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

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 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第二节 《荀子》
一、《荀子》概况
3.重要注本: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释》,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五)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 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学习的重要性是提高人的才智和品行。学习的 正确策略是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 成果。学习的正确态度,就是要专心致志,心无旁 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点滴知识积累做起。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三)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 “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 的道德观念。荀子以为,就先天本性而言,人天生性 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 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 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四)礼论: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 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人的天 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 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 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 “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荀子简介

著作
• • • • • • • • 劝学 修身 性恶 天论 非相 荣辱 仲尼 王制 • • • • • • 臣道 礼论 大略 子道 议兵 正名
• ……
3方面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 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 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 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 功精神。
主要思想及特点
• 一、“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1、天道自然的思想 2、“天行有常”的思想 3、“天 人相分”的思想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1、“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2、“化 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3、“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 与目的 •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 四、“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 1、“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 2、“隆礼尊 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 • 五、“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1、“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经验的认识发 展阶段 2、“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3、“学至于行 之而止”的知行观 4、“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特点
讲究‘礼’‘法’ 从社会出发 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
• 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 者,吾贼也。(《荀子· 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修 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 子· 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 子· 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 劝学》)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劝学】)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 百姓期焉。《荀子· 不苟》
荀子思想

荀子的生平和思想荀子的生平荀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我国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从汉唐以来,始终被学术思想界研究着,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与积极的影响。
荀况,宇卿,又称孙卿,荀子是对她的尊称,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
生卒年不详。
他的社会活动与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间。
荀子学成于晋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曾像孔子、孟子那样,在赵国、齐国,秦国、楚国进行过周游活动。
荀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名士曾集齐国的稷下,盛时多达数千人。
司马迁晓:苟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史记》载荀子曾二次人齐,并曾三次相任稷下学官的祭洒。
对此,《史记》中有“最为老师”之说,其学术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荀手在齐时,曾向齐湣王进言,行王道政治,争取—统天下。
他说“处胜人之势,行胜入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处胜入之势,不以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
‟所谓“胜人之道”就是儒家的仁义王道。
由于当时齐国君臣在吞并宋国之后,兵势强盛,居功骄傲,听不进荀子的建议。
此后,荀子又向齐国君臣提出警告说:“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吾右”但他的主张仍未被采纳,他的警告仍不受重视,只好离齐他去了。
司马迁说:“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以后,齐国果然燕国打败,齐湣王慌忙逃跑途中,被楚国的淖齿杀死。
荀况总结齐国失败的这一历史教训时指出:“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戳,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它故焉,唯共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荀子以为齐湣王不修礼义,不行王道,是使齐国由强转弱以至失败的根本原因。
荀子在楚国的境遇也并不佳,也因遭受谗言而未被重用。
刘向在《别录》中说:“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
”荀子在赵的活动,共《议兵》篇中有记载说,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与楚国将领临武君曾议论兵法说:“禁暴除害”是进行统一战争的根本目的。
荀子简介PPT课件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主张 君主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礼制,通过礼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荀子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荀子虽然强调礼治,但也认识到法治的 重要性,主张礼法并重,以法治保证礼 制的实施。
VS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 本,法是保障。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制 度,以法治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 的正常运转。同时,法律也应符合礼义, 不能违背道德伦理。
荀子的人性论
总结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礼制来改造人性。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生来具有贪婪、自私等不良本性。然而,他也认为人 性可以通过教化和礼制得到改造。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规范,人们可 以逐渐克服自身的恶本性,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荀子的伦理观
总结词
荀子强调道德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即道德行为应该能够带来实际的好 处和利益。同时,他也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即人们应该遵循社会的规 范和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03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理念
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礼制的实施。
荀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荀子强调礼制和法度,提倡“性恶论”, 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荀子的思想也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谦虚、诚实、勤奋等美德,这些思想对于现 代社会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荀子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

荀子生平及其重要思想邵明思荀子生平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卒年份,约公元前313年至约公元前238年。
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岀的教育家、廉明的政治家、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家,他是较早提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荀子处于“七雄争霸”,国家四分五裂的战乱之年;他恪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随波逐流的信念,渴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荀子周游列国,传播富国之道,极力寻求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284年, 青年荀子抛家舍业去燕国游说, 由于燕国新贵族与老贵族激烈的争权夺利, 朝臣勾心斗角。
荀子愤然离去。
公元前284年, 荀子到齐国, 在稷下讲学执教, 曾三次岀任首席士大夫的学宫“祭酒”, 号称“最为老师”。
后因齐国战败而失陷,荀子返回赵国。
尽管赵王把他奉为上卿,终因朝廷昏暗,民不聊生,他又转回齐囯。
齐国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结成裙带关系的腐败网,鱼肉百姓,搞得怨声载道,荀子的向往落空。
公元前265年,荀子应聘入秦国,与秦昭王谈论国事,逗留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259年,荀子回赵国,与孝成王谈论兵法战略。
赵王只顾维护自己的“家天下”,野心勃勃,穷兵黩武,不顾及国计民生。
荀子从政的道德底线是:宁可为有道明君牵马坠蹬,不为顽愚贪婪的庸君提灵长智。
因此,他谢绝其挽留,脱离赵国。
公元前255年,荀子到楚国。
虽然孝烈王是个平庸之君,但相国春申君黄歇治政有所建树,被誉为“战囯四公子”。
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
是时,以老峄县为中心的枣庄地区隶属楚国兰陵所辖的地盘,其版图与现在枣庄市的范围差不多。
客观的讲,荀子堪称历史上“枣庄市长”第一人。
荀子任兰陵令,前后执政十八年,为这一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爱民如子,清正亷明,创建学堂、书院、黉学一系列文教事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兰陵大治的文明景象。
公元前236年,楚国发生内乱,春申君遇害,荀子解职。
荀子人物分析

荀子人物分析荀子(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3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引导和约束人性。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一、荀子的生平经历荀子,字君山,齐国人,是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早年担任过齐鲁之间的使节,后来辅佐魏国,为魏国撰写过许多重要的文献。
他一生致力于思想的研究与政治的实践,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他的学说以《荀子》一书为代表,内容丰富,思想独到。
二、荀子的思想观点1. 人性本恶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的本性倾向于邪恶,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有以贪婪、残忍等邪恶倾向为主的一面。
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的力量,才能使恶劣的本性得到抑制,让人们能够追求善良和道德。
2. 教育的重要性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取决于受到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他提出了“性与命均可教化”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性,培养人们的德行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才能使人们摆脱邪恶的本性,追求真善美。
3. 政治理想荀子对政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建立以君主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政权,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威德、智慧和仁爱之德,以身作则,引导百姓。
他提出了“道德治国”的观点,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以仁德为基础的统治,通过德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荀子的影响与价值荀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将儒家思想发展为以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对后世儒家教育和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启发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荀子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卓越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真诚坦率,勤奋好学,对于教育和政治有着深度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致力于推动儒家学说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人物形象承载着儒家思想的精华。
荀子思想浅析

荀子思想浅析由于传统观念,二千余年人们一直视战国时期的荀子为儒学大师,但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依个人之所见,荀子应该是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稷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个人的思想体系当然也应该属“黄老之学”——后期道家。
荀子(约公元前340年—前245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又称孙卿。
《史论·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十五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盖为三十三篇之误,与今本合。
梁启超在《荀卿与〈荀子〉》一文中说:“今案读全书,其中大部分固定推定为卿自著。
”这是研究荀学的主要资料。
荀学的主要特色是兼综道家,调和儒法。
其基本理论是“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调和礼、法的政治思想,重在“解蔽”的认识论,“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他把“天”完全解释成自然现象。
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同照),日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从这个自然之”“天”出发,他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这是继承老庄的思想。
但是,他又强调“人”能积极改造“天”,这又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从而与早期道家有明显的区别。
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

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李斯、韩非等是他的学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荀子的生平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李斯、韩非等是他的学生。
荀子时期正是百家争鸣鼎峰时期,而荀子对于各家的思想都有批评,但他非常肯定孔子的思想,他自居是孔子的继承人,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建立了独具风格的思想体系,总结出了很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等观念。
荀子认为天乃是自然,没有理性、意志,而非人格神,宇宙也不是神造的,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的思想还包括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等。
荀子的性恶论是非常出名的,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他认为善的,有价值的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是人创造的,他认为为善的一定是经过教养的,人天生性恶,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转化恶性,这是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观。
荀子与稷下学宫什么关系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
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
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
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
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
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
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
但是它并不是在齐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
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是他为了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一向重大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即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以自存,所谓“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他说,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王制》)对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主,荀子也是从“能群”即能组织社会的角度予以阐释,他说,“君者何也?曰:能群者也”,(《君道》)又称,“君者,善群者也”。
(《王制》)“群”的观念在荀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即是一个“群道当”的社会,而他之所以反复宣说要“化性起伪”,其目的就在于要保证一个有序的“群”体。
在先秦诸子之中,荀子是第一个揭示人能“群”这一基本社会属性的思想家,这是荀子对中国社会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以致于后来人们把“群学”作为社会学的代名词。
但是,仅仅从人群集合的角度来看还不足以说明“群”的社会特性。
如果“群”只是个体简单集合的话,它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人的欲望无穷而社会的财物有限,这必然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端,有“争”则“群”乱,社会也就不可能组织得起来。
因此,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
“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人何以能群?曰:分”。
(《王制》)荀子极其重视“分”。
“分”的古义有“职”的含义。
[7] 荀子的“分”首先意味着一种职业的分工,即所谓的“农农、士士、工工、商商”(《王制》)。
在荀子看来,实行职位分工的基本理由有二: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一种简单的需要,只有多种的技能、多样的工作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故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富国》)其次,荀子也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谓“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富国》)荀子举例说:“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儒效》)可见,在一个需求多样化的社会里,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社会总体的需要,只有社会成员之间各自发挥其专长,互相依赖,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各种社会分工之中,荀子认为最重要的乃是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别,即分之大端在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富国》)这种说法与孟子“劳心”“劳力”之分并无二致。
但我们应注意的是,这种区别在荀子那里并不仅仅简单地体现为一种职业的分工,更重要是它体现了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前“分”字为平声,文韵;后“分”字为去声,问韵),后一“分”字所要表达的,乃“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8] 亦即确立一种社会角色的区别。
[9]社会角色的区别首先意味着一种等级的差别。
荀子十分强调社会的等级区分,认为社会等级之区分是“天下通义”,他甚至主张社会不同等级的人,社会地位不同,所享的政治待遇亦不相同。
[10] 在荀子看来,由社会等级所带来的“不齐”是“至平”的体现,只有承认这种“维齐非齐”的等级合理性,才能使人各安本职各守本分,从而才能保证社会正常的秩序。
故荀子又批评墨子“兼爱”的学说是“僈差等”,(《非十二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天论》)荀子的这一理论尽管有为现实等级制度作论证的一面,但是从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形来说,正视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并努力在不平等中求秩序,荀子之说事实上要比墨子深刻得多,这一点事实上已为当代的社会学理论所认同。
此外,社会角色的区别在荀子那里又体现为人伦关系之“定分”。
荀子说,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是在于人有“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而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非相》)就是因为它们不知“辨”。
所以说“人道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
(《非相》)可见,人的本质即在于社会伦理关系之“定分”,甚至社会等级的区分也被规定在这种伦理的“定分”之内,“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
(《荣辱》)这一说法实质上已将社会政治中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视之为一种人伦关系。
荀子的这一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充分地表明了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伦理特性。
在荀子那里,这种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
(《王制》)在《君道》篇中,荀子还对这种伦理关系中每一角色的行为规范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他称为人君者要“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为人臣者要“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为人父要“宽惠而有礼”,为人子要“敬爱而致文”,为人兄要“慈爱而见友”,为人弟要“敬诎而不苟”,为人夫要“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为人妻要“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
荀子认为,这些伦理关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所谓“偏立而乱,俱立而治”。
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后世的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郭沫若说荀子“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11] 确是中的之言。
在荀子看来,“分”只有作为这样一种等级与伦理关系之“定分”才意味着一种息争合群之道。
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安其本分,各守本职,则人与人之间自然可以“群居和一”:“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荣辱》)反之,如果没有贵贱、长幼、贫富、男女之分,则社会生活的方面都将失去其应有的秩序,社会危机也就由此而产生:“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
(《富国》)所以荀子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
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富国》)由此可见,“群”与“分”实为社会的两大基本要素,其“分”犹为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富国》)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才能“明分”呢?荀子认为,这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12] 社会群体之成立,“不可少顷舍礼义”。
(《王制》)由此荀子进一步提出其“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三、“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以礼义之伪矫正之。
同时,荀子既以“分”为社会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这也进一步揭示了“礼”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分莫大于礼”,(《非相》)礼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明分”的根本所在,礼之产生也体现了这一点:“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论》)由此可见,礼的起源在于为社会的物质分配求一“度量分界”,故礼的首要目的在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其手段则在于“分”。
前述“分”的内容也可说就是礼的基本内容,它集中地体现在国家的等级制度上,《富国》篇即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认为,这是“礼法之枢要”所在,甚至社会中的分工分职也是“礼法之大分”。
(《王霸》)在这种等级关系当中,荀子尤其提倡尊君,他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既是“善群”者,又是“管分之枢要”。
(《富国》)在荀子看来,社会政治组织是由圣智之君主而产生,社会生活也赖君主以维持,他说:“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执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
(《富国》)这种对君主的态度,实不同于孔、孟。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荀子所说的等级划分并非西周以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封建等级,个人应居于何种等级完全取决于其贤能与否,《王制》篇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又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可见,荀子所说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而不在于个人,如荀子之尊君,是因为君主有着重要的职务。
故荀子述其礼治的理想说:“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
(《富国》)这种学说上承孔子以德致位之理想,下开秦汉时期布衣卿相之风气,较之孟子“世禄”的主张,尤有其进步的一面。
[13]作为“分”之礼一旦固定下来,也就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
荀子认为,礼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人们必须按照礼的规定安分守己以维持社会秩序。
他说,“礼者,表也”。
(《天论》)“表”即标准的意思。
他又进而把礼比喻为绳墨、规矩等,他说:“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於礼,则不可欺以诈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