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知识练习题

生物进化知识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进化的理论,以下哪个是正确的?

A. 进化是指物种的适应性改变

B. 进化是指物种的物理变化

C. 进化是指物种的遗传变化

D. 进化是指物种的行为改变

2. 以下哪个是进化的驱动力?

A. 环境变化

B. 物种数量增加

C. 遗传突变

D. 天灾人祸

3. 在进化中,哪个过程是指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A. 自然选择

B. 遗传漂变

C. 突变

D. 迁移

4. 以下哪个是进化中的障碍?

A. 突变

B. 迁移

C. 遗传漂变

D. 自然选择

5. 下面哪个因素不属于自然选择的要素?

A. 遗传变异

B. 适应性

C. 繁殖能力

D. 环境压力

二、判断题

1. 进化是指物种的适应性变化。 ( )

2. 进化的驱动力是物种数量的增加。 ( )

3. 自然选择是指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 )

4. 遗传漂变是进化的障碍。 ( )

5. 自然选择的要素包括遗传变异、适应性、繁殖能力和环境压力。 ( )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自然选择?请举例说明。

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进而将其有利的遗传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例如,考虑一种虫子生活在树上,它们的颜色有浅色和深色两种变体。由于树的颜色有所不同,浅色的虫子更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深色的虫子则更难以察觉。因此,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深色的虫子相对于浅色

的虫子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出更多的后代,逐渐使得该虫种的整体颜色变为深色。

2. 什么是遗传漂变?它与自然选择有何不同?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种群迁移等)导致的基因频率的随

机变化。与自然选择不同,遗传漂变不受个体适应性的影响,而是由于偶然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遗传漂变通常在小型种群中更为常见,因为随机事件对小型种群的影响更为显著。与自然选择相比,遗传漂变的结果对物种的适应性没有明显的改变。

3. 突变在进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的变异,它是进化的基础之一。突变可以引起物种的遗传变异,从而使得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特征。某些突变可能会对个体的适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然而,突变也可能是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因此,突变在进化中起到了增加遗传多样性的作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变异的基础。

四、应用题

1. 根据以下数据,请计算物种A和物种B的适应度。

物种A:个体数量100,繁殖数量80

物种B:个体数量50,繁殖数量30

适应度的计算公式为:适应度 = 繁殖数量 / 个体数量

物种A的适应度 = 80 / 100 = 0.8

物种B的适应度 = 30 / 50 = 0.6

2. 请解释为什么自然选择在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作用在于筛选适应环境的个体,并将其

有利的遗传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通过自然选择,物种能够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高生存和繁殖的能力。适应性强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出更多的后代,从而使得具有有利遗传特征的基因在整个种群中逐渐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积累的遗传变化将导致物种的进化和演化。因此,自然选择在进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生物进化知识的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这些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进化的历程习题精选及答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习题精选及答案 习题精选 题1 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 A.原始陆地B.原始海洋C.原始大气D.土壤 解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因此,原始海洋被称为生命的摇篮。选项B正确。 题2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 A.古代鱼类B.古代两栖类C.文昌鱼D.古代爬行类 解脊椎动物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它的出现比两栖类、爬行类都要早。文昌鱼并不是真正的鱼,不属于脊椎动物,在它的体内只有比脊椎原始得多的脊索,属于一种原始的头索动物。选项A正确。 题3 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 A.运动方式不同B.细胞结构不同 C.营养方式不同D.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 解原始生命最初的形式是异养厌氧的,它出现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有叶绿体的、自养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则进化为无叶绿体的、异养的单细胞动物。选项C正确。 题4 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B.爬行类C.两栖类D. 鸟类 解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种类繁多的原始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

节动物等,这几类动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但它们都不能脱离水环境。后来发展成了原始的节肢动物,它们有了外骨骼和分节的足,脱离了水生环境,成为最先登陆的动物。选项A 正确。 题5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 A.黑猩猩B.长臂猿C.猕猴D.大猩猩 解人类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是近亲。类人猿中的黑猩猩,无论在血型、骨骼、内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上,还是在面部表情和行为上,都与人类很相似。因此,四个供选项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应是黑猩猩。选项A正确。 题6 人类起源于( )。 A.类人猿B.黑猩猩C. 森林古猿D.长臂猿 解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一些地区气候干燥、森琳减少,这些地区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寻食,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成人类。而其他地区的森林古猿则进化成类人猿。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而人类并不是起源于类人猿。选项C正确。 题7 脊椎动物的进化路线是( )。 A.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B.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某些鱼类进化成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选项C 正确。 题8 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

生物进化专项练习题

生物进化专项练习题 一、单选题(30分,每题2分) 1.图所示为一个未受破坏的岩石断面及在每层所发现的化石物种(用①~⑤表示),I→V表示由近及远的5个地质年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①比较高等、结构比较复杂B.物种②不可能由物种①进化而来 C.从Ⅲ到Ⅱ可能发生了环境巨变D.物种⑤一定生活在陆地环境中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提供了进化的胚胎学证据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的差异,可用于分析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和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这可以作为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 3.科学家比对了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相应DNA序列,得出如下四种生物之间的进化树: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相应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相应DNA序列相似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 B.分析上述生物的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也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相同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比通过比较DNA序列更可靠和全面 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变异不断积累D.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变异也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并不一定越适应环境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D.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6.抗生素对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其本质 B.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 C.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 D.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强的个体能产生更多的后代,杀菌效果下降 7.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8.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的,以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能够很好地完全适应冬季环境 B.适应就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适合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C.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该现象是雷鸟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 D.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变异和冬季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9.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适应环境的性状来源于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C.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 10.先让一个物种的亚种甲种群在某隔离的小岛上生活一段时间,发生进化后将其移入一个已被该物种的另一亚种乙种群占有的岛屿上生存。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亚种甲在隔离小岛上因自然选择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若要亚种乙形成新物种,必须要经过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和突变 C.亚种甲和乙相遇后有可能会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出可育的后代 D.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亚种甲和乙中个体的表型 11.某地区有一种蝴蝶,其翅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20世纪时,该地区树干颜色很浅,1970年基因型频率为AA=10%、Aa=20%、aa=70%;之后,工业排出的煤烟将树皮熏成黑色。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A基因频率远小于a,树干变黑后A基因频率会远大于a,说明自然选择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若1970年后每年白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则1971年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 C.蝴蝶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 D.蝴蝶的翅色有黑色和白色的原因是环境交替变化诱导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 12.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的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生物进化知识练习题

生物进化知识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进化的理论,以下哪个是正确的? A. 进化是指物种的适应性改变 B. 进化是指物种的物理变化 C. 进化是指物种的遗传变化 D. 进化是指物种的行为改变 2. 以下哪个是进化的驱动力? A. 环境变化 B. 物种数量增加 C. 遗传突变 D. 天灾人祸 3. 在进化中,哪个过程是指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A. 自然选择 B. 遗传漂变 C. 突变 D. 迁移 4. 以下哪个是进化中的障碍? A. 突变

B. 迁移 C. 遗传漂变 D. 自然选择 5. 下面哪个因素不属于自然选择的要素? A. 遗传变异 B. 适应性 C. 繁殖能力 D. 环境压力 二、判断题 1. 进化是指物种的适应性变化。 ( ) 2. 进化的驱动力是物种数量的增加。 ( ) 3. 自然选择是指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 ) 4. 遗传漂变是进化的障碍。 ( ) 5. 自然选择的要素包括遗传变异、适应性、繁殖能力和环境压力。 ( )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自然选择?请举例说明。 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进而将其有利的遗传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例如,考虑一种虫子生活在树上,它们的颜色有浅色和深色两种变体。由于树的颜色有所不同,浅色的虫子更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深色的虫子则更难以察觉。因此,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深色的虫子相对于浅色

的虫子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出更多的后代,逐渐使得该虫种的整体颜色变为深色。 2. 什么是遗传漂变?它与自然选择有何不同?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种群迁移等)导致的基因频率的随 机变化。与自然选择不同,遗传漂变不受个体适应性的影响,而是由于偶然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遗传漂变通常在小型种群中更为常见,因为随机事件对小型种群的影响更为显著。与自然选择相比,遗传漂变的结果对物种的适应性没有明显的改变。 3. 突变在进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的变异,它是进化的基础之一。突变可以引起物种的遗传变异,从而使得物种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特征。某些突变可能会对个体的适应性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然而,突变也可能是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因此,突变在进化中起到了增加遗传多样性的作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变异的基础。 四、应用题 1. 根据以下数据,请计算物种A和物种B的适应度。 物种A:个体数量100,繁殖数量80 物种B:个体数量50,繁殖数量30 适应度的计算公式为:适应度 = 繁殖数量 / 个体数量 物种A的适应度 = 80 / 100 = 0.8 物种B的适应度 = 30 / 50 = 0.6 2. 请解释为什么自然选择在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布丰和拉马克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布丰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B、拉马克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C、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而拉马克认为现代生物是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 D、布丰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而拉马克提出物种不变论 , 2、原始哺乳动物是由() A、原始两栖类进化而来的 B、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C、原始鸟类进化而来的 D、原始鸟类和原始爬行类共同进化而来的 3.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近年来,科学家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证实 ? 4.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A、孔雀蛋变成孔雀 B、幼虫变成蝴蝶 C、古猿变成人 D、蝌蚪变成青蛙 5.始祖鸟具有两翼,身被羽毛,翼端有爪,喙内有齿,以上特征可说明() A、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鸟类进化而来 B、古代鸟类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C、古代哺乳动物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D、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哺乳动物进化而来6.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A、森林中雨水充足使鹿的身体高大,则颈也长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 C、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一代积累而成 7、最早的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科学家是法国的博物学家布丰,下列观点不是布丰的进化观点是() A、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形成的 B、物种可变是因为生活的环境特别是食物和气候发生了改变 C、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 D、自然界中的生物的进化,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8、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的。下列观点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的是() 】 A、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都有一定的亲缘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基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2.下列关于物种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4.关于证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各项证据,分类不正确的是() A.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化石证据 B.脊椎动物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的比较——比较解剖学证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胚胎学证据 D.脊椎动物DNA碱基序列比较——最直接证据 5.从微小的酵母菌,到独木成林的细叶榕;从善于攀援的黑猩猩到人类,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很大差异。然而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却能揭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下列说法不能为“生物有着共同起源”提供证据支持的是() A.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能量“货币”的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自养的 C.几乎所有生物几乎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D.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6.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野生大熊猫共有1864只,圈养的有375只,栖息地有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有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就地保护是保护濒危动物最好的方式 B.在一个栖息地保护区中,所有大熊猫和其他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C.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保护区可以提高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D.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保护区可以改变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和基因频率 7.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下列关于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分析正确的是 A.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枯叶蝶的这种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适应具有普遍性,且是绝对的、完全适应的 8.如图是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及流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的处理Ⅰ和Ⅱ都是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B.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是因为其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C.秋水仙素通过抑制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三倍体无子西瓜很难形成可育的种子,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间存在生殖隔离 9.蜗牛严重危害大白菜的生长,喷洒杀虫剂R是控制害虫的措施之一,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生物进化练习题

生物进化练习题 1.下列哪项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不可遗传的变异D.染色体变异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C.一个草原上所有的羊是一个种群 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 3.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 4.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的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的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的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24%和72% B.36%和64% C.57%和43% D.60%和40%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子)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6.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A.6%、8% B.92%、8% C.78%、92% D.8%、92% 7.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

初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历程综合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历程综合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综合题(共20题) 1、(6分)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除对不同年代化石进行纵向比较之外,还可以对现存生物种类进行横向比较.下列是对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生殖发育特点的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进化趋势. (1)两栖类的繁殖行为相对简单:鸟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复杂的繁殖行为,如, ___________________等(请列举其中的两种),这使它们具有更高的卵孵化率和后代成活率,哺乳类则具有更加复杂的繁殖行为,如,母狮会凭经验把幼师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以躲避狗的袭击,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这属于_______________行为. (2)两栖类的青蛙雌雄抱对后将受精卵和精子产到水中,进行体外受精,而鸟类和哺乳类都是体外受精.两栖类的受精卵必须在水中发育;鸟卵和哺乳类的生殖和发育都不受 ___________限制,它们的分布范围因而更加广泛. (3)两栖类和鸟类都是卵生,而哺乳类是胎生,这使得哺乳类的后代成活率大大提高.与胎生的生殖方式相适应,哺乳类体内特有的器官是______. (4)通过以上生殖发育特点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三类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2、生物“进化树”(如右图所示)形象而简明地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②所代表的动物属于 _____ 纲。 (2)家蚕是图中①的代表生物之一,它的发育类型是 _____ 。 (3)图中属于我国一级保护裸子植物的是 _____ 。 (4)结合进化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子鳄与丹顶鹤的亲缘关系较蚯蚓远 B.⑤代表的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最高等的植物类型

生物的进化例题分析及习题精选

生物的进化例题分析及习题精选 典型例题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 A.化石证据 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解剖证据 D.科学的推测〔答案〕A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很多的,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但是古生物学所研究的化石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虽然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等证据也能通过推测说明现存的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发展而来并存在着亲缘关系,但化石的研究却能将这些原始共同祖先真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 对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是() A.比较B.想像C.猜测D.幻想 2. 下列关于比较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 B.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C.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D.比较可以确定任何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科学家发现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大一些,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这说明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马B.果蝇C.向日葵D.黑猩猩 4.根据始祖鸟身体结构跟爬行类、鸟类动物都有相同之处,经逻辑推理可得出如下结论() A.爬行类进化成鸟类B.鸟类进化成爬行类 C.爬行类与鸟类有亲缘关系D.生命起源于无机物 5.青岛巿某座小山上有许多含有贝类化石的珊瑚礁岩,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为() A、这些珊瑚是现在已灭绝的陆生种珊瑚 B、这些珊瑚是被海浪冲上来的 C、这些珊瑚离水登陆生活 D、小山是由海底上升所形成的 6.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 A、现在生存的生物 B、动物的胚胎 C、细胞色素C D、化石 7.下列植物中,最简单的是 A.藻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被子植物 二、非选择题 1、识图作答:[]内填图中标号,_____上写文字。下图示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请据图回答: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 1.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下列不属于原始大气成分的是() A.硫化氢 B.甲烷 C.氧气 D.氢气 2.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叙述,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研究成果不吻合的是() A.原始生命出现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 B.原始生命可以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 C.有机物的形成是原始生命出现的前提 D.关于生命起源,我们有充足的实验证据 3.下列关于原始海洋的叙述,不属于现代生物学生命起源观点的是() A.原始海洋中有有机物 B.原始海洋与现代海洋的成分相似 C.原始海洋温度比较高 D.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活生生的摇篮 4.1953年,米勒的实验是为了证明() A.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氨基酸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合成氨基酸 C.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D.现在人们可以合成氨基酸 5.教材中介绍的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中,一组烧瓶是开口的,另一组是加棉塞的。加棉塞的主要作用是() A.防止瓶内肉汤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B.使瓶内形成缺氧的环境 C.防止瓶内肉汤在加热煮沸时溢出瓶外 D.防止飞进苍蝇等小动物 6.科学的推测需要有确凿的证据,下列哪项不属于科学的推测() A.经过对许多化石的研究,人们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B.经过对陨石的研究,人们认为地球以外的星球存在着形成生命的条件 C.由于地球上频繁出现UFO,由此人们认为存在着外星人 D.米勒的实验结果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合成出有机物 7.下列有关化石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化石是指古代的生物 B.化石是生物的遗体在地层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C.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出现低等生物的化石 D.与鱼类化石相比,哺乳类化石出现的地层更接近地表面 8.下列关于比较的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 B.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C.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D.比较可以确定任何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9. 根据生物进化的观点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 B.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有的是由神创造出来的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研究生物进化经常用到比较的方法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B.功能由低等到高等 C.形态由小型到大型 D.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11.抗流感病毒的疫苗过几年就要更新,目的是要克服病毒对疫苗产生的抵抗力,这种对疫苗具有抵抗力的病毒产生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病毒只向抵抗力强的方向变异的结果 D.大量繁殖的结果 12. 下列有关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体色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桦尺蠖成虫体色的深或浅是可以遗传的 B.工业污染把树干熏成黑褐色是导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环境因素 C.鸟儿是对桦尺蠖体色进行选择的自然因素之一

进化生物学习题

进化生物学习题

一选择(20) 1 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C ) A.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生物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D.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在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C.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是定向的 D.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3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比较中,错误的有( C )A.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 B.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C.两者都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 D.后者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 若要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生命进化的第二阶段,应选取的实验材料是( A ) ①海水②NH3、CH4 ③核苷酸④氨基酸⑤蛋白质⑥核酸⑦粘土 A ①②③④⑦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②⑤⑥⑦ 5 在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中,第二阶段形成的物质是( D ) A NH3、CH4 B 嘌呤、嘧啶 C 单糖、核苷酸 D 原始的蛋白质、核酸 6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已为广大学者所认同,这一假说与“自然发生论”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 B ) A 生命都是从非生命物质中突然产生的 B 生命都是从非生命物质产生的 C 生命是在目前条件下从非生命物质产生 D 生命发生是与宇宙中某些星球的生物相关 7原始大气的成分中不含有的气体是( B ) A.水蒸气和氢气 B.氮气和氧气 C.硫化氢和氰化氢 D.甲烷和氨气 8 目前在生命起源过程的研究中,经实验证明完全有可能的阶段是( A )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C.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少子体系 D.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9 第一位系统阐明生物进化思想的是( C ) A 达尔文 B 布丰 C 拉马克 D 杜布赞斯基 10 内共生说较好的解释了( A )的起源 A 细胞器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以上所有 11 真核细胞的祖先可能是( B ) A 真细菌 B 古细菌 C 贾第虫 D 双滴虫 12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 )

中考生物:生物的进化专题复习题

中考生物:生物的进化专题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如图表示部分动物进化树,序号代表不同的动物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的自述B.④的自述C.①的自述D.③的自述 2. 在下列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A.黑猩猩B.猕猴C.长臂猿D.狒狒 3.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 () A.数量越多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D.越复杂,越高等 4. 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A.制约环境B.影响环境C.改变环境D.适应环境 5.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人类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C.北京猿人属于智人 D.人类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 在农田中施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人们发现随着使用年数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 变异 D.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 7. 有关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8. 竹节虫的身体形态与竹枝十分相似,试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分析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A.竹节虫对环境进行选择的结果B.环境对竹节虫进行选择的结果C.竹节虫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D.竹节虫发生不利变异的结果 9. 自然选择过程中,对生物起选择作用的是() A.其他生物B.环境条件C.人类D.同种其他个体 二、多选题 10. 关于寿光大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良种寿光大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 果 B.孵化出的雏鸡属于早成雏 C.孵卵由雌雄鸡轮流担任D.卵细胞由卵黄、卵黄膜和胚盘构成 11. 从生物进化的历程看,狗比鱼更高等.你认为下列做法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A.比较狗和鱼的心脏结构B.将狗和鱼放在一起,看谁吃谁C.比较狗和鱼的脑,看哪个更复杂D.比较狗和鱼的生存环境 三、单选题 12. 对于过度繁殖的错误认识是() A.生物的生殖能力远远超过了环境的容纳能力 B.生物这种强大的生殖能力有利于物种的发展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接下来,为你分享2017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 2017生物的进化练习题一、选择题 1.(2010•广东联考)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 B [解析] 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B正确。 2.(2011•临沂)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3.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 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自然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变化不同,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4.(2010•上海生物)某白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 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答案] B

7.3.2生物进化的历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选择题 1、化石记录显示,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是()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D、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中,错误的() A、从无到有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陆生到水生 3、在植物进化过程中,从原始藻类植物进化到原始种子植物,体现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①由简单到复 杂②由低等到高等③由自养到异养④由水生到陆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G①②④ D、①③④ 4、始祖鸟化石及孔子鸟化石等的发现显示,鸟类可能起源于() A、古代鱼类 B、古代两栖类 C、古代爬行类 D、古代节肢动物 5、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层,鉴定出一个物种。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 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 G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 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 6、同种生物从古代到现代的进化,最有力的证据是()。 A、马化石研究的成果 B、始祖鸟化石的发现 C、种子蕨化石的发现 D、同源器官的存在 7、下列为生物进化提供有力证据的中间过渡类型生物化石是 ()。 A、鳄鱼化石 B、藻类化石

G昆虫化石 D、种子蕨化石 8、古生物学上关于各个地质年代马的化石的研究证实()。 A、始祖马是一种中间过渡类型的动物化石 B、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C、哺乳类由鸟类进化而来 D、物种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9、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D、新近的地层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10、我国发掘的大量的恐龙蛋化石是()。 A、遗体化石 B、遗物化石 C、遗迹化石 D、不能定论 11、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最简单化石生物是()。 A、单细胞的 B、简单的、多细胞的 G复杂的、多细胞的 D、最高等的动植物 12、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遗迹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13、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是单细胞,物种B是多细胞 C、物种A可能比物种B结构复杂 D、物种A是陆生的,物种B是水生的 14、鱼、蛛螂、龟、鸡、猪、牛、兔7种脊椎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有鲤裂和尾,这说明()。 A、它们的胚胎相似 B、脊椎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用鲤呼吸 G它们的早期胚胎都有游水能力 D、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古代原始的有鲤有尾的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来的 15、下列各类植物中,生活在原始海洋中的是()。

生物进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9、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物种形成的?怎样做才能保护物种?158 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属于就地保护 3、你是如何认识行为和基因之间关系的? 1、隔离种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隔离实现的,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2、分子进化分子进化即生物进化过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性选择指与性别相联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进化压力来自异性之间的相互选择。 4、特化式进化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5、分子钟是利用已知的分子系统学数据和古生物数据建立的表示分子进化变化量与进化时间之间关系的通用曲线。 6、亲缘选择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和家族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 7、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集合,对于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种个体常因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的现实,被不同程度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离的个体的几乎。种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单位。 8、内共生起源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质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类的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近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步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9、基因频率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10、化石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 11、硅化木硅化了的植物次生木质部,原物质成分已被氧化硅交代,是最为常见的木化石类型。 12、适合度也称适应值,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13、物种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是指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连续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性。 14、遗传漂变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15、进化趋势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一个线系或一个单源群的成员表型进化改变的趋向。从长的时间尺度来看生物进化呈某种方向性,但这并非说自然界存在着既定的进化轨道,这里说的方向性是统计学的趋向。因此,进化趋势是任何因素(包括随机的非随机的因素)所造成的进化的统计学趋势。 16、复式进化又称为全面进化,这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综合地、全面地进化过程,其结果是生物体各个主要方面比原有的水平都要高级和复杂。 17、遗传平衡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 18、生物的适应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及答案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学期《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 A.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 B.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演变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 C.原始生命进一步形成单细胞生物,地球上的生物从此生机勃勃,不断进化发展; D.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2、首先在实验室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巴斯德 C.奥巴林 D.米勒 3、南方古猿的脑容量约为()ml A.500 B.400 C.550 D.750 4、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化石证据 B.解剖证据 C.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D.结构方面的证据 5、人类起源于() A.类人猿 B.黑猩猩 C.古猿 D.长臂猿 6、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后肢粗壮 B、奔跑飞快 C、脑容量增加 D、群居生活 7、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8、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 C.环境的改变 D.温度的改变 9、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10、人与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几种猿的不同点有() A.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 B.尾、染色体、平均寿命 C.孕期、共患疾病、染色体 D.尾、牙齿、共患疾病 1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C.自然界的生物要为争夺食物和配偶而斗争; 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填空题 12、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_____、_____和 _____。 13、1861年在_____发现的“_____”化石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1986年,在我国辽宁省又发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化石,进一步显示了鸟类可能起源了______________。 14、越简单、_____的生物化石出现在_____的地层里,越复杂、_____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15、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可靠的证据是_____。

生物生物的进化试题

生物生物的进化试题 1.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 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 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超级病菌是一个新的物种 B.正确使用抗生素,病菌就不会发生进化 C.细菌间不可能通过染色体交换的方式获得耐药基因 D.滥用抗生素诱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产生超级病菌 【答案】C 【解析】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因此它不只是一个物种;抗生素会导 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细菌中不存在染色体,因 此耐药基因的获得不可能通过染色体交换来完成;变异是自发的,与滥用抗生素无关。 2.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A项错误,甲、乙为捕食关系,甲的食物来源不一定惟一,因此不一定会导致甲的灭绝, 同理乙也不一定会灭绝;B项正确,生物的进化是同步的,甲对乙进行选择,乙同样对甲进行选择;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频率很低,甲对乙的突变没有影响;D项错误,生物的进化是随时在进行着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变化的。 3.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 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家蝇产生抗性的原因是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所以氨基酸的改变是碱基替换引起的, 如果是碱基缺失则发生变化的氨基酸数目应该较多,所以A错误;甲地区家蝇抗性纯合子比例 2/100,所以抗性基因频率为0.1414,B错误;仅由表格条件无法确定甲、乙、丙三地区的基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