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最新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doc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辽金元
 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辽南北面官制下的机构设置和职权:1、北面官制: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1)北南宰相府是辽代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分别由
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族人世选,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为长,下设总
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是辽代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2)大林牙院:相当于翰林院。

职掌是为皇帝撰修契丹语文告,负责监修国史。

3)大于越府,相当
于大傅,原为处理军政要务的,后无实权。

4)北南大王院:分掌所属契丹部
民的各项事务;5)夷离毕院:辽司法行政机构,执掌刑狱和司法;6)敌烈麻都司:掌礼仪;7)北南宣徽院掌朝会、宴飨、祭祀等事;2、南面官:是为管理汉人而
设立的一套制度:1)汉人枢密院;2)尚书省;3)中书省;4)门下省;5)翰林院。

 勃极烈制的内容: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没诸勃极烈,开始时
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金
太宗时对勃极烈进行了改革,将勃极烈定员为四人即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
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

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畈苋嗽辈皇枪艺焦叭嗽薄6逄屏吭蚴侵醒胫饕姓澳懿棵牛可惺槭浅⒚ 伲嵌际“旃嵋榈姆ǘú渭诱撸簟⒈ 讲可惺樵谔瞥趸钩<嫒卧紫唷?/P>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2、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3、明朝时期宰相制被废除后,取而代之的是______A.内阁制B.六部制C.诸寺制D.司礼监制4、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__。

A.工农兵代表会议B.苏维埃代表大会C.中央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6、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唐代宗D.唐中宗7、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8、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9、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神权政治色彩最浓烈的是______。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其中两府是指()。

A.御史台和尚书台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C.吏部和礼部D.少府和相府11、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______A.总裁制B.总统制C.议会制D.委员会制12、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______。

A.军机处B.枢密院C.兵部D.都督府13、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______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14、影响明朝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B.口碑C.资历D.政绩15、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_____。

00322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00322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00322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篇一:全国20xx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篇二: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阻力?(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

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

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

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织保证。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二、地方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官员管理(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二)秦汉1、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①任子②赀选③察举④征辟⑤博士弟子⑥荐举2、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

(多)3、汉代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

(多)4、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

(单)(三)魏晋南北朝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单)2、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3、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4、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

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

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

(单)6、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

(单)(四)隋唐1、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①科举制度②门荫③行伍④流外入流⑤入幕制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

(单)3、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

(单)4、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三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三章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秦汉
 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
在司法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
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的考察权。

 丞相权力的内容:1、立法上负责起草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
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

特别是在不设立
太尉期间更是如此;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
之权。

 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宰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王认为古代三皇五帝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至尊性,因而以自己“德过三皇。

功高五帝,于是就把传说。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及其发展演变的学科,对于学习行政管理和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中国行政史是自学考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考生来说,合理的复习资料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首先,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应该包括历史概述和重要事件的详细介绍。

考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等内容。

通过对历史概述和重要事件的学习,考生可以建立起对中国行政史的整体认识,有助于理解后续的具体内容。

其次,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应该包括各个朝代的行政制度和政策的详细介绍。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朝代,如秦汉、唐宋、明清等,深入了解其行政制度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以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通过对各个朝代行政制度和政策的学习,考生可以了解不同朝代的行政管理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理解中国行政史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著作,如《中国行政史》、《中国行政制度史》等,深入了解学界对于中国行政史的研究成果。

这些学术著作可以帮助考生了解中国行政史的研究现状和学术争议,拓宽思路,提高学术素养。

此外,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可以包括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行政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考生可以加深对行政制度和政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考一些实践经验,如行政管理的案例分析、行政改革的实践经验等,了解中国行政史对现实行政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自考中国行政史的复习资料还应该包括一些练习题和模拟试题。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二章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二章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中外朝制)汉武帝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武帝时,形成了(三公宰相制)西汉时期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汉武帝贬低丞相、架空相权所采用的手段是(中外朝制)(汉成帝)时期,为分散相权,实行三公宰相制,从而将独相制变为集体宰相制。

尚书分曹理事始于(汉成帝)时期。

尚书台从制度上取代三公宰相制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而成为行政中枢机构实在(光武帝)时期。

东汉光武帝以后“虽置三台,事归台阁”中的台阁指的是(尚书台)西汉时期,掌宗庙礼仪的是(太常)。

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成为(卿)西汉相府诸曹中,负责办理郡国守相及军吏迁除手续的是(东曹)西汉成帝时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其根本意义是(分散相权)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理事)。

汉武帝设立州刺史之初,州刺史主要掌管(检察权)。

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其长官(州牧)变为管理地方的行政长官。

秦汉时期,大县的长官称为(令)秦汉时期郡府内也设有庞大的办公机构,大体和相府对口,实行(分曹办公)秦汉时期乡里官员中主管乡中治安的是(游徼)。

秦汉时期,为了灵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在郡下设立的相当于县的行政区域是(道)汉代政府在不违反中央大政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皇帝的圣旨分为许多种,其中一种是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称之为(诏书)。

汉朝自武帝以后对京辅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检察官是(司隶校尉)。

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御史中丞)。

汉武帝时,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中,通过派出(部刺史)对郡国进行监察。

汉代司直和御史中丞在行使检察权方面的不同时司直侧重于(对行政执行中纪律的监督)。

下列各项选官制度中汉朝尚未出现的是(科举)。

地方官回避本籍开始于(汉武帝)。

两汉时期,九卿由(丞相和御史两府联合)进行考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新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新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6、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

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

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

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次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

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新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新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监察新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9、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新制度。

10、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11、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新制度?(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

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

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

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

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

(3)郡对县的考课。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12、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

体现出1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1)大臣廷议。

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会议。

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效力。

13、简述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机构。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动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14、试述元代的行政监察新制度?(1)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

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肃访司为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2)御史台是元代最高行政监察机构,其作用和地位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

(3)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它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

行御史台受中央御史台节制。

(4)元代监察新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5)元代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

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有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正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

15、试述苏区工农民主政权的特点?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特点有:(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苏区所建立的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议决并执行各该区域内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职权。

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方面,人民有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并对不称职者有权撤回。

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集中。

建立在劳动群众直接选举基础上的苏维埃政权拥有高度的权力,能够集中处理国事。

政府之间,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力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

(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一、精简行政机构。

二、严格编制定员。

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6、战国时期的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其特点:一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之贵族;二是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底层。

这一新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17、节度使:最初是唐代设于边区的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区;安史之乱后,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18、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

军机处初设时,其职权仅限于军事方面,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19、简述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新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新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20、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前代新制度进行调整?(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21、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独创性经验?(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了建议。

2(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的俸以养廉的原则。

22、简述晚清时期的行政监督新制度?(1)都察院行政监督功能的强化。

一、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二、简化监督程序;三、改革御史推荐办法。

通过整顿,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有所加强。

(2)资政院、咨议局通过议事权、咨询权和纠核权来实现行政监督。

(3)弼德院的行政监督: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4)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是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说明了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已是大势所趋。

由于清政府很快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上述两个行政监督机构也就胎死腹中了。

23、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比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要大。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

官僚制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新制度。

24、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基本趋向:一、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

二、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

混乱原因:一、体制混乱,权限不清。

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四、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25、宗法制:核心是通过血缘亲疏及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

宗法新制度不仅解决了嫡长子王位的问题,为统治集团提供了权力的继承和更迭规则,降低了权力转移时政治振荡的频率,起到了稳定整个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26、京察:是明代朝廷对京官定期朝廷的考察,后被清代沿用。

对京官的考察每六年一次。

四品以上京官的考察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下京官的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然后呈报皇帝批准。

27、清代旗盟新制度:是清代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体制。

旗是行政单位,若干旗组织成盟,设正、副长各一名,盟长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而是旗上的监察机构,盟长将会盟诸事上报理藩院。

盟旗长官均由蒙古王公担任,职务世袭。

皇帝的特派大员掌握各有关地区的军政大权,盟旗官员必须接受他们的监督。

28、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高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措施?(1)改变领导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