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
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
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三种性质:大小形状、自转和公转;2.能够理解地球的四大部分: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并掌握它们的特点;3.能够了解地球外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地球的表面有山川、河流、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层物质发生巨变所造成的。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三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地球的四大部分的结构特征,以及对地貌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2.教学难点:建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理解其对地球所形成的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计算器、实验装置、地球仪、地图、与地球有关的物品(如岩石、矿物、化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精美的地球仪、地图、真实的照片和模型,引入到地球的四大部分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三种性质。
2. 学习地球的三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描绘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公转的轨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三种性质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观察到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所形成的季节变化的影响。
3. 探究地球的四大部分特点将地球剖开了解地球的四大部分结构特征和物质特性,并引导学生完成地球的四大部分实验,让学生发现地球的四大部分有不同的物质特性。
4. 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模型以及地球仪等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通过对一些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5. 课堂小结,评价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学生一起评论学习效果和存在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地球的三种性质、地球的四大部分结构特征以及形成地球表面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课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苏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教
案
样
本/
年度:
地球的表面
课程标准: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
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
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教学步骤。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属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卫星图像、地球表面的分类、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特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卫星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
2.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表面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素材。
2.教学PPT。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呈现(10分钟)呈现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球表面的分类。
教师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地球的表面 苏教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能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具体某个地方的地形。
教学背景: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已经有初步的了解,有的是通过书本得知的,有的是通过电视节目欣赏到的,有的是自己实地旅游看到的,但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对这些地形进行分类与整理,更不能准确的概括出它们的特点,对于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更是模糊不清,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
本课是这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后面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的能力,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常见的地形: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能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自己旅游拍的照片(背景是丘陵)今天,我带来一张照片,想不想看一下?观察我身后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2、我们余姚有这种地形吗?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能说说那里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3、揭示课题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了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二、初步感受,分类整理1、地球表面是光滑、平整的吗?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吗?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冰川、河流、湖泊、高山、平原、盆地……)3、观察12张六种地形图片,说说地形特点PPT看来大家知道的地形地貌还真不少,我这里也带来了一些图片,每位同学自由选择一张图片小组内说说它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
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
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