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检测下限
环境检测标准各检测项目的检出限

4.28 砷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HJ 480-2009 0.9 ug/m3(采样体积6 m3)(滤膜·
离子选择电极法 HJ/T 67-2001
氟离子)
(固定污染源)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 5*10-4mg/m3(采样体积60L)
法 HJ/T 29-1999
5*10-3mg/m3(采样体积30L)
光光度法 HJ485-2009
水质铜的测定 2,9-二甲基-1,10菲啰啉分 0.03mg/L(直接光度法);
光光度法 HJ486-2009
0.02mg/L(萃取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7484-87
0.05mg/L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HJ488-2009
0.02mg/L
0.1mg/L(40mm,500mL试剂);
0.005mg/m3(采样体积30L)
11742-89
气相色谱法 HJ 604-2011
0.014mg/m3(测定下限)
(固定污染源)气相色谱法 HJ/T 38-1999 4*10-2mg/m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
物采样方法 GB/T 16157-1996
/
锅炉烟尘测定方法 GB/T 5468-1991
2.4 PH
2.5 电导率 2.6 总硬度 2.7 溶解性总固体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4-2006
2.8 挥发酚类 阴离子合成洗涤
2.9 剂
2.10 硫酸盐 2.11 氯化物 2.12 氟化物 2.13 氰化物 2.14 氨氮 2.15 磷酸盐
2.16 亚硝酸盐氮 2.17
铜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5-2006 金属指标GB/T 5750.6-2006
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一)

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一)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概述•低浓度颗粒物()是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采样是监测和评估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的背景、方法及相关要求。
背景•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
•主要由燃烧排放、工业废气、交通排放以及自然源等产生。
•由于其微小的粒径,能够深入肺部并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采样方法•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采用颗粒物质量浓度仪、滤膜法、激光散射等。
•不同采样方法对于低浓度颗粒物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有所差别,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采样要求•采样地点应选择代表性的区域,避免遮挡物及人造干扰物的影响。
•采样设备应校准合格,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采样持续时间一般为24小时,但在特定情况下可适当调整。
•采样数据应记录和保存,以备后续分析和评估使用。
数据分析与应用•采样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
•分析数据可以帮助判断空气污染源及其影响范围。
•采样结果也可以用于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以及环境监管等方面。
结论•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标准对于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合适的采样方法和严格的采样要求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环境保护部. (2012). 空气质量颗粒物污染物排放标准(试行).2.环境保护署. (2016). 空气质量颗粒物指数技术规范.注意:本文章旨在提供有关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的信息,不构成专业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请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编制组2015年9月一、项目背景 (3)1.任务来源 (3)2.工作过程 (3)二、修订本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3)1.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污染的危害 (4)2.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4)3.现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 (4)4.低浓度颗粒物测定技术的最新进展 (5)三、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5)1.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5)2.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7)四、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7)1.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7)2.标准制修订的技术路线 (8)五、方法研究报告 (10)1.适用范围 (10)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术语和定义 (11)4.方法原理 (11)5.仪器和设备 (12)6.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13)7.采样 (13)8.结果与表述 (14)9.质量控制措施 (14)六、方法验证 (16)1.实验内容 (16)2.质量控制措施 (16)3.验证实验室基本情况 (18)4.验证实验结论 (18)参考文献: (19)一、项目背景1.任务来源2015年6月,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向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下达了起草《固定污染源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方法标准的任务。
标准的制定由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石家庄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兴隆县环境监测站、河北省大名市环境监测站、唐山永正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协作;青岛明华电子仪器有限公司、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青岛容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2.工作过程按照河北省环境保护厅的要求,召集各参加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标准编制计划与任务分工,具体工作计划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的标准内容、包括测定原理、采样装置、采样程序、质量控制、结果计算及方法性能进行调研,对国内外固定污染源低浓度颗粒物采样设备的工作原理、测试方法、可行性及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对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对国内固定污染源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低浓度颗粒物测定的文献资料,分类归纳。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附录J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GB 6921)、光散射法(WS/T206)、压电晶体振荡法以及β射线法等。
原则上这些方法均可用于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但这些方法必须符合GB 6921或WS/T206,或经重量法(GB 6921)比对合格方可。
下面仅列出重量法测定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分析方法供参考。
J.1 相关标准及依据本方法主要依据GB 6921《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J.2 原理使一定体积的空气进入切割器,将10μm以上粒径的微粒分离。
小于这一粒径的微粒随着空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阻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及采样体积,计算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以mg/m3表示。
J.3 切割器性能指标J.3.1 要求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5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1μm。
J.3.2 要求切割曲线的几何标准差σg小于等于1.5。
J.3.3 在有风条件下(风速小于8m/s)切割器入口应具有各向同性效应。
J.3.4 所用切割器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管部门(或委托的单位)校验标定。
J.4 采样系统性能指标J.4.1 在同样条件下三个采样系统浓度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应小于15%。
J.4.2 在采样开始至终了的时间内,采样系统流量值的变化应在额定流量的±10%以内。
J.4.3 采样设备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J.5 采样要求J.5.1 采用合格的超细玻璃纤维滤膜。
采样前在干燥器内放置24h,用感量优于0.1mg的分析天平称重,放回干燥器1h后再称重,两次重量之差不大于0.4mg即为恒重。
J.5.2 将已恒重好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牢固压紧至不漏气。
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取出。
将有尘面两次对折,放入纸袋,并做好采样记录。
J.5.3 如果测定任何一次浓度,采样时间不得少于1h。
测定日平均浓度间断采样时不得少于4次。
颗粒物的定义、组成及检测方法

颗粒物的定义、组成及检测方法颗粒物的定义颗粒物,又称尘。
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
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来源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及其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曾在世界上造成多次污染事件。
一次颗粒物的天然源产生量每天约 4.41×10^6 吨,人为源每天约0.3×10^6 吨。
二次颗粒物的天然源产生量每天约.6×10^6吨,人为源每天约0.37×10^6吨。
就总量来说,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约各占一半。
颗粒物大部分是天然源产生的,但局部地区,如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工矿区,人为源产生的数量可能较多。
从18世纪末期开始,煤的用量不断增多。
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交通迅猛发展,人口益发集中,城市更加扩大,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人为原因造成的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
颗粒物组成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大致可分为三类:有机成分、水溶性成分和水不溶性成分,后两类主要是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含量可高达50%(重量),其中大部分是不溶于苯、结构复杂的有机碳化合物。
可溶于苯的有机物通常只占10%以下,其中包括脂肪烃、芳烃、多环芳烃和醇、酮、酸、脂等。
有一些多环芳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如苯并(a)芘等。
可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其中硫酸盐含量可高达10%左右。
颗粒物中不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它能反映土壤中成土母质的特征,主要由硅、铝、铁、钙、镁、钠、钾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
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占10~40%,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和痕量的金属元素,有些对人体有害,如汞、铅、镉等。
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

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在当今的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相关概念和意义,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什么是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估中,仪器能够准确测量的最低颗粒物浓度。
这个数值通常由仪器的灵敏度决定,它反映了仪器的检测能力和精度。
2. 为什么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重要?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环境质量监测和健康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关键影响。
如果仪器的检出限过高,就无法准确测量低浓度颗粒物,可能导致对环境问题或健康风险的误判。
确保仪器的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达到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3. 如何提高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提高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既是一项技术挑战,也是一项不断推动仪器发展的任务。
技术研发人员需要不断改进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通过采用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算法,来降低检出限。
标准化和认证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仪器的检出限符合相关要求。
4. 应如何理解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可信度?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可信度是评估仪器性能和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可信度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重复性和校准精度等。
仪器制造商和使用者应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可信度。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了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定义、意义以及相关要求和挑战。
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是衡量仪器性能和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对于环境质量监测和健康评估具有关键影响。
提高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需要技术改进、标准化规范以及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关注和研究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的问题,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关注环境保护和健康问题的人,我认为提高低浓度颗粒物检出限是十分重要的。
餐饮业 颗粒物的测定 手工称重法考核试题及答案DB11T 1485—2017

《餐饮业颗粒物的测定手工称重法》DB 11/ T 1485—2017持证上岗测试题及答案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70分)。
1.《餐饮业颗粒物的测定手工称重法》DB 11/ T 1485—2017适用于餐饮业有组织排放废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当标干采样体积为0.5m3时,本标准方法检出限为0.5mg/m3,测定下限为2.0mg/m3。
2. 自由水就是存在于颗粒物表面或裂隙中能够自由流动的液态水,呈水分子状态。
本标准指常温下可通过干燥剂去除的水分。
3.颗粒物检测滤芯质量应不大于 8 g,内置双层滤膜。
采样嘴内径应为6mm至12mm,入口倒角应不大于45°,入口边缘厚度应不大于0.2mm,入口直径偏差应在±0.2mm之间。
为减少采样嘴顶端气流的湍动影响,采样嘴的稳流段应不小于其内径的1.5倍,不同直径管段之间应光滑连接。
4.为防止颗粒物样品之间干扰或污染,滤芯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单独用密封袋或密封盒存储。
5.为防止烟道内壁或烟气中颗粒物沾污采样滤芯外表面,应在装配好的采样头外面包覆防护膜,防护膜由聚氯乙烯(PVC,适用温度不大于80℃)、聚乙烯(PE,适用温度不大于110℃)或聚偏二氯乙烯(PVDC,适用温度不大于140℃)等塑料薄膜制成。
6.采用湿度仪测量烟气中水分时,应在测量前进行校准,测量步骤按仪器操作使用要求执行。
7.恒温干燥箱用于滤芯的预处理时,箱内温度可在20℃~80℃之间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
8.用于采样前、采样后滤芯称量的分析天平,分度为0.01mg。
9.滤芯采样嘴内径一般为6mm、8mm、10mm和12mm四种,每种至少准备5个。
在滤芯上标记编号,放入恒温干燥箱干燥2小时,干燥温度为(60±1)℃,自然冷却后,放入玻璃干燥器内,室温下干燥12小时以上备用。
10.将经预处理后的滤芯用分析天平称量至恒重,恒重是指间隔1小时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0.04mg。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7095-1997Hygienic standard for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 in indoor air前言城乡居民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故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标准编制人员运用多年来对我国城乡居民室内气污染与健康影响之科研成果的资料为基础,参考我国居住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 11667-89居住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编制而成。
本标准还引用了GB 11667-89居住区大气中可吸入颗料物卫生标准的粒径有关规定。
平均浓度值是根据我国目前浓度水平、毒性、以及可能性而确定的。
本标准确定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值是以对人体健康危害为根据,规定较严,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并可逐步实施。
本标准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守仁、王菊凝、吉荣娣、张月。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及采样器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指能进入呼吸道的质量中值直径为10μm的颗粒物(D50=10μm)。
2.2粒径单位;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aerodynamic diameter指在低雷诺数的气流中与单位密度球具有相同末沉降速度的颗粒直径。
3 卫生要求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15mg/m3。
质量中值直径为10μm。
4 监测检验4.1采样器要求D50≤10±1μm,几何标准差d g=1.5±0.1。
4.2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颗粒物检测下限
颗粒物检测下限是指检测仪器所能检测的最小颗粒物质量浓度。
在环境保护、空气质量监测、粉尘防爆等领域中,颗粒物检测下限是关键参数之一。
因为颗粒物浓度的测量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控和干预措施。
颗粒物由大大小小的颗粒所组成,它们具有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颗粒物极其微小,很难被直接观察到。
因此,测量颗粒物的下限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在环境监测领域,测量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PM2.5颗粒物是人造和自然源产生的细小气溶胶,它们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并且长时间停留在人类的呼吸系统中。
因此PM2.5被认为是空气污染中最有害的颗粒物之一。
目前,颗粒物检测仪器的下限普遍在微克/立方米的范围内。
可以说,精度越高的检测仪器,检测下限也越低。
从技术实现上来讲,颗粒物浓度的下限取决于仪器的探测灵敏度,该探测灵敏度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1. 操作环境:在运行颗粒物检测仪器时,需要创造一个精确的操作环境。
例如,在卫生间使用仪器时可能会影响其性能,因为湿度和温度变化可能影响仪器的精度。
2. 气体净化:将测试范围所处的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很好地去除很重要。
气体净化方法非常多样,从使用包括吸附助剂和催化剂等化学物质的固体材料(例如半导体材料和MgOAl2O3)到光催化技术,应用的方法有很多。
3. 仪器设置:检测仪器本身的设置也非常重要。
这些设置包括检测模式、检测面积、分辨率、测量时间等,因此需要严密考虑。
4. 检测方法:实时或非实时测量颗粒物浓度的方法也会影响检测下限。
实时检测常常需要比非实时检测更复杂的探测装置和处理方法。
检测下限的限制是由检测仪器本身的技术实现和测试场地的条件决定的。
目前在市面上出售的PM2.5颗粒物检测仪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其探测灵敏度来改善精度和下限。
然而,对于更小的颗粒物,目前的检测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粉尘防爆领域中,颗粒物检测下限同样是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粉尘爆炸事故的危险性,对于粉尘爆炸易发区的粉尘浓度监测,检测下限更加关键。
这里粉尘爆炸易发区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可燃粉尘的浓度范围内触发爆炸反应的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粉尘爆炸易发区的颗粒物检测下限需要达到微克/立方米以下的水平。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检测
仪器必须使用更敏感的探测技术,包括激光读数、静电探测器、可燃气检测器等。
这样的精度还需要考虑各种条件因素,包括粉尘湿度、粒径分布等,才能更准确地测量颗粒物的浓度。
总体而言,颗粒物检测下限是测量粒子浓度的关键指标。
其精度越高,测试结果也越准确,这对于环境保护、空气质量监测、粉尘防爆等领域都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仪器探测灵敏度的提高可能会进一步改善检测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