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哲学他人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与其他儒家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对其内涵、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进行了分析。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荀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应当顺应天命,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
在荀子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
这种观点与其他儒家学派强调人的主导地位有所不同,荀子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
他主张人应当遵循天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个人的欲望。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应当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礼、义、廉、耻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荀子主张人应当以道义为准绳,以仁爱为核心,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涉及到人的修养与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
荀子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与天地相通,与天人合一。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后来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而言,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应天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生态伦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哲学中的他人

安 徽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 者 伦 理 视 阈 中 他
的 ‘ 谐 安 徽 ’ 建 设 ” ( 目 编 号 为 AHS 7 和 项 K0 — 0 D9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8 4
守 容 地 对 待 、 引 导 他 人 。
关 键 词 : 苟 子 ; 他 人 ; 群 ; 礼 义 中 图 分 类 号 : B8 26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5 X( 0 0) 3 0 4 ~ 5 0 3 84 2 1 0— 0 50
盛 行 个 人 主 义 。在 个 人 主 义 者 看 来 。 每 个 人 都 是
一
个 孤 立 的 单 子 ,与 他 人 彻 底 绝 缘 , “ 人 不 受 个 力 ,而 且 是 荣 誉 和 名 声 — — 是 他 的 行 为 的惟 一 标
命 。 虽 然 存 先 秦 时 期 , 生 产 力 和 人 们 的认 识 能 力
人 道 对 立 起 来 。 虽 然 儒 家 与 墨 家 是 讲 人 道 的 .但
“ ”仍 然 具 有 至 高 无 上 的 地 位 。 孑 子 虽 然 不 讲 天 L
外 ” ② 与 自我 完 全 绝 缘 的 他 人 , 不 仅 不 是 自我 。
生 存 发 展 必 备 的 前 提 条 件 ,反 而 可 能 构 成 自我 生 存 发 展 的 巨 大 威 胁 。 “ 对 人 像 狼 ” ( 布 斯 人 霍
重 要 的 意 义
人们 的思 慕 而做 出任 何 改变 。 阗而 人 们要 做 的 ,
并 不 是 去思 慕 上 天 .而 是 要 关 注 人 世 本 身 ,做 到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特点。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哲学原文荀子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三大主要观点。
下面将以这三个观点为线索,对荀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
1. “性恶论”“曲成器而成谓之性,人之性也,品物与也。
”(荀子《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恶性。
他将人类的本性比作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只有通过加工,才能使其变得珍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2. “性善论”“性之善恶,犹白黑也。
”(荀子《劝学》)荀子同时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善的。
他比喻人的本性就像黑白两种颜色一样,虽然都属于本性,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发展成善的一面。
他强调,人类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达到善的境界。
3. “性无善恶论”“君子之性,其去私也。
”(荀子《正名》)荀子还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教化,才能使人性趋向善,远离恶。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正名教化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荀子哲学解析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修养人性、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1. 人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向善。
他提出了“人虽有恶,可以改之”的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类才能拥有道德和品性。
2. 君主的治理原则荀子的思想中,对君主的治理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是以身作则,通过德行和道德教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他提倡以仁义为主导的统治方式,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通过正名教化的手段来让国家达到和谐的境界。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康),字灵均,后世尊为荀卿,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教育家。
他对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与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仁义论。
首先,荀子的贵性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上等人性。
他认为人生而知,拥有良知和道德意识。
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扬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升华。
荀子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荀子坚持性恶论,强调人性的恶劣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贪婪、好斗、自私的,追求利益和权力。
荀子通过世事观察,深刻领悟到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君主严格管理国家,限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再次,荀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才能和品德,使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变人的恶劣本性,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和能力。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孝悌、忠信、正直、禮義、仁道等美德。
荀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荀子的仁义思想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
荀子认为人类之间存在着互相依附、合作共赢的关系,倡导互助互利、和谐共存。
他主张实行仁政,通过厚德载物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仁是人的养性环境和道德准则,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宽容和友善的相处。
他同时认为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通过恪守义理,来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
总结而言,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贵性论、性恶论、教育论和仁义论。
他深入研究人性,既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高尚,又关注人性中的弱点和腐败。
他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性的升华和完善,主张通过严格管理和道德治理来限制人的私欲和贪婪。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养性”和“致用”的统一理念。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

总结并评述荀子思想观点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以道德伦理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和政治治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荀子思想观点的总结和评述。
第一部分:人性本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是他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欲自私、蛮横残忍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引用天道来解释人性的邪恶,并提出了人性三恶的观点:“无不发于性,无不备于道,无不属于义”。
荀子认为人性中的三种邪恶,即无度恶、无厌恶和无道恶,使得人们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紊乱。
荀子还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是为了克服人性的恶,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性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性恶可伏”和“教化可改”的理论,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化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来控制和改变。
第二部分:王道治国荀子的思想观点重视政治治理,他主张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认为只有国家政权的正当管理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
他把君主视为国家的中心,他强调君主的职责是保持社会秩序、平等和公正。
荀子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君主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
他提出了提倡礼乐的控制和约束措施,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他还强调君主的榜样作用,只有君主自身道德高尚,才能影响和感染整个国家。
荀子的王道思想也表现为他对社会等级制度的观点。
他认为各个社会阶层的分工和地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提出“各得其所”的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幸福。
第三部分:人性向善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也认为人性可以向善转变。
他相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力量可以改善个人的恶习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培养德性和修养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荀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个人修养,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克服个人的恶习和欲望。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与道德观念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哲学与道德观念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天下大乱。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观点,试图寻找到治理乱世和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方法。
其中,荀子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对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政治和教育方面。
他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不同,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性的自私和贪欲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天性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达到的。
他坚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将自己的恶性转化为善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他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是上天所人选,君主有权力和责任去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用道德和仁慈的行为去影响和教化民众,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即君主应该遵循的正确的道德原则和方法。
荀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做到善良和高尚。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社会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秩序,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仪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观念与孟子的仁爱观相对立,两者之间的辩论不断激发了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
他的政治观念和强调君主的合法性的理论,对中国封建帝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荀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的思想注重人的教育和修养,强调了君主的治理权威和合法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和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哲学他人思想如果说“我”或主体性是现代哲学的主导性话语,那么,“他人”就是“我”或现代性本身的合法性论证。
对“他人”的诠释直接揭开了人们对“我”理解的角度和深度。
在前勒维纳斯的西方哲学中,“他人”问题不是或不仅仅是黑格尔的,而是个人的或群体的“我”或主体的身份问题。
因此,即使“我”恩赐“他人”以主体地位,“他人”也仅仅是途径。
这是“我”的世界,虽然通过战争,“我”与“他人”可以分享,但是通过艰难曲折之后,绝对的只能是“我”。
20世纪西方思想家从马丁•布伯到勒维纳斯、德里达等就开始编织有关“他人”的思想之链,试图找到一条理想地处理“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出路。
不同于西方的自我中心论,中国先哲早将视野投入到对“他人”的关爱之中。
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大师的“他人”思想,在“天人合一”的天命本体论笼罩下,“我”对“他人”的关爱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弘道的附属地位。
继承孔孟儒学的荀子,一改传统儒学的“天人不分”与“性善论”设定。
一方面,他通过“天人之分”,将人从神秘化之“天”中分离出来,凸显个体的独立存在与价值,从而强调了相对于“我”而独立存在的“他人”是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人类社会的“明分使群”,他提出了具有现代“他人”思想内涵的“我”与“他人”各尽其职、和合相宜的伦理思想,为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提供了建设性思考。
本文试从荀子关于“分”的论述来研究他的“他人”思想。
一、天人相分:人类主体地位的自觉确立天人关系即“天道”与“人道”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
“他人”问题属于“人道”问题,因此,研究“他人”问题,需要对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研究。
道家将“天道”与“人道”分置,“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的观点,实际上是“把天道和人道对立起来,以为天道就是对人道的否定”[1],从而最终否定了人道的现实合理价值。
先秦儒家虽然在“天道远,人道迩”的人文理性支配下对“天命”、“天道”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其“人道”的最终建构仍依赖于“天道”的本体论设定,结果必然导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2]317的不利局面,“人道”在“天道”的统驭与支配下失去自身的独立地位。
为了克服这个困窘,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著名思想。
在荀子看来,自然界有自身的客观现象和运行规律,它不可能主宰人类社会,社会的兴衰成败完全是由人的自身因素决定的。
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而祸殃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2]306-308荀子之“天”已摆脱孔孟儒学神秘化的天命思想,归于本然存在的自然之天。
正如牟宗三所讲,荀子“明于天人之分”之天是非宗教的,亦非艺术的,乃自然的,亦即科学的“是其所是”之天。
[3]因此,“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2]366。
既然天人之间职分不同,而且天也不再具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超验力量,反而成为人类活动的场域,那么人类应当尽己之力做好人事,增加驾驭自然界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
荀子立足于天人相分,界定天人之间的关系,将“天”视为本然存在的自然之天,天以一定的规律自主运行。
在自然之天的基础上,荀子提出“天职”这一概念。
自然界不是在某种神秘意志支配下形成的,天下万物都自然成形,自然成性,这就是“天职”。
荀子将天对人的作用名之曰“天政”:“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2]309“天政”与“人政”是相对待的范畴,也可以说“天政”就是“人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否对天道采取适恰的态度,便成为“人政”能否彰显的关键。
因此,他提出天、地、人相参的观点,“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2]308。
荀子的“天人相参”思想实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超越,表现为一种实践理性和伦理精神。
“伦理最高的完成是‘天人合一’,但它最高的‘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伦世界,既要超越出来,又要深入进去。
”[4]在这种思维框架下,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
天人相分思想的实质在于强调天人之间基于自然的合一,是一种物为人所用意义上的合一;天人相分思想将人从混沌一体的客观世界中分化出来,把人从一个被规定者变成一个规定者,凸显了人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2]312凸显人的重要性,就是凸显“他人”的重要性,因为人是由“我”与“他人”组成。
“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思维的主体,通过思维活动从自然界中分离开来,而人又是以群体性的方式获得生存条件的,因此,“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成为荀子伦理思想关注的重点。
在“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中,通常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牺牲主体之许可,即是一个人不去避免痛苦,我们不会认为他犯了道德的错误,但若不去阻止痛苦发生于他人身上,则他是道德上错的;同样地,我们容许一个人做些违反个人利益的事,但不容许做些违反他人利益的事。
另一种许可称为偏爱主体的许可,那是我们容许一个人某种程度上偏爱自己超过他人,例如当他可以借助别人而带来整体较大利益时,却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这是容许的。
”[5]儒家伦理无疑属于第一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6]56然而,在孔孟儒学天命本体论笼罩下,“我”对“他人”的关爱处于弘道的附属地位:“道不远人,远人非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对“他人”的道德伦理示范存在着单向维度:“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52更重要的是“推己及人”之爱是“差等之爱”,在这种“爱”中“我”湮没于“我们”之中,陷“他人”于无基本人权的境地,这是传统文化的“我们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和弊病。
荀子作为先秦儒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无疑继承了儒家这种人“我”不对等的伦理思想,但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成功实现了超越,他尽力消融“我”与“他人”之间的隔膜,充分认识到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重要性。
他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人莫不任。
”[2]28“我”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我”的理想人格成就于与“他人”的相处上:“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尔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夫是之谓至文。
”[2]40-41“我”之所以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原因在于“他人”对“我”的不可或缺性。
因此,荀子进一步提出了“明分使群”的观点,在确保人类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他人”以个体的独立性,“他人”对于“我”也是独立的,不能被同一化。
二、明分使群———“他人”地位的现实确证“天人之分”在本体论上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明分使群”则在现实层面为“他人”他性的合法存在提供了合理性论证,为“他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性的生存空间,对当下西方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想可起到很大的纠偏作用。
在西方个人主义者看来,“我”是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我”与“他人”之间是绝缘的,“个人不受社会的任何约束,他自己的目标———不仅是权力,而且是荣誉和名声———是他行为的惟一标准,这个标准把管理国家事务的技术标准排除在外。
”[7]这种思想实质在于割裂了个人与群体及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人作为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只有在社会中存在才是“作为人的人”。
与此相反,荀子特别推重管理国家事务的技艺和手段,构建了“群”与“分”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模式。
在荀子看来,“人能群”是人类的自觉行为,人之所以能群,与人类等级名分和组织结构是紧密联系的。
“荀子把群体理解为一种等级结构,并由此出发来规定个体,从而使个体进一步从属于等级序列,就此而言,荀子似乎有较孔孟更接近于整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8]等级名分和组织结构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在于群体有礼义制度来协调“我”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因此,“群”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群”的重要性,先秦儒家早已论述。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6]78荀子发展完善了儒家“群”的思想,明确提出“能群”,将人从它类分离出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164。
个体的人许多能力远不如它类,仅凭个体的力量,“我”是无法生存的,但“我”为何能驾驭万物,万物为“我”所用呢?这在于“我”能与“他人”构成社会群体,“他人”对“我”来说不是地狱,而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对“他人”也不像狼,“我”不会吞噬“他人”,成为唯我独尊的独裁者。
“我”只有融入群体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我”也只有融入群体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
然而面对“人生而有欲”的人性现实,如何确保“群”不至于因纷争而走向分裂,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呢?荀子认为,“善群”的君主作用非常重要,“君者,善群也。
群当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
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
”[2]237“善群”者怎样使“我”与“他人”相安无事呢?对于缺乏宗教传统的中国来说,寻找上帝或某种神秘之物来作为信仰,来约束人们膨胀的欲望显然是不可行的,而与儒家等级血缘伦理紧密联系的“分”的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白。
荀子就是以“分”作为调节“我”与“他人”相处的法则,“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大利也”[2]179,“故知者为之分也”[2]177。
那么如何来“分”呢?荀子的回答是:制礼义以分之。
这样的“分”才能防止人性的自由发展导致“我”与“他人”走向激烈的冲突,导致群体由和谐走向混乱、由统一走向破裂。
因此,圣人“制礼义以分之”,才能确保群体的相对稳定性,“无分则争,争则不能群也”[2]164。
也就是说,只有“分”,“我”与“他人”才能“和”而相处,共同发展。
三、制礼义以分———与“他人”分享的准则荀子认为,“分”必须在“礼”的范导下才能达到“和”、“宜”的理想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