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3、天雨墙坏(雨,下雨)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8、愿为市鞍马(市,买)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16、一鼓作气(鼓,击鼓)17、朝服衣冠(服,穿戴)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19、冬雷震震(雷,打雷)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22、有仙则名(出名)23、有龙则灵(现灵)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25、书帛曰:“陈胜王。
”(称王)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28、环而攻之(环,包围)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31、皆下之(攻下)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35、天下缟素(穿孝服)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名词作状语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9、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10、箪食壶浆(用箪,用壶)11、乃丹书帛(用朱砂)二、动词活用动词作状语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3、跳往助之(跳,跳着)动词作名词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使动用法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2、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3、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9、忿恚尉(使尉愤怒)意动用法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3、闻寡人之耳者(闻)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为动用法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3、既泣之三日(泣)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5、念悲其远也(悲)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披坚执锐(坚、锐)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9、心乐之(以之为乐)作状语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作动词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9、心乐之(乐,喜欢)10、凄神寒骨(凄、寒)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15、毕力平险(毕,用尽)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18、楼渐低(低,降低)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24、香远益清(远播)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四、数量词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文言文词类活用(推荐完整)

• 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
六、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将它看作 什么”的用法。其特点,仍然是形容词、名
词后面带宾语,形容词、名词作动词用。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四、动词的活用 1、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
动词用作名词,如:一屠晚归
2、动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 语时,动词作名词用。如:燕赵之
收藏,韩魏之经营。
• 3、动词连用,主谓或动宾
3动词为动用法
(也叫“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就是
句中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为……怎么样”
• 例:
的意思)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
词类活用
• 在古汉语里,“实词”:名词、 形容词、动词,在一定的语言 环境里,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 而灵活运用,叫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 1、普通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 词前面,不作主语作状语。
• (1)、表示特征状态(比喻式): •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佩公。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示态度:
• 例: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3)、表示出处:
• 例: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赵襄王郊迎甘罗。
(4)、表示工具
• 例: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得佳者笼养之。
2、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1)、“岁”、“月”、“日” 等时间名词作状语:
译为使动式:使之为客,而要译为意动 式——以之为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看待。 加多“看待”或“处理”进行补充。所以 对这样的句子从形式习惯上划为意动式。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四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每天”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上食尘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向下”【总结】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译为“用……”“借助……”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⑶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⑷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⑸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4.表状态:译为“……地”⑹日削月割(天/月:一天天/月月地)(《六国论》)(二)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敢”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恐怕该责备你吧?)(《季氏将伐颛臾》[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籍吏民,封府库(籍:造册登记)(《鸿门宴》)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衣:穿。
怀:怀里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范增数目项王。
文言文词类活用

晴,无活用。C项的“驰”:无活用。
• • • • • • • • • • • • •
• • • •
9、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 9、D项的“人”:名词作状语,像 •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人一样。A项的“礼”:名词作动词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用,礼遇。B项的“目”:名词作动 词用,使眼色。C项的“名”:名词 B、范增数目项王。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D、人立而啼 。 作动词用,命名。 10、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10、B项的“法”:名词作状语,按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若入前为寿,寿毕,照法律。A项的“寿”:名词作动词 用,指奉酒祝人长寿。C项的“后”: 请以剑舞。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D项的 B、失期,法当斩。 C、子路从而后 。 “水”:名词作动词用,游水。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11、B项的“劣”:意动用法, 1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以……为劣,认为它不中用。A项的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C项的“北、南”:方位名词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作状语,向北、向南。D项的“日”: B、成以其小,劣之。 时间名词作状语,天天。 C、然则北能巫峡,南极潇湘 。 • 12、A项的“景”:通“影”,名词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状语,像影子一样。B项的“生、 12、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肉”:使动用法,使死者生、使白骨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长肉。C项的“愁”:动词的使动用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法,使我愁。D项的“朝”:朝见, 使动用法,使之来朝。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 C、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动词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当名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当名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表示事物的行为 或动作意义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或动作意义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 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名词后面带有宾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名词( 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名词(或名词 短语),二是名词+代词。 ),二是名词 短语),二是名词+代词。 (1)布囊其口。 布囊其口。 遂王天下。 (2)遂王天下。 驴不胜怒,蹄之。 (3)驴不胜怒,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表示往昔。 表示往昔。 (1)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割膏腴之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 词上。 词上。 (1)焉用亡郑以陪邻 )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广故数言欲亡,
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物, 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后所表示的动作。 后所表示的动作。 (1)尔欲吴王我乎? )尔欲吴王我乎? (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3)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见之? 见之?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比较少见。 比较少见。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一、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二、活用为使动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存活)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使……变小)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昂”,高,即“使其值昂”)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使……二三)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三、活用为意动词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看作/当作……/以……为……)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文言文复习 词类活用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有些名 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 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 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 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 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 “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 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 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 语。例如: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 表示招手的方式。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 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 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等。
其中,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伶官传序》中的“函”字)、坚持正义 (《六国论》中的“义”字)、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中的“舍”字) 等。
2. 作状语:一天天地 (《六国论》中的“日”字)、乘船 (《石钟山记》中的“舟”字) 等。
3. 名词 + 宾语: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渔人”字。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 + 名词: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主语,如“吾射而不精”中的“射”字。
2. 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字。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形容词 + 名词:表示这个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利”字和“强”字。
2. 形容词作定语:表示这个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如“山多石,少土”中的“石”字和“土”字。
3. 形容词 + 宾语: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主语,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字。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在学习中,需要重视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