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

日本现代住宅对传统文化空间理论的继承摘要:文章从日本现代建筑中重要的住宅和一些现代建筑大师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理论系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却对本国传统文化、空间理论都有很好地继承。

从而对我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日本住宅传统空间理论继承这些年来中国在快速剧烈的发展中趋于西方化,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大多忽视。

一些仿古建筑也只是仿其皮毛,其夸张的尺度,粗糙的工艺也无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空间艺术,仅仅只是表皮主义。

更有些削足就履将一些欧美的部署张冠李戴,仿制的样式点缀,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如何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发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技艺特点和民主文化内涵,就需要加强对旧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组织的认识。

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现代建筑艺术发展明显,同时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也十分显著,本文以文化与我们类似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例,希望给中国建筑师一些借鉴,使设计工作者们在传统之中挖掘内涵,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小住宅—大概念小住宅在日本建筑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溯到20世纪中期,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几乎布满了具有开放平面、推拉纸门和榻榻米狭窄开间的木结构建筑。

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处理,建筑有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清楚的显示出日本本土文化对其的影响。

也显示出其受国际建筑与当代日本建筑不同方式的影响。

而恰恰是这种西方与东方的激烈的对话,式建筑设计成为一个令人着迷的学科。

作为艺术品的住宅前川国男从1928年到1930年在巴黎跟随勒柯布西耶工作。

当他在1942年给自己设计住宅时,尝试将柯布西耶的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设计原则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

明亮宽大的居室、白色的墙面和简约的家具都象征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半透明的推拉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效果又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方式。

筱原一男在作品白色住宅中,将日本传统建筑特点提取并用现代语汇重新演绎。

日本隆重推介中国钢结构《钢构建筑:现在与未来》特刊2008

日本隆重推介中国钢结构《钢构建筑:现在与未来》特刊2008

本钢铁联合会联合撰 写的“ 高强
钢 在高层结构 中的应 用及 案例
分 析 ”通 过 数字 、 , 图表 详尽 地 阐
释中国和 日本高性能钢 的性能 、 设计 标准 以及试 点工程在不同
20 年 第 1 08 0期第 2 3卷总第 12期 1
岩及涂料等领域。
钢结构
情况下的设计方法等等。 日本 JE 工 程 公 司 的 文 章 F 则详细介绍 了位 于中 国香 港 中
环 的 IC8 F 8层 钢 结 构 大 楼 的 钢
起 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 但按我国 20 0 7年产粗 钢量 4 . t 9亿 计算 , 这一 需求所 占比例还不到 3 %。 不过 , 由于灾 区所需 的钢材绝大 部分集 中在建筑用钢上 , 因此 以 生产建 筑用钢 为主 的钢企将成
在 2 0 北京奥运会 开幕前 08 夕 , 日 钢铁联盟和 日 由 本 本钢结 构协会联合发行 的季刊《 钢构建 筑: 现在与未来 》 出了特别专 推 题——“ 中国的钢结构”全刊 比 ,
较 系统 地 介 绍 近 年 来 中 国钢 结
叙利亚与沙特合资钢铁公 司
2 0 年1 月投产 08 1
现状 与未 来 。 华东建 筑设计 研究 院与 日
日本隆重推介中国钢结构
有3 个钢铁厂 ,另 2 个分别位于 埃 及 和阿联 酋 ,每个钢 铁 厂 的年
产 量均 为 1 O万 t 。
《 钢构建筑 : 现在 与未来》
特刊 20 08
近些年来 中国的城市建设 , 以高 于 其 他 国家 二 三 倍 的 速 度
叙利亚与沙特合资的 R O S O T 钢铁 公司将于 20 08年 1 月 投产 , 1 该公司为叙利亚建筑产 品控股公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钢结构建筑是指在日本国内使用钢材作为结构材料进行建筑的一种建筑形式。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在建筑领域一直致力于研发和应用抗震技术。

日本钢结构建筑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上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优点,对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日本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设计原则是抗震、耐震和减震。

日本积极研发和应用各种先进的抗震技术,包括基础地震动输入和结构响应分析,通过合理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行为,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这一方面对我国也有着重要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抗震设计理念,加强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抗震能力。

其次,日本钢结构建筑在灾害发生后的修复和重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由于日本地震频繁,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较多。

日本的钢结构建筑采用模块化和预制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使得在建筑物需要修复和重建时更加便捷、快速。

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我国地震灾害频繁,灾后重建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抗震重建能力,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此外,日本钢结构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钢材可以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采用钢结构建筑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钢材的使用寿命较长,不易腐蚀和破损,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减少了后续的维护和修复成本。

这对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鼓励在建筑领域更多地应用钢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日本钢结构建筑在设计上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钢结构建筑可以灵活调整建筑物的形态和结构,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同时,钢结构建筑在外观设计上更加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艺术和建筑潮流。

这一点对我国的建筑设计也有着启示,鼓励设计师在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上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作品。

综上所述,日本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灾后修复、可持续发展和设计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二)2024

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二)2024

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二)引言概述:日本是世界上钢结构住宅建造的技术领先国家之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本文将继续探讨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的相关细节,包括建材选用、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正文:一、建材选用:1. 钢材种类选择: 日本钢结构住宅常用的钢材种类包括碳素钢、合金钢和不锈钢等。

根据建筑的结构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钢材种类。

2. 钢板厚度选择: 钢板的厚度对住宅建造的强度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根据设计要求和负荷计算,选择适当的钢板厚度。

3. 建材保护措施: 由于钢材容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影响,采取防腐保护措施,如喷涂防腐涂料或镀锌处理,以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二、施工技术:1. 预制技术: 预制技术是日本钢结构住宅建造的重要施工方法之一。

通过在工厂内预先制作构件,减少现场工期和材料浪费,提高施工效率。

2. 焊接技术: 钢结构住宅的连接部位通常采用焊接技术,确保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高质量的焊接技术是保证住宅安全的关键。

3. 砌体技术: 钢结构住宅与砌体结构结合的部分通常采用砌体技术,增加建筑的隔热性和隔音效果。

三、质量控制:1. 材料质量控制: 对于采购的建材,应进行质量检测和确认,确保材料符合建筑标准和规范要求。

2. 施工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检查,确保每个工序的质量,避免施工中的问题和质量隐患。

3. 结构安全控制: 钢结构住宅的结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并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验收检查。

四、环境友好:1. 节能设计: 钢结构住宅的节能设计包括合理的隔热、采光和通风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

2. 废弃物处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和处理。

推广回收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绿色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绿色施工技术和材料,减少施工噪音、粉尘和水污染等,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

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浅析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与了解,及对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着重对中国与日本设计发展的差异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于中国现代设计所产生的启示,反思中国设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努力探索出利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代设计;日本设计;中国设计;启示现代主义设计,即以现代主义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

它基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因素的约束,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也是为现代人、现代经济、现代市场以及现代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积极地活动。

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发展,到90年代进入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很多国家及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日本设计可谓后来者居上。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日本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从明治维新(1868-1912)到1945年。

2、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确立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5-1952年。

3、工业设计的成长期:1952-1960年。

4、走向世界的日本现代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

二、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形成因素战前40年,日本设计的主体为传统手工业,现代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

日本早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手工业之中,并受中国的影响较大。

随后,设计院校相继成立,同时,日本创办了多种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的杂志。

20世纪5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还建立了一系列机构,为日本政府及企业提供有关产品设计的情报及建议,利用国家政策和法规协助设计水平的提高。

1960年,东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设计研讨会。

一方面,使日本设计界与世界设计界开始接触,同时又能了解到世界设计界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把一些具有潜质的日本设计家推向国际。

只用「木材」盖的摩天大楼你敢住吗?看日本建筑大师活用木材,建造出安全又能融入大自然的建筑物!

只用「木材」盖的摩天大楼你敢住吗?看日本建筑大师活用木材,建造出安全又能融入大自然的建筑物!

只用「木材」盖的摩天大楼你敢住吗?看日本建筑大师活用木材,建造出安全又能融入大自然的建筑物!现代城市最显眼的风景,就是一栋又一栋的摩天大楼。

这些钢筋水泥组成的「钢筋森林」虽然壮观,可是缺少了真正树木带来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设计师如何运用木材建造出一栋栋雄伟的建筑物,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木材向来都是日本设计师爱用的建筑材料,在2010 年,日本政府更实施了「公共建筑物木材利用促进法」,规定三楼以下的公共建筑必须以木材建造。

这个政策不但掀起木造建筑的复兴潮流,也让日本的建筑大师们,纷纷向世人们展示他们使用木材的技巧。

创新点:木材也能够建大楼,而且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材,在火灾时甚至比钢材更稳定。

1. 用木材盖70 层的大楼,同时也兼顾环保和山林活化日本住友林业由创办人住友政友创立于1691 年。

住友林业原本是经营木材相关行业,但是,经过300 多年的经营,公司开始跨足环境美化、房产、建筑等不同行业。

而住友林业的经营理念是:“利用树木,通过开展有关家居生活的各种服务,为实现富足社会做出贡献”。

2018年,住友林业提出了一个名为W350的计划,打算在东京市中心盖一座全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物。

这栋木制大楼会有70楼,共350公尺高,预计内部会结合商场、饭店、办公室及住宅。

大楼为了配合住友林业成立350年的庆典,因此预计会在2041年完成。

(图片撷取:BBC)会提出这样的计划,除了要纪念公司的350 周年,也因为住友林业发现日本的森林都到了需要透过伐木,活化造林的时候了。

毕竟森林成长到了一定的地步,树木之间会变得太拥挤,导致过度竞争。

如果不进行有规划的砍伐,很可能会减弱一些树木的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但是,由于木材的需求不大,所以没有人愿意花钱去做这件事。

于是,住友林业希望透过这个计划,让人们再次看到木制建筑物的优点,进而扩大木材需求,并在砍伐区种植幼苗来活化山林,振兴日本林业。

由于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因此,W350 将会采用90% 的木材和10% 的钢铁为材料,在推广木材的使用同时也顾及到建筑本身的安全性。

东京塔读后感

东京塔读后感

东京塔读后感东京塔,是日本东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我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东京塔的书籍,对于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东京塔是由日本建筑师小杉国夫设计并于1958年建成的。

它高约333米,是日本现存最高的人工建筑物之一。

站在东京塔的顶部,可以俯瞰整个东京城市,尤其是夜晚时分,东京市区的灯火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东京塔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建成之初是为了提供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传输设施,以及成为一座标志性建筑来象征日本的现代化和技术实力。

几十年过去了,东京塔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东京市的重要地标。

除了作为传输设施和地标,东京塔还拥有丰富的观光设施。

塔内设有观景台、餐厅、礼品店等,吸引了大批游客。

我读到书中关于观景台的描述,忍不住激动地想亲自去体验一番。

据书中所述,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东京市区的美景。

清晨时分,可以看到远处的富士山在初升的太阳下闪烁着光芒;白天,可以看到东京市中心繁忙的街道和高楼大厦;傍晚时刻,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令人心生向往;夜晚,城市灯光亮起,如梦如幻。

我迫不及待地想站在观景台上,亲自感受这些美景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惊喜。

此外,东京塔还是许多人浪漫约会的场所。

书中提到,东京塔的顶部设有一个恋爱心愿铁塔,情侣们可以在上面挂上自己的愿望卡片,寄托对未来的祈愿。

这让我很感动,也期待着将来有机会和心爱的人一同来到东京塔,许下美好的心愿。

总结起来,阅读关于东京塔的书籍,让我对这座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东京塔不仅仅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更是东京市的象征和心灵寄托。

我相信,当我亲自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时,一定能够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无限魅力和美好寓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旅游的魅力。

旅行不仅仅是游览风景名胜,更是一种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亲自前往东京,登上东京塔的观景台,感受那种俯瞰整个城市的壮观和震撼。

日本钢结构建筑发展介绍

日本钢结构建筑发展介绍

日本钢结构建筑发展介绍摘要:作者现在日本著名的建设公司工作,所以有幸接触到了许多日本建筑行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文中,作者将介绍日本在钢结构领域的发展,希望能对中国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钢结构;日本轻型钢结构;h型钢20世纪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以每年竣工面积4.4亿平方米,总产值 6000亿元(约占gdp9%)的建设迅猛发展,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新世纪的新的增长点。

由于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建设部已下令禁止使用传统的粘土砖,同时,我国的钢产量已达1.7亿吨,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已迫使钢铁企业另辟蹊径,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的钢结构建筑体系,同时为建筑业和钢铁业找到了新的出路。

国际上,美国设计师和结构师非常重视研究金属结构及其耐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欧洲专家们提出,钢结构具备绿色建筑的条件,即为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建筑。

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钢结构建材的量产,60年代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1965年的那一年间钢结构建筑的开工面积就已经达到了2千万平方米。

1998年钢产量达到5900万吨,建筑结构用钢量占13%,而钢结构住宅在建筑结构用钢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就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日本的钢结构建筑中柱子的形式非常有特点,介绍日本钢结构的话,这一点不能不提。

在日本,钢结构的柱子一般使用角形钢管,梁使用h型钢。

但是,在欧美单独使用角形钢管的柱子几乎很少见到。

据cidetc(钢管构造开发研究国际委员会)的报告,在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里对于角形钢管的研究几乎没有。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要首先介绍一下日本钢结构柱子形式的变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止,格构柱、型钢是当时的主流。

但是,从1954年开始h型钢被大量制造,一时间h型钢成为当时钢结构的主要部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日本钢结构建筑的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的住宅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统计,2013年木造结构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达到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的54.9%。

2014年住宅木结构统计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的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的范畴。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木结构独户式住宅,除传统习惯外,木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保、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城市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结构为主。

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的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结构及相关钢材的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13年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结构上讲,木结构的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住宅占到非木结构的80.3%。

图一不同建筑结构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字, 2013年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结构(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结构(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结构(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结构始终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的结论。

表1 日本2014年施工的不同用途及结构建筑物统计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2014年的统计中,2014年钢结构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的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7%。

根据2013年与2014年的统计,日本的钢结构建筑每年开工的面积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根据表1的数据,住宅中木结构的比例很高,但我们把住宅与非住宅分别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非住宅的建筑中钢结构建筑为5.49万栋,占到了58.8%,钢结构面积也接近70%。

特别是在像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有限,用于商业的非住宅建筑多以高层或超高层为主,为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降低建筑成本,钢结构是唯一的选择。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钢结构因其优良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建筑标准规范随着重大地震的发生不断调整完善,设计方法也随之改进。

结构用钢材、连接方法和结构类型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提出了“零死亡”计划,抗震性能卓越的钢结构、轻质材料等各种最先进的防震手段被广泛应用,所有老式建筑全部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结构框架进行加固。

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9级地震,同时还伴有特大海啸的袭击。

事实证明,大量的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是来自更具破坏力的海啸,而非房屋倒塌,这与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占有率较高和日本重视建筑防灾、抗灾、对生命呵护的安全设计有直接关系。

二、日本推进钢结构建筑产业化的历程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历史有100年左右。

日本第一座应用钢结构的建筑是1894年建于东京的集英出版社厂房。

设计和建造钢结构建筑的基本技术在1910年前后开始成型。

1926年,热轧钢制品标准出台:1932年《城区建筑法实施细则》被修订,正式批准焊接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

同年,结合使用了铆接和焊接的住友大厦在东京丸之内区建成。

1941年,日本建筑学会颁布设计规范——《钢结构计算标准》,总体设计理论也更加系统化。

然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建筑行业近乎停滞。

1945年战争结束后,当时的日本百废待兴,经济萧条,为尽快实现经济复苏,按照抗震、快省的要求展开战后重建工作,推行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建设。

1950年,日本颁布了《建筑基准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和材料检验、工程验收标准等,为建筑产业化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按照日本对建筑结构的统计口径:建筑分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RC)、钢管混凝土结构(SRC)和钢结构(S)等,对建筑的结构形式的选择,政府在《建设基准法》中,只对抗震标准和建筑材料上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具体选择什么结构由开发商自行决定。

但无论选择那种结构类型的建筑,都必须经过设计标准审查,使用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建筑材料,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钢结构的建筑在1965年后快速增加,1987年钢结构在所有的结构形式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钢结构在日本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

1950年后《建筑标准法》中一些法令和规范的修订、设计方法的改变以及地震的发生情况。

每次大地震发生后,规范也相应地被修订。

建筑物高度(31米以下)的限制在1965年被废除,结构设计方法也因此需要相应的调整。

除了允许应力法或静态弹性设计法这样的主流设计方法,一种更为先进的结合了塑性设计法和动力特性分析的设计方法被采用,从此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而这类建筑都采用的是钢结构。

1981年颁发《新耐震设计法》,采用了沿袭至今的两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采用弹性设计法,假定地震等级为中级;第二阶段设定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可能发生大地震,根据建筑结构的水平极限强度采用弹塑性设计。

这次修订之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

然而,1995年的阪神地震破坏程度之大,让即使建于1981年后的建筑也来能幸免地受到毁坏,尤其是钢构建筑粱柱的焊接处和柱基处。

于是1998年《建筑标准法》被再次修订。

规范中对梁柱的焊接处和柱基作了详细的更改,2001年、2007年两次修订《建筑基准法》,补充条款,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这些标准已经广泛应用在当今的钢结构建筑中。

从政府层面看,尽管政府对建筑结构没有明确的政策差异,但对建筑抗震性能却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条款和强制性规范,对一些地震活跃地区住宅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实行强制性抗震标准,要求学校、医院建筑做到震时的“避难所”。

从行业组织的作用看,协助政府解决技术和标准的衔接,组织设计机构、院校专家对建筑设计的标准、技术、规范的编制和检验、产品认证的责任体系。

对一些新型建筑材料通常由专业协会组织评审检验后,再由政府签发通用许可。

对建筑用钢材料的质量实行可追溯制度,每批材料的标准审定和批准文号都存档备案,对生产企业实现全过程的监管和检验,保证合乎标准的材料才能运用到建筑中去。

日本建筑企业极为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企业建有自己的建筑技术研究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材料、改进施工工艺。

在建筑抗震技术上,强调持续不断改进。

每次大地震发生后,企业都会派出技术专家深入灾区,根据建筑受损程度和受损点情况,专题进行研究和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改进结构体系或材料属性,重视对造成伤害案例的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推广和运用。

这一点值得我国建筑企业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三、日本钢结构建筑现状日本非住宅用建筑多以高层建筑和公共设施为主,出于结构安全和节能的考虑,选择钢结构的比例较高,钢结构具有安装容易、施工周期短、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及环境污染少、可回收利用的综合优势,从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日本社会对发展钢结构建筑表现出战略眼光。

在规划设计住宅项目时,把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作为考虑方案。

在学校、医院和文化场馆则优先选择钢结构体系。

超高层建筑多用做商业设施,基本使用超高层柔性钢结构,施工方法采用框剪结构,利用免震或减震等特殊装置,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为了减少高层建筑物的摆动,会在建筑内安装阻尼器。

图二2012年与2013年建筑用钢比例根据图二,可以看出日本近几年钢铁年生产规模比较稳定,每年产量为7300万吨至7400万吨左右,日本生产的钢有35%左右用于出口,65%左右用于国内的各种生产建设,其中建筑用钢约占国内用钢的45%左右,占钢总产量的29%,约为1500万吨左右。

一般低层的钢结构住宅柱子,大多采用冷弯加工成型的钢管,所以在日本,HOT(热轧钢卷=冷弯型钢)的使用量不断增加;高层建筑中,焊接箱柱及焊接H型钢梁的使用量较大,因此,厚板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而低层的钢结构建筑,则普遍采用H型钢。

图三钢结构建筑规模与施工面积构成比根据图三,可以看到日本从2008年至2012年不同规模建筑施工比例情况,2008年钢结构的施工面积为5664万平方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较大滑坡,2012年恢复到4626万平方米的水平,每座建筑的平均建筑面积为345平方米,用钢量为35吨左右。

日本建筑商在规划设计钢结构建筑时,充分考虑产业化生产条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材料和配套产品。

在日本建筑企业的技术研究所,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建筑构件的生产工艺和材料、部件的工厂化生产条件,集约化管理、标准化施工。

通过技术手段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达到科学控制资源、材料合理使用的目的。

由于钢结构建筑用钢材料都是在钢厂预制,能够实现严格的质量检验,严格的工艺流程控制对工程质量得到确实的保证;而现场装配化施工管理模式,工地占地面积小、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减少环境损害。

四、日本建筑钢材的性能要求日本对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特别强调,在耐震设计法中,希望通过塑料变形,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

作为倒塌类型,为了实现理想的倒塌形状,要求梁材所用钢材的屈服强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为确保钢材的塑料变形能力,要求保证具有较小的屈服比。

提高钢结构构件的强度,对钢材的磷、硫等杂质需严格控制,保证其较高的韧性。

对梁的垂直方向承受力较大的钢结构构件,必须保证钢板的性能。

焊接的钢结构件,确保其塑料变形,要求杂质少,吸收(夏氏)冲击能量大,有较高的韧性。

钢结构建筑除抗震性外,还有防火、耐腐蚀等多种要求,所以在日本,耐火钢、耐候钢、低屈服点钢、高强度钢等新钢种不断被开发和利用。

日本在钢结构建筑用钢的品种开发、系列化及标准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耐候、耐火、抗震及减震等建筑用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开发了低屈强比的SN系列钢材,具有良好焊接性的TMCP系列钢材,超低屈服点软钢系列及轻型H型钢等钢材。

SN系列是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用钢材。

为保证利用钢材塑性对地震能量进行稳定的吸收,1994年将SN钢作为标准化钢种。

标准中要求SN钢的屈强比不大于0.80,屈服强度波动范围控制在120MPa以内,断面收缩率不小于25%并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其优点是:能确保塑料变形能力;确保焊接性;确保板厚方向性能;确保公称截面尺寸;可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钢种,其性能和钢种区分:屈服点的上限,屈服比的上限,厚度方向拉深值的下限值,(夏氏)冲击值下限值,碳当量(Ceq)焊接裂缝灵敏度组成(Pcm)的上限值的制定,严格规定负公差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