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的悬念手法,举一反三,进行写作训练2.发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的悬念手法,举一反三,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如何设置悬念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标题来自何处,引出陆游的诗。
二、复习回顾1、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3、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造成悬念,误会4、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设置了几次悬念?有什么好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误会二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5、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巧设悬念,先后两次形成“设悬念——释悬念——带出新悬念”的格局,收到了回还往复、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比较阅《读醉人的春夜》1、我来析本文围绕着什么悬念展开?设置了几次悬念误会?2我来写围绕下列情景设置故事情节人物:军军,军军爸爸,军军爷爷、奶奶,猫.......悬念:究竟是谁干的?或者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悬念.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哦!3、我来悟(1)、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2)、播放视频短片愿世界因为你我的到来而更加美好!四、作业:把你的构想形成文字,相信世界将会因为你的描绘而更精彩!附板书驿路梨花悬念误会一波三折附文醉人的春夜“再遇到人,一定开口。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pdf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确一、二、三、四、五所代表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梨花”之处,理解各处“梨花”的含义 及作用; 3、弄明白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4、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雷锋精神。 5、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各处“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2、弄清小茅屋的主任是谁。 教学难点: 1、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雷锋精神; 2、学习以花喻人、象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龙大观园相关的鲜花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答不出来?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四处梨花的段落吧! (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 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A.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遇到梨花的? B.这是什么描写?
清明节放假第一天,碰上了难得的好天气,于是老师就去盘龙大观园的兰草 园和杜鹃园赏花了, 还拍了很多照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播放照片)
怎么样?美好的事物,美丽的花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自古以来,很多文人 墨客皆爱以花为题材, 甚至以花作喻、 托物言志, 来表现美好的品德或高尚的情 操,如周敦颐就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志向。那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花有关的文章, 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有其 他的寓意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 14 课《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二、研读课文: (一)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作家作品、背景资料,并整 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 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 来挖掘其中的 秘密吧! 1、老师将这篇课文分别用一、二、三、四、五来进行了归纳,同学们试试将它 们连一连、填一填吧。 (出示连线题) 2、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还比较了解,本文主要是围绕(生:一座小 茅屋)展开的故事(师在黑板上画小茅屋简图) ,那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其他相 应的内容,将它们具体化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了解正面写人与侧面写人;3、激发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标题的深刻含义;2、激发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步骤设计:一、温故知新回顾上节所学,字词、作者、课文内容(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都做了什么?)二、速读课文,定向学习1、这是一间怎样的小茅屋?2、由小茅屋的情况,你能猜想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吗?(生答)围绕着小茅屋出现了不少人物,那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温馨提示: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因为文中。
)3、这些人物是否都出场了?(引出正侧面描写的写法。
)4、这些人物身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一颗爱心、都很善良、有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既然本文是写雷锋精神的,那为什么题目要拟成“驿路梨花”呢?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一语双关。
(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
(媒体)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1、如果有一天,小茅屋的主人离开,由你来照顾小茅屋,你会怎么做呢?2、“驿路梨花处处开”象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那么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吗?3、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呢?(屏示爱的传递公益广告)结束语: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教案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三、学习新课。
(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边分析边板书:草顶竹蔑泥墙漆黑没灯没人声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火塘灰冷竹床简陋装满水的大竹筒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
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
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
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构思较为有特点,所以应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作者构思的探究上加以分析。
学情分析: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六班的学习氛围较为浮躁,希望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凝聚一下精神,收一收波动的心。
学生们没有能力独自理解作者的构思,教学中应注意铺垫与引导,帮组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通过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独特构思,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过程与方法:围绕线索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探究本文的构思,并加以分析,内化吸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并学习文中人物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点:围绕线索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探究本文的构思,并加以分析,内化吸收。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独特构思,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三、四部分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36自然段,思考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生: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师:那么课文在对瑶族老人的叙述中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引出梨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26自然段,思考问题。
生:误会设置悬念师:在对瑶族老人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作者运用了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那么对于梨花呢?作者又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8-32自然段,1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自动进入小组讨论。
生:思考、讨论问题师:课文又在结尾处提出“驿路梨花处处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案最后一题)?生:1、雷锋精神代代传 2、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三、总结练笔师:本文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了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两种方法。
请同学们学着作者构思,试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14、驿路梨花制造误会瑶族老人设置悬念梨花解放军哈尼族小姑娘“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作业设计:把课堂所练写的小练笔扩写成一篇大作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3)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27自然段,虚写。“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文章结尾,实写。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作用: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4、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
它是大家共同的小茅屋,是大家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载体。
小茅屋是解放军搭建的,梨花姑娘曾经精心照料它,如今一群哈尼小姑娘在照料这座小茅屋,像瑶族老人、“我”和老余这些人,得到了小茅屋提供的方便,也为它做些修葺工作。
5、选文引用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
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梨花”在文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句诗意为神州大地雷锋精神处处相传。
二、三读细节
1、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
课文中多处描写梨花,请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思考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写作技巧:人花相映,诗情画意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文章开篇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起着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结尾,实写。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作用: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阅读课文28~37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8段写我们修葺小茅屋有什么深意?
我们决定修葺小茅屋,不仅表明了我们得到了帮助,要表达感激之情,而且意味着小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得到了传递和发扬。
2、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既写出了山中林木茂密,也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活泼、动作轻快、充满朝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哈尼小姑娘们的喜爱之情。
二、三读细节
1、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
课文中多处描写梨花,请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思考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写作技巧:人花相映,诗情画意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第3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作用是什么?——写作技巧:顺叙中巧妙插叙
插叙。
既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更曲折,又介绍了作品中未出场的人物,提示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美好的心灵,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
它是大家共同的小茅屋,是大家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载体。
小茅屋是解放军搭建的,梨花姑娘曾经精心照料它,如今一群哈尼小姑娘在照料这座小茅屋,像瑶族老人、“我”和老余这些人,得到了小茅屋提供的方便,也为它做些修葺工作。
5、选文引用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
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梨花”在文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这句诗意为神州大地雷锋精神处处相传。
——文章开头,实写。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时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27自然段,虚写。“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总结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生字
2、练习册一二部分
2、文章开篇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起着什么作用?
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角,用一个感叹句引起。“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由近及远地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开篇的环境描写,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