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合集下载

如何放手教育孩子方法有哪些

如何放手教育孩子方法有哪些

如何放手教育孩子方法有哪些教育孩子,家长应该适当放手,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方法。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放手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放手教育孩子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遇到孩子的提问,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们答案。

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从而失去独立性。

所以,家长应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去考虑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理。

很多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碰着,另一方面是怕麻烦。

殊不知,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孩子就不能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难处,也就无法建立起对他人的体谅和责任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适当地让孩子学做家务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做起,逐渐让孩子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

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会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因为遭遇困难时而哭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替孩子完成事情。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让他们去做一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小事,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为了孩子的将来,要下定决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困难。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家长,应该“放开手”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从而让他们能够自主地生活和处理问题,并拥有健康向上的人格,成长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放手教育孩子的建议1.适当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目前,孩子的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弱,究其原因,和家长总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总围着父母的

父母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总围着父母的

1、父母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总围着父母的“思想”转;不要为孩子的错误“买单”;不要一直强调孩子的“弱点”。

2、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错,犯错的孩子是正常的,一点错都不犯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孩子是在不断的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成长的。

2、父母要大胆放手地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3、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航标,家人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的和谐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4、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是一流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层次,需要家长倾洒更多的教育智慧。

6、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要做到: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大胆提问;鼓励和指导孩子多探索;鼓励孩子大胆幻想、胆大假设。

7、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宽慰孩子,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

8、有用的家教方法包括:说服教育;表扬激励;榜样示范;创设氛围;心理疏导;批评惩罚。

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让孩子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轻轻松松地学习,莫让“学习焦虑症”压垮孩子。

让孩子悠然自得地成长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责任主要在父母。

父母最好做到自己不焦虑,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养育孩子,父母有时会焦虑。

这时,要学会放松,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放松一下再去陪伴孩子,这样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果想培养自信的孩子,就要对孩子多做肯定性评价,让孩子发觉自己的爱好。

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他们自信的源泉。

教育孩子,家长可有意降低声调,低声调可以使人更理智、情绪更平和,这样更利于有亲子沟通。

孩子晚睡导致睡眠不足,会引起缺乏控制力等,进而可能引发反叛行为。

应尽量让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恰如其分的表扬,别轻易给孩子戴“高帽子”。

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就能心平气和接受、面对了。

小学家长学校授课教案设计——家长放手 孩子动手

小学家长学校授课教案设计——家长放手 孩子动手

小学家长学校授课教案设计——家长放手孩子动手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本教案旨在引导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帮助家长认识到放手让孩子动手的重要性。

2.指导家长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动手实践。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家长放手的意义2.如何让孩子动手实践3.实践案例分享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介绍教案背景,引发家长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做到既关心孩子,又不过度溺爱?2.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引导大家认识到放手让孩子动手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理论讲解1.家长放手的意义: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如何让孩子动手实践:(1)创造机会:家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2)引导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动手实践的难度。

(3)鼓励孩子: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第三环节:实践案例分享1.案例一: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如何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逐步让孩子参与家务,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2.案例二:家长如何陪伴孩子进行科学实验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如何陪伴孩子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3.案例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如何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第四环节:互动环节1.家长分组讨论:如何在本周内放手让孩子动手实践一次,并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家长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计划和心得。

2.家长反馈本次课程的学习心得,以及对课程的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家长对本次课程的理解程度。

2.家长在课程结束后,是否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家庭教育中。

怎么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小例子

怎么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小例子

怎么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小例子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下面列举一些小例子,希望能够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启示。

1. 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从小就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可以让他们学会自理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2. 让孩子自己洗脸刷牙:让孩子自己洗脸刷牙,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让他们学会自我照顾。

3. 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物品,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4. 让孩子自己做饭: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可以让他们学会烹饪技能,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

5. 让孩子自己做作业:让孩子自己做作业,可以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 让孩子自己打扫房间:让孩子自己打扫房间,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 让孩子自己买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务。

8.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权衡利弊和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自信和独立的性格。

9. 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10.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适当地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他们养成勇于面对挑战的品质。

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可以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也可以让他们养成自信和独立的性格。

家长们应该适当地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和进步。

幼儿园家长育儿感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性

幼儿园家长育儿感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性

幼儿园家长育儿感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性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我是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资深工作者。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要学会放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过度呵护,怕孩子摔跤、受委屈。

然而,这样的呵护却往往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发展。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整理玩具、自己吃饭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决策权,让他们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

比如,在购物时,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衣物;在安排周末活动时,可以让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在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鼓励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

比如,孩子打破了邻居家的窗户,家长应带孩子一起去道歉,并让孩子承担修窗户的费用。

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培养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避免过度谦虚,要学会赞美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同时,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流,参加各类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做他们的坚强后盾,更要做他们的朋友。

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告诉他们,生活中总会有困难,但是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勇气去挑战,有决心去克服。

放手让孩子独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家长就不再关心他们,相反,这是对我们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独立并不是让他们孤军奋战,而是让他们学会在困境中寻找答案,学会在挑战中成长。

孩子的自主意识培养,也是我们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够成长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够成长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够成长一、引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支持。

然而,有时候家长会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为什么需要放手1. 促进独立性和自信心当孩子被过度干涉时,他们可能会变得依赖性强,并缺乏自信心。

如果家长能够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更有勇气独立思考和行动。

2. 增强责任感如果家长一直在为孩子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然而,当他们开始自己解决问题时,就会开始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并且更加珍惜所取得的成果。

3. 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如果家长总是代替孩子与别人交流或处理事情,那么他们就无法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和协作。

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事情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

三、如何放手1. 建立信任和沟通家长需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沟通,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随时向自己求助。

此外,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让他们感到被认可和尊重。

2. 逐步放手家长应该逐步放手,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责任都交给孩子。

例如,在孩子小学阶段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或洗碗,而在中学阶段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做饭或处理家庭账务。

3. 提供支持和指导虽然要放手,但是家长仍然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孩子自己做饭时可以提供菜谱或食材清单,并在旁边指导他们如何操作。

四、注意事项1. 避免过度干涉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但是不要过度干涉。

这样会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可能引起矛盾和不满情绪。

2. 着眼于长远发展家长应该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成绩。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3. 了解孩子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手。

例如,如果孩子对学习很有兴趣,那么家长可以让他们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

多鼓励少表扬,激发孩子内驱力,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

多鼓励少表扬,激发孩子内驱力,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

多鼓励少表扬,激发孩子内驱力,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希望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信的人,有责任感、有担当,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意与人交往,不依赖父母,敢于挑战困难,不轻言放弃。

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孩子太内向,在家里是条龙,一出去就变成虫,非要粘着大人什么都不敢尝试;学习从来不主动,作业能拖就拖,好像学习就是老师和父母的事情,与我无关;专挑容易的事情做,遇到一点小困难都不愿意尝试,非要去试就一哭二闹三上吊。

当遇到孩子这些挑战的时候,家长常见的有这样几类处理方式。

第一类是控制型。

他们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如果不愿意,就各种批评、指责、吼叫、威胁,迫于恐惧孩子可能会勉强去做了,但是做的不情不愿,亲子关系也会因此受到损害,而下一次依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控制型的家长太讲原则,却忽略了温柔。

第二类是娇纵型。

他们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要么低声下气地求孩子,要么就给孩子一堆奖励、特殊待遇,要么就一再降低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因为诱惑孩子也可能勉强去做了,但孩子学会的是可以谈条件,下一次孩子会有更多的需求,当家长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这一招就失效了。

娇纵型的家长虽然温柔,但几乎没有原则。

第三类是忽视型。

他们可能迫于生活的压力,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孩子的身边,他们看不到孩子的挑战,更别提了解孩子的需求。

这样的孩子极度缺乏爱、缺乏安全感。

这三种类型的家长都无法培养出独立自信的孩子。

正面管教型的家长是既和善又坚定的。

他们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尊重环境和规则的需求。

他们把选择的权力还给孩子,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孩子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更愿意合作。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股力量,一个是我们表面上看得到的肢体力量,叫做生命外力,一个是我们外表看不到的心理力量,叫做生命内力。

孩子与生俱来就具有自我管理的内驱力,它需要被保护和激发。

就像鸡蛋一样,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

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孩子,见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处处需要大人陪着,我们平时称这种孩子是胆小怯懦。

这是什么原因呢?孩子胆小怯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1)与家庭环境有关。

有些孩子生活范围很小,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从小由爷爷奶奶照看,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

这样的孩子一见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闹,如果送托儿所,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家长用孩子害怕的语言来吓唬他,说“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吃了你”;还有的孩子不睡觉大人藏在门后学老猫叫,有时孩子想玩泥,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说“泥里有虫子咬你的手”,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胆小怯懦。

3)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到公园里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

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也造成胆小怯懦。

解决方法:1、培养乐观态度。

孩子胆小怕事的心理根源之一是易悲观。

乐观的人视困难为常情,觉得困难是你强它弱,你弱它强,充满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悲观的人则人为地夸大困难,未战先降。

所以,要经常鼓励孩子,让他多从有利方面去看待问题,多取得进步,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养成乐观态度。

2、从小事做起。

没有毅力是孩子胆小怕事的另一个心理根源。

毅力不强的人,当他觉得困难难以克服时就会有退缩心理。

但积累克服小困难的胜利就能逐步培养起人的克服大困难的毅力。

所以,应要求孩子从小事情做起,特别是那些他最忽略也最容易暴露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培养毅力。

比如每天按时起床、写曰记、晨炼等,任何情况下都不马虎,坚持不懈,不能找借口,久之,就能逐步培养起顽强的毅力。

3、鼓励与人交往。

胆小怕事的孩子往往也是性格内向、孤僻的,作为家长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取得同伴情感上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很多都被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稍有点风吹草动,家长就紧张得吃不香睡不好。

于是,这样的活动危险不让参加,那样的事情太脏太累不让做,很多事情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好,但家长嫌孩子做得太慢,干脆代劳......结果,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脆弱、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明显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试想,当这些孩子长大了,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竞争社会吗?显而易见,对挫折没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肯定被社会淘汰!那么,在孩子成长路上,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关键的领路人的家长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敢品格呢?
蒙女士有个儿子叫黄松,读初二了。

但他却被同学说是“十四岁的婴儿”。

十四岁的中学生怎么给人说成“十四岁的婴儿”呢?黄松是弱智还是手脚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呢?
都不是。

那么,为何获得如此殊荣?原来,黄松到现在还像一个两岁的小孩子那样,吃饭还要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不喂,自己就不吃。

可想而知,吃东西还要妈妈喂的人,别的事情还能自己做吗?难怪他的一些同学叫他“十四岁的婴儿”。

蒙女士很无奈地跟我说:“黄松从小就是这样,除了上学,别的事都不会做,穿衣吃饭洗澡样样都得靠我来。

现在大了,想让他自己学做,可一餐吃不了两口;让他自己穿衣,穿半天也没穿好。

为了不耽误学习和影响身体,我只好代劳了。

”她还说,“之所以弄成这样,全都怪我。

我中年得子,非常疼爱他,正应‘捧在手心怕坏,含在嘴里怕化’这句话了。

我从很小就成了孤儿,从来没能享受过父爱母爱。

成家生子以后,我总想把自己没得到的爱加倍地奉献给孩子,以为这样是让孩子享受母爱,谁知反而害了孩子弄成现在这样。


这时,我明白了黄松的依赖性格是因为他母亲“教”出来的。

当今的父母大多只拥有一个孩子。

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成长是一个大问题。

孩子适当依恋成人,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孩子安全性的依恋成人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受亲人的适当关爱和照顾,孩子的独立性更能得到发展。

过度的溺爱、呵护,其实就是抑制了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促进孩子的心理能力向不健康的状态发展。

从另一角度来讲,家长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的独立性。

正如蒙女士对待她儿子那样,出发点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关心和照顾,其实不然。

她爱她的儿子不假,但要给孩子真诚的、理智的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于社会的本领,不能只片面地以为帮孩子做任何事情是让孩子享受爱,以为这样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孩子基本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一切帮孩子包办,这样的孩子怎能独立?如果当初蒙女士狠下心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鹰妈妈: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

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

当这些幼鹰开始往谷底下坠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

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基本本领——飞翔!
鹰妈妈看似狠心,其实,它对待幼鹰的“狠”恰恰是它对幼鹰的爱。

没有这种狠心,幼鹰将永远离不开妈妈,将无法掌握生存的基本本领——飞翔。

我想作为一个家长,在无限度地溺爱、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时,应该想想鹰妈妈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孩子,怎样教给他们立足于大千世界的本领的。

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渐渐老去的父母,走上处处埋伏有危险、挫折的竞争社会。

这就要求孩子从小要掌握应有的本领,还要有吃苦耐劳、直面挫折的勇气。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直面危险与挫折的勇气呢?
林海先生是这样教他儿子的:当林先生的儿子四岁的时候,在别人防自己孩子去玩水弄脏
衣服时,他却有意在下雨天把儿子带出去踩水。

面对地上一坑坑的积水,儿子要绕道走过去,林先生却鼓励孩子直往水洼冲。

当孩子稍大一点时,他没有给孩子买小巧的儿童自行车,却让儿子把自己的大自行车推到一段小坡路,让孩子自己踏着自行车从坡顶溜到坡底。

他不跟在孩子的后面扶车,让孩子摔了又摔,疼得孩子嗷嗷大哭,丢下车就想走。

但林先生对此视而不见,还骂他没毅力,要他继续练。

反复多此,孩子居然学会了自己上下车,能自如地骑走一架几乎和自己一样高的自行车!如今,林先生的儿子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不仅能游刃有余,而且敢于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这都得益于林先生独特的教子方法。

总而言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小教孩子学会独立于社会的本领,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而不应该一味地把溺爱、包办替代当爱,害了孩子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