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合集下载
《古代日本》PPT教学课件

01 概括六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大和 国的统治者、部民)
02 找出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背景、时 间、人物、内容、历史作用)
03 说说武士和武士集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04 理解幕府和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发展历程
100多个 小国
大和政权 实现统一
1-2世纪
5世纪
史书里的中日交流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 岁时来献见云。”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B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
B ,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
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二、大化改新,走向封建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国我内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 皇无实权,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 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日央本贵阶族级,矛政盾局尖十锐分,混政乱局。混乱(根本原因)
材料ニ: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 科举制,出现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国力际逐:步隋强唐盛先的进局文面化,的历影史响上称为 “贞观之治”。
——《汉书·地理志》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 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 武帝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倭女王(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大 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
——《三国志 ·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大和政权的管理方式:部民制
02 找出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背景、时 间、人物、内容、历史作用)
03 说说武士和武士集团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04 理解幕府和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发展历程
100多个 小国
大和政权 实现统一
1-2世纪
5世纪
史书里的中日交流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 岁时来献见云。”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B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
B ,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
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二、大化改新,走向封建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国我内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 皇无实权,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 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日央本贵阶族级,矛政盾局尖十锐分,混政乱局。混乱(根本原因)
材料ニ: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 科举制,出现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国力际逐:步隋强唐盛先的进局文面化,的历影史响上称为 “贞观之治”。
——《汉书·地理志》
“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 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 武帝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倭女王(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大 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
——《三国志 ·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一、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大和政权的管理方式:部民制
九上历史第11课笔记

九上历史第11课的主题是古代日本。
以下是这节课的主要笔记内容:
1. 6世纪前的日本:
- 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 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2. 大化改新:
- 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 概况: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 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 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 日本古代社会:
- 6世纪前的日本: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最高统治者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 大化改新时期: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 幕府统治时期:由于武士集团的兴起,从12世纪晚期开始,天皇大权旁落。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以上就是九上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的主要笔记内容。
第11课古代日本课件(共33张PPT)

什么是“军国主义”?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 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 二年(57年),倭奴 国奉贡朝贺,使人自 称大夫,光武帝刘秀 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日本人特别崇拜强者。承认自身不足,且表现出向 最强者学习的意愿,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是大和民族性格的基本特点。
C.希腊共和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3、 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 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 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氏族贵族世袭制 B.分封贵族为诸侯 C.将部民和土地收回国有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 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2.天皇地位: 大权旁落,天 皇成了礼仪性 的摆设
幕府统治
时 间: 12世纪晚期
人 物: 源氏首领源赖朝
地 点: 镰仓 镰仓幕府特点: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 权力;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 种礼仪性的摆设。
看看下面的人物图,你知道这是什么人吗?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阅读材料,说说武士道精神的核中国文化, 史称“大化改新”
唐
风 洋
文字 服装
溢
建筑
奈 良
平安京
城
和服
这一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贞观之治”
1、说说大化改新的措施包括哪两方面?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
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1931-1945日本侵华战争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 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 二年(57年),倭奴 国奉贡朝贺,使人自 称大夫,光武帝刘秀 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日本人特别崇拜强者。承认自身不足,且表现出向 最强者学习的意愿,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是大和民族性格的基本特点。
C.希腊共和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3、 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 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 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氏族贵族世袭制 B.分封贵族为诸侯 C.将部民和土地收回国有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 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
2.天皇地位: 大权旁落,天 皇成了礼仪性 的摆设
幕府统治
时 间: 12世纪晚期
人 物: 源氏首领源赖朝
地 点: 镰仓 镰仓幕府特点: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 权力;天皇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 种礼仪性的摆设。
看看下面的人物图,你知道这是什么人吗?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阅读材料,说说武士道精神的核中国文化, 史称“大化改新”
唐
风 洋
文字 服装
溢
建筑
奈 良
平安京
城
和服
这一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贞观之治”
1、说说大化改新的措施包括哪两方面?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
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1931-1945日本侵华战争
第11课 古代日本

• 时间: 646年
• 人物: 孝德天皇 • 效仿对象: 唐朝典章制度
内容: ①政治:中央∕地方
改革派代表—中臣镰足
②经济:土地国有;
班田收受;统一赋税;
③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意为” 日出之国“。
大化改新的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成功过渡到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地理环境:典型岛国
1-2世纪日本: 小国林立
5世纪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奴隶社会)
大王—贵族——部民
二、大化改新
•背景: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下层民众反抗不断(根因) 国外:中国隋唐先进的文化强烈的刺激着日本(催因)
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 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大
街
唐长安城平面图
朱
雀
大
西街 东
市
市
平安京平面图
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
(始铸于621年)(始铸708年)
大化改新的启示:
1、开放的学习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重视教育发展,注重人才培养 3、锐意改革,改革是社会经济前进的动力 4、改革要立足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1、武士
•背景:① ②
•目的: 为了保护地方豪强的庄园
•组成成员: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性质: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2、幕府统治
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课件

建国家。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 意为“日出之国”。
初めまして、どう ぞよろしくお愿いし ます。
759年鉴真主持建造的 唐昭提寺
合作探究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 却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 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启示: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D 2.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在各领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政治上
是要建立( ) A. 贵族世袭制度 B. 城市自治机构 C. 政教合一国家 D. 中央集权国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
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
孝 德
天
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皇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 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 大化。
二、大化改新
2.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
孝
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德 天
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
皇
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①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②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③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 (1)目的: 保护自己的庄园 (2)武士: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 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团: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 武士团。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 统一 1)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 意为“日出之国”。
初めまして、どう ぞよろしくお愿いし ます。
759年鉴真主持建造的 唐昭提寺
合作探究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 却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今天我们学 习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启示: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D 2.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在各领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政治上
是要建立( ) A. 贵族世袭制度 B. 城市自治机构 C. 政教合一国家 D. 中央集权国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
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
孝 德
天
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皇
②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 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 大化。
二、大化改新
2.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
孝
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德 天
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
皇
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①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②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③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 (1)目的: 保护自己的庄园 (2)武士: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 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团: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 武士团。
第11课 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 统一 1)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共29张PPT)

②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 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 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 买卖;统一赋税;(租庸调制、班田收授制)
③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汲取中国文化。
5、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6、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文字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汉字的草书与 楷书的偏旁创制的。
服饰
中国唐服
日本和服
建筑
中国:岳阳楼
日本:京都平安神宫
铸币
中国唐朝铸币
日本铸币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
茶
道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 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大
街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朱
雀
大
西街 东
课堂小结
地理特点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
古 代 日 本
时间、原因 大化改新
内容、作用
武士和武士集团
含义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 的幕府统治
合作探究2: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
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
自唐朝建立以来,由于留学生、留学僧学满带回的中
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日本遣唐使,面 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一、大化改新:
2、背景(原因): 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唐朝先进文化制度(催化原因)
3、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国唐朝典章制度。
③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汲取中国文化。
5、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6、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文字
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就是利用汉字的草书与 楷书的偏旁创制的。
服饰
中国唐服
日本和服
建筑
中国:岳阳楼
日本:京都平安神宫
铸币
中国唐朝铸币
日本铸币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
茶
道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 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西 市
朱 雀
东 市
大
街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朱
雀
大
西街 东
课堂小结
地理特点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
古 代 日 本
时间、原因 大化改新
内容、作用
武士和武士集团
含义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 的幕府统治
合作探究2: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总结7—10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
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
自唐朝建立以来,由于留学生、留学僧学满带回的中
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
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日本遣唐使,面 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一、大化改新:
2、背景(原因): 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皇权旁落(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唐朝先进文化制度(催化原因)
3、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国唐朝典章制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共30张PPT)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的概念在幕府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 诚、义、勇、忠、仁、礼、名誉、克己的武士信条。
在幕府时期,将军任命御家人担任各地武的士守道护。、地头,
御家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主君,为其作战,定期前往幕 府或京都担任警备,自行承担费用。
3世纪时,在本州
中部出现了一个 较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叫 “ 大和国”。5 世纪初,大和政权 统一了日本。
合作探究
大和国王古坟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 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3)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4)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本
✓ 大化改新的特点与影响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 武士集团的崛起 ✓ 幕府政治的建立
小试牛刀,我能行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 百国。“倭人”指的是( )
A.日本 C.阿拉伯
B.拜占庭 D.朝鲜
小试牛刀,我能行
2.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 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 () A.希腊共和制度 B.中国明清制度 C.唐朝典章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地位: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足利 室町幕府 (1336-1573)
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 期。
从整个日本古代史看,天皇掌握实权仅局限于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实权先后由豪强、 摄关、武士掌握,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权。
德川 江户幕府 (1603-1868)
3.武士道。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标志
“武士道”的概念在幕府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 诚、义、勇、忠、仁、礼、名誉、克己的武士信条。
在幕府时期,将军任命御家人担任各地武的士守道护。、地头,
御家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主君,为其作战,定期前往幕 府或京都担任警备,自行承担费用。
3世纪时,在本州
中部出现了一个 较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叫 “ 大和国”。5 世纪初,大和政权 统一了日本。
合作探究
大和国王古坟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 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3)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4)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本
✓ 大化改新的特点与影响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 武士集团的崛起 ✓ 幕府政治的建立
小试牛刀,我能行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 百国。“倭人”指的是( )
A.日本 C.阿拉伯
B.拜占庭 D.朝鲜
小试牛刀,我能行
2.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 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 () A.希腊共和制度 B.中国明清制度 C.唐朝典章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地位: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足利 室町幕府 (1336-1573)
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 期。
从整个日本古代史看,天皇掌握实权仅局限于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实权先后由豪强、 摄关、武士掌握,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权。
德川 江户幕府 (1603-1868)
3.武士道。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标志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ppt课件

政治: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致使皇权旁落。 经济: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 土地和劳动者。 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也蒸蒸日上。
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 行变革。
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 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 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第11课 古代日本
日本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因为日本民 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日本” 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至唐代,倭国是遵照唐 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日本” 一词即源于此。一般认为,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 世纪。
二、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6.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学习中
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以下不属于此次改革在经
济方面的措施的是(
)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③把很多贵族地土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④国家定期把地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②③④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二官八省制
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进行 “大
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
政 中央 治 地方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中国隋唐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 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改革 内容大 部分是 对中国 隋唐政 治经济 的模仿
非武士外壳的武士
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 行变革。
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 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 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第11课 古代日本
日本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起先称日本为“倭”,因为日本民 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日本” 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至唐代,倭国是遵照唐 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日本” 一词即源于此。一般认为,日本国名正式使用始于7 世纪。
二、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6.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学习中
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以下不属于此次改革在经
济方面的措施的是(
)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③把很多贵族地土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④国家定期把地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②③④
部编版《古代日本》优秀实用课件(P PT优秀 课件)
二官八省制
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进行 “大
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
政 中央 治 地方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中国隋唐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 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改革 内容大 部分是 对中国 隋唐政 治经济 的模仿
非武士外壳的武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征战 B.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
C. 幕府频繁参与皇室、贵族间的权力斗争
D. 天皇实权旁落,成为象征性的摆设,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土阶层手中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谢 九 年 观级 历 史
谢看 上 册 第 11 课
政治: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州-郡-县
经济: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均田制 ③租庸调制度
4. 大化改新影响
材料三: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并得到武则天承认。 大化改新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 的传统特权,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封建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 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 本进行改革。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1. 大化改新背景
乙巳之变
材料二:7世纪中叶,日本豪族苏我氏把控朝 政,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645年, 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 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史称“乙巳之变”。
3. 武士集团到幕府的形成
武士本来是一个很low的屌丝群体,但天皇没 本事保护自己的时候,武士集团就牛逼起来了。
源平之争
12世纪晚期,源氏获胜,源赖朝获“征夷大将军”封号
3. 武士集团到幕府的形成
从此天皇成 了退休老干 部,空虚寂 寞冷,将军 成了管事的 主,幕府时 代来临
再也不去天皇那里打卡,自己在镰仓另外 建了个办公楼做将军府,又叫幕府。
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因 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的先进强大,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贰
唐风洋溢,大化改新
1. 大化改新背景
材料一:公元7-9世纪,日本先后向 唐朝派出十几批遣唐使。中国的许多 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 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 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官
八
省 制
太政官 神祇官
宫 大 刑 兵 民治武中 内 藏 部 部 部部部务 省 省 省 省 省省省省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改新内容
(2)经济:
①公地公民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 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实行租庸调制。
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 大化改新启示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 于学习他国的长处。 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 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氏,此后200余年, 藤原氏一族世代为外戚,专擅国政。每当天皇幼少、病弱或 是女帝当政,藤原氏就以摄政掌权。天皇亲政后,藤原氏又 改任关白,成为变相的摄政,继续掌权。藤原氏被称为“摄 关家”,取代天皇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3. 大化改新的特色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制 地方:国-郡-里
经济: ①公地公民制 ②班田收授法 ③租庸调制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 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日)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选项 A. B. C. D.
史实 大和政权的建立 大化改新 镰仓幕府统治的确立 14 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王朝
史论 日本国号开始出现 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日本武士阶层开始出现 高丽国号开始出现
5. 幕府统治,又名“武家政治”,表现为军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进
行统治。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公元1世纪-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2.大和政权组织管理 部民制
最高统治者 大王
贵族
依靠
贵族
贵族
贵族
部民
部民
(田部) (海部)
部民地位 近似奴隶
部民
部民
(锻冶部) (锦织部)
是奴隶社会
的经济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当时是生活在最底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 庄园形成 享有什么特权?
“不输不入”
2. 武士的形成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 护自己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 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这些打手不再种地, 专职练武成为了职业 军人,后来就慢慢地 就形成了日本武士。
古代日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1课 特立中学:张宏荣
学习目标
重点: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统一的大和政权;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3.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原因和幕府统治的发展。
我们把日本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二战前)
中国
公元600年 公元1200年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后,统治阶层内部出了什么问题?
天皇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叁
幕府掌权,天皇旁落
1. 庄园的形成 材料二: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农民受剥削 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国家户籍、田籍混乱;贵族、豪门、 寺院开始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土地私有化出现。 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呈现出了什么问题?
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社根会据矛材盾料十回分答尖:锐日,本下社层会民出众现反了抗什,么政现局象动?荡。
材料二:短暂而繁荣的隋朝,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初唐时期,
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坚和定科了举日制本。使改农革民决负心
材料二: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 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 东夷列传》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 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1.大 和 统 一
●
● ●
●●●
●
● ●●
●●
●●
●
● ●
●●
●
隋唐时代 宋朝末年
公元1840年
列强侵华
明治 新
目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录维 壹 大 和 兴 起 , 一 统 日 本
贰 唐风洋溢,大化改新
叁 幕府掌权,天皇旁落
肆 以邻为镜,再续前缘
壹
大和兴起,一统日本
6世纪前日本和古代中国的联系
材料一: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1.(中考模拟)右图是“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奴国”指的是( )
A. 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C. 6世纪前的日本
B. 天皇统治时期的日本 D. 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C
2. 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
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孝德天皇即位后,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 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645年,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 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史称“大化改新”。
2. 大化改新内容
(1)政治
中央——以天皇为中心;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二
天皇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肆
以邻为镜,再续前缘
2020年2月,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赠给湖北 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 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 日本长屋王赠与唐代僧人袈裟上绣的文字。
小组合作讨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日本国?我们应当怎样 处理中日两国关系?
4. 武士、幕府、天皇和国家
幕府与天皇是怎样的关系?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 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武士效忠于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武士道的实质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 武士道影响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
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拓展阅读:《菊与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分析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 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 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 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B
C. 改革派积极提倡
D. 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D 3.大化改新时,日本新政权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其准确含义是[ ]
A.土地归公,人民成为享有一定民主权利的“公民” B.土地归农民所有
C.在公地上的生产者为公民
D.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
B 4.下表中的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理性对待,睦邻友好。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本课小结
古 代 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