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简介_韩寒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韩寒-英文介绍

Racing driver Han Han
• 2003: Raced for Beijing Extreme Speed Racing Team (北京极速 车队) in the China Rally. Achieved 6th in the Shanghai race, 8th in the Changchun race and 6th in theBeijing race, all in the Group N category. • 2004: Group N 7th position for the Shanghai race, 4th position for the all-China race. • 2004 June: Joined Yunnan Red River Racing Team (云南红河 车队). • 2004: Took 1st position in the Formula BMW Asia Qualifying Race (亚洲宝马方程式资格赛). Received scholarship money of USD 50,000. • 2005: Joined Shanghai Volkswagen 333 Racing Team (上海大 众333车队).
• On November 3, 2009 Han and Ho-Pin Tung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team played ROC Nations Cup for the first time . They gave Chinese a big surprise, they first beat from the group of won the semifinals, then in Semi-final and narrowly lost 1:2 Barton led by the British team.
韩寒:你好、谢谢、对不起_名人故事

韩寒:你好、谢谢、对不起2014年,韩寒32岁。
熟悉他的人感觉,他已悄悄收起了锋芒,过上了“主流”生活。
这两年,他没出新小说;他有了女儿韩小野;他创办电子杂志“一个”,在APP上知名度很高;他开始在instagram上不停地放女儿的照片,粉丝呼天抢地争当“上门女婿”;他筹拍的首部电影作品《后会无期》也隆重上映。
现在的韩寒,更轻松,更好玩,更接地气。
你好,沉静的“韩少”对于名气这回事,韩寒坦言:“每个阶段都不一样。
最开始从默默无闻到走到街上有人认识,让签名,有采访,确实会有一些成就感,觉得蛮享受这种名气带给你的光环。
但一个人出道15年了,如果还在享受名气这些虚荣的东西,那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
”30岁前,韩寒的“锋芒”无须多言。
他认为,写作是他所做的其他事情的一个总根基,“我在小说里表达的东西,其实也是我在别的媒介中表达的一切”。
从文字到电影,郭敬明有着强大的粉丝群体,让“小时代”大收获。
从这一点来说,韩寒也不逊色。
对于别人预测《后会无期》票房号召力能达到7亿,韩寒清醒地回应:“凭什么你就觉得我不会搞砸,所谓微博粉丝之类的都是空的,是无法转换的,一个人再火,几十万铁杆粉丝最多了。
如果片子不好,是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
”谢谢,“三重转变”从作家到赛车手再到导演的“三重转变”,韩寒说,这三种身份只是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自己。
“其实坚持做一件事并不一定有效,重要的是自己在做的这件事适不适合自己。
作家和赛车手,我做得都还算不错,至于导演,我现在还不知道,但这是我30岁以前的梦想,至少现在我还是很有热情的。
”同时,他更毫不掩饰对“跨界导演”的赞美,“没有他们的成功,我实现电影梦,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大空间和自由度的,要感谢徐峥、赵薇,当然还包括郭敬明等人为跨界导演铺平了道路。
”他再次证明自己的时间到了——《后会无期》定档7月24日。
故事梗概为:在最东边一起长大的几个年轻人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前路。
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上,那些传奇经历与际遇让他们各自有了不同的命运归宿。
韩寒个人演讲稿

韩寒个人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演讲。
我选择的演讲主题是韩寒个人,我想以此向大家介绍这位杰出的作家、导演及社会活动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韩寒的背景。
韩寒,出生于1982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导演。
他以其犀利而幽默的文字和深入的思考闻名,被誉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韩寒的文学才华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以展现。
他在中学时就开始以“三重门”为笔名发表文章,并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他小说《三重门》的出版,他正式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坛。
韩寒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领域,开始涉足电影行业。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触觉导演了几部备受好评的电影,如《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
然而,韩寒并没有止步于文学和电影领域,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通过自己的写作和公开演讲,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关切,并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革新。
韩寒是一个非常独立、敢于表达和行动的人。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愉悦和启发。
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和作品的质量,更在于他的勇气和热情。
正是因为韩寒个人的这些特点和成就,他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很多年轻人都由于韩寒的作品而受到鼓舞,激发起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们开始思考社会问题,对不公正的现象发声并采取行动。
对我个人而言,韩寒是一个榜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这个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想引用韩寒的一句话作为结论:“年轻人,你要记得,年轻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追求、有激情,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都不可怕。
”让我们向韩寒这位优秀的个人学习,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韩寒

作品概述
• • • • • ·1999年 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初赛作品《求医》和 《书庖》,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丌及格而留级, 引収社会关亍“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与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癿激烈讨论 ·2002年 出版作品精选集《毒》和《毒2》畅销80多万册。 ·2003年 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畅销90多万册,2003年全国文学类畅销 图书排名第三。 ·2004年 出版小说《长安乱》畅销160多万册,2004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 类畅销书第一。 ·2004年3月 出版文集《韩寒五年文集》畅销78多万册。作品有法国、韩国、 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04年10月法国 最畅销图书。 ·2006年 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二十一丐纪出版社),首印50万册。 ·2006年 出版文集和唱片《寒· 十八禁》。
简介
• 韩寒,上海金山区人,作家,职业赛车手,杂志主 编。初中开始写作和投稿,曾获新概念作文比赛第 一名。高一退学,1999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 门》,创畅销纪录。2005年开通博客,迄今点击量 超过5亿。2009年主编《独唱团》,销量突破两百万 册,后被停刊。现为《一个》app监制及主编。出版 多本散文集和小说,作品常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00名影响丐界人物之 一。2003开始职业赛车生涯,共获六次全国顶级职 业锦标赛年度总冠军,是中国唯一一位拉力赛和场 地赛双料年度冠军。曾涉足音乐和歌词创作,并収 行唱片。
• 韩寒还涉足了音乐创作,2006年9月底 収行了个人首张唱片《十八禁》,担任 其中所有歌词创作。2010年韩寒友情参 演胡戈癿短片《劢物丐界宅居劢物》。 此外韩寒还参加演出了贾樟柯导演癿电 影《海上传奇》。 • 2011年韩寒三部小说触电,包括《他癿 国》、《长安乱》和《光荣日》,其中 由关锦鹏执导《他癿国》已经开拍。
[韩寒作品大全]韩寒的作品
![[韩寒作品大全]韩寒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2acf32c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75.png)
[韩寒作品大全]韩寒的作品篇一:[韩寒的作品]韩寒作品的经典语录: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韩寒《后会无期》: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韩寒《后会无期》: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
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
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韩寒《后会无期》: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韩寒《后会无期》: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韩寒《后会无期》:痛苦来临时不要总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快乐降临时你可没有问过这个问题。
——韩寒: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莫牵挂。
——韩寒《后会无期》: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的太重。
——韩寒: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韩寒《后会无期》:你不用对每个过客负责,也不用对每个路人说教。
——韩寒《后会无期》:懂越多就越像这世界的孤儿,走越远就越明白世界本是孤儿院。
——韩寒:-小伙子,你应该多出来走走的。
-可我的世界观和你的不一样! -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韩寒《后会无期》:她们都是你漫漫长路上,只配错过的好姑娘。
——韩寒《后会无期》:“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
你可懂什么叫失去。
——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人世间的事情莫过于此,用一个瞬间来喜欢一样东西,然后用多年的时间来慢慢拷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东西。
——韩寒《一座城池》:我哪来的身和名,让我去败与裂。
——韩寒《后会无期》: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韩寒《后会无期》: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的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
——韩寒:我以为你不是个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
——韩寒《后会无期》:我不知道是否有一种奇怪的感情,它深到你想去结束它,或者冰封它。
中学生有韩寒的作文精选

【学生演讲稿】几年前,我看过中央台播放的部关于韩寒的专题篇。
说韩寒在参加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的那天迟到了,不得参加考试,经过韩寒的反复说服,老师把一个纸团扔进了水里,让这位奇才韩寒来写,半个小时过去了纸团沉到杯底,文章却浮出了水面,他的天赋与才华让人折服与赞叹。
——以一篇?杯中窥人?当之无愧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这便是我对韩寒最初的印象,很酷、很拽![七门功课挂红灯]时隔不久,我在网上看到关于韩寒的消息,韩寒因为期末考试高挂七盏红灯而留级。
我对这个消息大为惊讶,和多数人一样,我认为这只是个舆论,眼下的韩寒已经成为一个话韪。
——一个“高材留级生〞引出的话题。
当那模糊的影子更明显些时,我觉得韩寒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或许是个巧合吧![三重门]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开始读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似乎找到了许多韩寒影子,此书主人公雨翔像极了韩寒,不快乐地混日子。
?三重门?作者韩寒身上,全然不见一个还未成年的男孩的踪影,是一种成熟、老练的感觉,这种成熟,也不是刻意刻划,而是出自韩寒本身的一种思想成熟。
[韩寒的批判]正是这样一个叛逆的男孩,他改变着一切,他是个风流才子,他说:“老子还没死,老子跨世纪!〞他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过一篇?穿着棉袄洗澡?,从这篇文章就可以说明,韩寒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在教育制度,有人说韩寒是个天才,只是有些偏激罢了,我那么有种感觉,韩寒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混混![退化]尽管这样,不得不说,韩寒的?三重门?写得也确实好看,禁不住诱惑,我在网上粗略地又看了他的?毒?和?一座城池?结果却不尽其然,不得不说,天才也有退化的时候呀……他的书中的主人公无非都是在混日子,一切都破破烂烂,有种强烈的挖苦感,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老子要唱歌]近来,这块大金子又步入歌坛了,那天,我在网上随便点了一首他唱的歌听听,靠!我差点没吐,那声音好比鼓鸣,就差没跑掉了,放纵与叛逆终究也能毁掉一代奇才呀!PS:1982年出生于上海的韩寒前几年因写作?三重门?而蜚声文坛,如今,他已是上海群众333车队的一名职业车手。
韩寒和赵卓娜

韩寒和赵卓娜简介韩寒(1974年9月23日-),陕西安康人,中国内地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代表作家之一、导演、主持人、评书演员、制片人。
韩寒以在校时创办《独唱团》杂志起家,自此成为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作家之一。
他是中国当代流行文化最重要的开创性人物之一。
而赵卓娜是韩寒的妻子,两人有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韩寒的成就与影响韩寒以自身青春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表达为特点,从而引领了中国大陆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文化潮流。
他的作品常常关注年轻人的内心独白,描绘他们的生活、困惑、追求和反叛。
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声,被广大年轻读者所热爱和追捧。
韩寒的作品广泛涉及小说、散文、评论、影视等领域。
他的小说作品包括《三重门》、《后会无期》、《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主题内容多为年轻人对人生的探索与反思。
他的散文作品《无知》、《寒假》、《韩寒自媒体文选》等也成为了荐读书目。
此外,他还涉足电影导演领域,执导了多部作品,如《后会无期》、《风声》等。
他的电影作品延续了他作品中的风格和主题,继续探索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韩寒与赵卓娜的爱情故事韩寒与赵卓娜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段动人的传奇。
两人相识于北方某校的学生时代,当时的韩寒是一个出色的文学青年,而赵卓娜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
他们的相识很偶然,却迅速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韩寒是一个内向而独立的人,他总是默默地写作、思考和创作。
而赵卓娜则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她总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和欢笑。
他们互补的个性让他们在一起时,仿佛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他们一起度过了学生时代的日子,为彼此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了无限的支持和鼓励。
韩寒在赵卓娜的陪伴下,逐渐成为了一个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作家。
而赵卓娜则在韩寒的陪伴下,找到了人生中的方向和目标。
他们在大学毕业后结婚,并一同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他们相互支持和鼓励,一起共同经历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韩寒

--中国新一代作家、导演
代表作品
• 《三重门》、《毒》、《零 下一度》、《就这么漂来漂 去》、《后 会无期》
人物经历
• 韩寒1982年生于上海市 • 1997年,韩寒在《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 《生涯模式》等作品。 • 1999年,在上高一的韩寒以《求医》和 《书店》通过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初 赛,并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 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1] 。
主要作品
• 2000年,他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 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17] 。 • 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 小说《三重门》。 • 2001年,他出版文集《零下一度》,该书 获得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名[19] 。
主要作品
• 2002年,他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 该书获得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 • 2003年,他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该 书获得当年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 三 • 2004年3月出版文集《韩寒五年》
主要作品
• 2005年,他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 去》。 • 2006年,他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008年3月,他出版博客精选集《杂的 文》,。 • 2009年1月,他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
导演作品
• 2014年7月24日, 电影 《后会无期》 • 编剧 导演
人物评价
• 韩寒身上散发出生命给予的快乐和祈愿,这些普 通的愿望是我们每一天实实在在的情感。韩寒的 眼光、判断、反应、速度、参与感、明确的态度、 他身上的普通属性、感知快乐的能力,他的较真 劲,已经在改变这个一再被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画 面。正是这些简单的原则,维护了我们生存最重 要的品质。 •
人物评价
• 从叛逆的边缘少年成长为深刻有力的知识 分子。这条道路是如今多少营销团队孜孜 以求的效果。他的声音温暖得不行,每一 个字都有热度,他的笑容那般温和,即使 言语中有过度的不逊和嘲讽,也能被这笑 化成春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寒
为什么要读韩寒
一段以来,韩寒这个少年作家成了广大中学生的热门话题,《三重门》、《零下一度》成了中学生的抢手读物,不少女生以他为偶像,争分夺秒地阅读他的文字。
还有中学生煞费苦心为他建了个人网站。
去年12月9日中央二台播放了韩寒与有关专家的对话,当屏幕上打出韩寒的特写镜头时,部分女生大声尖叫,上课时间已到,当老师要求关掉电视时,学生竟然与老师发生了冲突……
上述现象令我深思:中学生出书如今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为什么学生们偏偏要读韩寒?韩寒值得他们如此投入精力和时间吗?
不可否认,韩寒的文章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那幽默诙谐的个性化语言、打破常规的大胆比喻显示了他娴熟地把玩文字的功夫。
“布像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撑足了杯子。
”(《杯中窥人》)“看来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同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
”诸如此类的文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令人耳目一新;那字里行间透溢出的不留情面的批判锋芒,让人感受到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少年锐气,从而不得不感叹他的少年老成。
他成熟的思想和老到的文笔非一般同龄人所能及,“反正我自叹不如。
”一位写作基本功不错的中学生如是说。
因欣赏他的文采而读他的书,这是部分学生的阅读心态。
但单是这部分学生远远不足以构成《三重门》的庞大读者群(我购于2000年12月的版本已是第18次印刷了)。
在韩寒“全面发展必然导致全面平庸”等“至理”的旗帜下,聚集着一大帮追随者。
他们要么是有偏科倾向,且有一技之长,想像韩寒一样靠特长立足的学生;要么是完全不堪重负,一心渴望逃脱学习牢笼的学生。
韩寒的倡议及“身体力行”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放松借口。
“父母不理解我,老师不理解我,惟有这兄弟理解我。
”他们的心在仓皇逃遁的旅途上暂时找到了一方躲避的绿荫,尽管也会隐约感觉到这绿荫类似海
市蜃楼。
可以说韩寒以他的才气为这类学生出了口气,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对抗现实的痛快,一种逃避学业的轻松。
于是他们跟随其后随声附和,甚至帮他摇旗呐喊。
但我同时注意到,那些真正优秀的被韩寒贬为“全面平庸”的学生对其人其文则是持一种不以为然或者嗤之以鼻甚至极度反感的态度。
媒体的大肆炒作是韩寒走俏的另一原因。
曾有一段时间,报上隔三逢五地就有诸如“韩流来袭”之类的大号黑体字作标题的报道,电视、广播中也频频出现他的名字,至于他在网上的热闹程度,用烘熟的山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只要你在诸如sohu之类网站的搜索引擎上键入“韩寒”两字,立马就有关于他的数条信息出现。
媒体的炒作本无可厚非。
追踪潮流,做读者爱看的新闻是新闻人的天职,但只要稍作留意,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纯粹称赞韩寒文学才华的报道只占极少部分,大多数报道都是把他作为一种现象在讨论,想通过他这个特例引出另外一个热门话题——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我们该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韩寒遭遇了素质教育这个话题,引发了一些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无形之中为韩寒知名度的提高助了一臂之力。
但大多数中学生似乎无暇思忖韩寒的成名原因,他们从媒体上、从同学口中得知其人其文,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韩流”。
中学生固然知道经典读物的意义,但经典毕竟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读经典也让他们感到费劲,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同龄人写的“自己的生活”,这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至少让他们在紧张的功课后得到一些放松。
《花季雨季》的风潮早已过去,目前中学生写中学生活这一题材领域内影响较大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不多见。
而且,韩寒文章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叛逆性正契合了当今中学生的普遍心理。
韩寒的出现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渲泄压力和不满的通道,吸引着他们一拥而上,争相阅览。
韩寒试图通过他的两本小书唤起教育界的“反思反思好好反思用心反思”(《三重门》第365页),可惜不知是惯性的力量过于强大,还是韩寒的声音过于微弱,几阵讨论之后,教育界似乎忽略了或者说淡忘了这位少年的声音。
但他在中学生当中激起的波澜并未平息,出
版商对他的炒作依然蔓延。
《韩寒文集》《韩寒写真》《儿子韩寒》等书新瓶装旧酒,在掏走中学生零花钱的同时也掏走了他们的课余时间。
“我得到的东西终身受用,你们得到的东西一旦拿到文凭后就大多不受用了。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荒废。
”“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真不知韩寒在用这些他自以为得意的语言来对教育界进行狂轰乱炸,误导追随他的少男少女时,能否做到气定神闲,脸不红心不跳?反正烟雾之后,凸现出来的只是他的浅薄与张狂。
即使那篇被普遍看好的《穿着棉袄洗澡》的价值也值得怀疑。
穿着棉袄洗澡?乍一看眼睛一亮。
该比喻的本体应该是追求全面发展,该放弃的时候不会放弃吧?难道一上中学就“专攻一类”才算是不穿棉袄洗澡?明白人都知道,中学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若韩寒的这一比喻站得住脚,我想绝大多数中学生会选择穿着棉袄洗澡。
至于《只说一点点》则是笔者所见到的最令人失望的答问。
避重就轻,答非所问,用贫嘴掩盖无知却最终没有盖住。
在留级也依然红灯高挂的情形下,为了避免退学、开除的尴尬,他选择了休学。
休学固然能免除一时的尴尬,但恐怕最持久的尴尬还在后面。
他将如何写出“人人心中全有,人人笔下全无”的独特感受?诚然,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也可充当创作素材,可终究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啊。
《三重门》已明显暴露出他生活体验的不足了。
为什么学生们认为《花季雨季》更能全面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因为它塑造了鲜活的中学生群像,展示了少男少女们富有时代气息的心灵世界。
但《三重门》却基本上局限于林雨翔这类非主流学生的生活圈子,它不可能满足广大中学生的口味。
即使是写他擅长的校园题材,韩寒也时不时暴露出知识储备的不足。
《三重门》第308页韩寒在批判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时写了这样一段话颇令人费解:“当时windows98都快分娩出来了,市南三中,或者说是全上海的高中,都在教foxbase这类最basic的东西……”稍懂电脑知识的人都知道,foxbase是一种数据库语言,而windows98属操作系统,两者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学foxbase可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编程原理,能为学习其它相关语言如 foxpro打下基础。
应该说当时foxbase还是比
较实用的,学校的作法并没错呀!电脑知识的贫乏让他露了马脚,只可惜他不知恶补。
反倒反唇相讥。
《眼中……》一文中的如下句子更是赔笑大方:“所谓文学批评,就是要摆上来就批,然后再评,耍不怎么不叫文学批评?”我们的少年作家理应知道:文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缺陷的,这种揭示不能妄下断语,而要论据充足,以理服人,怎么能“摆上来就批”呢?开批斗会吗?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韩文中自始至终表现出的非同一般的自负和狂傲。
他以横扫干军万马之势将琼瑶、刘墉。
祝勇等人一路扫倒。
“《那些事、那些人》写了一半,文笔风格均和《47楼207》重复。
被这小子捷足先登了……”(《零下一度》第120页)。
他倒是蛮会抬举自己的。
而读者自会一眼看出二者的高下之别。
更可笑的是他竟然称呼孔博士为“小子”,真是滑稽透顶!想出风头也不能靠故作惊人之语啊!
韩寒实在太需要教育的滋养,如果他还想继续走写作之路的话。
好在复旦大学给了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他却不领情地拒绝了,真是令人琢磨不透。
他是否在等着有关部门为他量身而定做一套科学规范的教育制度?他真的要一门心思地与教育对抗到底吗?他这种暂拿青春赌明天的气势未免太豪奢了吧?
好几个月了,韩寒似乎没有再公开露面。
现在的他是在积蓄能量准备辉煌的复出呢还是正为“江郎才尽,文思枯竭”忧心如焚?看到他在学生当中的冲击波,我禁不住想:名气、稿费、同龄人的崇拜究竟是成全了他?还是戕害了他?假如他没有那么早出名,仍旧按部就班地在校上课,等进了大学后再展露写作才华,他的未来会不会更有把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