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荀子哲学
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 、荀子生平和时代
荀子,名况,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生于诸侯相记载,推知他的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38年之间。[3]
在先秦时期,旧的社会体系行将解体,新的社会秩序还在探索之中,天下异说纷纭,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学说,其中以儒家的地位尤为显著。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成衰微之势。生当战国晚期的荀子,有感于群雄争霸,杀人“盈城”、“盈野”,“残贼生而忠信王”,为谋求匡正之术,他高举起“隆礼”的大旗,试图通过“君子”的“正己”和“修身”,施及邦国,以达到天下大治,进而实现“一天下,财万物”的政治理想。诚如刘向所言:“如人君能用荀卿,庶几于王,然也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4]然而,荀子终究未能借着仕途而达成志向,遂以在野之身,发愤著书,序列数万言而卒。荀子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著作曾经刘向整理,编之为《孙卿新书》后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并重新编排为20卷、32篇《荀子》。
荀子中的哲学

荀子中的哲学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所著的《荀子》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荀子哲学的基本观点、伦理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荀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生而具备一种本能的冲动,即“恶”,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加以改善,则人的本性就是恶性的。
但荀子并不认为人一定要被恶所驱使,他提出了“性即是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虽恶,但是人也具有驾驭本性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行,使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得到深刻的反思和提升,才能真正地理性合一,达到人性的完善。
同时,荀子也提出了“天命论”,认为一切都受到天命的支配,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命运都是受到天定的。
因此,人类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命运,无法完全由人类自己来决定和影响,而是受到天命的约束和支配。
二、荀子哲学的伦理道德观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带有一定的本能冲动,即“恶”,这种冲动需要得到约束和调适,才能使人类社会有序安定。
荀子提出的伦理道德观主要包括“性恶论”、“面假论”和“和为贵论”。
荀子认为,人性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缺陷就是所谓的“恶”,而形成这种“恶”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欲望无限膨胀。
他提出了“面假论”,即人在社会中需要学会面对各种危机和机遇,适应社会的变化。
同时,人也需要学会“假”,即在社会交往中,需要掩饰自己的情感冲动,以达成各种目的。
荀子也提出了“和为贵论”,认为人类的本性应该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方式,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实现整体的繁荣和稳定。
他主张人类社会应该遵循正义、公平、克制等原则,以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荀子哲学的政治观荀子主张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唯有君主才能居于主导地位,使整个国家得到稳定和统一。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有仁爱、博爱、公正等各种美德,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良好的榜样。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哲学原文荀子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三大主要观点。
下面将以这三个观点为线索,对荀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
1. “性恶论”“曲成器而成谓之性,人之性也,品物与也。
”(荀子《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恶性。
他将人类的本性比作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只有通过加工,才能使其变得珍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2. “性善论”“性之善恶,犹白黑也。
”(荀子《劝学》)荀子同时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善的。
他比喻人的本性就像黑白两种颜色一样,虽然都属于本性,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发展成善的一面。
他强调,人类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达到善的境界。
3. “性无善恶论”“君子之性,其去私也。
”(荀子《正名》)荀子还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教化,才能使人性趋向善,远离恶。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正名教化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荀子哲学解析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修养人性、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1. 人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向善。
他提出了“人虽有恶,可以改之”的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类才能拥有道德和品性。
2. 君主的治理原则荀子的思想中,对君主的治理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是以身作则,通过德行和道德教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他提倡以仁义为主导的统治方式,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通过正名教化的手段来让国家达到和谐的境界。
荀子哲学社会思想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
本文从荀子的生平和思想渊源入手,探讨了他的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以及教育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他主张天命和人事相结合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奉献;他的天人观中体现了尊重天命和人的自主性的平衡;在教育方面,荀子提倡以教化来塑造人的品行。
文章总结了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现实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使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荀子,哲学思想,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教育思想,影响,现实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荀子生平荀子(约前310-约前235),名冉,字正明,博学多才,被誉为"言传之贤"。
荀子出生于鲁国,成长于齐国,后来在赵国担任过宰相。
荀子自幼聪慧过人,师从荣辱著名的儒家学者荣誉男和苏听书,深受其影响。
在政治上,荀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立政以道”,认为天下需要有严格的法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修养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品德。
荀子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荀子的思想渊源荀子的思想渊源包括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认为孔子教化之道能够挽救世道败坏的当世之人。
他钦孔子之道德教化之威,但同时也认为孔子的教化之道并非完备,因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除了孔子之外,荀子的思想还受到了老子和庄子的影响。
在荀子看来,老庄的思想虽然崇尚自然,但缺乏积极的改造和教化之力,无法解决人性恶劣的问题。
荀子综合吸收了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优点,提出了辩证的人性观和道德观,以及他独特的政治和教育思想。
荀子的思想渊源既继承了先哲之长,又有所创新,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正文2.1 荀子的人性观荀子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本性、人性的善恶、以及人的修养方面的思考。
荀子的哲学观

荀子的哲学观中文学院0903班黄凡 41号荀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他唯物主义的思想。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荀子哲学思想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它包含着性恶思想及其证明.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它包含着性恶思想及其证明. 一方面: 天生就有好利,疾恶,耳目声色之欲, 一方面 : 人 , 天生就有好利 , 疾恶 , 耳目声色之欲 , 这是性恶的根源.但既然是源,那就未必在" 这是性恶的根源 . 但既然是源 , 那就未必在 " 流 " 上 出现错误.这实际上是说,荀子肯定在人的本性中, 出现错误 . 这实际上是说 , 荀子肯定在人的本性中 , 存在着一种恶的趋向. 存在着一种恶的趋向. 另一方面,它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恶,则还有前提, 另一方面,它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恶,则还有前提, 即荀子所说的"顺是" 即荀子所说的"顺是".所谓顺是是指对这种天之所 就的本能欲望不加以节制,压抑,而任其自然发展, 就的本能欲望不加以节制,压抑,而任其自然发展, 那就会成为现实的恶. 那就会成为现实的恶.
荀子的生平
★ 荀 子 , 名 况 , 公 元 前 289 年 ~ 238年 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238 年 , 字卿 , 战国末年赵国人 , 曾在齐国文化中心稷下讲学, 曾在齐国文化中心稷下讲学 , 三 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 后到 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 , 楚国, 做过兰陵的地方官. 楚国 , 做过兰陵的地方官 . 晚年 在家著书, 著作有《 荀子》 一书. 在家著书 , 著作有 《 荀子 》 一书 . 荀子》 ★ 《 荀子 》 一书的思想内容十分 丰富, 包括政治, 哲学, 经济, 丰富 , 包括政治 , 哲学 , 经济 , 文学等方面的理论. 文学等方面的理论 . 本讲我们仅 就哲学思想作一下介绍. 就哲学思想作一下介绍 . 着重讲 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其天人关 两个方面的内容 , 系关系学说,二是人性论. 系关系学说,二是人性论.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6荀子哲学

天有“常道”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辍:停止)
肯定“天”有其运行的常道或规律,它是 不依赖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敦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制:遵从、运用)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不同点:
1、侧重点:近于善 近于恶
2、修养方法:强调发扬先天善性 重在后天修养积习
3、实现途径:由善端→善性(强化型) 由恶端→善性(不可逆型)
4、理论向度:促使人格回归其本原 实现人格的自我否定
余韵:
▪ 自汉代荀子因身为韩非、李斯的老师,备受 非议。宋苏东坡言,焚坑之祸,罪在荀卿。 荀子批评思、孟,被宋明儒者逐出儒门。后 世(唐)杨倞最先开始对《荀子》作注整理。 清代1891年王先谦《荀子集解》被学界认为 是迄今最好的注本。
(宋钘jiān,据《庄子·天下》“其学以情欲寡浅为内,以禁攻寝兵为外”)
▪ 解弊之方:明于天人之分, 寻求天人之道, 实现天人统一。
三、天人相分
▪ 天有“常道” ▪ 制天命而用之
关于天、人的职能:
▪ 《礼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 《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失官后居家著书,“於是推儒、墨、道德之 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
▪ 《荀子》32篇,一般认为前26篇为其自作。 论说文体,说理性强。唐之前几乎被遗落。
二、思想的提出:解诸子之弊
▪ 诸子之弊:孟子蔽于人而不知天,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重教劝学
• 稷下学宫祭酒 • 劝学篇
五、知行一致
• 认识论,“知”与“行”是核心范畴。 • 荀子的认识论 • 对主客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 • 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 • 正常人有认知的本性,这是主观认识的基
础 •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能
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 感性与理性的联系
•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 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 薄其类然后可也。
•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 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在先,后有理 性认识
• 解蔽求知
• 蔽,认识的障碍
• 利令智昏,情令智昏,嗜令智昏,病令智 昏
• 感官局限性、工具的不足等等导致认识不 足
二、性伪之分
——荀子的人性论
• 性: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伪:人为 • 人性恶:人性的缺点 • 克服人性恶,便要“化性起伪”: 自我认
识,个人修养,师友督导,社会加以引导, 惩治。最后每个人都可变善,“涂之人皆 可以为禹”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通“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 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 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伤 秽,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 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 不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 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 是之谓人袄。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
• 荀子认为,社会的治乱、个人的福祸,与人类自 身相关。战争、骚乱、灾祸、不幸是因为人没有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 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说虽不同,而 其实则一,盖性善故能学,性恶必须学 也。——郭沫若
三、隆礼重法
• 儒家重礼仪与道德;法家重严刑峻法 • 荀子将儒家与法家结合起来,不偏颇,有
助社会美序良俗的形成 • 隆礼,分出差别,便于社会管理 •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心 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 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
• 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 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 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 伤之患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犯错)
•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 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 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 蔽,此心术为公患也。
• 感觉和思维:特点与功能 • 感觉,耳目鼻口形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 思维,人何以知道?曰:心
• 思维把握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受时空 的限制
•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 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 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
(四)让幸福来敲门
——“制天命而用之”
• 人类如何治理万物与自身?怎么做才能 “让幸福来敲门”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 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制天命而用之”,即认识、顺应并利用 自然规律,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为自 身与万物造福。
(二)天行有常
1.自然界普遍存在着规律。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2.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而辍广。
(三)天人相分
• 天与人各司其职。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 自然界的职责是无声无息地养育万物。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一、天乃自然 二、“天行有常” 三、天人相分 四、“制天命而用之”
(一)天乃自然
• “天”指自然界,来
创造万物。 •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
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 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 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 谓天。(《荀子•天论》)
第七讲 荀子哲学
• 荀子(约前325-约前 235),名况,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战 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 物。曾三次出任齐国稷 下学宫的“祭酒”,后 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 令。
• 著有32篇哲学性论文
荀子哲学体系
一、天人之辨 二、性伪之分 三、隆礼重法 四、重教劝学 五、知行一致
一、天人之辨
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个人的 幸福与灾祸,由谁决定?
•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 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 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通 “傥”,有时)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 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 也。时邪?……地邪? ……
• 殷商时期,“天命”论,万物是由拟人化 的神来主宰
• 老子,万物来自于客观的,没有人格思想 的“道”,荀子继承了这一点,发展 了自 己的天论思想
• 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 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 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 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 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 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 ,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 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