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惨世界》的主题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一部充满悲情和希望的小说,通过描写法国19世纪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挣扎,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说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是一个深受苦难的人,他经历了贫困、囚禁和孤独,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着自己内心的正义和爱。
他的坚韧和善良让人动容,也让人深思,在这个充满苦难和不公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如何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让·瓦尔简,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鲜明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作者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悲惨的世界,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挣扎。
但在这些悲惨的命运中,也有着希望和温暖,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
读完《悲惨世界》,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动,也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震撼。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即使面对再大的苦难和
不公,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希望和温暖永远存在,正义和爱永远不会消失。
悲惨世界书评

悲惨世界书评《悲惨世界》书评《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它以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生动逼真的描述,展现了社会不公、人性善恶、爱与牺牲等深刻的主题。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节和瑰丽的写作风格,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以法国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不同的人物命运来揭示一部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困境。
其中,主人公让·瓦尔简可谓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
他是一个义正言辞、心地善良的贫苦青年,为了挣扎求存,甘愿接受社会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又不断地保持自己的高尚道德。
他的经历充满了悲惨和痛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出了坚韧不拔与激情奋发的精神。
雨果通过让·瓦尔简的形象,刻画了一个正义与善良的形象,他代表了理想主义者在世道艰难时的孤独与奋斗。
除了让·瓦尔简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例如男主人公法里奧尔。
法里奥尔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青年,他经历了贫困、犯罪和复仇的过程,最终选择了善良和宽恕。
雨果通过法里奥尔的形象,暗示了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重新拥抱光明和幸福。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次要人物,例如童年时代作为让·瓦尔简救命恩人的约翰·瓦尔真人,以及顽固保守、敬畏法律的警长贝纳尔与叛逆活力四溢的青年恩约尔·波斯坦。
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入的内心世界,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趣味。
除了独特的人物形象,书中还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情节和动人的场景。
通过对贫穷、饥饿、不公和冷漠等社会问题的深入展示,雨果在小说中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反思。
他以细腻入微的文字描写,将读者带入那个黑暗而残酷的时代,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们的苦难和生活的无常。
在《悲惨世界》中,爱与牺牲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说,它历时16年才完成,是雨果创作丰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命运所打动。
让·瓦尔简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一生都在为别人付出,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的女儿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自己的父亲,最终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这种现象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奈。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对于个体的影响。
让·瓦尔简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压迫和不公的时代,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这些困难和挑战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感人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贫富悬殊、阶级压迫、人性的扭曲等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真实地揭示。
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的遭遇,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他因为偷面包而被判处十九年的苦役,这个冤枉的命运让人心痛。
小说中还描写了巴黎的贫民窟、工厂的劳动条件等社会现象,使我对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让-瓦尔简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在苦役中受尽了折磨,但依然保持着对人的善良和同情心。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无私帮助他人的人们。
还有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富商让·瓦尔简、警察雅维尔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行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中的人性的光辉和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小说中充满了黑暗和悲惨,但仍然有一些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如法官让·瓦尔简的善良和正义感,以及他对底层人民的关怀,让我相信在黑暗的社会中仍然有希望和温暖。
《悲惨世界》是一部让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这本小说,
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
这本书
让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希望
自己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尽一份力量。
悲惨世界书籍解读

悲惨世界书籍解读《悲惨世界》书籍解读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悲惨与不公,并通过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出对人性和真爱的追求。
本文将对《悲惨世界》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主要主题和思想。
一、社会不公与人性的探讨《悲惨世界》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描绘了贫富悬殊、社会阶级差距、法律不公等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让-巴尔济亚·普利威尔、于尔梅尔神父等,都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通过他们的遭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
小说中,让-巴尔济亚·普利威尔被社会阶级压迫,艰难地维持生计,最终被错误判决入狱。
他身上的遭遇和命运,既是个别的,也是普遍的。
通过描写让-巴尔济亚·普利威尔这一形象,作者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与此同时,《悲惨世界》也对人性作出了深刻的探讨。
小说中,让-巴尔济亚将被千钧一发之际的牺牲,展现了他的无私和慈悲。
而于尔梅尔神父在小说开始时的慷慨解囊和让-巴尔济亚普利威尔的改变,则表现了人性的善良与尊严。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更多正义的呼吁。
二、爱与牺牲的力量《悲惨世界》中的爱与牺牲是小说的主要题材之一。
无论是让-巴尔济亚为了挽救掉入境地无助的小女孩科赫特,还是马齐尔为了拯救自己的兄弟弗罗颂而拼尽全力,这些形象都展示了作者对于真爱与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
小说中最动人心弦的情节之一是让-巴尔济亚为了拯救替身男孩马吕斯和柯赫特之间的爱情而牺牲自己。
他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和幸福来换取马吕斯和柯赫特的未来。
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表达了对于爱与牺牲的认同与赞美。
同时,小说还描写了一系列牺牲主题的情节,如贝尔纯为了救赎自己的错误而选择坦白从容接受死刑,艾平尼娄,为了救赎自己的过去和提供给科赫特快乐的未来,选择了带着艾波尼娄的思念,无怨无悔地背负一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巨著,讲述了主人公让·瓦尔让的一生,以及他在法国社会中的种种遭遇。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丰富的人性描绘和对命运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最让我同情和感动的角色是让·瓦尔让。
他原本是一个善良的农民,却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的苦役。
在狱中,他遇到了善良的主教,得到了感化和拯救。
然而,在社会中,他始终无法摆脱过去的标签,遭受着歧视和排斥。
让·瓦尔让的悲剧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
小说中的另一个亮点是珂赛特。
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从小生活在贫困和虐待中。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善良的让·瓦尔让,得到了他的关爱和保护。
珂赛特的故事让我对人生、爱情和亲情有了更深的思考。
雨果通过这个故事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贫困、歧视、法律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他对人性和社会不公的深刻探讨,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对战争和革命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
雨果通过这些事件,展示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的伤害,以及和平与安定对社会的重要性。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史诗般的小说,发表于1862年。
这部作品不仅是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小说以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时期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让·瓦尔让的一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探讨了人性、正义、道德和信仰等深刻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围绕让·瓦尔让的一生展开。
他因为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后因三次越狱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然而,当他看到一个孩子即将因为他的罪行而受到惩罚时,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来拯救这个孩子,这一行为最终让他得到了救赎。
小说通过让·瓦尔让的故事,展示了一个被社会所遗忘和唾弃的人,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
《悲惨世界》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这部小说对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它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推动作用,也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公正和人权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悲惨世界》也被改编成了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音乐剧版本,它自1980年在伦敦首演以来,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音乐剧版本的《悲惨世界》不仅在音乐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舞台设计和视觉效果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世界各地观众心中的经典。
总之,《悲惨世界》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划时代巨著,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以及他在法国社会底层与上层之间挣扎的故事。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所震撼。
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曾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刑19年,出狱后在社会上饱受歧视和欺凌。
他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善良和正义,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主教米里哀的善良和宽容,则给了他新生,使他从一个饱受磨难的囚犯,成为一个善良助人的企业家。
这一人物形象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和宽容的力量。
另一方面,故事中的警长沙威,则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他为了追捕冉·阿让,不择手段,甚至牺牲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这一形象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往往源于那些滥用权力的人。
小说中还描绘了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如芳汀、珂赛特、马吕斯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和遭遇,但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丰富的人性画卷。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冲突,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悲惨世界》的主题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作,本篇论文主要就《悲惨世界》的主题进行了剖析:从主人公的悲惨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博爱
仁慈方面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9世纪法国社会中市民的冷漠偏见和男女权利的不平等现象在如今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仍屡见不鲜,因此对雨果
这部名著的主题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悲惨世界、资本主义、性别不平等、人性解放
背景介绍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这样评价道:“雨果是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
”雨果一生致
力于人道主义,坚持抵制暴力,强调以爱制“恶”。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作颇丰,给后来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惨世界》主要描写
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
雨果以生动的文笔向读者描绘
出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一生,揭示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作
者用犀利的语言批判了上层社会的丑恶,中产阶级的冷漠,以及下层社会的凄苦
状况。
《悲惨世界》中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期间,当时继拿破仑
滑铁卢失败之后,人们纷纷起义反对七月王朝,国家陷入动荡不安,在这败落的
时代背景下,穷苦大众被迫选择苟延残喘。
《悲惨世界》主题浅析
冉·阿让的悲惨世界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的苦难遭遇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者悲惨生活的缩影,冉·阿让本性诚实善良,却遭到社会的冷遇。
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人、对社会
的强烈憎恶,是难以忍受的贫穷使他堕落。
后来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他决心
弃恶从善,却因坚守内心的善良受尽不白之冤,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
可以
说冉·阿让的经历体现了当时法国人民的悲苦。
原本诚实的冉·阿让为生活所迫锒铛入狱出狱之后迎接的并不是他想要的自由
而是无尽的嘲讽、误会、侮辱和践踏。
而冉·阿让后来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重新
寻回了自己内心的美好,决心去恶从善。
在那之后,他通过努力获得了人们的爱戴,成为了市长。
他后来再一次遭到警察的通缉追捕是因为不想连累一个无辜的
人而挺身而出承认了自己苦刑犯的身份。
而他放弃市长的身份再度过上颠沛流离
的生活也是因为他对女工芳汀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收养芳汀的女儿的承诺。
但好景
不长,养女柯赛特和有志青年马吕斯婚后阿让将自己的身世和盘托出,却不料遭
到他们的冷眼相待,阿让抑郁成疾,终日与孤寂相伴,最终在失望中与世长辞。
阿让的一生并非一悲到底,他悲苦的一生中也曾出现过傲人的辉煌,但却因为坚
守自己内心的真善美而再次陷入悲苦的深渊,更加凸显出冉·阿让这个角色的悲剧
色彩。
这一切的一切,不禁令人反思,在那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对于
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来说,哪里还有真正的真善美,哪里还有真正的公正?从这
个角度看来,如今梦幻浪漫的法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可不就是一个悲惨世界?
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事态炎凉,在法国大革命的整体背景下,国家动荡不安,法律不公,人民也
日益冰冷贪婪。
因为法律的不公使偷了一块面包阿让被判处19年的重刑。
[2]而
底层人民的无知冷漠则是压垮阿让心中真善美的最后一根稻草。
着眼于小说中的
另一个悲剧人物芳汀,她的悲剧正是由贪婪的德纳第夫妇的贪婪和同事的无知冷
漠造成的。
文章借这两个人物的悲剧命运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相互
倾轧的丑恶现象。
本章节将从市民的冷漠与偏见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公两个方面来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市民的冷漠与偏见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悲惨世界?正是资产阶级的无情压榨,中产阶级的贪婪,和无产阶级的冷漠、不作为!当冉·阿让走出肮脏的牢狱,迎接他的不是宽恕
与善意,而是嘲讽、怀疑与无尽的痛苦。
如果他没有幸运地遇到卞福汝主教,那
么谁有敢说他的命运不会更加悲惨呢?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为所欲为,而劳动
人民则注定过贫苦的日子。
[3] 但是在这个各个阶级的市民都充满冷漠与偏见的社会,不管他们如何挣扎,注定是悲惨和凄苦的命运。
1815年10月,日近黄昏的时候,服刑19年的阿让衣衫褴褛地走进法国南部
的小镇,疲惫不堪的他想要找一家旅社住下,却被老板认出来粗鲁地将他轰了出来。
“在他背后,旅社主人正对着旅社里的旅客和路上的行人喋喋不休地谈个不停。
他们都用轻蔑和畏惧的眼光看着那旅客的背影。
”[1]这是对阿让出狱后的遭遇的
描写,仅仅由于冉·阿让犯有前科,尽管他有着强健的身体,仍然为社会所接受,
就连他住旅店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甚至就连他的好意有时也往往会遭到人们
的误解……出狱后的阿让被市民的偏见、冷漠和排斥,一点点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冀和改过向善的信心。
[4]
男女权力的不等
《悲惨世界》中,雨果将两个风格迥异的女子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中一位是优雅、纯洁的柯赛特,另一位是绽放在贫苦中的玫瑰爱潘妮。
作者将
恭顺传统的柯赛特和勇敢有主见的爱潘妮对比,通过她们不同的性格和结局,反
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煎熬,并为女权的崛起树立了标杆。
柯赛特代表了当时传统的女性形象,是美丽纯洁与恭顺的象征。
当阿让将身
世和盘托出时,马吕斯表现出了震惊和愤怒,而和阿让相依为命多年的柯赛特的
反应却是“柯赛特却一切蒙在鼓里,对冉阿让的变化,她感到迷惑与不解,但和马吕斯在一起的喜悦却将这一切冲淡了。
”柯赛特从小孤苦伶仃,受人欺侮的经历使她逐渐养成恭顺的人格,对冉·阿让的依赖更是使她无论身处何事都没有任何自己
的态度,即使在她与马吕斯的恋爱中,她也完全处于被动的姿态。
柯赛特这个女
性形象无疑为男权社会中,男性优越论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反观爱潘妮则全然不同,爱潘妮在小说中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坚强勇敢的、社会最底层的美丽女子,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
爱潘妮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大小姐生活,然而因为家境的落败爱潘妮沦落为了社
会底层粗俗、低级和卑劣的见证者。
她深爱着马吕斯,为了她的爱人马吕斯她勇
敢为他挡枪,在蒙蒙细雨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在流着血的冷雨里,爱潘妮靠在
马吕斯的怀里,她终于有机会如此靠近自己心爱的人,她忍着剧痛,在最后时刻
用这样一段台词安慰着身边的马吕斯:“别担心先生,我不疼了,一点小雨算不了什么...最终会在您的怀抱中睡去……”[1]爱潘妮个性突出,她独立、有主见、敢爱
敢恨、为自己心爱的人敢于付出一切,敢于追求心之所向,是追求女权崛起的典
型象征。
爱潘妮的命运是冰冷与灰暗的,但这个角色也让人看到了生活在19世
纪的法国社会底层,为自由和梦想勇于追求的女性形象。
小说通过描写两个截然
不同的女子相同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批判了那个毫无女权可言的残酷社会。
也为
女权崛起树立了标杆。
人性博爱与仁慈是解救黑暗时代的力量
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普希金曾经说过:“世界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也没有我
们想象得那么糟。
”小说中有两个充满人性博爱和仁慈的经典角色,他们就是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阿让,使阿
让重燃心中的希望之火,后来阿让对心中人性光芒的坚守也成功地将主教带给他
的爱与关怀传递了下去。
[4]
当接连赶了三天路的阿让接连被驱逐时,他恶狠狠地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门,“主教用镇静而柔和的目光看着冉阿让。
”甚至关切尊敬地询问道:“阿尔卑斯山里
的夜风是够受的。
先生,您大概很冷吧?”而阿让的心理活动则是—“每当他用那
种柔和、诚意待客的口吻说出‘您’时,阿让的脸上总是显出一种愉快的神情。
”[1]
正是主教的种种善举使得一个卑微冰冷到死的灵魂再度燃起了生命的温度,在阿
让黑暗的深渊里点燃了希望的火把,使阿让得以重新开始的勇气,并在以后的岁
月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始终坚持心中人性的光芒。
这也是作者想要借人物表
达的一大主旨—悲惨世界中经久闪烁的人性光辉。
结束语
《悲惨世界》借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折射出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千千万万
底层劳动者悲惨生活。
而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文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大多因为市民
的冷漠与偏见和男权社会下男女权力不等而导致的资本主义的黑暗。
即使是在一
个多世纪后的现代社会,就如同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的演讲中所说,世界任何一
个国家的女性群体都未能完全拥有女性权利,本话题旨在使人们意识到女权的真意,并加入到倡导女权平等的行列中。
而经过对人物关系发展的深入思考,可以
发现作者强调的另一主旨—悲惨世界中经久闪烁的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李玉民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廉殿勇,人心的战斗,光明的拯救一雨果《悲惨世界》[J],金色年华,2011(3):212
程陵. 外国文学(上)期末复习Ⅱ[J]. 当代电大, 2002(7):41-43.
陈慧, 黄丹丹.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分析[J]. 电影文学, 2013,
No.586(1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