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哲学观

合集下载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思想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荀子思想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荀子思想特点及其重要意义荀子是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与儒家、道家、墨家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思想流派之一。

他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的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

一、荀子思想特点1. 法治思想荀子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天下之治,在法成而已”。

他将“法”视为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主张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

荀子还强调“刑罚必信、奖罚必明”,认为在法律体系的支撑下,对罪犯要严厉惩罚,对英雄忠贞要予以嘉奖。

2. 人性观荀子认为人天生有恶性,需要修身养性,通过礼教规范来规避这种“性恶”,并注重培养个人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荀子认为“性恶”不可避免,但人可以用自身的道德规范来改变自己,实现道德上的完美。

3. “养生”思想荀子非常注重养生,他认为身体的健康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前提。

荀子传达的“养生”观念主张“均不过饥不过饱,均不过劳不过逸”,并倡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此来保障身体的健康,全面实现个体在思想、心理、生理上的平衡和协调。

4. 政治思想荀子关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方式,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权为责,以爱民为本,推行“仁政”,为百姓谋利益。

他认为国家的统治力量必须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上,竭力避免强权政治的恶性循环。

荀子还强调合法的政权来源于天道,而不是人的武力和财富。

二、荀子思想的重要意义1. 统治观念的价值荀子的思想揭示了官员应该爱民、以民为本的本质,即便在当代,这些思想依然值得提倡。

荀子的“仁政”思想,推崇合法、民主、和谐的政治统治,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

2. 道德理念的启示荀子认为,人性有恶,对人来说,选择哪种道德是不难的,但面对实际的考验,依然可能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反思自我、修身养性,避免伦理道德思想的扭曲和腐败,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这种对道德思想提倡和探索对中国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孟子和荀子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本性以及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性,而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本性以及通过规范和制度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围绕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展开论述。

一、孟子的善性本体论孟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善良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与天下万物有着共同的善性。

孟子主张人的天性就像种子一样,只要给予正确的培养和教育,人的善性就能得到发扬。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仁德,追求道德和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能力,它使得人们有能力做善事。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五常”教育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涵养,人们能够充分发展和实践自己的善性,实现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共治。

二、荀子的恶性本体论荀子与孟子相比,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劣的,人具有贪欲、嫉妒和自私的本能。

荀子主张,如果让人的本性放任发展,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人们将沉湎于个人私利而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荀子强调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礼制,建立公正的法律和约束性的道德规范,才能抑制人的恶性本能,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行。

他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人性的恶。

三、思想差异与共同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人性的本体论,认为人性是有本性的。

虽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两人都认可人性有善恶之分,从而需要合理的引导和调整。

此外,孟子和荀子都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为政的实践。

孟子强调通过修身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荀子则注重从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层面去改造人。

两人都强调了仁义、礼制等整体的道德伦理体系,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和谐的社会。

荀子的政治哲学观

荀子的政治哲学观

荀子的政治哲学观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政治哲学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治国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索荀子的政治哲学观。

一、人性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倾向于追求个人私利和自我满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通过外在的教化和约束来实现。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强调了人性的恶劣面,并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规范人性,使其得以修正和改进。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人性得到约束和引导,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道德观荀子的道德观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美,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荀子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仁爱之心,即“兼爱”思想。

他主张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通过仁爱之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养心”的观点,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是治国安邦的基石。

三、治国观荀子的治国观强调了君主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并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治理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荀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教化百姓,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百姓的生活和福祉。

荀子的治国观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主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为百姓谋福祉。

综上所述,荀子的政治哲学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

他通过对人性观、道德观和治国观的阐述,提出了一种以教化和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政治哲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政治哲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不足,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康),字灵均,后世尊为荀卿,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教育家。

他对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与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仁义论。

首先,荀子的贵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上等人性。

他认为人生而知,拥有良知和道德意识。

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扬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升华。

荀子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荀子坚持性恶论,强调人性的恶劣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贪婪、好斗、自私的,追求利益和权力。

荀子通过世事观察,深刻领悟到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君主严格管理国家,限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再次,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才能和品德,使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变人的恶劣本性,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和能力。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孝悌、忠信、正直、禮義、仁道等美德。

荀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荀子的仁义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荀子认为人类之间存在着互相依附、合作共赢的关系,倡导互助互利、和谐共存。

他主张实行仁政,通过厚德载物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仁是人的养性环境和道德准则,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宽容和友善的相处。

他同时认为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通过恪守义理,来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

总结而言,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和仁义论。

他深入研究人性,既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高尚,又关注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

他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性的升华和完善,主张通过严格管理和道德治理来限制人的私欲和贪婪。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理念。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荀子思想观点的总结和评述。

第一部分: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欲自私、蛮横残忍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引用天道来解释人性的邪恶,并提出了人性三恶的观点:“无不发于性,无不备于道,无不属于义”。

荀子认为人性中的三种邪恶,即无度恶、无厌恶和无道恶,使得人们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紊乱。

荀子还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为了克服人性的恶,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性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性恶可伏”和“教化可改”的理论,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化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来控制和改变。

第二部分:王道治国荀子的思想观点重视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认为只有国家政权的正当管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他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中心,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秩序、平等和公正。

荀子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君主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他提出了提倡礼乐的控制和约束措施,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他还强调君主的榜样作用,只有君主自身道德高尚,才能影响和感染整个国家。

荀子的王道思想也表现为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

他认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工和地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提出“各得其所”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第三部分:人性向善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也认为人性可以向善转变。

他相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力量可以改善个人的恶习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培养德性和修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荀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克服个人的恶习和欲望。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与道德观念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与道德观念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与道德观念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天下大乱。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观点,试图寻找到治理乱世和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方法。

其中,荀子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对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政治和教育方面。

他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不同,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性的自私和贪欲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天性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达到的。

他坚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将自己的恶性转化为善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他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是上天所人选,君主有权力和责任去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用道德和仁慈的行为去影响和教化民众,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即君主应该遵循的正确的道德原则和方法。

荀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做到善良和高尚。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社会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秩序,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仪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观念与孟子的仁爱观相对立,两者之间的辩论不断激发了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

他的政治观念和强调君主的合法性的理论,对中国封建帝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的思想注重人的教育和修养,强调了君主的治理权威和合法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和谐关系。

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人性观与思想

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人性观与思想

古代哲学家荀子的人性观与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卜骞,鲁国(今山东临沂)人,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

他对人性观与思想的独特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观可以总结为“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类天生具备自私自利的本能,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性的根本动力。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教导与教化,人类会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行。

荀子认为,唯一能够约束人性的力量是礼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的平衡和和谐是社会的基础。

在他看来,礼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人性恶劣的抑制剂。

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个体能够将个人的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另外,荀子也提出了“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外界的诱惑和恶劣环境的影响,人性才会被丑恶所掩盖。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善良一面,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荀子的思想也对后世的政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政治才能,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君主才能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起正义和全面的法治制度,保护人民的权益。

他主张政府要推行适度的施政,避免过度干预个人的自由。

总之,荀子的人性观与思想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人性观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探讨人类本质和道德伦理问题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的社会和思想领域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哲学观中文学院0903班黄凡 41号荀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他唯物主义的思想。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受了道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天道观否定了儒家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提出了自然无为的"道"的学说。

荀子在此影响下,把天看作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天;同时荀子又把道家作为神秘实体的"道"改造成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道",因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但是,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多訁出,无见于信"(《天论》);对于庄子,荀子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

宋尹文学派对荀子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他对他们的批评也不少。

但是荀子又吸收了宋尹学派关于"气"的学说,从而使自己的自然天道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气本原论的基础之上。

对于宋尹学派的"虚壹而静"的"心术"论,荀子剥掉了其神秘的成分,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认识论中来,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内容。

对于墨子,荀子也提出了很多批评。

他对墨子的批评集中在其“非乐”、“节用”,否认礼乐的文饰,抹煞等级的差别等观点上。

但是,墨子关于“尚贤”的主张,对荀子有积极影响。

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积极成果,荀子更是予以吸收和继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中。

对于法家,荀子也是有批评的。

他主要批评了慎到和申不害,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解蔽》)。

这是批评慎到片面的法治主义和申不害片面的权势主义。

当然,荀子本人并不否认法治和权势的重要,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礼治和尚贤使能的重要。

荀子自称是属于儒家的,但他对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却批评得特别尖锐。

他说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非十二子》)。

荀子还批判了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说法,并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

荀子把孔子这个儒家创始人誉为“大儒”,似乎还颇有孔子继承者自居的胸怀。

然而从实质上看,荀子对孔子的思想也是采取的批判态度。

荀子否定了孔子唯心主义“天命”观,否定了孔子关于“圣人”“先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一面(不过他同时也继承和发挥了孔子关于“学而知之”的论点),改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正名”论。

在荀子的思想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方面,他不但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有意地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在批判和继承其他学派思想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应地主阶级的需要。

荀子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蔽”,取各家之“见”,既有批判也有吸收与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三、荀子的哲学观(一)性恶论荀子认为,与生俱来的好利、恶害,耳目声色之欲等天性,都具有自由活动和自由发展的本能,现实中,人人皆有欲,且“欲多不欲寡”,若顺纵人之性情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加节制,便会导致一系列恶的结果,如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

荀子一开始就用“恶”来规范人性,用道德性眼光审视人性。

他用来论证人性恶的两个基本前提也缺乏严密的逻辑推论,因而他关于人性的观点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所谓善恶都是道德范畴,是后天形成的判断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在阶级对立社会里,不同阶级具有十分不同的善恶标准,孤立地考察人性,人性可谓无善无恶,人性及其本质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及其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人性会获得不同的规定性和特质,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既规定人性,又不断地改变人性。

荀子看到人性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的一面,并做了理论上的概括,这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有很大的启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针对孟子的性善论的。

他认为,孟子说性善,是因为孟子不察人的“性”和“伪”的区别。

为说明他的理由,荀子首先严格区别了“性”和“伪”。

对于“性”,荀子认为,性是“性者,本始材朴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总之,“性”是天生的。

而“伪”,简单地说,就是“人为”。

也就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总之,“伪”就是后天性的,是与人的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和结果,这部分来源于人为的努力,所以叫“伪”。

由于“性”是“本始材朴”、“生之所以然”、“不可学,不可事”,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性是“恶”的。

如果让性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则后果极为严重,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等。

为此,就需要圣人、君主对人民进行教化,需要礼义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引导臣民,而人民因此而变“善”,就是“伪”。

而这个过程,就叫做“化性起伪”。

因此,性和伪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二)荀子论心。

圣人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主观条件,即人具有认知能力,而人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心上。

对于“心”,荀子认为:“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心知?曰:虚壹而静。

”“心未尝不藏,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然而有所谓静。

”虚壹而静是荀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虚”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专心致志,一心不二,“静”是指思想宁静不急躁。

,若能做到“虚壹而静”,那么就为“大清明”,从而“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荀子论心和孟子论心的区别在于两点。

首先,孟子言心,只重对心的直接涵养功夫,以使此心性流行,如源泉滚滚,不舍昼夜。

荀子言性恶,言人心危道心微,认为心有所蔽而沦于混浊。

因此,荀子特别重视养心,特别重视自加澄清工夫,以使“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堪能知道而守道。

其次,孟子言心,乃就心之本身来论,而荀子论心,主要着重其“知道”的认知力。

“化性而起伪”的另一个条件是需要有道,而这个“道”,在荀子看来,非天之道,非地之道,而是人之道,君之道,也就是治国之道,同时,这种“道”,偏重于社会道德的内容,与礼义法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意义。

因此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在此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说法,它也是“化性而伪”的终极目标。

(三)“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重视建立新的封建政治制度,因而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思想。

他的这个“礼”,和孔子所说的“礼”,有了一定的不同,加入了新的内容。

首先,礼包括了各种社会的名分规定,“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插,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其次,礼还包括各种礼节礼仪。

最后,礼还表现为各种人伦道德的规定,是人道的极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的作用主要在于“分”。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礼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人按照不同的等级团体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必须靠礼。

同时,礼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准。

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看到由于人性为恶,教化不足以保证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善的,因为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以强制性,迫使人们必须去执行,这就是“重法”,也就是“援法入礼”。

荀子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治之经,礼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荀子隆礼重法的根本目的,还是基于现实的政治环境。

他在坚持孔子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霸政的存在,这一点,他比孟子要现实一些。

(四)“天人相分”的天道观。

殷周以来的历史哲学观,大都认为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世间诸种物事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皆受被神化了的自然力的鉴临与制约,并且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典章规范也为超人格的上帝所创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