐的根源、本质和功用,写出了著名的《乐论》。
由此出发,我们试探讨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一、礼乐同功:治人治世夏商周三代都实行礼治,礼是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制度。
荀子借助于人们崇拜先王、崇拜古史的心理,通过证明礼是先王之道而证明礼的价值。
他认为先王之道的内容无非是“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荀子·君子》),其实质就是礼。
在证明乐的价值时,荀子仍运用同一思路,又认为乐是先王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永恒的意义。
第二,荀子从立国之本的高度阐明礼是治国之道。
他没有明确的把乐也说成治国之道,但是。
在荀子的视野中,礼乐的价值是等同的。
一方面。
礼规定社会等级结构,是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阶级关系和一般关系的根本原则,它确保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孝,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
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荀子·大略》)。
如果丧失了礼。
则“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荀子·宥国》)。
另一方面,乐也是协调君臣、父子、兄弟、长少等关系的最佳方式,乐在宇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在荀子思想中,“圣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圣王是能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使之“出于治、合于道”的人(《性恶》),因而圣王也是能尽伦、尽制的人(《解蔽》)。
所谓尽伦、尽制,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看,指的是那些融合了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威(权力)于一体的人,对政治秩序的形成和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探讨荀子“圣王”概念,在思路上可围绕“权威与秩序”关系展开。
鉴于《荀子》中诸多“圣王”相类似概念,本文尝试透过对荀子的“圣王”概念的清厘,说明在荀子思想中“圣王”的意涵以及荀子何以推尊圣王的内在用心。
换言之,在荀子的思想中,何谓圣王?荀子为何推尊圣王?作为权威的圣王在何种意义上关联到秩序的实现?一据统计,在《荀子》一书中,“圣王”概念总共出现了39次,分布于《王制》《儒效》《正论》《君道》《王霸》《性恶》等篇中*。
其中,最具定义效力的莫过于来自《解蔽》篇的说法,荀子云: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解蔽》) 此处荀子将“圣王”一词拆开来定义,“圣”既指道德品德的极致,如云“尽之而后圣”(《儒效》),也指见识能力的极致,如云“齐明而不竭”(《修身》),故云“备道全美”(《正论》);“王”,就其人格内涵而言,谓“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王制》),就其功化而言,谓“能用天下之谓王”(《正论》)、“天下归之之谓王”(《正论》《王霸》),“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大略》),故荀子又谓“非圣人莫之能王”,亦即圣人是圣王的必要条件。
而相应于圣、王的“伦、制”概念,杨倞认为“伦,物理也。
制,法度也”。
北大本《荀子新注》认为,“伦理,这里泛指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原理”,制,指的是“制度”[2](P.363);学者也有一种简略的解释,认为“伦”主要指向道德,“制”主要指向政治。
略论_荀子_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

了“ 金 玉 良 缘 ”的 牺 牲 品 ; 而 已 经 登 上 她 们 一 生 的 主 旋 律 , 无 不 透 着 一 股 悲
封 建 时 代 至 尊 至 贵 地 位 的 贾 元 春 , 却 凉之气。在这十二曲中, 只有一曲是稍
更 是“ 喜 荣 华 正 好 , 恨 无 常 又 到 ”,“ 眼 微 有 所 不 同 , 即“ 留 余 庆 ”, 说 的 是 巧
多, 而且精彩贴切, 在用比方面, 堪称 诸子之冠。
1、比 喻 形 式 灵 活 多 样 《荀 子》中 比 喻 的 形 式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 生动鲜明而
绝无枯燥的学究之气。有时用同类事 物设喻, 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 强调作者的观点。如: 登高而招, 顺风 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积土成山, 积水 成渊。有时又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 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将骐骥与 驽马对照, 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 有时先反后正, 有时先正后反, 内容各 有侧重, 句式也多变化, 毫无板滞之 感 。 从 形 式 上 讲 , 有 明 喻 、暗 喻 、博 喻 、 较喻等。
了, 没一个有好的结局。
史 湘 云 , 尽 管 “ 厮 配 得 才 貌 仙 郎 ”, 但
在《红 楼 梦》的 悲 剧 中 , 不 仅 那 些 “ 终 久 是 云 散 高 唐 , 水 涸 湘 江 ”, 重 现
出 身 卑 微 的 女 性 无 力 改 变 自 己 的 命 “ 幼 年 时 坎 坷 形 状 ”, 也 是 如 李 纨 一 般
《红 楼 梦》中“ 千 红 一 哭 , 万 艳 同
陵 事 更 哀 ”, 最 后 还 是 两 手 空 空 ; 至 于 悲 ”的 女 性 悲 剧 , 以 其 独 特 的 审 美 价 值
苟子思想微探

之, 世俗之沟瞀儒 , 嚯嚯然不知其所非也 , 遂受而
传 之 , 为仲 尼 、 弓 为兹 厚 于 后 世 ; 则 子 思 孟 以 子 是 柯之 罪也 。”他这样 锋 芒毕露 , ⑥ 似乎丝 毫没 有儒 家
【 者简 介】 作 邱艳 丽 , , 团农 六 师党 委党校 讲 师 。 女 兵
苟子( 约公元前 33年一前 28年 ) 1 3 名况 , 又 叫孙卿或孙卿子 , 战国后期 赵国人 , 是新兴地主阶 级杰 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 一直以来 , 学术界对苟 子属于何家何派多有争议 ,其中不乏有人认为他 是儒家 , 如邢贲思先生主编的《 哲学小百科》 一书 中就 明确这样表述过 :儒家是指以六艺为法 , “ 崇 奉孔 子学 说 为主 的一 个 学 派 , 际上 由孔 子 创 始 , 实 先秦时儒家分化为八派 ,重要的有思孟和苟子两 派。 孔孟为儒家正统。 ‘ 有人认为苟子的思想具 ” 有法家倾向 , 于是把他归人法家 ; 还有人则认为他 自成一家。 细细研读《 苟子》 , ② 跳出派别之争 , 且不 谈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笔者认为苟子是一 位具有儒家思想、科学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的伟 大学 者 。
《 《 《 《 《 诗》 书》 礼》 乐》 春秋》 。“ ) 故书者 ,政事之 纪 也; 诗者 , 中声之所止也 ; 礼者 , 法之大分 , 类之纲 纪也 ,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
之敬 文也 , 乐之 中和也 , 、 诗 书之博也 , 春秋 之微
也,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见 , c 阿 他评赞“ 五经” 乃 圣 人 真 积 力 久 之 作 , 为 “ 经 ” 学 道 者 学 用 一 认 五 是 生的课程经典。 此外 , 他还在 自己的文章中八十余
① 邢 贲 思 主 编 . 学 小 百 科 f . 京 : 国 青 年 出版 社 . 8 ,6 哲 M] 北 中 1 6 5 9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出处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出处最近网络有句话很火“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出处《荀子·修身》,我查遍《荀子》一书也没找到这句话,我们应该抵制这种嫁接名人名言的行为,更容易造成对圣贤思想的误读。
荀子是先秦百家争鸣中儒家集大成者。
他也是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儒家的另类,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帝王术的导师。
他最出名的两个弟子,一个是秦朝宰相李斯,一个是韩非子,甚至孔庙里接受祭拜的儒家圣贤像中,都没有他的身影。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晚年著书立说。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思想独具特色,他尊崇孔子,提倡礼教和礼制,但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最重要的,他提出性恶论,与孟子性本善思想完全相反,使得荀子在历代儒家学者备受抨击。
我看过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解说:荀子说的性本恶,是指在先天自然资源争夺的本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但人与动物最大区别是人有智慧,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为了避免同归于尽,进而提出“道德”。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考虑人性人情,社会运行,政治运作,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荀子作品原以单篇流传,西汉刘向选其32篇,编撰《孙卿新书》,唐人杨倞liang注解,后改成《荀子》一书,目前流传下来十九篇,前四篇是《劝学》、《修身》、《荣辱》,其中不乏高中背诵篇目,劝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量变导致质变,修身强调自我管理,从自觉到自律,荣辱为什么是做人原则。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第一篇: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荀子,又名荀況,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和政治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著作等身,著有《荀子》、《劝学篇》等重要著作。
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著名的名言名句。
这些名言名句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下面,我将对一些著名的荀子名言名句进行解释赏析。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荀子的名言,意思是天道永远是健康的,具有不竭的能量,而君子应该不断自强不息,向天道看齐,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个名言体现了苦难和奋斗的精神,告诫人们要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
2.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句话简洁明了,表达的是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为信念和决心是成功的关键。
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指出人心易受外界干扰,心灵易受波动。
而修道却很难,极为微细。
这个名句告诫人们要养成平衡心理,要以道心抵御人心的干扰和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不动声色。
以上是荀子的一些著名名言名句的解释和赏析。
这些句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告诉我们要树立信心,开拓进取,在成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同时要保持内心平静,以便在人生的波折中不失去自己。
写作重点:本文主要是解释和赏析荀子的名言名句,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流畅度和表达能力。
用词分析:本文中涉及到一些哲学术语,需要注意准确性和精度,要用上恰当的语词,以便表现出一个学生对于荀子哲学思想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荀子名言名句的实践作用荀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的许多名言名句被广泛引用,体现了他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生活。
下面,让我来谈谈荀子的名言名句具有的实践意义。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没有人迈过一努力和不断追求的大步。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荀子集儒学之大成,他不仅综合了孔子和孟子的管理理论,还吸收了法家的管理理论,发展了儒家的管理学说。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从中可以吸取许多有价值的养份,用它来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服务。
一、“性恶论”是荀子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如何管理好国家是古今中外的重大实践课题。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成熟的管理理论,都是以一定人性假设为其前提。
不同的人性假设,其管理的方法、过程和目标出就不同。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成熟的、完备的治理(或管理)社会、国家的理论,也十分重视人性的问题。
孔子的德治理论,是隐含着以人性善为其前提的。
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人性假设,目的是为他的“仁政”服务的。
孟子的“以不忍仁之心,行不忍仁之政”和孔子虽然主张“宽猛相济”的理论,他们都认定人性“本善”这一原则,于是他们都不太重视“法”在治理中的作用,因而,被人批评为“迂阔而不切于实用。
”荀子之学,之所以胜过孟子,就在于他提出了“性伪合而治”的人性治理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隆礼重法”的治理理论,不但要重视德育教化,还要重视法制建设,因而,显得合乎实际,切于实用,为现代的国家治理学家和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因此,荀子的关于人“性恶”的这一人性的假设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石。
荀子首先区别“性”、“情”、“欲”三者的不同。
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荀子•正名篇》,以下凡引《荀子》者,只注篇名)“性”指人的自然性,“情”,即喜、怒、哀、乐等是“性”的内容,“欲”是与外界事物发生交感之后而产生的心理倾向或追求。
荀子认为,由于人的这种自然的本性,生而好利多欲,为了满足这种利欲故必争斗,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摘要: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荀子以其人性理论为基础,以此来阐释他的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等,而这些思想最后又统都归其政治学说,都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
一、人性理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的性恶论。
荀子所说的“性”仅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指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它具有先天性、自然性和受动性的特征。
正如他所说:“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也。
”因此,荀子说“性”的本质是恶。
然而,与性相对的伪,即“人为”,人的社会化活动及其结果。
如“礼义辞让”、“文理隆盛”等。
这些内容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不能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只有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
总之,伪是人的与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属于人的理性层面。
因此说,“伪”具有善的本质和属性。
“性”与“伪”的区分是荀子人性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荀子认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内在感性生命冲动的支配,当然,人同时也具有抑制感性,使之符合道德礼义的理性意志。
他的善恶之分也表明,人的感性欲求和理性意志截然相反,两者相互冲突,甚至是背道而驰。
那么依照人的本性行事也就不会更不需要有礼义辞
让。
所以说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不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而是天性受到制约和改造后的产物。
对此,荀子认为所有的道德礼义,都是人为创造的,或者说都是圣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创造的,而不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更不是自然产生的,人的天性中虽然没有礼义辞让的内容,但人却先天就具有认识和实践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在荀子的人性论中,向善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认识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素质,也不会是实践仁义道德、法律规范的能力,而是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即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由环境培养起来的习惯。
二、荀子政治哲学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
把礼和法都看成是治国的起点、基础,两者具有互补的作用,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礼法相互配合就能使天下大治。
荀子认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人与法相比,人更重要,有能使国家安定的人,却没有使国家一定能够安定的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荀子的“信赏必罚”的执法原则。
他很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利用刑法的惩戒和威慑力量来制止和预防犯罪。
荀子虽然提倡法律,但他不是说动不动就用刑使法,他提倡先教后刑和量罪施刑。
荀子对为政的具体措施也有清楚的论述。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君道。
即君的榜样作用和作为君主应该做的大事。
若民众不亲不爱,那么就不能为己用、为己死;不能为己用、为己死的后果就是兵弱,而兵弱的结局就是城墙不牢固,最终就会导致敌人
来犯,从而国家就会灭亡。
第二,用贤。
我们都知道荀子是特别重视贤能的。
他论证道:“吴有伍于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
”除此之外,《成相》篇中也多处引证历史事实,以证明用贤则国昌,否则则国亡。
其三,赏罚。
对于赏罚的态度,荀子明确的提出说“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官也。
”如果这样,那么就不可能将有才能的人和无才能的人合理的分配到适当的岗位上。
“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熬然,若烧若焦。
”因此,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放其罚威。
”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荀子虽然强调罚,正如上文所说,荀子同时也重视教育,他主张赏罚之前要先对其进行教育。
确切的说,荀子所强调得是“明德慎法”。
最后是富国裕民。
对此,荀子强调强国必先富民。
民众不富裕,那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徒劳,而一旦民众富裕了,那他们就更有条件去从事农业生产,也更有心思去管理田地,也才能管理得好,从而使财富增多。
此时君主再按照规定征收田赋,同时教导农民节约消费,如此一来,那么生产品就会像丘山一样多。
这样,君主才能高枕无忧。
而怎样才能是民众富裕呢?在当时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
荀子的“物畜而制之”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无疑是最进步的。
三、结语
综上观之,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整体性,以及他最终的目的性。
荀子说人性恶,无非也就是为其教育思想、法律思想和伦理思想等提供理论基础。
正因为人性是恶的,若是顺其自由发展,那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这不利于人的发展,所以要讲道德、讲礼义。
而这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圣人所制定出来的,是需要传授的,需要教育的。
也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也意识到了光靠道德还不足以使人向善,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圣人还制订了法律以强制规范人的行为以使其向善。
而等等这些最终有无非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国富民强和天下一统的理想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杨伯峻译.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杨伯峻译.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