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戏剧见人生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设计应用——戏剧人生的教案

设计应用——戏剧人生的教案

设计应用——戏剧人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包括剧本、角色、场景等。

2. 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戏剧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戏剧的基本概念和元素2. 戏剧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 戏剧创作的过程和技巧4. 学生戏剧作品的展示和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

2. 示范法:通过播放经典戏剧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戏剧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戏剧创作的技巧。

4. 评价法:对学生的戏剧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戏剧作品,用于讲解和示范。

2. 准备戏剧创作的素材,如剧本、角色、场景等。

3. 准备评价标准,用于对学生的戏剧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

2. 讲解:通过播放经典戏剧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

3. 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戏剧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戏剧创作的技巧。

4. 评价:对学生的戏剧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剧基本概念和元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3. 学生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

4. 学生戏剧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

七、教学资源1. 戏剧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用于讲解和示范。

2. 戏剧创作素材:包括剧本、角色、场景等,用于学生实践。

3. 评价标准:包括剧本、表演、导演、舞美等方面,用于对学生的戏剧作品进行评价。

4. 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用于播放戏剧作品和展示学生作品。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剧院或排练现场,深入了解戏剧的制作过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4(变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4(变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一、视频导入:观看川剧变脸片断
(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川剧变பைடு நூலகம்艺术
(2)师媒体展示:川剧变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导语: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来的“孙儿“拉开了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面对生活的捉弄,老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变脸的?
讨论:体会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丰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造就。
六、课堂活动:欣赏脸谱
(1)展示川剧变脸中常见的脸谱。
七、小结
板书设计




同步训练
(1)分角色表演,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
(2)请演员谈对角色的理解
明确:狗娃──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水上漂──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五、欣赏语言美:
(1)学生自选片断品味
(2)反复读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句子,体会哀伤、痛苦的悲惨心情。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材
分析
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二、《变脸》剧情介绍
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短文两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能力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研究驳论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3.掌握两文的论证方法。

4.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5.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每天长大了。

说几句有关读书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否晓得,我们为甚么要读书?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二、资料助读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XXX毕业,后又研究法律,1618年任XXX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田野实验雪的防腐感化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XXX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XXX考入XXX,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XXX。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XXX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XXX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XXX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初中语文教案九下第四单元戏剧

初中语文教案九下第四单元戏剧

初中语文教案九下第四单元戏剧13、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九年班姓名座号课型:讲读课课时:1课时执笔:国庆审核:向阳、悦来、丽阳、雪芳组长:凤娇自学重点:1、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

2、认识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戏剧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戏剧的基本知识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2.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初中美术教案)戏剧人生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美术教案)戏剧人生优秀教案模板

戏剧人生优秀教案模板初中美术教案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初三美术教学中的的教学,属于工艺设计课,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脸谱和面具有所了解。

我校初三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较高,因此有能力自己参与到戏剧人生中,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

教学要从学生实情况出发,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同时采取分组合作制,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超大容量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欲望,从而培养和提高其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1、情意领域:通过面具和脸谱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脸谱和面具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脸谱和面具的基本概念。

3、操作领域:通过脸谱和面具的制作学习,创造有个性的戏剧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重点:脸谱与面具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改变自己的形象,参与戏剧小品的表演。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分组合作相结合的综合教法。

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多媒体课件、脸谱面具成品。

学生:油彩;彩色笔、剪刀、作业纸;其他可以把自己变成戏剧中人物的各种道具;把学生分成八组,选择好每组所表演的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1、导入:以京剧片段《铡美案》导出京剧中的脸谱。

(播放课件)2、介绍脸谱知识:京剧脸谱的起源与面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

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

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果。

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3、欣赏京剧脸谱(播放课件)4、面具知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产生过面具。

九年级戏剧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戏剧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戏剧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戏剧表演,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在表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和个性。

二、教学内容1. 戏剧表演基本技巧:包括声音的运用、肢体语言的运动、面部表情的表达等。

2. 剧本的分析和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剧本,理解剧本中的情节、角色和对话,进而能够深入演绎。

3. 角色扮演与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配,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来锻炼演技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对戏剧的兴趣和理解。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演出的准备工作。

3.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演出环境中进行表演训练,提高他们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10分钟):学生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如放松肌肉、拉伸身体等,为后续的表演训练做好准备。

2. 剧本分析(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剧本,并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人物特点等。

3. 角色分配(10分钟):学生分组,根据剧本中的角色设置,进行角色分配,并讨论各自的角色特点和表演方式。

4. 表演训练(40分钟):学生在组内进行表演训练,老师全程指导并提供反馈意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表演技巧。

5. 表演展示(20分钟):各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老师评价表演效果并给予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表演训练过程,记录学生在表演中展示的技巧和个人风格。

2. 对学生进行个别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鼓励学生优点和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根据评价反馈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出对提高表演能力的改进措施。

七、教学资源1. 剧本:精选适合九年级学生表演的剧本,包含有足够的角色和情节。

2. 教学录音设备:用于记录学生的表演训练和展示,以方便后续评价和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戏剧人生教案
 单元指要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变脸》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第二场,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的碰撞。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教学目标
 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

 3.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演出与评议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演出与评议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演出与评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戏剧演出,展示表演才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发表观演见解。

2、明确戏剧评论撰写的要点,初步掌握戏剧评论撰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戏剧演出,展示表演才能。

2、教学难点:能针对剧木和戏剧表演撰写一篇戏剧评论。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过多次排练,相信各位演员已迫不及待地想上台了,导演和剧务也一定准备充分,成竹在胸了。

那么,把大幕拉开吧,让我们登上属于自己的闪亮舞台!(二)戏剧演出与评议1、磨刀不误砍柴工:演前指导(1)演出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①制作节目单;②推举主持人;③准备简单的串词;④检查舞台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2)演出时,要集中精力,全情投入不能笑场;②念错台词将错就错;③检查道具;④眼睛看向远处;⑤走位不偏台;⑥台词熟练,抑扬顿挫;⑦切忌抢戏。

(3)老师和不参与演出的同学组成评审团,评审团要结合“剧本表演评议表”和“演员表演评议由评审团撰写颁奖辞,主持人宣读颁奖辞,班主任将奖状和奖品颁发给相应同学。

3、凌云健笔意纵横:撰写戏剧评论(1)了解戏剧评论的类型。

①评介式,介绍戏剧的内容,介绍看点,同时有对作者的评价。

②生发式,从戏剧的某一点引出文艺理论问题、人生哲学或社会问题,看似是戏剧评论或戏剧批评,其实属于借题发挥。

③观感式,谈观看某部作品后的体会和感想,即观后感。

④鉴赏式,对一部作品的整体或某个方面进行评赏,或者对几部作品进行对比,以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来说服他人,或者让自己对戏剧的理解更加深刻。

(2)范文引路我为什么对“他"印象最深演,是演员以角色为内核,用独特的魅力外放辐射到观众的全过程。

把角色吃进去,消化吸收进入到身体的每个角落。

这些东西会跟随着剧情,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中彰显,在下意识和不经意间释放。

(总说演员的素养,引出话题。

)王凯同学在《屈原》一剧中,将这种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给我的印象最深。

王凯同学在九年级(1)班组织的《屈原》汇报演出中,扮演的是屈原这一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戏剧见人生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2.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戏剧的文学常识。

4.理解戏剧中矛盾冲突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1.通过赏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通过学习单元内容,体会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般特点。

3.通过学习单元内容,体会剧本运用的“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

1.理解作品中凸现的人性的善与恶,体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思想。

2.用心体会温暖亲情。

3.感知音乐的美丽,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以“戏剧”为主题的。

其中《威尼斯商人(节选)》《变脸(节选)》《枣儿》是戏剧剧本,《音乐之声(节选)》是影视剧本。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剧作,课文节选的一场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变脸》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又最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反映了民间艺术家的苦难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以“枣儿”为线索贯串全剧,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的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众嬷嬷对此议论纷纷。

【重点】1.了解作家及作品,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每篇课文表现的主题。

【难点】1.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不同的艺术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掌握剧本所表现的主题。

“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

”欣赏戏剧和影视剧,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威尼斯商人(节选)》一文情节大开大合,紧张曲折,篇幅较长。

在教学时不能逐字逐句分析,要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变脸(节选)》教学中注意戏剧冲突不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是人物之间的命运冲突,并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戏剧中人物的细节刻画和心理刻画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枣儿》对戏剧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从而领会剧中的象征意义。

对剧中的思想内容,切忌很生硬地、绝对化地理解。

《音乐之声(节选)》是影视剧本,它以音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描写时画面感极强,为了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自主学习,要多角度去把握人物形象,适当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画面和文字相结合,增强直观性。

第13课威尼斯商人(节选) 2课时第14课变脸(节选) 2课时第15课枣儿1课时第16课音乐之声(节选) 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第13课威尼斯商人(节选)1.易错字怜悯(mǐn)恻隐(cè)告禀(bǐng)庖代(páo)中流砥柱(dǐ)万恶不赦(shè)腌臜(āza)2.多音字磅豁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蔑视小看,轻视。

“蔑视”侧重态度轻蔑,不放在眼里。

态度轻蔑,不放在眼里是“蔑视”。

看不起,不值一提是“藐视”。

藐视看不起,不值一提。

“藐视”侧重把对象看得很渺小,不值一提。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情不自禁”侧重指感情的流露。

感情不能控制是“情不自禁”。

控制不住自己是“不由自主”。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不由自主”侧重指控制不住自住自己。

己。

5.词语释义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豁免:免除。

告禀:通知,报告;古代多用于向上级或尊长报告事情。

庖代: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

这里指代理他人的职务。

延纳:接纳,接受。

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作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

有例可援:有先例可以参照。

折衷是非:调和是非。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富商家庭。

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等。

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根据已有剧本改编,多反映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遗产。

【文题解说】“威尼斯商人”是指像安东尼奥一样的资本主义早期的新兴资产阶级,他们慷慨仁厚,珍重友情,以此为题,简明扼要,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创作背景】《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成了民族统一的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

人文主义者生气蓬勃。

他们提倡人权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的统治。

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

《威尼斯商人》就表现了新兴的商业资本主义对封建的高利贷资本的胜利,歌颂人文主义的友谊、爱情及个性的自由解放。

本文节选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

文中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表达了崇尚正义、仁爱、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

《威尼斯商人(节选)》这场戏剧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最后夏洛克败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

本课为2课时。

1.了解戏剧的文学常识。

2.理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3.学习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1.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剧本表现了人性的善与恶,寄托了作者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冲突和夹杂其中的民族、宗教的矛盾。

【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

2.赏析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

【难点】体会剧本所用的“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

第课时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戏剧语言”等戏剧文学的相关常识。

3.感知课文内容。

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戏剧文学的相关常识。

新课导入⇒预习展示⇒了解戏剧⇒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导入一:激趣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威尼斯商人(节选)》的庭审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他是英国剧作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请问他是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猜测)……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起领略这位伟大剧作家的风采。

导入三:背景型[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20岁后前往伦敦。

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他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戏剧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威尼斯商人》是他早期的作品,是一部喜剧。

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积累字词怜悯( ) 恻隐( ) 告禀( ) 庖代( ) 中流砥柱( ) 万恶不赦( ) 腌臜( )( )〔答案〕mǐn cèbǐng páo dǐshèā za2.掌握词语(1)恻隐:(2)豁免:(3)告禀:(4)庖代:(5)延纳:(6)心如铁石:(7)万恶不赦:(8)遍稽群籍:(9)有例可援:(10)折衷是非:(11)中流砥柱:〔答案〕(1)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2)免除。

(3)通知,报告;古代多用于向上级或尊长报告事情。

(4)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

文中指代理他人的职务。

(5)接纳,接受。

(6)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决。

(7)极端恶毒,作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8)查遍所有的书籍。

(9)有先例可以参照。

(10)调和是非。

(11)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3.走近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富商家庭。

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等。

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根据已有剧本改编,多反映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遗产。

二、了解戏剧[设计意图]补充交代戏剧的相关常识。

(教师讲解)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2.戏剧的几大要素:(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3.戏剧的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