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

合集下载

中药塌渍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塌渍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塌渍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塌渍作用是一种独特的药物相互作用现象。

中药塌渍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中药药材同时服用时,其中一种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与另一种药材中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使其中一种药材的活性成分发生物理、化学、药理学的改变,从而影响药效的表现。

中药塌渍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它不仅可以增强中药的药效,还能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塌渍作用的研究不仅对中药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索中药的药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在中药塌渍作用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中药药材中活性组分的分析和提取,以及药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揭示了中药塌渍作用的机制。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根据中药药材中的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的规律,合理配伍中药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尽管中药塌渍作用在中医领域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但对于其机制和应用前景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中药塌渍作用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实验室层面,对于其在人体内的具体表现及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此外,中药塌渍作用的应用前景也有待进一步开发,特别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应用方面。

因此,本文旨在对中药塌渍作用进行综述,从定义和背景,到机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系统的阐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中药塌渍作用的认识,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在本篇长文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我们可以在文章结构部分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述,简要介绍本篇长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可以用1-2句话对整个文章的主旨进行概括,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我们可以具体介绍本篇长文的章节安排。

在大纲中有1个引言、1个正文和1个结论,可以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展开。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对中药塌渍作用进行概述,并说明本篇长文的目的。

中药塌渍疗法临床应用范围介绍

中药塌渍疗法临床应用范围介绍

中药塌渍疗法在临床应用范围介绍塌渍疗法,最早起源于《五十二病方》中外伤疾病用中药煎汤外敷,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辩证论治的方法,合理选择出相关药物,对其实施局部塌渍,“塌”是将饱含药液的棉絮或是纱布敷于患侧,“渍”是将患处侵泡于药液中,两种方法往往同时进行,故结合称之为塌渍。

其原理是药物的本身作用配合药物加热后产生的热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也可通过肌肤毛孔直接作用于病灶,或使药物经肌腠毛窍而入脏腑,从而达到疏通气血、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除湿化瘀,解除痉挛,缓解疼痛,扶正祛邪,以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适应症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妇产科、皮肤科、骨科、免疫科等临床各科。

1 治疗妇科盆腔炎盆腔炎在临床妇科为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主要表现为发热、下腹隐痛或坠痛、腰骶部酸痛且白带增多、阴道流血。

中医学属“妇人腹痛”“热入血室”“带下病”等范畴。

据临床报道,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也存在疗程长,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问题。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进行药方的配制,从根本上治疗。

梁卓等对184例盆腔炎后遗症患者采用中药塌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塌渍治疗方由金银花20g、赤芍20g、牡丹皮 10g、鸡血藤20g、败酱草20g、川楝子10g、炮姜20g、香附20g、延胡索10g 组成。

将药物研末,蜂蜜汁调成糊状,涂于无菌纱布,塌渍于脐水平以下,耻骨联合上,有效率97.82%。

李长慧等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72例,治疗组36例用中药塌渍治疗(双花、败酱、红藤、地丁、川芎、赤芍)研末,蜂蜜汁调成糊状,有效率88.89%,对照组口服中药坤复康胶囊治疗,有效率72.22%。

2 治疗中风偏瘫偏瘫是中风后遗症中的一种,起病急且重、致残率高。

中药溻渍能够对其受损部位的神经、皮肤、血管进行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活血舒筋、疏通腠理、健脾利水的功效。

刘刚翠等人选取45例中风偏瘫后肢体麻木患者进行研究,将中药熬好后,置于足浴盆内,控制温度在40摄氏度,把患者双足放在药液以下,进行 40min的浸泡,1天1次,得出患者有效率达93.3%。

中药塌渍的作用

中药塌渍的作用

中药塌渍的作用
中药塌滓是指经过蒸馏或浸泡等处理后,在药渣和药液中沉淀下来的杂质。

它主要的作用包括:
1. 清除杂质:中药塌滓中含有的杂质,如石头、泥土等,可以被过滤或沉淀掉,从而保证制剂的纯度和质量。

2. 辅助提取有效成分:中药塌滓中含有一些未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物质等,可以在后续处理中再次提取出来,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成分和效果。

3. 提高制剂的稳定性:中药塌滓可以吸附一些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从而减少制剂中的杂质和污染物,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调节药物的颜色和口感:中药塌滓还可以调节药物的颜色和口感,使制剂更加符合人们的习惯和需求。

总体来说,中药塌滓虽然是药物处理中的一种副产品,但是它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塌渍法

中药塌渍法
5
操作步骤
• 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核对 解释,取得合作。
•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塌渍部位,注意 保暖和遮挡。下垫橡胶单、中单,局部涂凡士 林,范围应大于塌渍面积,根据塌渍部位可将 弯盘放在中单上以接取滴落的溶液。
•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38~ 40℃),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 用镊子取出稍加拧挤至不滴水为度,抖开,用 手背试温后敷患处,并轻压使之与皮损处密切6
中药塌渍法
LOREM IPSUM DOLOR
1
概念
• 塌是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 • 渍是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 • 塌渍法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
作用,以及不同药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 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2
适应症
• 皮损渗出液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皮 肤炎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
10
操作流程图
1• 4.塌渍中注意观察敷布的温度和湿度,每隔 3~5分钟用镊子夹取纱布浸湿温热药液淋在敷 布上,每5~10分钟更换敷布1次,以保持温度。 一般每日塌渍2~3次每次20~40分钟。
• 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整理床单位,嘱 患者30分钟后方可外出活动,健康教育。
• 6.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7
评价
• 1.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持久。 • 2.患者局部皮肤有无烫伤;患者有无着凉,感
觉是否舒适,局部渗液是否减少。 • 3.床铺整洁有无潮湿。
8
注意事项
• 1.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药液要新鲜, 敷布一定要紧贴患处,方可奏效。
• 2.药液温度适宜,常规38到40℃,敷药前要辩 证:热证凉敷,低于体温,以患者可耐受为宜; 寒证热敷。老人儿童药液温度不超过50℃,避 免烫伤。

中药塌渍

中药塌渍
操作前注意调节室温25℃,协助患者舒适卧位,药物 温度适宜,不可过烫,水量合适,不宜过多。若配合 红外线,可适当增加用水量。敷药时应厚薄均匀,一 般以0.2~0.3厘米为宜。敷药后,严密观察用药部位 皮肤情况。
十二、操作注意事项
1. 塌渍时必须注意温度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厘 米为宜。若药物太薄则药力不够,效果差。
[神经系统适应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部位:双下肢。 中风后肢体肿胀。部位:肿胀部位肢节周围及患肢手背部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其他方面的适应症] 湿疹、日光性皮炎。部位:病变处。 外阴营养不良。部位:外阴白斑处。 慢性盆腔炎。部位:下腹部。 化疗性静脉炎。部位:穿刺点上方2cm沿血管方向
五、中药塌渍的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粉,用水或黄酒、 或蜂蜜均匀调成泥状,协助患者摆放合理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塌渍部位,加热药物后敷于患处,用保鲜 膜包裹。根据用药部位或病情,可以配合局部热疗。 保留2小时,去除药泥并清洁局部皮肤。
六、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肺炎。部位:肺炎发生部位体表定位处。 慢性支气管炎。部位:背部双肺处。
措施:敷药前,测试药物温度,以手背能耐受为宜。一 旦出现烫伤,立即停止塌渍,对伤口及时进行处理。
2.药物过敏 原因:患者对药物或黄酒过敏。
措施:操作前询问患者有无此类药物过敏史,有无酒精 过敏,初次塌渍时应密切观察局部肌肤情况,询问病人 有无搔痒感觉,初次塌渍时,应先用水调配药物,未发 现过敏后,可换黄酒调配。若局部皮肤出现丘疹、瘙痒、 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中医经典记载,“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 间,可按而得之,用药包敷之,闭塞其气,使药性 从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功而 散之,教服药尤为得力”。

中药塌渍的注意事项

中药塌渍的注意事项

中药塌渍的注意事项中药塌渍是指将中药材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使其形成浓缩的药液。

中药塌渍具有方便服用、易于吸收等优点,但是在使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溶剂非常重要。

不同的中药材对不同的溶剂有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药效。

一般而言,中药塌渍可选择的溶剂有水、酒、醋等。

具体选择时,需根据中药材的特性和所需要的药效进行合理判断。

其次,中药塌渍前,需对中药材进行加工。

一些中药材需要先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再加入溶剂中,以便更好地溶解。

还有一些中药材需要先煎煮后才能加入溶剂中,这样能更好地提取有效成分。

第三,使用中药塌渍时需掌握正确的剂量。

中药材的剂量是根据病情和体质等因素来确定的,过量使用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使用中药塌渍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切忌自行增减剂量。

第四,中药塌渍的药液不宜长时间保存。

一般来说,中药塌渍的药液应当尽快服用,以免发生质量变化。

如果需要保存,最好是存放在密封容器中,并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第五,中药塌渍尽量在空腹时服用。

空腹时服用可加快药物的吸收和成效,而且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如果必须在饭后服用,应避免与食物或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第六,中药塌渍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容器和手部的清洁,避免污染药液。

使用前应先将容器以及器械进行高温煮沸或用酒精消毒,以杀灭细菌。

最后,应当注意中药塌渍的不良反应。

中药塌渍虽然方便易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不良反应。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材过敏,在服用中药塌渍后会出现皮疹、红肿等不适症状,这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随时与医生保持沟通。

总之,中药塌渍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溶剂的选择、中药材的加工、剂量的掌握以及药液的保存等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医生沟通,以确保中药塌渍的安全有效。

中药塌渍时间温度题

中药塌渍时间温度题

中药塌渍时间温度题【最新版】目录1.中药塌渍的定义和作用2.中药塌渍的时间和温度对药效的影响3.如何正确进行中药塌渍4.中药塌渍的注意事项正文一、中药塌渍的定义和作用中药塌渍,又称煎煮,是将中药材加水煮沸,使其有效成分溶于水中的一种药物制剂方法。

中药塌渍是中医药物治疗的常见形式,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经济实惠等优点。

中药塌渍广泛应用于内服、外敷、熏洗等治疗方式,对于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药塌渍的时间和温度对药效的影响1.时间:中药塌渍的时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头煎、二煎和三煎。

头煎是中药材与水初次接触,需要煮沸 30 分钟左右;二煎是在头煎药液的基础上再次煮沸 20-30 分钟;三煎则是在二煎药液的基础上再次煮沸15-20 分钟。

不同煎煮阶段,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析出速度和含量不同,因此,合理控制煎煮时间对于保证药效至关重要。

2.温度:中药塌渍时,水煮沸的温度对于药效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而言,温度越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析出速度越快,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部分成分分解或挥发,影响药效。

因此,在煎煮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温度,以保证药效的稳定发挥。

三、如何正确进行中药塌渍1.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如砂锅、不锈钢锅等。

2.将中药材洗净、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

3.加入适量的水,一般以药材的 3-5 倍量为宜。

4.将锅置于火上,用武火煮沸,然后转为文火煎煮。

5.根据药材的性质和需要,控制煎煮时间,分阶段煎煮。

6.在煎煮过程中,适时搅拌,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7.煎煮完毕后,将药液过滤,合并头煎、二煎、三煎的药液,以便服用。

四、中药塌渍的注意事项1.根据药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如某些药材需要捣碎、炒制等处理。

2.注意药材的用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药效。

3.煎煮过程中,避免频繁揭盖,以免影响药效。

4.煎煮完毕后,妥善保存药液,防止污染、变质。

中药塌渍流程

中药塌渍流程

中药塌渍流程
中药塌渍是中药炮制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于去除杂质、减轻药味、改善药效等。

其具体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材料准备:根据需要的中药材,选择新鲜或干燥的药材,并将其清洗干净。

2. 打碎:将清洗好的中药材进行打碎成适当大小的颗粒或粉末。

3. 浸泡:将打碎好的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一整夜,以便药材充分吸水。

4. 加热:将浸泡后的中药材和泡水一同放入大锅中,加热煮沸。

煮沸后改为小火煮煎,保持药汁的温度。

5. 堆积:将煮沸后的药汁倒入容器中,并堆积在一起。

堆积后,用重物压在上面,使药汁能够渗透下去,并通过重物的压力,将其中的水分挤出来。

6. 整理:将堆积后的中药渣整理出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需要的部分,保留纯净的药渣。

7. 烘干:将整理好的中药渣晾干或用低温烘干,直至完全干燥。

8. 包装:将烘干后的中药渣进行包装,储存或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塌渍的具体流程可能会因中药材的性质和使用目的而略有不同。

因此,在进行中药塌渍时,最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塌渍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中药塌渍
定义:把中药与醋混合后加热敷于患处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目的治疗方法。

目的:
1.减轻或消除脘腹疼痛、腰背酸痛,肢体麻木酸胀等症状;
2.缓解或消除呕吐腹痛、各种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

注意事项:
1.塌渍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2.塌渍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水疱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塌渍温度要适宜,尤其对老年人、婴幼儿实施中药塌渍治疗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灼伤,布袋用后消毒、清洗、晒干、高压灭菌后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