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四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畈苋嗽辈皇枪艺焦叭嗽薄6逄屏吭蚴侵醒胫饕姓澳懿棵牛可惺槭浅⒚ 伲嵌际“旃嵋榈姆ǘú渭诱撸簟⒈ 讲可惺樵谔瞥趸钩<嫒卧紫唷?/P>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

2010年7月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0年7月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27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是指( )A.国家政策的制定B.国家意志的执行C.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D.国家审判机关的执法活动2.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A.罗纳德·怀特B.魏洛比C.古德诺D.伍德罗·威尔逊3.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学者是( )A.高斯B.泰罗C.帕森斯D.韦伯4.在雷格斯的三种行政模式中,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模式是( )A.融合型行政模式B.衍射型行政模式C.棱柱型行政模式D.法理型行政模式5.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因素的是( )A.政治力量B.经济力量C.文化力量D.社会结构6.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发展社会经济C.执行国家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D.维护社会稳定7.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事权主要表现为( )A.政治管理权B.经济管理权C.社会事务管理权D.文化管理权8.在现代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立法职能而言,国家的行政职能具有明显的( )A.执行性B.多样性C.整体性D.监督性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重心是( )A.以阶级斗争为中心B.以科技发展为中心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政治发展为中心10.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特性是( )A.系统性B.合理性C.合法性D.主体性11.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机构依法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是( )A.信息机构B.咨询机构C.辅助机构D.派出机构12.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对行政人员进行合理的( )A.计划和组织B.使用和开发C.激励和监督D.调任和辞退13.政府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预算编制B.预算执行C.决算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14.目前实行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 )A.德国B.法国C.英国D.瑞士15.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行政职位B.行政人员C.行政体制D.精神要素16.渐进决策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威尔逊B.西蒙C.林德布洛姆D.埃佐尼17.行政执行工作的关键是( )A.计划B.协调C.动员D.指挥18.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是( )A.行政技术B.行政管理方法C.行政理念D.行政人员19.在行政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的核心是( )A.物质利益B.市场规范C.道德诉求D.等价交换20.行政道德体系的灵魂是( )A.行政道德主体B.行政道德准则C.行政道德观念D.行政道德水平21.法律方法所依据的法律,其规范的对象和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九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九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9章第九章清内三院的组成: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文馆: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

内三院初置八承政掌管内三院事务。

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

后来事权逐渐扩大,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取代了议政王的大臣会议的权力,政务的裁决、官吏的任免、用兵的方略悉由军机处掌握,其实权远远超出内阁之上,成为国家中枢机构中的核心机构。

军机处工作内容有:1、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和皇帝谕旨的撰拟;2、其次,撰拟皇帝谕旨;3、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4、广泛的人事决策权。

军机处地位显赫,但没有丝毫的独立性,只是皇帝的附庸,只是皇帝的御用秘书机构。

清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清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中央行政体制的形式和内容。

同时也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1、议政王大臣会议;2、同文馆;3、内三院;4、内阁;5、南书房行走;6、军机处。

六部、理藩院、大理寺的设置:是清代负责分管各项政务的执行的重要职能部门。

六部以贝勒一人总理部务,下设满汉承政若干人,参政若干人。

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古、回族、藏族事务而新设的中央机构,设尚书为长,侍郎为副,下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个清吏司。

其地位在六部中的工部下,理藩院还兼管部分外交事务。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司法机关,设大理寺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

清代六部地位职权的下降:清代督抚直接听命于皇帝,六部无权向督抚直接下达发布命令,各部满汉尚书左右侍郎均可单独上书皇帝,这加剧了机构的内耗,大大地削弱了六部的功能和效率,使六部已降为一般的办事机构。

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的设置及其地位:太常寺:主管祭祀事务。

光禄寺:掌祭品、膳食和酒宴事宜;鸿胪寺:掌朝会礼仪之赞导。

太仆寺:掌马政。

卿寺的权力逐渐减小,成为形同虚设的冗余机构。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引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01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4)

201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4)

61、馆选:是明代开始采取的⼀种考试制度,明代进⼠⼀甲三⼈被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三甲进⼠可参加翰林院庶吉⼠考试,称馆选。

馆选考取后称庶吉⼠,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学成后授职。

明中叶后形成⾮进⼠不⼊翰林,⾮翰林不⼊内阁的局⾯,凡经馆选⽽成为庶吉⼠均被认为是储相。

庶吉⼠虽晚三年授官,且学习期间待遇微薄、⽣活清苦,但许多进⼠都乐于此道,因为庶吉⼠在未来仕途上处于易飞黄腾达的优越地位。

62、内三院:是清代中央机构。

天聪⼗年,皇太极改⽂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

此时内三院⼤部分职责仍是⽂书事务,还不能算是决策或执⾏机构。

清军⼊关后,内三院权责进⼀步加重,成为和六部同秩的三品衙门。

顺治⼗五年,清朝记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品秩也降为正五品,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害怕内阁权⼒过⼤⽽加以压抑的结果。

康熙初年,内阁⼜被改名为内三院,但其由于辅政⼤⾂专权⽽形同虚设。

康熙帝亲政后康熙九年再次改内三院为内阁,将⼤学⼠品秩升为正⼆品,⼤学⼠分兼殿阁衔,⾃是内阁基础基本奠⽴。

63、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称“总署”或“译署”,是清朝政府于1861年1⽉20⽇设⽴、共存了40年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上总揽了清政府外交、防务和洋务⼤权,是⼀个既有买办性⼜有近代性的⾏政管理机构。

64、中华民国军务院:是护国战争开始后为统⼀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8⽇在⼴东肇庆正式成⽴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临时中央军事政治机关。

它事实上是⼀个松散的联合体,各省都督府和护国军各⾃为政,并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且军务院⼀开始就不是以新政府⾯⽬出现,仅以黎元洪任总统的国务院的代理者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就削弱了它应起的作⽤。

1916年6⽉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并恢复了国务院,7⽉14⽇唐继尧等通电撤销了军务院。

65、专员公署:全称是⾏政监察专员公署,它不是抗⽇民主政权⼀级政权组织,各地专员公署的具体设置和组织机构也因地⽽异。

中国行史自考总复习

中国行史自考总复习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套试卷25题,每题1分,共25分)1.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p12.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是(周朝)p13.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p14.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国家联盟)p25.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奴隶制时期)p26.中国封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始和创立时期是(从战国到秦汉)p37.下列哪一时期的行政体制具有过渡性质(魏晋南北朝)p48.标志着中国封建国家行政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是(三省六部制)p49.在下列国家中,封建中央集权制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中国)p510.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时期行政法最完备程序的法典是(清会法)p711.中国奴隶制产生的国家途径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而建立)p812.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p1013.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是(君主专制)p1514.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p1815.商朝前期,在王位继承上缺少详细规定,基本上实行一种(兄终弟及制)p1916.变“兄终弟及”制为王位王子继承制的是(盘庚)p1917.商代最高政务官是(巫保)p2018.“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p2119.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p2120.盘庚迁殷后,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以强化王权的措施是实行(内外服制)p2321.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p2422.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p2423.西周时期,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指的是(朝)p2924.西周时期诸侯卿大夫之间的一种直接沟通的方式是(朝会)p2825.相当于今日之契约的西周行政文书是(?要)p3026.西周王朝用于战时动员的行政文书是(誓)p3027.与等级君主制相适应的官制是(世官制度)p3128.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佐助天子管理官员的人事官员是(司士)p3229.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产生,使得世倾制更趋于瓦解,而世倾制中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是(血统)p3230.商代远方的首领称(伯)p3331.中国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前旧的田税军赋制度建立的基础是(井田制)p363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赋税改革的重点是(承认国人土地私有权)p3633.春秋战国时期,最先进行田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p3634.我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解体是在(春秋)p3635.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军税改革中,最先允许庶民充当甲士,打破国野界限的是(齐国)p3736.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开始逐步建立,表现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转化为(郡县制)p3937.官僚制发展的基础是卿大夫“邦国”内的(家臣制)p3938.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与分封制下的相比,其自主权(小)p4039.李悝变法发生在(魏国)p4040.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以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p4041.战国时期,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管理体制,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废除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p4042.战国时期,国君的秘书称(御史)p4343.秦统一后具有总管秘书事务职能的中枢官员是(御史大夫)p4344.中国古代和中央集权体制向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p4445.礼贤下士的时代风气兴起于(战国)p4546.监察制度的初步形成是在(战国时期)p4647.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任命官吏称(拜)p4748.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p4849.西汉初年实行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p5050.汉武帝贬低丞相,架空相权所采用的手段是实行(中外朝制)p5151.汉朝将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的是(汉成帝)p5152.尚书台从制度上取代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而成为行政中枢机构始于(光武帝)p5253.西汉时期掌宗庙礼仪的是(太常)p5354.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倾)p5355.在西汉相府诸曹中,负责办理郡国首相及军吏迁除手续的是(东曹)p5456.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p5557.在秦汉的乡里官员中,主管一乡的行政事务,处理民事纠纷和征调赋役的是(啬夫)p5958.皇帝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是(诰)p6459.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御史大夫)p6460.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诰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p6561.汉武帝以后,对京铺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监察官是(司隶校尉)p6562.汉代司职和御史中丞在行使监察权方面的不同是司职侧重于(对行政执行中纪律的督察)p6663.秦汉时期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称为(訾选)p6764.秦汉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称为(任子)p6765.秦汉时期对官员任用的限制十分重视,规定不得为官的是(巫觋之家)p6966.两汉时期可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尚书)p6967.汉代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p6968.秦汉官员考核成绩较差者称为(殿)p7069.秦时官吏告假称为(告归)p7070.曹魏时期,取代东汉以来尚书台决策权成为重要决策机构的是(中书省)p7371.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p7472.魏晋时期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享有封驳权的部门是(侍中省)p7473.魏晋以后至隋唐时期,掌握生杀大权并兼领地方军政、民政等各种权力的地方官叫(持节都督)p767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采取一种完全的军事官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是(军镇)p7775.北魏初年宗主督护制的基层单位是(宗族)p787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很大程度上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左郡县制)p787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进一步促进鲜卑贵族汉化、以邻、里、党为基本组织的基层行政体制是(三长制)p7878.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p8079.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呈现出的特点是(贵族政治)p8280.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在官员录用上实行(九品中正制)p8381.魏晋时期官员升迁的重要标准是(门资)p8482.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是(三省六部制)p8683.在隋代中枢机构中权力最大的是(尚书省)p8784.唐朝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且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机构是(枢密院)p8985.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书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中书舍人)的制作方式。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1 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然在西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战国时期变法运功的内容是什么1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2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3 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4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5 奖励耕战战国七雄时期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 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设置文武分职制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是什么?作用: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得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什么?1 确立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2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诏令,门下省掌管封驳。

宋代科举考试的规模和范围有哪些扩大1 录取范围较唐代大大增加,且殿试及第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直接可以做官2 宋代科举的门第限制较少,广泛吸收了各阶层读书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宋代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监督网络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规范化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诏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3 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 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名门、儒吏等出生均可作为条件2 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 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 承荫制度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以五项内容为标准:1 户口是否增加 2 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 赋税是否公平简述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是平行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

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中国行政史自考重点序号一:介绍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政府行政制度以及行政机构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史的重点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对于研究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行政史自考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序号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我们将从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入手,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行政史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郡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秦汉时期还实行了封建制度,封建贵族在地方行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理解后续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序号三: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唐代建立了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细致,官员选拔流程逐渐完善。

而到了宋代,行政制度更加精细化,实行州、县、乡三级行政体系,官员选拔更加依靠科举制度。

了解唐宋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方式以及科举制度的运作具有重要价值。

序号四: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行政管理更加强化。

明代设立了行宫东厂、西厂等特殊机构进行监察,清朝则设立了内阁和内阁学士,负责行政决策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也包括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如府州县衙门等。

研究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政府的集权特点以及封建专制的特征。

序号五: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近现代的行政制度变革是中国行政史中的重要部分。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官制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体制改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对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方式的重构。

这些改革包括了官员选拔制度、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行政体制的流程优化等方面。

了解近现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对于分析中国现行行政体制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汇总14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内容:于1938年3月在武昌召开。

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了抗战救国的总方针;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总裁,建立起以蒋介石为领导核心;会议还做出召开国民参政会的会议。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方式和性质:1938年3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的民意机关。

参政员由国民政府遴选,政府对内外的方针政策应于实施前交国民参政会讨论决议,国民参政会可提出建议并向政府询问。

但国民参政会的决议须经国民最高会议同意后才可实施,有特别情况国防会议主席可依命令行事。

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意见的场所。

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

后来由于积极、消极抗日的政策的发展,国民参政会逐步变成了粉饰统治、欺骗人民的工具。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1937年8月11日,中政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决定撤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

该机构为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其主席、副主席分别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政会主席担任,成员包括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官员。

国防最高委员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会及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及所属各部、会,兼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

国防最高委员会长由总裁兼任。

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
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这与中政会不对外发生关系不同;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这与中政会仅居于党政联系地位也不同。

因此,它实际上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

蒋介石以总裁名义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就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的调整:1、改变领导体制;2、进一步扩大编制;3、进一步加重职权;可见,委员会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1943年国民政府改组后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1、扩大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权;2、提高了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地位;3、增强了行政机构运作上的效率;4、也加强了蒋介石个人对行政活动的控制,便利了他个人独裁。

新县制的层级结构: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乡:以10保为原则。

、保:以10甲为原则,设保办公处,设保长一人;甲:以10户为原则,设甲长一人。

推行新县制的宗旨:目的是把地方的政治、财经、教育、武装和民众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层统治网,强化独裁统治。

省行政体制的调整措施:最主要是省党部与省政府关系不清,省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责不明,军人干政愈演愈烈。

调整:1、调整党部与省政府的关系;2、调整省政府与中央政府
的关系。

中央设计局的机构设置及工作程序:决策的技术系统。

国防最高委员会为了有效地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于1940年设立中央设计局,,中央设计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遴选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审议会、预算委员会、设计委员会、政治计划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和调查统计处等机构。

设计和审议的程序:每一年开始前,由中央设计局拟定施政方针,分由各主管部门拟定详细施政计划及执行此计划所需的经费之概算,然后逐级呈转与审核,由中央设计局作全盘审理与整理,形成统一的施政计划,最后,呈报国防最高委员会,发交具体部门执行,并通知党政考核委员会,以作为考核的依据。

国防最高委员会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决策方式: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

一切重大的决策均由它发出,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决策表面上是采取委员会合议制,决策源于集体,实际上更多的是委员长的个人决断。

决策方式:每周开会一次,开会时,除11名常委出席外,其他有关人员必要时可由委员长指定列席会议,全体会议由委员长定期召开。

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决议,直接交有关部、会执行。

抗战期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程序的新变化:1、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2、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3、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行政三联制:是指提高行政效率,按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
作过程中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必须有实施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每项工作实施前必须有实施计划和经费预算,执行中必须按计划实施,实施的结果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嫡系起来的最高指挥机关。

分层负责制:1941.2实行分层负责制,即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查核。

具体层次及责任如下:第一级即各机关最高长官,如五院院长,行政院各部会及直属机关最高长官,各省省长、专员、县长、市长等,主要掌握本部的决策权。

第二层级的即是各级机关幕僚长,其职责主要是参与起草以及组织实施一级长官的决策。

第三层级即是幕僚长以下的各司、厅、局、处、科长等,其主要职责是落实一二级长官的交办事项。

第四级即文书、科员、书记员、办事员等,各按具体情况确定其责任。

幕僚长制:是指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主要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主要负责事务工作。

负责这些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

国民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1、在国防最高委员中设立执行委员会;2、推行行政三联制;3、实行分层负责制;4、推行幕僚长制度;5、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调整党政关系的原则:1、中央采取以党统政的形态;2、省及特别市采取党政联系的形态;3、县市采取党政融
化的形态。

经过调整,大大加强对各级政府行政工作的干预和控制,促进了一党专政局面的实现。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具体方式: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对行政活动的控制;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1、公职候选人的考试,主要指省县参议员和乡镇民代表的候选人的考试;2、任命人员的考试,主要是各级行政及技术人员的考试。

省级人事管理机构的名称:人事处或人事室。

战时公务员考绩的类别、内容、程序及奖惩类别:公务员考绩分平时考绩、年终考绩、临时考绩。

考绩内容分工作、操行、学识三项,考核程序分初核、复核、核定登记和执行四个阶段。

根据考绩结果,,分别予以奖惩,奖励分为晋级、加俸、奖金、勋章、奖状、记功等六种,惩戒分为免职、降级、减俸、中戒、记过、留级等六种。

战时公务员退休的种类和条件:申请退休和命令退休。

申请退休条件:1、任职15年以上,年龄已达到60者;2、任职25年以上成绩昭著者。

命令退休条件:1、年龄已达65以上者;2、身体不能胜任者。

1939年《公务员服务法》的内容: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

对公务员的纪律作了补充,将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强调公务员“有绝对保守政府机密之义务,”未经长官允许,不得以私人或代表机关名义任意发表有职务的讲话。

同时,对公务员的作风和服务态度又作了
进一步的规定:1、严禁奢侈放荡及治游、赌博、吸毒;2、不得兼任私营企业经理、董事长;3、不得利用职务收取贿赂;4、非职务需要,不利动用公物、公款;5、执行职务,力求切实,不得畏难推诿,无故稽迟。

1943年《公务员叙级条例》的内容和意义:对级俸的核叙作了具体规定,统一了公务员的核级标准,标志着国民政府公务员俸给制度的初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